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与答案( B)(带解析) 选择题 内环境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 ( ) A 2层 B 4层 C 6层 D 8层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环境中的氧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共三层生物膜, 6层磷脂分子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的作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内环境的作用。 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分别放在下表所示的含有五种物质的溶液中泡 24小时,然后 种植。比较最初的雌花与雄花平均数,求出性别比,实验观察结果如下表,分析数据,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溶
2、液 雄花 雌花 比值 (雄花:雌花 ) 水 (对照 ) 21.1 3.8 5.6 赤霉素 (100 mg L) 4.7 4.7 1.0 CP(100 mg L) (一种生长调节剂) 6.2 6.8 0.9 乙烯利 (1000 mg L) 19.6 3.7 5.3 整形素 (10 mg L) 33.1 1.2 27.6 A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B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 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 C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D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 CP有利于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于雄花的形成 答案
3、: B 试题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会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不同植物对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程度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根本上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表中数据显示,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 CP对应的比值较小,说明有利于雌花的形成,整形素对应的比值较大,说明有利于雄花的形成;故 ACD对, B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
4、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答案: B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调查中,种群中个体数:第 一次捕捉标志数 =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中标志数,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所得到数值偏大;土壤中小动物具有避光性,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有可能有部分小动物仍在土壤中,所得到数值偏小;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邻边线的个体;酵母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
5、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根据正确操作具体分析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的比较。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 一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3 B 4 C 5 D 6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群是所有的同种生物,而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是同一个物种, 错; 种群内的个体不存在生殖隔离,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对;竞争不是种内关系而是种间关系, 错;种群的特征中,年龄组
6、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 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对;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识别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是测定物种丰度的最简单方法 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 A只有一项 B只有两项 C只有三项 D全部正确 答案: D 试题分析: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最简单的
7、测定方法是列出各物种的名录; 对;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对;优势种在争夺空间和资源上处优势地位,同时对群落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 对;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参与自然选择的生物因素,对生物进化起重要作用, 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特征。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群落的特征。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在弃耕农 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荒漠中,食草昆虫 青蛙 蛇 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A B C D 答案: A 试
8、题分析:与大熊猫生存有关的生态因素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对; 弃耕农田物种单一,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 对;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低于森林生态系统, 错;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每条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 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各项最符合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蝙蝠栖
9、和猪笼草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互利共生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根据概念判断种间关系。 下列 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答案: B 试题分析:虎等大型肉食动物所处营养级较高,所获得的能量较少;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氮、磷等无机盐丰富,有利于蓝藻生长,不存在能量流动;牛、羊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较容易从生产者中获得能量;蓝鲸从微小的浮游动物中获得能量;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 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 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点出现 D 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 b点前种群呈 S型增长, a点时增长率最大,防治蝗灾应在此点之前; a 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由种群特征知,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控制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值后, bc段种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11、而发生波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特征。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种群特征。 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分解者,腐生生物 消费者,自养生物 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消费 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草食动物是异养生物;自养生物属第一营养级;自养生物是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的分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
12、态系统中生物因素的分类。 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 3级和 4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B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 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D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 10 -20,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 A
13、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乙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B错;同理 C错;乙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较多,能量传递中消耗的也多,故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中的 能量传递特点。 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 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 C B A B种群 B在第 5 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 A的增加 和 C的减少所致 C B和 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 A、 B、 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
14、知, A、 B、 C依次随后者的增加而增加,随后者的减少而减少,故可表示为一条食物链;在食物链中, B的食物 C减少和天敌 A的增加,导致 B的数量下降; B和 A在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有机物,产生无机物,加快 了物质由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区域内除该三种群外,应还有分解者等其它生物;故 ABC对,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 a、 b、 c、d、 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 d、 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
15、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例说法错误的是( ) A a、 c、 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 a、 b两激素 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a侧重促进生长, b侧重促进发育 C 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 a、 e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五种激素中,只有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的,且与胰高血糖素为拮抗作用;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在新陈代谢方面与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故 a、 b、 c、 d、 e应依次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a侧重促进生长, b侧重促进
16、发育; 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由于 d、 e的分泌基本不受垂体的 控制,所以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 d、 e;故 ABC对,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激素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 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 A若 X表示种群数量,则 可能代表出生或迁入 B若 X表示抗利尿激素,则 可代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若 X表示胰高血糖素含量,则 可能代表胰岛素 D若 X表示浆细胞数量,则 可能代表某种病毒 答案: D 试题分析:出生或迁入可 增加种群数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17、增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病毒刺激作用下, 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 ABC对,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概念间的关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积累各概念间的关系。 某小组同学探究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图将胚芽鞘尖端去除一段时间后,将三个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其弯曲角度 。已知生长素浓度 N1N2N3, N2的浓度接近顶芽的浓度 ,三个浓度(低、中、高)之间相差较大。则三浓度所致角度 的情况最可能是 ( ) A 123 B 12, 22, 2=3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 N2的浓度接近
18、顶芽的浓度,促进生长的效果最好,对应的 2应最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作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利用生长素的作用分析实验结果。 研究人员调查了 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下图的 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 46年兔种群数量保 持相对稳定 B第 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 C第 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 24相同 D第 8年兔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示知,第 46年 =1,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 24年 1,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 68年 1,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通过计算可知,第 8年兔种群数量小于刚开
19、始的种群数量;故 A对, BC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先明确图中所表示的量,再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右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生 长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同一植株来说,如果是芽,则 a点右移 B对同一植株来说,如果是茎,则 a点左移 C该图能够反映生长素对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将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根向重力性生长,是因为根的背地侧和向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分别为 b和 c 答案: B 试题分析: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故芽和茎的 a点均右移;图中显示较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根的生长,较高浓
20、度的生长素 抑制根的生长;横放植物中的生长素受重力影响向下运输,使背地侧和向地侧生长素浓度发生变化;故 ACD对, B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长素的有关知识。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小麦在扬花期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给小麦田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避免小麦减产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 ,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答案: C小麦减产不可避免, 试题分析: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
21、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影响传粉,受精作用必受影响,生长素只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无法使未受精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小麦减产不可避免;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乙烯主要促进果实成熟;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a代表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抗体,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 b代表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C c代表效应 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中的抗原裂解死亡 D d代表吞噬细胞,摄取处
22、理后的抗原可呈递给 T细胞 答案: D 试题分析:浆细胞分泌抗体不须抗原刺激;淋巴因子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激素样的多肽物质 不具有抗体的结构也不能与抗原结合。可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使靶细胞发生特性或功能的变化;细胞免疫中,效应 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 胞裂解将靶细胞中的抗原暴露出来;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的抗原可呈递给 T细胞;故 ABC错, D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免疫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免疫调节的过程。 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23、 C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为若 肝脏细胞,则 处的氧气浓度高 于 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 为小动脉, 为组织细胞, 为毛细淋巴管, 为组织液, 为血浆,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 ,但 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 ;若 为肝脏细胞 ,血液由 流向 的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故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处。 ABC错, D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的作用。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准确识别图中结构,回答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问题。 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 叙
24、述是: A、 B、 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 B中 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 A中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 A、 B、 C、 D依次为血浆、组织液 、细胞内液、淋巴, 错;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对;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小分子蛋白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然后可进入毛细淋巴管, 错;血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故血浆中不会存在蛋白质水解酶, 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体液物质交换。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明确人体体液各组分间的物质交换情况。 如图是缩手反射弧模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25、 ) A图 1中 B处受刺激后, C处先兴奋, D处后兴奋 B兴奋在由 B C D的传导过程中经过了 3个突触 C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位于突触中 D图 2是图 1中 B的一段,如果在电极 a的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示知, A、 B、 C、 D、 E依次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兴奋由 B C, C D经过了 2个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决定了神经冲动在突触中的传导是单向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传至 a处,电流由 b c a,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
26、,传至 a-b间,指针复位,传至 b处,电流由 a c b,指针向右偏转;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熟悉神经调节的知识。 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 代表整个大圆, 包含 。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 ) A 体液 细胞 外液 细胞内液 组织液 B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C 核酸 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 信使 RNA D 免疫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答案: B 试题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突触前膜所在的轴突末梢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明确
27、各生物学概念的内涵。 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 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 递质( 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Ach与 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 B 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C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 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答案: D 试题分析: 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Ach受体为膜蛋白,具特异性;高尔基体在分泌物产生中起加工包装的作用; 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的方式是胞吐,不是跨膜运输。 考点:本题
28、考查的是反射弧中神经 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 。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突触的结构及功能。 下图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下列有关图中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 点,能发生兴奋的有 、 、 、 、 、 B刺激 点,能发生兴奋的只有 、 、 、 C刺激 点,细胞内将出现电信号 (电位变化 )但突触间不出现化学信号 (递质释放 ) D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 传导是单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要经过突触传递,是单向的,由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到下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29、,其间出现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化;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的传导。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中及神经元间的传导。 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是( ) A肠黏膜细胞和甲状腺细胞 B胰腺细胞和甲状腺细胞 C肝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D胰岛细胞和垂体细胞 答案: B 试题分析: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液的分泌,其靶细胞是胰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其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激素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激素调节。 切除老鼠的甲状腺后,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甲状腺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
30、素,其物质代谢能力与切除前相比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 A既不切除体内的甲状腺, 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 C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老鼠的物质代谢能力是因变量,其它是无关变量; A中处理已有; B中处理改变自变量且繁琐; C中处理补充了一无关变量的影响; D中处理
31、增加了自变量,违背单一变量原则;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的实验。 点评:对此类试题 ,学生应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 A激素是调节生物新陈代谢的物质,可以起催化作用 B在一次反射完成的过程中,传入神经兴奋时, Na+内流,传出神经兴奋时, Na+外流 C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 CO2通过体液传送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体温调节的中枢在垂体,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有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激素只调节生物新陈代谢,不提供物质和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A错;传入、传出的兴奋都是 Na+内流, B
32、错;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 调节, CO2通过体液传送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C对;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无关, D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5N1侵入机体后( ) A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 B高尔基体活动增强 C记忆 B细胞迅速变化 D最终被效应 T细胞清除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原物质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5N1侵入机体后,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迅速增殖、分化,产生记忆 B细胞、浆细胞、记忆 T细胞、效应 T细胞,浆细胞中高尔基体活动增强,产生相应的抗体,进入细
33、胞的病毒,经细胞免疫,最终被抗体清除,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免疫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免疫调节的过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轻松和愉快会使 T细胞提高对病毒、肿瘤的监控,间接引起抗体生成能力的升高。这表明不健康的心态会导致( ) A细胞免疫提高,体液免疫降低 B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提高 C细胞免疫提高,体液免疫提高 D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降低 答案: D 试题分析: 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是细胞免疫的主要免 疫细胞。 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 B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大量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免疫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免疫调节的过程。 人
34、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入侵 T细胞后, T细胞死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HIV直接利用 T细胞内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 B HIV在增殖时不需利用 T细胞提供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C HIV在增殖时必须利用 T细胞提供的核糖核苷酸 D HIV利用自身的核糖体以 T细胞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 HIV由 RNA和蛋白质构成 ,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直接利用 T细胞内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必须利用 T细胞内的核糖体以 T细胞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HIV在增殖时,必须利用 T细胞提供的核糖核苷酸来合成 RNA,利用 T细胞提供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完成逆转录,获得 DN
35、A,从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故 ABD错, C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入侵 T细胞。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病毒的结构及生活特点。 右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其中 a、 b、 c、 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 表示 有关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B产生抗体的细胞既可由 b分化形成,也可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C只有 a、 b、 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D c、 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 a、 b、 c、 d表示的细胞依次是 T细胞、 B细胞、效应 T细胞、浆细胞
36、; 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产生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可由 B细胞分化形成,也可由记忆 B细胞分化而来;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ABD对, C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淋巴细胞的起源 和分化过程。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
37、抗体大量增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体甲产 量增加的原因是第二次注射疫苗刺激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从而短时间内产生更多的抗体;此过程属特异性免疫;故 ACD错, B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体液免疫。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 下丘脑对高等哺乳动物稳态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 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产生冷觉和热觉 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如果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
38、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冷觉和热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小白鼠仍能进行体温调节。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下丘脑的功能。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 掌握下丘脑的功能。 综合题 ( 16分)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 表示的物质可能是淋巴因子,若 是淋巴因子,则它是由 细胞释放的
39、,该物质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是 。 ( 2)图中的 代表的是 ,它可与突触后膜表面的 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这也反映出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 3)当血糖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 (填图中数字序号)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 4)若 表示侵入内环境的某种病毒,则机体将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清除该病毒。其 中,产生抗体的是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的是 细胞。 ( 5)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时,此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神经冲动传导到位于 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作用维持体温的恒定。请写出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
40、缩,起鸡皮疙瘩的反射弧 。 ( 6)图示表明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和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 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 1) T 促进 B细胞的增值与分化 ( 2)神经递质 受体 兴奋或抑制(全队才给分)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3)胰岛 B细胞 (4)浆 效应 T (5)由正变负 下丘脑 皮肤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 立毛肌( 2分) (6)细胞的代谢活动 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神经 体液 免疫系统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 1)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效应 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 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 B细胞的
41、增值与分化;( 2)神经系统产生进入内环境的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反映出细 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是胰岛 B细胞分泌的,可通过血管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至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再产生神经冲动作用于胰岛 B细胞;( 4)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细胞免疫中使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 T细胞;( 5)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引起立毛肌收缩的感受器是皮肤冷觉感受器,中枢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是立毛肌;( 6)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都会引
42、起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成分含量的变化。 考点:本题 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 1)认真审题,理清图中各量的关系。 ( 2)利用所学知识准确解答问题。 ( 12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选用图中 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此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 性。 ( 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 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图中的 组所
43、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 ;继而根据图中的 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细胞分裂素 。 ( 3)根是植株 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中心,细胞分裂素合成后向上运输,能够抑制侧根向周围生长,促进主根向更深的土层生长;蔬菜育苗移栽时,切除主根,可促进侧根生长。以上现象说明根具有 现象。 ( 4)实验中用 IAA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 和 。但实验中选用处理方法应该注意 ,这样做的目的是 。在用 IAA处理插条生根时,如果 IAA的浓度较低,适合采用 法处理插条,此时的室内环境最好遮荫且 ,以保持 IAA溶液的较低浓度。 答案:( 1) d 两重 ( 2)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
44、抑制作用 (3)顶端优势 (4)浸泡法 沾蘸法 只能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让各组中的无关变量相同 浸泡 空气湿度较高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 1)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选用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且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作为除草剂;( 2) 组的自变量是顶芽,结果显示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组的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的浓度,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3)与茎的顶端优势雷同,根也具有顶端优势;( 4)实验中用 IAA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但应注意同一实验中只能用一种方法, 目的是让各组中的无关变量相同;如果 IAA的浓度较低,为保
45、证实验效果,适合采用浸泡法处理插条;为防止水分蒸发,此时的室内环境最好遮荫且空气湿度较高,以保持 IAA溶液的较低浓度。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调节。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 1)不同植物、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 2)分析实验结果时,应首先明确自变量、因变量。 ( 3)对照实验对无关变量的要求是适宜且相同。 ( 7分)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 2009年 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 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 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 800万亩稻田。 (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
46、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量,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 请填写表中 和 空白之处的内容。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 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 .Nt N0 t(其中, Nt代表 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 t表示天数, 表示倍数, 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
47、验或修正 ._,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表中 Nt N0 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 2分) 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 3000只,则 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 (N30)为: N30_只。 (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 ( 2) 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 。 答案: (1) .数学形式 .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 湖洲地的食物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 (答出两点即可,或答种群增长不受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 ( 2分) 3 000(1.014 7)30 (2)退耕还湖 (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 ),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 2分) 试题分析:( 1) 对照右栏可知, .中应用数学形式表达,同样对应左栏, .应填 -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 表中 Nt N0 t是 J型增 长的数学模型,前提条件是湖洲地的食物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 N0=3000, =1+1.47%,t=30,代入 Nt N0 t;( 2)通过控制东方田鼠的生存条件,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增长。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 1)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