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348366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依据德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情况,回答 1 4题。 【小题 1】不属于该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条件的是( ) A煤炭资源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 C靠近消费市场 D铁矿石储量丰富 【小题 2】新企业不愿落户综合整治前的该国传统工业区是因为该区( ) A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B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C基础设施陈旧 D通信服务落后 【小题 3】该国传统工业区的钢铁公司把高炉建到荷兰的海边,其原因是( ) A荷兰海边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B荷兰有大量 廉价的劳动力 C荷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D为了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进口的铁矿石 【小题 4】下列属于我国沪宁

2、杭地区和该国传统工业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 煤炭资源丰富 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水陆交通便利 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A B C D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德国鲁尔区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包括:丰富的煤炭资源、水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而不包括丰富的铁矿资源。 【小题 2】影响新兴工业区布局的主要区 位因素包括:科技、高速交通和环境,而整治前的鲁尔区环境污染严重,故不适宜新兴工业区布局。 【小题 3】德国把钢铁公司把高炉建到荷兰的海边,主要是为了就近获得鹿特丹运入的铁矿。 【小题 4】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分

3、析,我国沪宁杭地区没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德国鲁尔区为工业区,且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终年温和湿润,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故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著名的工业区。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掌握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基本概况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我国沪宁杭工业区的基本概况比较分析。 甘肃省舟曲县持 续半年干旱后, 2010年 8月 7日山区突降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图甲为 “泥石流发生时应急逃生示意图 ”,图乙为 “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路线),读图完成 29 30题。 【小题 1】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 ) A持续干旱是引发泥石流的根本原因 B不合

4、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 C地势低洼且起伏小,易受洪涝影响 D暴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碎屑物质 【小题 2】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 位于图 14中 O点,合理的逃生线路有 ( ) A B C D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1】 C 该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 26 28题。 【小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春旱、暴雪、沙尘暴 D洪涝、寒潮、泥石流 【小题 2】做好防灾减灾,抵御气象灾害的措施有( ) 利用 GPS加强对气象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分析、应用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发

5、生发展机制的研究 利用卫星遥感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 加强政府对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A B C D 【小题 3】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 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冬季风强盛带来的自然灾害是寒潮;由降水总量少变率大、植被覆盖率低、春季灌溉用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形成的自然灾害为春旱;由春旱、寒潮、接近沙源地形成的自然灾害为沙尘暴。 【小题 2】防灾减灾监测技术为遥感,可以排除 。 【小题 3】由春旱、沙尘暴、寒潮可以判断该地最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泰山日出是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宋代词人梅圣尧有 “晨登

6、日观峰,海水黄 金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 ”的绝句描述这一奇观。阅读图文材料,完成 24 25题。 【小题 1】一年中,泰山观日出时刻最早的方位是:( ) A B C D 【小题 2】梅诗说明欣赏泰山日出应:( ) A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B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C选择位置,把握时机 D人化自然,天人合一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1】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 ) 色彩美 动态美 声音美 形象美 人工美 A B C D 答案: D 下面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 “深山藏古寺 ”意境的是:( ) A a图

7、B b图 C c图 D d图 答案: D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人。按常住人口分布,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据此材料,回答 17-21题。 【小题 1】材料提到的五个省中,属于中部地带的是( ) A山东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江苏省 【小题 2】下列特征符合如图所示 W省情况的是( ) A与河南、江苏省相邻 B亚热带常绿林广布 C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D水资源比较紧张 【小题 3】材料提到的五个省中,目前省内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比较典型的是如图中的( ) A P省和 K省 B N省和 W省 C G省和 H省 D H省和

8、 N省 【小题 4】 K省向 N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A B C D 【小题 5】产业转移对 N省的有利影响是( )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城市化水平 改善生态环境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4】 C 【小题 5】 A 【小题 1】中部地带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九个省份。 【小题 2】 W省为河北省,与河南相邻;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位于华北平原,水资源比较紧张,水能资源相对缺乏。 【小题 3】省内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比

9、较 典型是广东和江苏。他们先是承接海外的产业转移,然后在他们内部向省内边远地区产业集聚。 【小题 4】 K省为江苏、 N省为四川。江苏经济相对发达、四川经济相对落后,由江苏向四川转移的主要产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小题 5】产业转移对四川省的有利影响是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方面是可能会对生态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的黄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其中水土流失是头号问题。因此,我国也加强了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联系课本所学的河流的综合开发,回答 1416题。 【小题 1】黄河流域水土 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 ) A黄河流域流程长 B黄河流经地区降水少,而且不

10、均匀,暴雨不集中 C黄河流经植被少,地表裸露,降水少而且不均,暴雨集中 D黄河流经地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严重 【小题 2】我国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 ) A防洪 B发电 C航运 D供水 【小题 3】在农业方面,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注重分析研究各地区特点,下列符合因地制宜的是( ) 坡地较多的地方以栽培果树,蔬菜为主 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 发电厂附近,利用电厂余热,发展热带作物生产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A 【小题 1】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土壤质地特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集中于夏季;地质灾害比较频繁。

11、 【小题 2】防洪是我国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兼有其他功能。 【小题 3】坡地较多的地方以栽培果树,蔬菜为主;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符合因地制宜的观点;发电厂附近,利用电厂余热,发展热带作物生产是不符合生态规律的。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许多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优势 。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出口大省发现,不少农产品频遭主要进口国的 “绿色壁垒 ”,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据此回答 12-13题。 【小题 1】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优势的原因是:( ) 国家政策倾斜 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土地租金低廉 气候条件优越 A B C D 【小题 2】导致

12、我国农产品遭受 “绿色壁垒 ”的原因是:( ) 质检设备落后 大量喷洒农药 世界农产品市场严重饱和 进口国质检标准提高 A B C D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1】 D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维吾尔族语原意为 “陡壁的险峻小丘 ”)。读图回答 8 9题。 【小题 1】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南丘陵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小题 2】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水资源利用不当 B围湖造田 C过度樵采 D过度农垦

13、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1】由雅丹地貌的概念可以判断,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 【小题 2】西北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们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 不是依靠本区资源发展的大型传统工业区是( )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东北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俄罗斯欧洲工业区 答案: A 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 “红色荒漠 ”,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5-6题。 【小题 1】 “红 色荒漠 ”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4、【小题 2】 “红色荒漠 ”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破坏植被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1】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红色荒漠 ”是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由于强烈的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故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流水侵蚀。 【小题 2】 “红色荒漠 ”的直接原因是水土流失,故与我国南方地区长期的植被破坏有关。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 题,学生只要能抓住材料的重要信息 “我国南方地区 ”“亚热带湿润地区 ”“土壤严重侵蚀 ”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掌握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单选题 该

15、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 10-11题。 【小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 A B C D 【小题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 地带的是 ( )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西南地区 A B C D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1】 D 综合题 该图示意中国 1951 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小题 1】判断 195l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 解释原因。( 5分) 【小题 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5分) 答案:【小题 1】大致呈

16、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 2分)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3分) 【小题 1】春季和秋季( 2分)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3分) 阅读该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5分) 【小题 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 “天下第一潮 ”,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4分 ) 【小题 2】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钱塘江大潮卷人事件主要是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5分) 【小题 3】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欣赏钱塘江大潮宜: ( ) ( 2分 ) A选择合适的位置 B选择恰当的观察时机 C抓住景观特点 D以情观景 【小题 4】你认为当地

17、管理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 (2)小题中类似事件的发生( 4分 )。 答案:【小题 1】杭州湾是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差可达 10米;夏季季风盛行,加剧了潮势( 4分)。 【小题 1】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地的 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旅游硬件设施情况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钱塘江大潮卷人事件主要受水文因素的影响( 5分)。 【小题 1】 A ( 2分) 【小题 1】划定禁止进入游玩的区域;树立宣传牌,向游客宣传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注意事项及钱塘江大潮可能产生的危害;大潮来时及时提醒游客等( 4分)。 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共 15分) 材料一:洞庭湖

18、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 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 非常严重,到 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 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 ”,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 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 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 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 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 1954年能蓄水 314亿立方米, 1983年能蓄水 187.4亿立方米, 1998年只能蓄水 170亿立方米。 【小题 1】比较上面两幅图,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是 _,

19、根据材料 二分析,面积的变化带来了 _问题( 4分 )。 【小题 2】导致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是_,人为原因是_( 4分 )。 【小题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至少三条)( 3分 )。 【小题 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有利自然条件( 4分 )。 答案: 【小题 1】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 2分) 洪涝灾害严重( 2分) 【小题 2】自然原因:由于暴雨和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增多,湖底抬高( 2分) 人为原因: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2分) 【小题 3】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

20、 3分) 【小题 4】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4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比较两幅图中洞庭湖的面积,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是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根据材料二的叙述分析,面积的变化带来了洪涝 灾害严重问题。 【小题 2】导致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暴雨和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增多,湖底抬高,人为原因是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小题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 【小题 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其有利自然条件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点评: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问题洪水,洪灾产生的原 因。 成因 对策 自然原因 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 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 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开发和治理山区; 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沙治沙功能 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排入长江,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人为原因 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