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广东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地壳运动 ,地球深处岩浆活动 ,地震等。 考点:本题考查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另外学生还需记住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
2、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 本力量。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三种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 ( ) A地表径
3、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D入渗和蒸腾 答案: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三种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如下图所示: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规律总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 蒸发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水汽输送、降水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地表径流受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渗与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等因素有关。 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
4、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其中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 构造最常见的是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等,通过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改变地表形态。通过上述 4图可知:A图为褶皱, B图为断层, C图为流水沉积作用, D图为火山喷发。所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C。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下面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 A甲 B乙 C丙 D
5、丁 【小题 2】沿乌兰巴托一北京一线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小题 3】图示时间,我国北方地区寒潮灾害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之间温差较小 B从高纬向低纬流动的冷气团势力强盛 C南方地区暖气团势力强 D北方地区太阳高度小,冰雪覆盖,气压低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等压线判读风向:综合半球位置(北右偏、南左偏)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选择 B。 【小题 2】沿乌兰巴托一北京一线过低压槽位置,低压槽中有冷锋发育,故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为冷锋示意图。本题考
6、查冬季冷锋天气图示。选C。 【小题 3】本题考查寒潮气象背景:北方冷锋剧烈南下,即我国北方地区寒潮灾害较多的主要原因是从高纬向低纬流动的冷气团势力强盛,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需明确:( 1)判断风向要先判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北半球风向右偏的原则来判风向。( 2)注意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3)冷锋过境可能诱发寒潮、沙尘暴天气。 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碰撞形 成了 ( )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日本群岛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是相向而行的,正是这个原因而造就了我国的青藏
7、高原与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故本小题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板块构造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还需明确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去而行造成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 ( ) A褶皱山地 B裂谷 C山脉 D丘陵 答案: B 试题分析: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大洋中脊,相撞地区可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在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链,如科迪勒拉山系、东亚岛弧链;大洋板块边缘形成海沟。 考点: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板块的相对移动对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
8、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 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软流层 ”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9、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 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沙漠中的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 A风化作用 B风力搬动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蚀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沙漠里面总是会有主导风向的,沙子在风力推动下,迎风面的沙子在风力推动下,不断的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的移动,就等
10、于沙丘向前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考点:本题考查沙丘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沙丘是风力搬运作用形成的,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图为 “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题。 【小题 1】 a处位于 ( ) A太平洋 B亚洲大陆 C非洲大陆 D印度洋 【小题 2】若箭头还表示洋流流动方向,该处 洋流是 ( ) A西风漂流 B日本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 D北太平洋暖流 【小题 3】 b气压带是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11、】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及题干提供的重要信息: 极地半球图 圆心为极点; 箭头指示地球自转方向 (逆时针 ) 北半球; 4段经线 60E 、 120E、120W、 60W; b表示某气压带。 a处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120E以东至 120W以西之间,应位于北太平洋。故选 A项 。 【小题 2】若箭头还表示洋流流动方向,则该洋流是北太平洋上自西向东流的一支洋流,只能是北太平洋暖流。故选 D项。 【小题 3】 b 气压带从纬度位置看,大约在 30N 附近,根据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它只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故选 A项。 考点:本题结合地球运动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读与区域定位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
12、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充分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 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产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变暖对粮食安全有利的世界大国为 ( ) A巴西 B澳大利亚 C印度 D俄罗斯 【小题 2】根据图示内容可以判读出气候变暖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关系为 ( ) 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国家粮食产量增加 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国家粮食产量减少 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低纬度粮食产量减少 气候变暖会使南半球的国家粮食产量增加 A
13、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内容和四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出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俄罗斯的粮食增产。 【小题 2】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国家粮食产量增加,使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的国家粮食产量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全球变暖的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其他方面的影响等。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温室效应 ”,而 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方式到达地面,起保温作用。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B河
14、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 C河流水、冰雪融水和浅层地下水 D冰雪融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考点:本题考查水资源概况。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地理常识的考查,另外本题还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水资源现状等知识点。 关于下图是两幅海水等温线分布,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北半球,有寒流流经 B甲位于南半球,有寒流流经 C乙位于南半球,有暖流经过 D乙位于北半球,有寒流流经 答案: B 试题分析: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为暖流。根据图甲中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增加可知,甲位于南半球,为
15、寒流。图乙中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可知,乙位于北半球,为暖流。 考点:本题考查洋流的判断方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判读。解答本题需注意:( 1)由表层海水温度水平分布规律可知: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可确定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2)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温度要高,说明是暖流,且向高纬流动;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相比,温度要低,说明是寒流,且向低纬流动。 地质勘探甲图 B处有一大煤层。读下列甲、乙两图,完成题。 【小题 1】甲图中与 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 ) A B C D 【小题 2】乙图中若沿 处向下钻探 100米,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
16、岩石中含芦苇化石。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 ( ) A A类岩石 B B类岩石 C C类岩石 D难以判别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分析甲图,由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断出图中 A代表岩浆岩, B、 C分别代表沉积岩和变质岩,所以 和 所表示的内容都指向 C,作用相同,为变质作用。 【小题 2】分析乙图, 处主要发生的是沉积作用,而且含有化石,应属于沉积岩,故对应甲图中的 B类岩石。 考点: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2)明确沉积岩的特征,含有化石。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
17、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 16亿吨,据此回答题: 【小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地下水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小题 2】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减少污水排放量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植被的破坏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小题 2】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18、,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还需学生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 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
19、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下图为 “某月沿 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上述 “某月 ”是 (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小题 2】该月份甲地盛行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小题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气压带、风带随季节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从图中可以
20、看出,此时各气压带、风带明显向北移动,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 【小题 2】甲地位于南半球,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此时盛行东南风。 【小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判断出各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推断出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某河流夏季流量较大,冬季干涸断流,它的补给形式主要是( ) A大气降水 B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河是内陆地区的内流河,像塔里木河就是这样的河流
21、,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增加,冬季缺少补给水源,就会出现干涸断流的情况。可能是冰川融水,夏季气温高,融化的冰多,河流的补给类型中积雪融水一般是春季最多,大气降水补给的一般是季风区河流,水量一般较大,冬季断流的比较少,湖泊水是相互补给,不作为补给来源。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形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气温高时流量大,气温低时流量小,冬季甚至断流。 调节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办法是( ) A跨流域调水 B节约、合理用水 C修建水库 D大力开采地下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调节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办法是跨流域调水。 考点:本题
22、考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解决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可采取的措施有: 保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修建水库 ,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关于河流径流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B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C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D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小。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3、。我国大多数河流,位于季风气候区,因此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 考点:本题考查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河流的补给形式及特点即可作答。 【知识拓展】陆地水体 1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分类:按空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湖沼水和冰川等水体。 3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 1)河水最主要的来源 大气降水 ( 2)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雨水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冰雪融水补给: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
24、水之间有互补关系。 4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密切相关。 下列关于地壳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地表至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B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较厚,大陆地壳较薄 C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的厚度最小 D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其主要由岩石构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是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的厚度最小,地壳的平均厚度 17km;地壳不是地球的最外层,地球的最外层是大气圈。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地壳的结构特征及 内部差
25、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 1)地壳在地球表面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部分,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厚度不均是地壳的结构特征之一。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 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压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高 D甲处气温比乙处低 【小题 2】若此图代表 “三圈环流 ”中的中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 ( ) A 气流比较湿润 B乙处多锋面雨 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 D 气流由于热力上升 【小题 3】若此图为东
26、亚夏季季风环流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 气流动力作用上升 C 气流较 气流湿润 D 气流热力作用下沉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气压分布规律。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甲处为上升气流,气温比乙处高,甲处气压比乙处低。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丙处气压比甲处低,又因为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故丙处气压比丁处高。 【小题 2】在中纬度环流中, 是西风带,温暖湿润;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多晴朗天气。【小题 3】在夏季的东亚季风环流中,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此时海洋上是高
27、压,是由动力作用形成的副热带高压,陆上为低压,是由热力作用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能力。 点评:本题借助一幅图,考查 了三大知识点,题目很基础,但综合性强,这也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 下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 “南天一柱 ”照片。该景观 (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岩石岩性坚硬,为花岗岩,长期受海水侵蚀、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影响,逐渐形成了图示景观。该岩石不能反映出所属热量带,但可以根据所处位置海南省确定为热带,该景观在任何季节都
28、可以观赏。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景观的成 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南天一柱 ”的成因,知道它所处的位置,然后逐项分析,化难为易。 对以下四地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是( ) A珠穆朗玛峰顶 B墨西哥湾 C刚果盆地 D夏威夷群岛 答案: A 试题分析:地壳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那么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厚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不同地点地壳的厚度,珠穆朗玛峰海拔最高,地壳最后。 图中 MN 为晨昏线,阴影与空白区域分属不同的日期,读图回答题。
29、【小题 1】如果上图为南半球,北京时间为( ) A 0时 B 8时 C 12时 D 16时 【小题 2】如果上图为北半球,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墨西哥高原 B湄公河正值汛期 C三江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D巴西高原草木繁茂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MN 为晨昏线,则其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的经线必为 0时或 12时。而根据题目条件 “阴影与空白区域分属不同的日期 ”可以判断阴影两侧经线分别是180经线和 0时经线,则结合以上结论可知经线 EF 的地方时为 0时。若图中半球为南半球,则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EF 经线 (0时经
30、线 )在 OP经线 (180经线 )以东 60,则 EF 经线为 120W。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以算出此时北京时间为 16时。 【小题 2】若图为北半球,即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EF 为 0时经线,是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晨昏线 MN 与 70N 相切于 E, EN 为晨线, 70N 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 20N 上,北半球为夏季,由此可判断只有 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 大,涉及到日期分界线问题、地方时的计算问题、极昼极夜范围的判断等知识点,难度加大,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功底。 读图,完成题。 【小题 1】 四地的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
31、成的是 ( ) A B C D 【小题 2】 地常年盛行风 ( ) A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 B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副热带高气压带 C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D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为季风气候,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关。 的气候成因均与气压带、风带有关。 【小题 2】 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盛行西风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成因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季风气候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关。( 2)温带
32、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另外,本题还可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等知识点。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 30年径流量、蒸发量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该 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 ) A雨水 B冰川 C湖泊水 D地下水 【小题 2】该流域位于 ( ) A温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从图中可知,该流域气温年较差接近 40度,最冷月均温约为零下 10度,可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北部地区;同时还可以看出该地蒸发量等于径流量,说明蒸发旺盛,多内流河;径流量和蒸
33、发量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且有断流现象;说明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小题 2】由上题可知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气候的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因子内在联系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缺失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故 C、 D选项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降水,故 A选项错误,我国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 B 选项正确。 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 环节是 (
34、) A B C D 【小题 2】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维持了全球水的静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 B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C不能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的矿物质 D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最主要的环节是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 【小题 2】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 A项应为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B项应为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C项水循环能够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中的矿物质。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
35、节及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水循环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意义: (1)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 (2)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 (3)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综合题 读下图,甲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示意图,为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在不同季节适当调整调节杆。乙为地球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若乙图所示地处( 40N、 80E)某太阳能热水器一
36、日内最可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时刻,请据此回答:(共 14分) ( 1)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分。( 4分) ( 2)赤道上东半球的白昼范围是 至 。( 4分) ( 3)太阳能真空管与地面的倾角应为 _ 。( 2分) ( 4)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 2分) ( 5)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 。( 2分) 答案:( 14分) ( 1) 12 22 14 40 ( 2) 10W 160E ( 3) 6326 ( 4)拉萨 ( 5)黑子 试题分析: 第( 1)题,由乙地球俯视图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可知此图为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此时北极圈及其以里出现极夜现象,应为 12月 2
37、2日。( 40N、 80E)是某太阳能热水器一日内最可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时刻,说明此地正午 12点,那北京时间是 120E的时间 ,比 80E快了 40/15/h=2h40min,所以北京时间是 12月 22日 14点 40分。 第( 2)题,依据 ( 40N、 80E)是某太阳能热水器一日内最可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时刻得出乙图中那条被直射的经线是 80E,然后在图上标出经度就好了。注意东半球是 20w至 160E,要取交集。 第( 3)题,算出此地太阳高度为 90-( 40+2326) =2654,然后再用 90-2654=6326即可。 第( 4)题,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的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西藏自治
38、区,其省级行政中心是拉萨市。 第( 5)题,我们一般将太阳黑子的多少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考点:本题借助光照图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 度较小,与生活联系紧密,真正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一理念,本题涉及的具体考点有日期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太阳辐射的分布、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太阳活动的标志等,试题综合性强,充分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读我国洪涝灾害比较集中地区的资料和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 2分,共 26分) 发生省区 19531975 年发生暴雨次数 黑龙江、吉林、辽宁 2527 山西 27 河南 24 湖南、湖北 2728 广东、
39、广西 5164 (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 和 地区。 ( 2)通过表可以看出暴雨出现频率最高的省区有 和 ,原因是 。 ( 3)比图和表,可以发现, 省暴雨次数比较多,但却没有洪涝灾害发生,说明的问题是 。 ( 4)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预报的主要手段是利用 ,具体防洪措施需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是指整治 ,修建 ,修建 ;非工程措施包括 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的 系统,拟订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答案:( 26分) ( 1)南方 东部 ( 2)广东 广西 夏季风降水持续时间长,加上有大量 的台风降水 ( 3)山西省 洪涝灾害除了降水多之外,
40、还要看地表状况和河流的泄洪能力。 ( 4)气象卫星(遥感),河道,水库,分洪区,洪泛,预报警报 第( 1)题,由 “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分布图 ”可知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四川盆地、东北平原等地,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南部。 第( 2)题,通过 “我国洪涝灾害比较集中地区的资料 ”可以看出暴雨出现频率最高是 51-64次的广东、广西。两省降雨较多的原因是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雨季长,加上夏秋季节台风频繁带来大量降水。 第( 3)题,通 过 “我国洪涝灾害比较集中地区的资料和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分布图 ”的对比可知山西省 19531975 年发生暴雨 2
41、7次,却未发生地震。说明洪灾发生不仅有降水多这一致灾因子,还有地形、河流顺畅程度等因素。 第( 4)题,对大规模灾害的监控、预报的主要手段是遥感技术。具体防洪措施需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泛洪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撒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障。拟订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洪涝灾害 的分布与成因机制。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但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需掌握洪涝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治理措施等知识点。 【知识归纳】洪涝灾害 类型 形成原因 发生时间 多发地区 在我国的
42、时空分布 洪水 暴雨洪水 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洪水 雨季 暴雨多发区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4-9月份) 融雪(冰)洪水 高纬度或高山积雪区,季节性气温升高形成的洪水 春季、夏季 高纬度、高山 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以阿尔泰山、天山、喀喇昆仑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等更为严重( 4-5月,7-8月) 冰凌洪水 河水中冰块堆积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升的现象 初春、初冬 高寒地区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初冬冰封和初春融冰季节) 山洪 山区坡陡,降暴雨后迅速形成的洪水 雨季 山区 西南地区山区(夏季)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广东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