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二)生物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48891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二)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二)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二)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二)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二)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二)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有( ) 真核细胞中,基因都存在于染色体上 原核生物的基因中,存在非编码序列 基因中的三个相邻碱基能代表一个遗传密码 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改变 有些遗传性状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真核细胞中,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还有少数基因存在于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故 错误; 原核生物的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故 正确; 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代表一个遗传密码,故 错误; 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变化,就会导致

2、相应的密码子发生变化,使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导致其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故 正确; 性状与基因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遗传性状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故 正确。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AA与 aa杂交得 F1, F1自交得 F2,取表现型为显性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显性与隐性性状之比为 A 8:1 B 3:1 C 9:1 D 16:1 答案: A 试题分析: AA与 aa杂交得 F1( Aa), F1自交得 F2( AA: Aa:aa=1:2:1), F2表现型为显性的个体的基因

3、型及比例为 1/3AA、 2/3Aa,其中 A占 2/3、 a占 1/3。取 F2中显性个体自由交配,后代出现隐性性状个体( aa)的比例为 1/31/3=1/9,所以后代中显性与隐性性状之比为 8:1.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 分离定律的应用及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计算能力。 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多到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水、蛋白质、糖类 B蛋白质、糖类、脂质 C蛋白质、水、脂质 D水、糖类、蛋白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4、占细胞鲜重 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占细胞鲜重 7-10%),脂质(占细胞鲜重 1-2%),糖类和核酸共占细胞鲜重的 1-1.5%。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的含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故 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 B错误;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

5、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故 C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质中具有的细胞器是:( ) A高尔基体; B线粒体和叶绿体; C内质网; D核糖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细胞的 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最可

6、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 ) A.C、 H、 O B.C、 H、 O、 N C.C、 H、 O、 P D.C、 H、 O、 N、 P 答案: D 试题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 C、 H、 O、N,磷脂的组成元素是 C、 H、 O、 P,所以细胞膜的组成元素为 C、 H、 O、 N、P。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及元素组成,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在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实验中得到的色素带颜色较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 加入的丙酮太多 用无水乙醇代替丙酮 滤纸条湿度过大 研磨时没有加入 CaCO3 研磨时没有加入

7、 SiO2 画滤液细线的次数少 使用放置数天的波菜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加入的丙酮太多会导致滤液中色素浓度过浅,可能会导致色素带颜色较浅; 实验过程中可以用无水乙醇代替丙酮来提取色素,不会导致色素颜色过浅; 滤纸条湿度过大,会导致色素带颜色过浅; 研磨时没有加入CaCO3,可能会导致色素部分被破坏,进而导致色素带过浅; 研磨时没有加入 SiO2,可能使研磨不充分,色素为完全释放,导致色素带颜色过浅; 取的叶片的叶脉过多,叶肉细胞过少,导致色素含量过低,进而导致色素带过浅; 画滤液细线的次数少,导致细线上的色素含量低,进而导致色素带过浅; 使用放置数天的波菜叶有部分色素已经

8、分解,也会导致色素带过浅。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独立完成 “生物知识内容表 ”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人体硬骨含钙磷等无机物高,它的组织细胞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无光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细胞呼吸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故 A正确;人体所有的组织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故 B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9、,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故 C正确;叶肉细胞在光照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在无光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磷脂 D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细胞的主动运输方式最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需要的物质运输进细胞,不需要的运输出细胞,此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主要是主动运输过程的蛋白质载体。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判断能力。 下列与基因诊断有关的一组物质是 ( ) A

10、蛋白质、核酸 B放射性同位素、蛋白质 C荧光分子、核酸 D放射性同位素、糖类 答案: C 试题分析:因为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 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来检测目的基因的一种快捷、准确的诊断方式。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诊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重吸收是同时而进行的 B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口渴,同时排尿量减少 C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 通过肾脏来完成 D下丘脑分泌的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在水和无

11、机盐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肾小管和集合对水分的吸收是自由扩散的过程,对无机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以不是同时进行的,故 A错误;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不是降低,故 B错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重吸收和 K+的分泌,可见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不是拮抗作用,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某动

12、物种群中,基因型 AA占 25、 Aa 占 50、 aa占 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 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图中较能正确表示 A基因和 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 A AA基因型频率 +1/2Aa基因型频率 =25%50%1/2 50%,同理 a 50%;根据题意可知, 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 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 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工诱变

13、、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都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 B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C发酵罐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产物的形成都与搅拌速度无关 D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工诱变是不定向的,故 A错误;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故 B正确;发酵罐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产物的形成都与搅拌速度有关,故 C错误;单细胞蛋白是指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单细胞蛋白,就是说单细胞蛋白不是纯的蛋白质,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

14、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表为人体几种细胞中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比较,错误的分析是 基 因 蛋 白 质 卵清蛋白基因 珠蛋白基因 胰岛素基因 卵清蛋白 珠蛋白 胰岛素 输卵管细胞 + + + + 成红细胞 + + + + 胰岛细胞 + + + + A.通过检测细胞中的蛋白质,可以推断相关基因被表达 B.人体内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蛋白质 C.细胞分化的关键是有无决定特异性蛋白质合成的基因 D.特异性蛋白质直接决定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细胞分化的

15、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根据表内信息可知三种细胞中所具有的基因相同,但表达的蛋白质种类不同,基因表达的过程就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故 A正确。输卵管细胞、成红细胞及胰岛细胞中蛋白质种类均不同,故 B正确。细胞分化的关键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 C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特异性蛋白质直接决定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绿色植物体内, ADP 转化为 ATP时,所需能量来源于 (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光

16、合作用和渗透作用 C呼吸作用和渗透作用 D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绿色植物中 ADP 合成 ATP,是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以及呼吸作用过程中,所以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用环割处理证明,光周期诱导产生的开花刺激物质向茎生长点运输的主要途径是( ) A木质部 B细胞间隙 C韧皮部 D薄壁细胞 答案: C 试题分析:完全为记忆性内容,可理解为有机物只能通过韧皮部运输。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运输,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在下面的 4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

17、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属于增长型, B、 C 和 D 均属于衰退型,其中 D 的衰退速度最快,最容易灭绝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是 肺 胃黏膜 神经元 酵母菌 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 HIV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牦牛 一片果园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叶绿体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植物没有 “系统 ”这一层次。肺是器官;胃黏膜是组织;神经元

18、是细胞;酵母菌是个体;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 HIV和叶绿体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牦牛属于种群;一片果园属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脂是细胞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B蛋白质分子的 多样性只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C淀粉、纤维素、糖元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D淀粉、糖元、纤维素和核糖都是生物大分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磷脂不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细胞内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故 A错误;蛋白质分子

19、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故 B错误;淀粉、纤维素、糖元都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故 C正确;核糖是单糖,不是生物大分子,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体内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右图为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该时期( ) A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C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互换 D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答案: AC 试题分析:图示细胞中,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染色体,应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时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时,

20、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故选 AC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心体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有关 B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 C正常细胞没有原癌基因 D人的成熟红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故 A错误;衰老的细胞,细胞体积减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故 B正确;正常细胞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故 C错误;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没有遗传物质,所以不具有全能性,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细胞衰老、癌变及全能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

21、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B都是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核酸,所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或核糖核酸( RNA)。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病毒的遗传物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如图表示果蝇 (2n 8)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 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染色体和纺锤体都出现在 bc时期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

22、cd期的细胞都含有 4对同源染色体 C de的形成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D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 ef 段某一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图若为有丝分裂, bc段 DNA数目加倍,应是分裂间期,而染色体和纺锤体是在前期出现的,故 A错误;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 cd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含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故 B错误; de 段,每条 染色体所含的 DNA由 2条变成 1条,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故 C正确;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 ef 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

2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DNA含量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对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能产生等位基因并通过基因重组提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 C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很小 D 多数对生物体有害,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只有自然选择才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 A错误;基因突变能产生等位基因,基因间的自由组合能提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故

24、 B正确;个体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但种群中的突变频率不低,因此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较大,故 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近年来纳米科技发展进步神速,极精微的各式显微镜,如共轭焦锂射显微镜、定量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细胞的微细结构被观察的更为清楚。下列有关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有关问题错误的是( ) A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 B用 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

25、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 0.5 cm,若改用 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为 1.5 cm左右 C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中央 D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目镜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故 A正确;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其与玻片的距离越近,故 B错误;高倍镜放大的只是低倍镜中央的一小部分,当用低倍镜看清楚物像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物像,其原因可能是被观察的物体未处于视野中央,故C正确;异物存在位置可能是物镜、

26、目镜 或玻片,若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应位于目镜上,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广岛生活的人癌症发病率很高,主要的致癌因子是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 D煤焦油 答案: A 试题分析: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 X射线等;化学致癌因子主要有石棉、砷化物、联苯胺、烯环烃、亚硝胺、黄曲霉素等;病毒致癌因子主要有Rous肉瘤病毒等。二战后,原子弹发出的辐射导致日本广

27、岛生活的人癌变机率增大,患癌症的发病率很高,而辐射属于物理致癌因子。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癌变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某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中含有 6个四分体 ,那么该细胞四分体时期含 DNA数为 A 6个 B 12个 C 24个 D 48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所 以一个四分体含两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含两个 DNA分子,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中含有 6个四分体,则该细胞四分体时期细胞含 DNA分子数为 46=24个。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DNA含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

28、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交叉互换发生的时期及对象是: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动物克隆的技术基础是( ) A细胞培养技术 B细胞核移植技术 C胚胎移植技术 D转基因技术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克隆动物的培育过程中用了细胞培养技术、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

29、,但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狼群追捕马鹿,常常是几只狼在后面追,另几只狼在前面抄近路堵截,配合默契。狼群个体之间以及狼群与马鹿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种内互助与捕食 B种内斗争与竞争 C种内斗争与捕食 D竞争与种内斗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狼群个体之间是种内关系,狼群个体之间配合默契属于种内互助;狼群与马鹿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

30、要点的能力和判断能力。 下列生理活动一般不会受下丘脑影响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生物节律 C维持身体平衡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可见,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能够维持生物节律性;下丘脑能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稳定。而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细菌等细胞质中能自主复制的环状 DNA B是细菌细胞中广

31、泛存在的细胞器 C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只能停留在该细胞内独立复制 D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中,被用作载体的质粒都是天然质粒 答案: A 试题分析:质粒是双链环状 DNA分子,能自主复制,主要存在于细菌等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故 A正确;质粒不是细胞器,故 B错误;质粒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可与受体细胞的 DNA 整合,并随着受体 DNA 的复制而复制,故 C 错误;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要具有限制酶切割位点、标记基因等条件,而天然的质粒不会同时具有这些条件,需要经过人工改造后才能用作基因工程的运载体,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质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2、,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在有丝分裂中始终看不到核仁的时期是( ) A分裂前期和后期 B分裂间期和中期 C分裂中期和后期 D分裂后期和末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有丝分裂过程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 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两消失两出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形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点裂数增向两级)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两出现两消失) 由此可见,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始终看不到核仁。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特点,意在考查

33、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某动物细胞中精子中有 4条染色体,那么本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A 4条 B 8条 C 12条 D 24条 答案: B 试题分析: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因此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精子是减数分裂产生的,所以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则本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8条。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为作物传粉 B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 C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家禽的

34、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来驱赶鸟类 答案: B 试题 分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来驱赶鸟类;( 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也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为作物传粉;( 3)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此外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家禽的产蛋量也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

35、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综合题 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此图为 _(动物或植物)细胞,图中 7为 _ 。 ( 2)图中 6的重要功能为 _。 ( 3)图中 4的主要成分为 _和 _。 ( 4)图中 3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与 _有关。 答案: (1)植物 叶绿体 (2)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果胶 纤维素 (4)有丝分裂 试题分析:图中 18 依次是液泡、细胞核、中心体、细胞壁、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图中细胞含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为植物细胞。结构 6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结构 4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结构 3

36、是中心体,分布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有关。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 4分)并指 I型是一种人类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导致个体发病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已知一名女患者的父母、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患者,祖母和外祖母表型正常。 (显性基因用 S表示,隐性基因用 s表示。 )请分析回答: (1)写出女患者及其父亲的所有可能基因型,女患者的为 _ _,父亲的为 _ _。 (2)如果该女患者与并指 I型男患者结婚,其后代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 _ _。 (3)如果该女患者后代表型正常,女患者的基因型为 _。 答案:

37、 (1)SS或 Ss Ss (2)SS、 Ss、 ss (3)Ss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并指 I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母、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患者 ,祖母和外祖母表现型正常,可以推知该患者父母的基因型都是 Ss,祖母和外祖母的基因型都是 ss,该患者的基因型可能为 SS或 Ss。如果该女患者( SS或 Ss)与并指 I型男患者( Ss或 SS)结婚,其后代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 SS、 Ss、 ss。如果该女患者后代表型正常,说明女患者是杂合子,基因型为 Ss。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

38、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 0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 24小时,每隔 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些不妥之处,请把它指出来。 ; (2)

39、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并说明理由。 ;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 )。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符合乙鼠生理状况的是 。 答案:( 1) 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 实验要有重复性,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2)赞同 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 3) B、 D A、 C 试题分析:实验的设计要遵循一些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该实验的目的是

40、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所以实验前要先给两只小白鼠测量体温。实验要有重复性,若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为了节省实验材料,可以用一只小白鼠的进行实验,应该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甲鼠的下丘脑被破坏,所以其不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随着环境温度降低,好氧量逐渐下降,产热减少,体温逐渐降低,酶活性也逐渐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即 B和 D;乙鼠下丘脑正常,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随着环 境环境温度降低,好氧量逐渐增多,产热增加,体温相对恒定,酶活性不变,酶促反应速率相对稳定,即 A和 C。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实验和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41、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 6分)观察下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 1)若 A是 HIV正在侵入 B,则 B最可能是 _细胞。 ( 2)若 B细胞内部已经侵入了麻风杆菌, A细胞与 B细胞密切接触,使 B细胞裂解死亡,则 A是 _细胞。 ( 3)若 A 是 B 分泌出来的某种免疫球蛋白,则 B 的最初来源是 _细胞。 ( 4)若 A、 B表示内环境组成的两部分,且 A可渗入某结构形成 B,但 B不能形成 A,则 A表示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细胞,它存在于 ( A、 B)中

42、。 答案:( 1) T细胞 ( 2)效应 T细胞 ( 3)骨髓造血干细胞 ( 4)组织液 淋巴 B 试题分析: ( 1) 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 T淋巴细胞,所以 A是 HIV病毒,则 B最可能是 T细胞。 ( 2)麻风杆菌是抗原,侵入麻风杆菌的 B细胞称为靶细胞,在细胞免疫中,效应 T细胞能识别 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 3)只有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则 B是 B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 4)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织液可以渗入淋巴,但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即 A是组织液、 B是淋巴。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 B

43、淋巴中。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8分)刚收获的玉米种子堆放一天后就发热了,某同学认为这只是玉米自身呼吸所散发的热量。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 材料和器具设计实验,研究玉米种子堆中热量的来源。 ( 1)实验原理:生物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的相对值可用温度计测量。 ( 2)实验材料和器具:刚收获的玉米种子,同样大小消毒过的透明暖水瓶,消毒过的温度计,加热煮沸过的烧杯、酒精灯等各种用具,稀释过的消毒剂等,以上材料和器具可供实验用。 ( 3)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 A、 B、 C三个试管。 第二步: 第三步

44、:在三瓶中插入温度计并用棉花把瓶塞紧,用消毒过的温度计记录三个试管起始温度。 第四步: 。 ( 4)实验现象: 。 ( 5)实验结论: 。 答案: 取刚收获的玉米种子若干,平均分成三份,一份煮熟一段时间后冷却,然后放入 A瓶中;一份用消毒剂浸泡一段时间后放入 B瓶中;一份不做任何处理放入 C瓶中。 将三个瓶放到相同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观察、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 4)现象: A 瓶中温度无变化, B 瓶和 C 瓶中的温度均升高。 结论:玉米种子堆中的热量来源于玉米种子自身的呼吸释放的能量和玉米种子上携带的微生物的呼吸释放的能量。 试题分析:米种子堆中的热量可能来自玉米种子的呼吸作用,也可能来自玉米种子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玉米种子的有无、微生 物的有无。故在设计实验时可设计三组:一组玉米和微生物都存活;一组玉米种子存活,微生物死亡;一组玉米种子和微生物都死亡。实验的因变量为释放热量的多少,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