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 B 05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2282015 莜麦秸栽培双孢菇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garicus bisporus production with naked oat straw 2015 - 11 - 06 发布 2016 - 01 - 01 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2228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明、李守勉、田景花、王俊玲。 DB1
2、3/T 22282015 1 莜麦秸栽培双孢菇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莜麦秸栽培双孢菇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栽培场地与设施、栽培方式、栽培季节、生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莜麦秸为主料栽培双孢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NY/T 393-2013 绿色食品
3、农药使用标准 NY/T 394-2013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284 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358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 12728和NY 5099中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产地环境要求 水源洁净充足,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远离畜禽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并符合NY 5358的要求。 5 栽培场地与设施 5.1 栽培场地 生产场地布局合理,堆料发酵区与生产区隔开,废料堆放、
4、处理区应远离生产区,其他要求符合NY/T 5333的规定。 DB13/T 22282015 2 5.2 栽培设施 大棚、日光温室、菇房、防空洞均可作为双孢菇栽培设施,要求保温、保湿、通风性能好、便于遮阴。 6 栽培方式 6.1 畦式栽培 大棚、日光温室可选择畦式栽培。畦高15 cm20 cm,畦宽50 cm120 cm,畦间距30 cm40 cm。 6.2 床架栽培 大棚、日光温室、菇房、防空洞可采用床架栽培,床架层数由栽培设施高度决定。床架离棚室四周50 cm60 cm,床架底层距离地面20 cm35 cm,顶层离棚室顶部至少80 cm,层间距50 cm80 cm。两侧操作的床架宽120 c
5、m150 cm,单侧操作的床架宽70 cm80 cm,床架之间留60 cm80 cm 的过道,床架长度根据栽培棚室长度而定。 7 栽培季节 主要由当地气候条件和设施决定。按自然季节栽培,一般莜麦主产区,3月5月堆料发酵,4月中下旬6月播种,大棚畦式栽培6月份至封冻前完成出菇,封冻后可在畦面上搭建拱高60 cm80 cm的小拱棚,膜上覆盖遮阳网,晴天保温被“早揭晚盖”,阴天或雨雪天不揭保温被,可延长出菇期。日光温室及室内层架栽培,6月下旬至11月中旬出秋菇,次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出春菇。 8 生产技术要求 8.1 品种选择 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高产、优质
6、、抗逆性强、商品形状好的优良品种, 如AS2796、W192、W2000等。品种介绍参见附录A。 8.2 菌种生产 菌种生产应符合 NY/T 528的要求。 8.3 备料 8.3.1 栽培原料要求 主料为莜麦秸和禽畜粪,质量应符合NY 5099要求。辅料为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石灰等, 应符合NY/T 394-2013 要求。用法及用量见附录B。 8.3.2 栽培配方(每100m2推荐用量) 莜麦秸1500 kg,干牛粪1825 kg,尿素 15 kg,过磷酸钙 50 kg ,石膏 25 kg,生石灰 25 kg。 8.4 栽培料堆积发酵 8.4.1 预湿 DB13/T 22282015 3
7、 将莜麦秸铡成 15 cm20 cm长,用1%的石灰水浸泡预湿2 d3 d,堆成长方形,使莜麦秸充分吸水。将干牛粪加1.01.2倍水预湿1 d2 d,堆成长方形,牛粪含水量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8.4.2 建堆 选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方便的场地建堆。底层铺莜麦秸30 cm厚,牛粪5 cm厚,按一层莜麦秸一层粪建堆,从第四层起每层依次均匀加水和尿素,尿素在建堆时一次性加完。石膏、石灰、过磷酸钙在建堆、第1次翻堆、第2次翻堆时分3次加完。建成911层、宽180 cm200 cm、高140 cm160 cm、长度不限的料堆。顶层用预湿后牛粪覆盖,呈龟背形,有少量水流出为标准。料堆中间每
8、隔100 cm用直径6 cm8 cm的木棒扎排气孔,覆盖草帘或棚膜。 8.4.3 翻堆 料温升至最高开始下降时进行翻堆,共翻4次堆。翻堆时应上、下、里、外调换,最后一次翻堆不调整含水量。采取二次发酵处理的,翻3次堆。整个翻堆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 8.4.4 发酵料检查 一次发酵好的栽培料为褐色,无粪臭、酸臭或腐败的气味;莜麦秸松软,有韧性;栽培料体积缩小40%,含水量以65%为宜,pH值7.58.0,含氮量1.8%2%错误!链接无效。 8.4.5 二次发酵 层架栽培可采用二次发酵。培养料进菇房后,层架上下两层不堆料,关闭门窗通蒸汽使料温升至58 62 ,维持8 h1
9、0 h;降至50 55 ,维持3 d5 d;降至40以下时铺料。 8.5 上料 8.5.1 栽培设施消毒 菇棚在上料前暴晒一个月,然后高温闷棚7 d以上。进料前彻底清扫和消毒,消毒常用的方法有烟雾消毒剂点燃密封熏蒸24 h,有条件的可使用臭氧发生器密闭消毒0.5 h1 h。熏蒸消毒后通风,待气味散尽后进料播种。 8.5.2 铺料 发酵好的培养料要及时分床铺料,厚度20 cm25 cm。 8.6 播种 8.6.1 菌种选择及用具消毒 菌种应符合GB 19171的要求。播种前将菌种瓶的外壁、盛放菌种的容器、挖菌种的用具及双手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清洗消毒。衣物、鞋、帽等要清洁
10、卫生,播种前消毒处理。 8.6.2 播种 当料温降至28 以下时,采用撒播方式播种。将准备好的菌种掰碎,取1/2的菌种均匀撒播在培养料表面,撬料使菌种嵌入培养料内5 cm6 cm处,然后整平床面后,将1/2 菌种均匀撒播至料面,压实打平,播种量 0.75 kg/m21 kg/m2。覆盖地膜或报纸,保温保湿促进菌种萌发。 DB13/T 22282015 4 8.6.3 发菌管理 播种后3 d内,紧闭菇棚保温保湿,料温不高于28 ;3 d后菌丝向料面延伸,少量通风,促进菌丝吃料;7 d左右菌丝布满料面,去掉覆盖物,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暗光培养。 8.7
11、覆土 8.7.1 覆土前准备 覆土选择土质疏松、持水率高肥沃壤土,加入10%粉碎的腐熟牛粪、2%的复合肥、0.2%的磷酸二氢钾混合均匀,调pH值7.58.0,含水量2030,喷洒6.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或50%咪鲜胺锰盐或用30%百福(菇丰) 1500倍液处理覆土材料。建成1.2 m宽、高1 m1.5 m的条形堆,薄膜覆盖闷2 d5 d,晾开散除气味后备用。覆土质量需符合NY/T 5333的要求。 8.7.2 覆土时间及方法 播种后18 d20 d,当菌丝吃料2/3时及时覆土。覆土前进行“搔菌”,并整平料面。覆土厚度3.5 cm5,均匀一致。覆土后,每隔2 h向土面喷水调湿,每次喷水量不
12、超过0.5 kg/m2,土层含水量以“手捏成团、不板结、不粘手”为宜。 8.7.3 覆土后发菌管理 温度控制在20 24 ,湿度控制在80%95%,保持空气新鲜,暗光培养。15 d20 d后,菌丝长至土面时搔菌。 8.8 出菇管理 结菇水喷水量为2.5 kg/m2,分2 d喷入,每天2次3次,出菇水,喷用量为 0.5 kg/m2,出菇期水分管理应掌握“水温接近料温,菇多多喷,菇少少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喷水后加强通风”的原则,喷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 要求。温度保持15 20 ;保持相对湿度85%90%;每天通风23次;菇蕾形成前增加散射光,菇蕾形成后暗光条件出菇。 8.9 病虫害防治
13、8.9.1 病虫害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化学防治时,因病施制,农药安全使用应符合GB 4285、GB/T 8321的要求。原基形成后至采收不准使用任何农药。 8.9.2 综合防治措施 8.9.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制备菌丝健壮、生活力强的菌种,严格检查菌种,防止菌种携带病虫。菌种检查应符合NY/T 1284的要求。栽培场地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创造有利双孢菇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条件。 8.9.2.2 物理防治 DB13/T 22282015 5 栽培场地通风口及门窗均要安装6080目的防虫网。采
14、用日光暴晒、高温焖棚、杀虫灯诱杀、黄色粘虫板诱杀等措施。 8.9.2.3 生物防治 发病后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生物农药。 8.9.2.4 化学防治 允许使用中等毒性以下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趋避剂和增效剂,允许有限度地使用农用抗生素。用药品种及用量应符合NY/T 393-2013 的要求。 8.9.3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常见的病害有蘑菇褐腐病、褐斑病、绿色木霉菌、蘑菇软腐病等。常见的虫害有菇蝇、菇蚊、螨类等。防治方法参照附录B。 8.10 采收及采后处理 8.10.1 采收标准 子实体菇盖直径达2 cm5 cm,菌膜未破时采收。 8.10.2 采收方法 采菇前床面停止喷水,采收工具清
15、洁、卫生、无污染。采收时戴一次性塑胶手套,一手按住覆土层,一手捏住子实体轻轻旋转采下。 8.10.3 采后管理 每潮菇结束后,及时整理床面, 剔除床面上老根死菇,补覆湿润细土。出菇后期,可喷施0.3%0.5%尿素,1%葡萄糖,0.1%过磷酸钙,0.2%磷酸二氢钾等补充营养。 DB13/T 22282015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双孢菇优良品种 A.1 AS2796 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呈半气生型,菌落表面白色,无分泌色素,基内和气生菌丝发达,生长速度中等偏快,一般不结菌被。鲜菇子实体菌盖直径一般为3.0 cm3.5 cm,外形圆整、 结实,色泽洁白,无鳞片, 有半膜状菌环,菌
16、盖厚, 柄中粗、直短,菌褶紧密、细小、色淡,无脱柄现象。子实体品质优良,适于鲜销和加工罐制。 每平方米投料量 30 Kg35 Kg,培养料发酵前 C:N约 28:130:1, 含氮量 1.6%1.8%,含水量65%68%, pH值7左右。菌种播种后萌发力强,菌丝吃料速度中等偏快,生长强壮有力,抗逆性较强。菌丝较耐肥、耐重水和较高温度。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4 28 ,子实体最适温度14 20 。菌丝爬土能力中等偏强,扭结力强,菇蕾形成至所需采收时间较长,比一般菌株迟3 d左右。子实体单生,成菇率90%以上, 成品率80%以上, 14潮菇产量分布较均匀,转潮不明显。含氮量低或薄料栽培时,产量低且易产
17、生薄皮菇、空腹菇及早开伞等现象。适宜栽培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为8.5 kg10.5 kg。 A.2 W2000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中间贴生、外部气生,菌丝浓密程度中等,气生菌丝发达程度中等,表面白色,无分泌色素,基内和气生菌丝发达,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不结菌被。子实体多单生,菌盖扁半球形、表面光滑,直径3.0 cm5.5 cm;菌柄肉质、中生,近圆柱形,长度1.5 cm2.0 cm,直径1.3 cm1.6 cm,子实体较结实,无绒毛和鳞片,适于加工罐制和超市保鲜销售。 适用于二次发酵的粪草培养料栽培,每平方米投干料30 kg35 kg。发酵前培养料C:N约28:130:1, 含氮量1.6%1.
18、8%, 含水量65%70%, pH值7左右。播种后菌丝萌发力强,菌丝吃料较快,抗逆性较强。菌丝较耐肥、耐重水和较高温度。菌丝爬土速度中等偏快,原基纽结能力强,子实体生长快,转潮快,潮次明显,间隔3 d4 d,从播种到采收35 d40 d。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4 28 ,子实体最适温度16 20 。含氮量低于1.6%或薄料栽培时,产量低且易产生小菇、薄菇及早开伞等现象。比较适宜工厂化栽培,适宜栽培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为9 kg11 kg。 A.3 W192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贴生、平整,菌丝浓密程度中等,气生菌丝少、不发达,菌落乳白色,无分泌色素。子实体单生,半球形,致密,菌盖扁半球形、直径厚度1
19、.5 cm2.5 cm,白色,光滑。菌柄中生白色,圆柱形,长度1.5 cm2.0 cm,直径1.2 cm1.5 cm,无绒毛和鳞片,适于加工罐制和超市保鲜销售,较耐储藏。 适用于二次发酵的粪草培养料栽培,每平方米投干料30 kg35 kg。发酵前培养料C:N约2830:1, 含氮量1.6%1.8%, 含水量65%70%, pH值7左右。播种后菌丝萌发力强,菌丝吃料速度中等偏快,菌丝粗壮,抗逆性较强。菌丝爬土速度较快,原基纽结能力强,子实体生长快,转潮时间短,潮次明显,间隔3 d5 d,从播种到采收35 d38 d。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4 28 ,子实体最适温度16 20 。14潮菇产量分布较均匀
20、,比较适宜工厂化栽培。适宜栽培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为10 kg12 kg。 DB13/T 22282015 7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双孢菇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B.1 双孢菇主要病害防治方法见表B.1。 表B.1 双孢菇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病害种类 防治方法 蘑菇褐腐病 Mycogone pernzctosa Magn 1、出菇场地严格消毒杀菌。 2、覆土消毒:覆土材料阳光曝晒3 d5 d;于覆土前7 d,用50%咪鲜胺锰盐或用30%百福(菇丰)配制2000倍液喷洒,堆闷5 d后使用。 3、培养料添加15002000倍液40%噻菌灵或30%百福(拌料,并进行二次发酵处理。 4、加强栽
21、培管理,温、湿度要适宜。 5、发病后,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温降湿,并喷500倍多菌灵药液23 次。出菇间歇期,用咪鲜胺或噻菌灵2 000倍液喷洒菇床,间隔5 d再次用药,安全采收间隔期5 d以上。 蘑菇褐斑病 Verticillium malthousei Ware 参照褐腐病的防治 指孢霉软腐病 Dactylium dendroides 1、出菇场地严格消毒杀菌。 2、采用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保持菇房通风良好。 3、对菇床进行消毒,每100 kg培养料喷撒25%的多菌灵200倍液或2% 的石灰水。 3、培养料发酵后,将其pH值调至调至7.58。 4、局部发病时,及时清除病菇及病源菌膜,对患
22、病部位撒石灰粉,并更换新土。 5、可参照褐腐病的防治。 绿色木霉病 Trichoderma viride 1、搞好菇房消毒。菇房地面消毒可用50%咪鲜胺锰盐或用30%百福(菇丰)配制500倍液喷洒地面。 2、选用优良品种。 3、选用优质培养料。 4、加强栽培管理,适温适湿管理 5、覆土消毒:覆土材料阳光曝晒3 d5 d;于覆土前7 d,用50%咪鲜胺锰盐或用30%百福(菇丰)配制2000倍液喷洒,堆闷5 d后使用。 6、在出菇期菇床及子实体上出现木霉侵染时,出菇间歇期可用40%二氯异氰尿酸钠稀释1000倍防治,间隔3 d5 d再次用药防治。 DB13/T 22282015 8 B.2 双孢菇主
23、要虫害防治方法见表B.2。 表B.2 双孢菇主要虫害防治方法 虫害种类 防治方法 菇蚊类 多菌蚊 Docosia 中华新蕈蚊Neoempheria sinica 1、保持出菇室清洁卫生。 2、与其他食用菌种类轮作。 2、门、窗、通风口安装6080 目防虫网,防止成虫飞入。 3、菇房安装诱虫灯诱杀成虫,成虫羽化期,每隔10 m悬挂一盏,晚开早灭。 4、黄色粘虫板悬挂于料面上方10 cm处,每亩悬挂300张。 4、培养料要堆积发酵要彻底,最好采取二次发酵处理。 5、化学防治。播种前使用4.3%的菇净或25%的除虫脲2000倍液喷撒料面;覆土后结合喷水喷施1000倍液菇净;出菇期菌蛆大量发生时,将菇
24、体全部采收后,停水1 d,喷施1000倍液菇净、甲氨基阿维菌素或800016000ITU/mg的Bti等低毒农药,采取多次、轮换用药。 6、采完菇后,可用1%的鱼藤精或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喷洒菇房杀虫。 菇蝇类 蚤蝇megaselia sp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1、可用烂果或酒糟放在盘中,倒入少量600倍50%敌敌畏药液或800倍玛杀威药液诱杀成虫;也可用酒:糖:醋:水=1:2:3:4,加几滴敌敌畏进行诱杀。 2、其余可参照菌蚊类防治。 螨虫类 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害长头螨Dolich
25、ocybe sp 1、保持出菇室清洁卫生。 2、检查菌种,避免菌种带螨。 3、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处理;当料温升高,菌螨受热爬到料面时,用4.3%的菇净1000倍液或20%三氯杀螨醇8001000倍液喷杀。 4、发菌期药剂防治 发菌期间,发现螨虫危害,用4.3%的菇净1000倍液全面喷洒料面、床架、墙壁及地面,5 d后再用10%浏阳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 5.诱杀防治 菌螨危害较轻时,可利用糖醋液或肉骨头诱杀。蘑菇覆土层有螨虫危害时,可用糖醋药液诱杀。 6.出菇期防治 子实体生长期不可喷药,危害较轻时,采用诱杀防治。出菇间歇期视螨虫量和危害程度,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或1000倍液或24
26、0g/螨危悬浮剂30005000倍液喷洒。 DB13/T 22282015 9 B.3 双孢菇食用菌栽培基质常用化学添加剂种类、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见表B.3。 表B.3 食用菌栽培基质常用化学添加剂种类、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 添加剂种类 功效、使用方法与用量 尿素 补充氮源营养,0.1%0.2%,均匀拌入栽培基质中。 过磷酸钙 补充磷源和钙素, 0.1%0.2%,均匀拌入栽培基质中。 磷酸二氢钾 补充磷和钾,0.05%0.2%,均匀拌入栽培基质中。 石灰 补充钙素,并有抑菌作用,1%5%均匀拌入栽培基质中。 石膏 补充钙和硫,1%2%,均匀拌入栽培基质中。 碳酸钙 补充钙,0.5%1%,均匀拌入栽培基质中。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