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西省田阳高中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49029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西省田阳高中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广西省田阳高中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广西省田阳高中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广西省田阳高中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广西省田阳高中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西省田阳高中高一上学期 11月段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下面的 ABCD四幅图中,哪一幅的 p点位置同时符合在东半球,在北半球,属于低纬地区,在我国境内四个条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图示的经纬网分布判断图示各个 P点的经纬度位置, A图( 20S, 130E); B图( 10S, 100W); C 图( 20N, 20W); D 图( 20N,110E);而东半球应符合经度范围为 20W向东到 160E( B图错误);北半球应位于北纬( AB图错误)、低纬度地区应符合纬度数小于 30;在我国境内应符合( 73E-135E; 4N-53N)故 C错

2、误。故选 D图。 考点: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综合应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本经纬度的划分和我国的经纬度范围,难度较低。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势的高低起伏 B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C海陆分布的差异 D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答案: D 试题分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不均,导致的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带差异而引起的。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运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运动的原因,难 度一般,本题还可比较热力环流的原因和风的形成的原因考查。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更替 C昼夜长短变化 D四季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昼夜

3、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形成昼夜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的,地球自转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性试题,简单题。 读 ”风向示意图 ”,当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压线数值 B a是地转偏向力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 D该风形成于高空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判断 ; A错误; a与风向相垂直,故判断为地转偏向力,故 B正确;图示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故判断为北半球;风受三个力作用

4、,故判断为近地面的风。 考点:本题考查三个力对风的影响。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风的形成的基本原理和三个力的各自特征,难度较低。本题还可结合不同等压线分布图上的风向判断考查。 该图中从 ,从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 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 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转偏向力的基本特征: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基本特征,难度较低。 读 “大陆空气柱图 ”,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 1】关于

5、a、 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图表示北半球冬季、高气压 B b图表示北半球冬季、低气压 C a图表示北半球夏季、低气压 D b图表示北半球夏季、高气压 【小题 2】 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a图亚洲大陆上盛行下沉气流,判断为高压中心,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 b图亚欧大陆上盛行上升气流,判断为低压中心,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夏季,故选 A项。 【小题 2】 A图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即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b图亚欧大陆上形成低压

6、,即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故 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的影响。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读图,判断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的影响规律,难度一般。 读两幅等压线图, A、 B、 C、 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示甲图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小于乙图,故判断乙图 C点风力大于 A点; D点风力大于 B点,而结合图示的等压线疏密判断, C处的等压线较D处密,即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考点:本题考查等压线的综合判断。 点 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风力大小判断的基本原则,难度一般。本题还可结合风向判断考查。 关

7、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B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C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等 D角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的规律:除两极点外处处相等;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故 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基本规律,难度较低。本题还可结合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考查。 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 ) A赤道地区 B南北回归线附近 C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D南北极圈以内 答案: D 试题分析: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

8、短的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难度较低。 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小题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A B大气的反射作用 D C大气的吸收作用 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C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即地面辐射,为图示的 B。 【小题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大气逆辐射能把能量还给地面,减缓了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故对地面

9、起了保温作用,即图示 C 为大气逆辐射。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难度较低,本题还可结合反射作用的实例等内容考查。 图中 A、 B、 C、 D四地均位于同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昼夜温差较陆地小;白天多云,则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故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晚上多云,则大气逆辐射强,故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小,故海洋上的阴天,昼夜温差最小。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难度一般。 该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问题。 【小题

10、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B通过固体、液体传播, A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 B B和 A传到 D时,波速突然下降 D横波的传播速度高于纵波。 【小题 2】 C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 A地幔和地核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壳和地幔 D地幔和岩石圈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示 B的传播速度较快,故判断 B为纵波, A为横波,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而纵波可在固体、液态中传播;经过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会明显加快,而经过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的波速也明显下降,故只有 D错误。 【小题 2】图示 C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11、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性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划分。难度较低。本题还可考查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外核的物质状态等内容。 该图中的 “蓝月亮 ”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 1】 “蓝月亮 ”应属于 (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小题 2】 “蓝月亮 ”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 ) A卫星 B地球 C行星 D恒星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图示 “蓝月亮 ”围绕行星运行,故判断为

12、卫星。 【小题 2】图示卫星和行星都不能自身发光发热,而只有恒星能发光发热,提供了周边天体的能量来源。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类型和天体系统。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天体类型的基本判断原则和各类天体的基本特征。 读某个时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问题。 有人想了解 M星球上是否有生物存在,你认为他必须要了解下列信息中的哪些信息( ) M星球上是否有火山活动 M星球上是否有水 M星球上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M星球上的温度是否适宜 M星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借鉴地球生命物质存在的基本条件为三大 “金锁链 ”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较厚的大气层。故选 A项。

13、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系及图示。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学会知识迁移,难度较低。 读 “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 【小题 1】图中太阳大气层 、 、 的名称分别是 ( ) A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B色球 层 日冕层 光球层 C光球层 日冕层 色球层 D色球层 光球层 日冕层 【小题 2】太阳黑子和耀斑 ( ) A都发生在 层 B分别发生在 层和 层 C都发生在 层 D分别发生在 层和 层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分成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小题 2】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为黑子;色球层上

14、的太阳活动为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分层和太阳活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大气分层和各层上的太阳活动分布。难度一般,本题还可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该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方向基本规律: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基本规律,还可结合自转方向和经度变化特征考查,难度较低。 所给四幅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能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图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15、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B图自转方向呈逆时针,判断图示为北半球,故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 C 图晨昏线经过极点,即与经线重合,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 D图自转方向判断为南半球,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基本特征。难度较低。本题还可考查晨线与昏线的判断。 该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在我们祖国 60周年庆贺日,太阳直射 点在哪个区域并向哪个方向移动?( ) A直射点位于 - 之间,并向北移动 B直射点位于 - 之间,并

16、向北移动 C直射点位于 - 之间,并向南移动 D直射点位于 - 之间,并向南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示 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至日; 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冬至日;则 表示春分日; 表示秋分日; 表示春分日。我国的国庆节为 10月 1日,位于 9月 23日 12 月 22日之间,故位于 之间,并向南移。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难度一般。本题还可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 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

17、平分地球 C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 D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且与太阳光垂直 答案: D 试题分析:晨昏线是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 A正确。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垂直,故始终平分地球, B正确;晨昏线即为晨线与昏线,为太阳光线位于地平面上时,故太阳高度为 0, C正确。晨昏线与地轴 在同一平面上,为春分或秋分日,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晨昏线分布的基本特征,难度一般。本题还可以结合晨昏线的移动方向考查。 从天文现象上看,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是 ( ) A寒暖冷热的季节变化 B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干湿季节变化 D公转速度和日地距离变化 答

18、案: B 试题分析:从天文上看四季,季节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为一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季为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考点:本题考查四季的划分。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四季划分的基本依据。难度较低。 综合题 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图 1)和地球位于甲位置时昼夜状况图(图 2),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 1)地球绕日公转方向为 。 ( 2)每年的 月 日前后,地球公转到图中丙位置,此时是北半球的 节气。与甲位置相比,丙位置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 ( 3)图 2中 ab为晨昏线,请在该图中用 绘出夜半球的范围。此时,太

19、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广西昼夜长短情况是 ,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 。 ( 4)此时图 2中 C点为 点钟,该日 C点昼长为 小时。 ( 5)在乙位置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 6)由丙公转到丁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答案:( 1)自西向东 ( 2) 6. 22 夏至 慢 ( 3)图略( 1分) 23026/S 或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或昼短夜长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4) 12 12 (5)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6)昼渐短 ,夜渐长 试题分析:(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注意标注于地球公转轨道上。( 2)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甲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

20、回归线上,故判断为冬至日;而丙位置太阳 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判断为夏至日,日期为 6月 22日,公转位置接近远日点,故公转速度较慢。( 3)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结合甲位置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图示 c 点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故判断为 12 时。 C 点位于赤道上,故昼夜平分,昼长 12小时。( 5)图示乙位置表示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故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6)结合前述,丙位置表示夏至日 ,丁表示秋分日,故从

21、丙到丁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故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及地理意义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公转轨道图上的二分二至判断方法和晨昏线图上的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变化判断基本方法,难度一般。 读 “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图,回答下列问题: ( 9分) 地理试题 第 6页 (共 8页) ( 1)西四区的中央经线是 。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 。 ( 2)纽约所在的时区是 ,伦敦所在的时区是 ,两地的时差是 小时。 ( 3)若伦敦时间是 2时,则北京时间是 。 ( 4)图中华盛顿位于 半球(东、西),莫斯科位于 半球(东、西)。 ( 5)北京的时刻比莫斯科 (早、晚) 答案: (

22、1)60W 120E (2)西五区 中时区 5 (3)10 (4)西 东 (5)早 试题分析:( 1)中央经线的判断方法:时区数 *15;( 2)直接读图判断,纽约位于西五区;伦敦 0经线通过,表示 0时区;两地时差 5个小时。( 3)伦敦位于 0时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故北京时间较伦敦时间早 8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 10点。( 4)结合图示华盛顿位于 75W附近,故判断位于西半球;从20W向东到 160E为东半球;从 160E向东到 20W为西半球。莫斯科位于东三区,故属于东半球。( 5)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而莫斯科时间位于东三区,故北京时间较莫斯科时间早。 考点:本题考查时区划分和时间

23、问题计算。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时区划分的基本规律,难度较低。本题还可以结合两个时区间的时间计算;跨国日界线的问题;运动物体间的时间计算等方面设计试题。 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 (8分 ) 实验报告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 (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 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给图 1中线条画上箭头表示该实验中的

24、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2分 ) 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 _ 方向运动 (垂直、水平 )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大气 _方向运动(垂直、水平) 热力环流。 (2)若图 2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等压面的变化。 (2分 )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向 弯曲(上、下),高压处等压面 _向弯曲(上、下)。 答案:( 1)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 2) 向下 向上 试题分析:( 1)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从而完成环流。其基本过程为: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导

25、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完成热力环流 。( 2)根据热力环流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异。火焰处,空气上升,故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两侧则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而等压面弯曲的基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 考点: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及影响。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 形成过程和等压面的分布规律。难度一般。 读下图 “亚洲季风图 ”,回答下列问题。( 9分) ( 1)此时是北半球的 _季,亚欧大陆上形成 _(高、低)气压, 它割断了 _ _气压带。 ( 2)这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环流,称为 _环流,在

26、东亚形成这种环流的主要成因是 _ _。 (3)此时, A的风向为 _ _风,该季风的性质是 C的风向为 _ _风。 C季风的成因主要是 _ _ _ 。 答案: (1)夏 低 副热带高压 (2)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东南 温暖湿润 西南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试题分析:( 1)图示东亚盛行东南风,故判断为北半球夏季;东亚和南亚地区的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故 判断亚欧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即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变化的大气环流称为季风环流。东亚季风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图示 A处风向为东南风;由于风由较低纬度的海洋吹来,故判断性质温暖湿润。图示

27、 C处盛行西南季风,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而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亚洲季风环流分布及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风向和成因。 读 “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1)在图中 B、 D位置上分别用箭头表示 各风带风向 (2)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A B C D E ( 3)图中甲、乙、丙代表的环流名称: 甲 乙 丙 ( 4)全球共有 个气压带和 个风带。 答案:( 1)画图略 (2) 赤道低压带 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压 西风 副极地低压带 (3)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4)7 6 试题分析:

28、( 1)根据 0附近为赤道低压带; 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60附近为副极地低压带分布,风向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画出风向箭头。( 2)根据图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位置可判断, A 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 B 位于北半球低纬地区的风向为东北信风。C位于 30附近,为副热带高压带; D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判断为盛行西风带; E位于 60附近,为副极地低压带。( 3)根据环流分布的纬度位置判断,甲为低纬环流;乙为中纬环流;丙为高纬环流。( 4)结合图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南半球一致的原则,故判断全球共 7个气压带; 6个风带。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难度一般。本题还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