DB41 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347148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 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41 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41 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B41 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B41 T 1160-2015 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 B 05 DB41 河南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1160 2015 茶 树 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2015 - 12 - 30 发布 2016 - 03 - 01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160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 规则 起草 。 本标准起草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赵丰华、吕立 哲、李彬青、郑杰、蒋双丰、任红楼 、吕未。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金开美、吴淑平、党永超、吴国玲、乔利、李彩丽、张杰

2、磊、董慧、詹强国。DB41/T 11602015 1 茶 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茶炭疽病、茶尺蠖、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和茶橙瘿螨的测报及绿色 防控 。 本标准适用于茶 树 主要病虫害 的 测报 及 绿色 防控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

3、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 以监测茶树病虫的发生及为害动态为基础,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 防控 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断。 3.2 绿色防控 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 农业 生态控制、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 行为。 3.3 防治指标 有害生物 为害后 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3.4 防治适期 有害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农药最敏感 最适合防 控的 时期。 3.5 安全间隔期 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

4、至 安全 采 摘 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4 茶炭疽病测报及绿色防控 DB41/T 11602015 2 4.1 测报 4.1.1 越冬菌源基数调查 4.1.1.1 选取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茶园各 2 3 块,于 3 月份调查 1 次。 4.1.1.2 按 对角线 5 点取样,每点选茶树 5 丛,每丛茶树从不同方向各取 4 枝,统计 各枝条上的总叶数和被害叶数,计算发病率。 4.1.2 病情系统调查 4.1.2.1 选取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茶园各 2 3 块,每块茶园面积不低于 667m2。 4.1.2.2 4 10 月,每 7 天 调查 1 次。 4.1.2.3 除茶园靠路边 5 行及行头、行尾

5、各 5m,每隔 5 行取 1 行,定步 10 步。从左右各行随机各取 1条茶枝,计数总叶片和病叶数 。 4.2 预测测报 4.2.1 发生趋 势预测 4.2.1.1 根据病菌的越冬基数,结合当地气象资料,预测该病的发生趋势。 4.2.1.2 越冬基数高,发生面积广,春季多雨水,可预报偏重发生。 4.2.2 防治适期预测 根据病情系统调查结果,当成叶发病率达到 10%时应发出预报,发病率达到 15%时应立即组织防治。 4.3 绿色防控 4.3.1 农业控制 4.3.1.1 加强茶园管理,根据茶树所需的养分平衡施肥,宜施茶叶专用肥,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适当增施磷肥、钾肥,提 高茶树抗性。 4.3

6、.1.2 病害严重、 衰老或抗病性弱 的茶园,要更换抗病品种。 4.3.1.3 雨季抓好防涝排水。 4.3.1.4 秋耕时,对“发病中心”的树冠用力拍打,大部分病叶受震后脱落,深埋土中。 4.3.1.5 修剪的病枝落叶清除出茶园或结合施肥、中耕深埋。 4.3.1.6 对连年严重发病的老茶园在春茶后进行台刈,将台刈下来的枯枝和地面落叶清出茶园并烧毁,台刈后的茶园要施足基肥。 4.3.2 化学防治 4.3.2.1 防治指标: 茶 树嫩梢初见病斑,成 叶发病率 10% 15%。 4.3.2.2 防治适期: 5 月下旬 6 月上旬或 8 下旬 9 月上旬病害盛发前。 4.3.2.3 合理选择高效、低毒

7、、低残留、不易溶于水 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 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 参 见附录 A。 4.3.2.4 农药 按 GB 4285、 GB/T 8321、 NY/T 393 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4.3.2.5 发病严重的茶园,秋末宜用石硫合剂封园。 4.3.2.6 不同农药轮换使用。 5 茶尺蠖测报及绿色防控 DB41/T 11602015 3 5.1 测报 5.1.1 越冬蛹基数调查 5.1.1.1 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园 2 3 块,于 2 月初成虫羽化前调查 1 次。 5.1.1.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茶园调查 30 个样点,每个样点 2 丛茶树(密植茶

8、园不少于 0.5m长茶行),挖取样点茶树基部半径 30cm,深度 5cm,周围表土 内的蛹。检查活蛹、死蛹数,计算每 667m2越冬蛹基数。 5.1.2 成虫羽化进度调查 5.1.2.1 饲养法:在越冬蛹基数调查的同时,将活蛹带回室内(不少于 50 头),分别置于盛有保湿泥土的容器中,并将容器置于养虫笼中,或笼罩复土室外饲养,保持一定的湿度,逐日观察羽化进度、寄生及自然死亡数,计算羽化率。 5.1.2.2 灯光诱集:选择在有代表性的茶园,设置测报灯诱蛾,灯高出茶蓬面 60cm 70cm, 3 月上旬10 月下旬,每晚 18:00 24:00 开灯,逐日清点统计蛾量,诱集成虫量最大的这段时期为发

9、蛾高峰期。 5.1.2.3 性信息素诱捕:利用人工合成的茶尺蠖性诱剂, 3 月上旬 10 月下旬,选择有代表性茶园 23 块,每块按边长为 50m 左右的正 三角形安置 3 个诱捕器,诱芯与诱捕器底面粘板保持 1cm 距离 , 诱捕器高茶蓬面 20cm,确保诱捕器水平放置,每日上午检查统计诱蛾数,并清除诱捕器成虫,诱芯 25 天 更换 1 次。 5.1.3 幼虫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 5.1.3.1 选择代表性茶园各 1 块, 4 10 月,每 5 天 调查 1 次。 5.1.3.2 平行跳跃式取 30 个样点,每个样点茶蓬面面积为 1m2,检查统计样点的虫口数,并逐头分龄记载。 5.1.4 天敌

10、调查 5.1.4.1 调查时间结合幼虫发生量调查同时进行。 5.1.4.2 捕食性天敌蜘蛛、瓢虫、草蛉、螳螂采用震落法调查;寄生蜂的调查,从田间采集茶尺蠖 12 龄幼虫 100 头,带回室内解剖观察,或室内饲养 观察出蜂情况,计算寄生率;其它天敌调查采用目测法,统计记载样点中观察的各种天敌数量。 5.2 预测测报 5.2.1 成虫始 盛期、盛期、盛末期(羽化率达到 16%、 50%、 84%),分别向后推加同时期的产卵前期和下一代卵历期,预测卵孵化始盛期、盛期、盛末期,卵孵化末期加 1 龄幼虫期,即为防治适期。 5.2.2 按 公式(1 )计算下一代 3 龄幼虫发生量。 )1(0 dhefm

11、fPP (1) 式中: P0 上一代有效虫口基数; fmf 雌成虫占雌雄总数比例 ; e 雌虫平均产卵量; h 卵的孵化率; DB41/T 11602015 4 d 一、二龄幼虫死亡率。 5.3 绿色防控 5.3.1 农业控制 5.3.1.1 深翻或施肥时,清除树冠下落叶及表土中的虫蛹,围绕根茎培土 10cm 并压紧,阻止越冬蛹羽化的成虫出土。 5.3.1.2 适期修剪,恶化茶尺蠖幼虫营养条件,降低虫口基数和危害。 5.3.2 生态控制 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建立人工复合型生态系统,茶园四周、茶园内适度套种无共同病虫害的落叶或驱病虫的树种,丰富茶园生物群落,调节茶园小气候,有效保护和引导寄生性、捕

12、食性天敌。 5.3.3 物理防治 5.3.3.1 采 用铺膜震落法捕杀茶尺蠖幼虫。 5.3.3.2 成虫羽化期,每 1.5hm2设置 1 盏杀虫灯, 20:00 24:00 开灯诱杀成虫,减轻下一代幼虫发生量。 5.3.3.3 灯诱雌成虫在灯下周围集中产卵,容易造成灯下 667m2左右的茶园为害加剧,宜人工捕杀或化学挑治。 5.3.3.4 在成虫羽化期间,每 667m2设置 25 个茶尺蠖性诱捕器,以外围密、中间稀的原则悬挂,宜在虫口密度中低度时使用。 5.3.4 生物防治 5.3.4.1 生物防治 按 NY/T 5018 的 规定执行。 5.3.4.2 生物农药、使用方法 参 见附录 B。

13、5.3.5 化学防治 5.3.5.1 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 抓好早期“发生中心”防治工作,适 度挑治。 5.3.5.2 防治指标: 茶尺蠖幼虫量 7 头 /m2以上。 5.3.5.3 防治适期: 幼虫期 3 龄前。 5.3.5.4 合 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 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 A。 5.3.5.5 不同农药的合理混用、轮换使用。 5.3.5.6 农药 按 GB 4285、 GB/T 8321、 NY/T393 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5.3.5.7 采用低容量蓬面扫喷。 6 茶毛虫测报及

14、绿色防控 6.1 测报 6.1.1 越冬代卵块密度调查 6.1.1.1 选取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茶园各 2 3 块,在越冬卵孵化之前进行。 DB41/T 11602015 5 6.1.1.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各取 20 个点,每点 1 m 长茶丛,检查记录茶丛中 、下部叶背卵块数(松散的未受精卵除外)。 6.1.2 卵块孵化进度和寄生率调查 结合各代卵块密度调查进行,于蛾终见后期(越冬代卵于早春日平均气温达 14时)随机标记 50100个卵块,逐日观察记录其孵化进度,最后全部采回观察检查卵块寄生蜂的寄生率,并统计记录。 6.1.3 幼虫发育进度及虫口密度调查 6.1.3.1 选定有代表性虫口

15、较多的茶园 1 块, 5 天 调查 1 次。 6.1.3.2 按平行跳跃式取 20 个样点,每点 1m 长茶丛。幼虫 3 龄前群聚性强,仅统计群数;幼虫 4 7龄,统计记录各龄虫口数。 6.1.4 田间发蛾进度及发蛾量调查 6.1.4.1 灯光诱蛾:进入盛蛹期后,每晚 18: 00 23:00 时,开测报灯诱蛾,直至成虫终见止。清晨检查雌雄蛾数,逐日记录。 6.1.4.2 性诱剂诱蛾: 6 月上旬 11 月中旬成虫羽化期,选茶毛虫发生较重茶园 2 3 块,安置 3 个茶毛虫诱捕器,安装使用同茶尺蠖诱捕器。 6.2 预测测报 6.2.1 发生量 预测 6.2.1.1 每 667m2茶园平均 有卵

16、块或初龄幼虫群 400 个以上,则 严重 发生 ; 50 400 个之间,则发生 中等,局部较重 ; 50 个 以 下 ,则发生轻 。 6.2.1.2 每 667m2米茶园 平均有六、七龄虫 1000 头 以上 ,则下一代 严重发生 ; 200 1000 头,则下一代发生中等,局部较重; 200 头以下, 则下一代发生较。 6.2.2 发生期预测 6.2.2.1 非越冬代成虫羽 化始盛期 (羽化 16% 20%),向后推加当代卵的平均历期(1013 天 ),为孵化始盛期。 6.2.2.2 羽化盛期( 羽化 45% 50%)或诱蛾高峰日向后推加当地卵平均历期( 10 13 天 ),为孵化盛末期。

17、 6.2.2.3 成虫羽化始盛期向后推加当代卵的平均历期,再向后推加一至三龄幼虫历期( 12 23 天 ),为四龄幼虫始盛期。 6.2.2.4 诱蛾高峰日向后推加卵的平均历期和一至三龄幼虫历期,为化学防治期。 6.2.2.5 从幼虫孵化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向后推加当代幼虫的平均历期 (25 60 天 ),为化蛹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再向后推加当代蛹的平均历期 (1020 天 ),为发蛾 产卵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 6.3 绿色防控 6.3.1 农业控制 茶毛虫盛蛹期,在根际培土 6 7cm,阻止成虫羽化出土。 6.3.2 生态控制 按5.3.2的规定执行 。 DB41/T 11602015

18、6 6.3.3 物理防治 6.3.3.1 11 月至次年 3 月人工摘除卵块。 6.3.3.2 将一龄至三龄群集幼虫连枝叶剪下,就地踩死。 6.3.3.3 成虫羽化期,每 1.5hm2设置 1 盏杀虫灯, 18:0023:00 田间开灯诱杀,减轻田间的发生量。 6.3.3.4 灯诱雌成虫在灯下周围集中产卵,易造成灯下周围 667m2左右的茶园为害加剧,需要人工捕杀或化学挑治。 6.3.3.5 在成虫羽化期间,每 667m2设置 25 个茶毛虫性诱捕器。安装和使用方法同 5.3.3.4。 6.3.4 生物防治 6.3.4.1 生物防治 按 NY/T 5018 的 规定执行。 6.3.4.2 生物

19、农药、使用方法 参 见附录 B。 6.3.5 化学防治 6.3.5.1 加强茶树病虫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 抓好早期“发生中心”防治工作,尽量避免全面施药。 6.3.5.2 防治指标: 平均 0.1 群 /m2。 6.3.5.3 防治适期:四龄前幼虫期,幼虫群聚未分散危害 。 6.3.5.4 合 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 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 A。 6.3.5.5 不同农药的合理混用、轮换使用。 6.3.5.6 农药 按 GB 4285、 GB/T 8321、 NY/T 393 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6.3

20、.5.7 采用 低容量侧位喷雾。 7 假眼小绿叶蝉测报 及绿色防控 7.1 测报 7.1.1 越冬虫口数调查 7.1.1.1 于上一年秋茶停采后至当年 3 月份调查,当平均气温降低到 10 和回升到 10 后各 1 次。 7.1.1.2 选择不同类型有代表性茶园各 1 2 块, 5 点取样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个调查地块取样不少于 20 个样点。 7.1.1.3 采用盆拍法调查,用白色瓷盆平接于茶丛下方,迅速用手拍打茶丛 4 下,各调查点的拍 打轻重应一致,立即清点盆内的成虫和若虫数。按 公式 ( 2)计算每 667m2茶蓬面的虫量。 7.66610000 SXM ( 2) 式中: M 茶蓬面面

21、积为 667m2虫量(头); S 盆子的面积( cm2); X 实际调查的平均每盆虫口数(头)。 7.1.2 发生期虫口密度调查 7.1.2.1 4 10 月,每 5 天 调查 1 次。 DB41/T 11602015 7 7.1.2.2 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 3 块,采用五点取样法,宜用检叶法调查,每样点调查叶片 100 片。 7.1.2.3 检叶法调查宜在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阴天全天都可进行。 7.1.2.4 随机查看顶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的叶面叶背上虫口数(即成虫数与若虫数的和),并统计记录。 7.1.3 新梢被害率及危害程度调查 在观测点随机调查 30个样点,用边长为 0.33m

22、 的正方形铁丝框,套在调查点茶树采摘冠面上,查框内茶叶新梢数和被害新梢数,并按表 1进行危害程度分级, 统计计算新梢被害率、新梢各级被害率。 表 1 级别 症状 0级 未受害,芽叶生长正常 1级 湿润期,受害芽叶出现湿润状斑,已展叶出现失水,露水干后呈凋萎状 2级 红脉期,芽叶严重失水,展叶叶脉发红或叶片皱缩,但未见有枯焦状 3级 焦边期,芽叶叶脉发红,叶片皱缩,靠近芽的第一叶或第二叶叶尖出现枯焦 4级 枯焦期,“焦头”、“焦边”不断向全叶扩张,至全叶枯焦,甚至 脱落,如同火烧 7.2 预测测报 7.2.1 根据调 查的越冬虫口数,结合当年气象资料及历年发生状况,进行趋势预测。 7.2.2 1

23、 月和 2 月份连续两旬平均气温在 0以下 , 或有一个月的月均温低于 0,而且日均温在 0以下的天数连续维持 10d 以上,则预示当年发生单峰型,夏茶为害轻。 7.2.3 春节回暖早, 1、 2 月气温比常年偏高,则预示当年虫口将会出现双峰,有严重发生趋势。 7.3 绿色防控 7.3.1 农业控制 7.3.1.1 适时重修剪,可抑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 7.3.1.2 分期分批及时采摘,适当强采,带走 芽叶 上的 大量虫卵和低龄若虫。 7.3.2 生态控制 按5.3.2的规定执行 。 7.3.3 物理防治 7.3.3.1 在田间悬挂黄 色粘虫板(25cm40cm),每 667m2放置 25

24、30 块,黄板垂直茶蓬面,板下端高于茶蓬面 10cm。 7.3.3.2 3 月中下旬至 4 月上旬挂板,诱杀越冬 成虫。 7.3.3.3 根据黄板的黏性和粘虫情况,板粘满害虫时需更换新板,也可涂机油继续使用。 7.3.4 生物防治 7.3.4.1 生物防治 按 NY/T 5018 的 规定执行。 7.3.4.2 生物农药、 使用方法 参 见附录 B。 7.3.5 化学防治 DB41/T 11602015 8 7.3.5.1 防治指标: 第一峰平均百叶虫数超过 8 头,第二峰平均百叶虫数超过 15 头。 还应根据茶园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适当调整。 7.3.5.2 防治 适期 : 二级被害状的叶片达

25、 5% 8%时。 7.3.5.3 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 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 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 A。 7.3.5.4 不同农药的合理混用、轮换使用。 7.3.5.5 农药 按 GB 4285、 GB/T 8321、 NY/T 393 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7.3.5.6 宜采用低容量蓬面喷雾。 8 黑刺粉虱测报及绿色防治 8.1 测报 8.1.1 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 8.1.1.1 选择不同类型茶园(高坡、低洼、平地)各 1 块。 8.1.1.2 从 3 月底或 4 月初开始调查,每隔 5 天 调查 1 次,调查直至蛹羽化高峰

26、后结束。 8.1.1.3 采用隔行或 5 点取样,样点内随机采集茶树中、下部成 叶,室内将样本混合后,镜检 100 片叶 ,记录虫数,计算百叶虫量。可用针刺法检 查幼虫(体液清)、预蛹(体液糊状)、蛹(体液红色)、幼虫死亡、蛹寄生等情况。 8.1.2 成虫消涨调查 8.1.2.1 选择不同类型茶园各 1 块,作为系统调查地。 8.1.2.2 从成虫初见日开始观察,直至当代成虫终见止,每天 7:008:00 ,在早晨露水未干前。 8.1.2.3 随机选取 100 个新梢,仔细检查记录停栖在新梢上的虫量,虫量最大的这段时间,为此代成虫的高峰期。 8.1.3 虫口消涨调查 8.1.3.1 选择不同类

27、型茶园各 1 块,作为系统调查地。 8.1.3.2 3 月底至 12 月中旬,每 5d 调查 1 次, 5 点取样,每点取茶树上、中、下部的成老叶各 50 片,用针刺法检查,记录检查结果。 8.2 预测测报 8.2.1 越冬代 成虫羽化 始见期向后推 40 45 天 ,为第一代 1 2 龄若虫盛发期,即防治适期。 8.2.2 越冬代成虫高峰期的关键因子是 3 月份的平均气温,回归预测方程式为: Y=68.6538-5.2575X( X 为 3 月份的平均气温, Y 为成虫高峰日即表示 4 月 XX 日,向后推 6d 7d,是喷药时间)。 8.2.3 第一代卵孵化盛末期的关键因子是早春气温,回归

28、预测方程式为: Y=55.4692-3.3916X( 3 月 1日至 4 月 10 日的平均气温为 X,Y 代表 5 月 XX 日,即喷药时间)。 8.3 绿色防控 8.3.1 农业控制 8.3.1.1 修剪、疏枝,控制茶树高度 60 70cm,通风透气可抑制虫口数量增加。 DB41/T 11602015 9 8.3.1.2 平 衡施肥或测土施肥,宜施茶叶专用肥,多施有机肥,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磷肥、钾肥,提高茶树抗性。 8.3.2 生态控制 按5.3.2的规定执行 。 8.3.3 色板诱杀 8.3.3.1 成虫羽化盛期,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 25cm 40cm),每 667m2放置 25 3

29、0 块。 8.3.3.2 黄板垂直茶蓬面,板下端高于茶蓬面 10cm。 8.3.3.3 春茶结束修剪后, 5 月上中旬挂板诱杀越冬代成虫,效果更佳。 8.3.3.4 板粘满害虫时需更换新板,也可涂机油继续使用。 8.3.4 生物防治 8.3.4.1 生物防治 按 NY/T 5018 的 规定执行。 8.3.4.2 生物农药、使用方法 参 见附录 B。 8.3.5 化学防治 8.3.5.1 防治指标: 2 3 头 /叶。 8.3.5.2 防治适期: 卵孵化 盛末期。 8.3.5.3 合 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绿色防控茶园使 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 A。 8.3

30、.5.4 不同农药的合理混用、轮换使用。 8.3.5.5 农药 按 GB 4285、 GB/T 8321、 NY/T 393 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8.3.5.6 防治若虫采用侧位喷雾,药液重点喷洒茶树中、下部叶背,防治成虫采用低容量蓬面喷扫。 9 茶橙瘿螨测报 及绿色防治 9.1 测报 9.1.1 越冬虫口密度调查 9.1.1.1 选择不同类型茶园(高坡、低洼、平地)各 1 块。 9.1.1.2 11 月中下旬和第二年 3 月初各调查 1 次。 9.1.1.3 采用平行跳跃式随机取样点 30 个,每个样点茶蓬内 外层各取 2 张成叶(内层叶片指采摘面10cm 以下)

31、,用 10 倍放大镜检查叶片正反面的成、若螨数,并分级记录。 9.1.2 系统调查 9.1.2.1 选择有代表性茶园,设置不喷药观察区,定点系统调查。 9.1.2.2 3 8 月每隔 5 天 调查 1 次, 9 11 月每隔 10 天 查 1 次。 9.1.2.3 选定 5 个代表样点,每点长 5m(即不少于 15 丛茶树),取内外层叶片各 10 片(采芽下 2 叶、3 叶)带回室内,共取 100 叶,用 10 倍放大镜检查、记录正反面成、若螨数。 9.1.3 虫口密度调查 9.1.3.1 选 择不同类型茶园 3 5 块,定点调查螨量。 DB41/T 11602015 10 9.1.3.2 采

32、用平行跳跃随机取样点 10 个,每个点取芽下 2 叶或 3 叶 10 张(内外层各 5 张 ),随取随镜查虫,按分级标准统计记录。螨量分级标准及代表值见表 2。按公式( 3)计算指数值。 10030 调查总叶片数 各级叶片数)(各级代表值指数值 ( 3) 表 2 虫数(头 /叶) 无 1 10 11 50 51 100 101 200 200以上 级别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计算代表值 0 1 5 10 20 30 9.2 预测测报 9.2.1 发生期 预测 根据越冬螨口密度,定点螨口消涨调查及大面积螨口密度普查,结合观察温度和雨量等气候情况,参照历年资料,预测发生高峰期。 9.

33、2.2 发生趋势分析 越冬螨口密度大, 4月中旬以后晴多雨少,第一螨口高峰将提早出现。当系统调查的螨口数不断增长,有螨率达 50%,平均每叶有螨 2头以上,同时,虫口密度普查有螨叶达 50%,螨口指数 1.4左右,此后两旬日均温 20 27,旬雨量少于 30mm时,即有大发生趋势。 9.3 绿色防控 9.3.1 农业控制 9.3.1.1 选用抗性品种。 9.3.1.2 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带走大量卵、若螨、成螨,降低虫口基数。 9.3.1.3 春 茶 前 轻 修剪,可压低螨口基数。 9.3.1.4 叶面施肥,氮、磷、钾混喷,抑制螨口发生。 9.3.1.5 干旱及时喷灌。 9.3.2 生态控制 按

34、5.3.2的规定执行。 9.3.3 物理防治 用吸虫器械吸虫。 9.3.4 生物防治 9.3.4.1 生物防治 按 NY/T 5018 的 规定执行。 9.3.4.2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特别是田间捕食瓢虫和捕食螨。 9.3.4.3 发生严重茶园 , 人工释放 胡瓜钝绥螨,每 667 m2释放 3.5 4.5 万头 。 9.3.4.4 生物农药、使用方法 参 见附录 B。 9.3.5 化学防治 DB41/T 11602015 11 9.3.5.1 加强茶树病虫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 抓好早期“发生中心”防治工作,尽量不全面施药。 9.3.5.2 防治指标: 17 22 头 /叶,或叶

35、面积平均有螨 3 4 头 /cm2,或虫口指数 6 8。 9.3.5.3 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溶于水的脂溶性农药 , 绿色防控茶园使 用的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 参见 附录 A。 9.3.5.4 不同农药的合理混 用、轮换使用。 9.3.5.5 农药按照 GB 4285、 GB/T 8321、 NY/T 393 的要求控制有效剂量(或有效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9.3.5.6 药剂喷雾茶蓬上部叶面背面。 DB41/T 11602015 12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附录) 绿色防控茶园使用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 绿色防控茶园使用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 见表 A.1。 表 A.1 农药品种

36、使用剂量g(mL)/667m2 稀释倍数 ( ) 防治对象 安全间隔天 数 施药方法、每季 最多使用次数 45%马拉硫磷乳油 100 125 800 蚧类、茶黑毒蛾、蓑饿类 10 喷雾 1 次 2.5%联苯菊酯乳油 25 50 1000 2000 尺蠖类、毒蛾、卷叶蛾类、 刺蛾、叶蝉类、蓟马类 6 喷雾 1 次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25 35 2000 3000 尺蠖类、毒蛾类、卷叶蛾 类、刺蛾类、茶蚜 5 喷雾 1 次 50 70 1000 1500 螨类 6 喷雾 1 次 10%氯氰菊酯乳油 20 25 3000 4000 尺蠖类、毒蛾类、卷叶蛾 类、刺蛾类、叶蝉类 7 喷雾 1 次

37、 2.5%溴氰菊酯乳油 25 35 3000 4000 尺蠖类、毒蛾类、卷叶蛾类、刺蛾类、茶蚜、 5 喷雾 1 次 25 50 2000 3000 黑刺粉虱 6 喷雾 1 次 22%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 4 8 6000 8000 叶蝉 类 5 喷雾 1 次 24%溴虫腈悬浮剂 25 30 1500 1800 叶蝉 类 、螨类 7 喷雾 1 次 15%茚虫威 乳油 12 18 2500 3500 叶蝉类、尺蠖类、毒蛾类、 卷叶蛾类 10 14 喷雾 1 次 30%唑虫酰胺 乳油 20 25 2000 3000 叶蝉类、螨类、蓟马类 7 喷雾 1 次 20%四螨嗪悬浮剂 50 75 100

38、0 螨类 10 喷雾 1 次 99%矿物油乳油 300 500 150 200 螨类 5 喷雾 1 次 45%石硫合剂晶体 300 500 150 200 茶树螨类、粉虱,茶树叶、 茎病 采摘期不易 使用 封园喷雾 1 次 0.6%石灰式波尔多液 75000 800 1000 茶树叶、茎病 采摘期不易使用 封园喷雾 1 次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 75 1000 1500 茶树叶、茎病 10 喷雾 1 次 80 100 500 600 茶树根病 穴施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75 100 800 1000 茶树叶病 10 喷雾 1 次 表示暂时执行的标准 DB41/T 1160201

39、5 13 B B 附 录 B (资料 性附录) 茶树主要病虫害使用 的生物农药及使用方法 茶树 主要病虫害使用的生物农药及使用方法 见表 B.1。 表 B.1 病虫害名称 生物农药名称 每 667m2使用剂量 注意事项 茶尺蠖 0.6%苦参碱乳油 50mL 75mL 幼虫期 1 2 龄使用 茶核 苏云菌 悬浮剂( 1万 PIB/ml) 75mL 150mL 第一、二及五、六代茶尺蠖 1 2 龄期,下午4:00 过后喷雾 2.5%鱼藤酮 乳油 150mL 250mL 幼虫期 1 2 龄使用,不能和碱性农药混用 茶尺蠖病毒制剂 (0.2 亿PIB/mL 150 700 亿多角体 第一、二及五、六代

40、茶尺蠖 1 2 龄期,下午4:00 过后喷雾 白僵菌 制剂 ( 100 亿孢子/g) 100g 幼虫期 1 2 龄使用,阴雨天后或早晚湿度大时喷雾 茶毛虫 0.6%苦参碱乳油 50mL 75mL 低龄幼虫 , 下午 4:00 过后喷雾 茶毛虫病毒制剂 (0.2 亿PIB/mL) 50g 低龄幼虫 , 下午 4:00 过后喷雾 BT 制剂( 1600 国际单位) 75g 低龄幼虫 , 下午 4:00 过后喷雾 2.5%鱼藤酮 乳油 150mL 250mL 若虫 孵化盛期喷雾,不能和碱性农药混用 假眼小绿叶蝉 BT 制剂( 1600 国际单位) 75g 气温 20 C,下午 4:00 以后喷雾 白僵菌 制剂( 100 亿孢子/g) 100g 若虫孵化盛期,阴雨天后或早晚湿度大时喷雾 0.6%苦碱藜芦碱 水剂 75mL 100mL 若虫孵化盛期喷雾 0.5%印楝素可溶液剂 75mL 100mL 若虫孵化盛期喷雾 0.5%藜芦碱可溶液剂 90mL 100mL 若虫孵化盛期喷雾 2.5%鱼藤酮 乳油 150mL 250mL 若虫孵化盛期喷雾,不能和碱性农药混用 黑刺 粉虱 粉虱真菌制剂( 10 亿孢子 /g) 100g 若虫卵孵化末期喷雾,侧位低容量喷雾 茶橙瘿螨 0.5%藜芦碱可溶液剂 75mL 100mL 侧位低容量喷雾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