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71167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第四章教案 章 节名 称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授 课安 排 授 课 时 数 4 授 课时 间 第 4 周 授 课 方 法 讲授、讲解、提问和讨论 授 课 教 具 板书 教 学目 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 教 学重 点 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教 学 难 点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导入:讲解时政新闻导入: 新手机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整个产业链也如同上紧的发条一样,不断满足着消费者的购机需求,但真正让人 担忧的是, 20 年后谁来安置我们淘汰的旧手机呢?这个问题之于中国更加严重,事实上,我们已经有

2、大片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开始承担着旧手机带来的噩梦。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垃圾生产国,每年通过非法渠道进入中国的电子垃圾超过 200 万吨,但中国之于电子垃圾的处理手段尚处于并且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监管也亟待完善,更可怕的是,中国的消费者和企业甚少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一些业余的电子垃圾回收站正在用环境和人命赚钱,乐此不疲。国外媒体曾深度报道过中国的一些村镇,长期以回收电路板上的黄金为生, 主要流程涉及电路板碎裂、高腐蚀酸分离等污染行为,镇上81.8%的 6 岁以下儿童都患有铅中毒病症,而那些高腐蚀酸流入附近的河流之后又引发了 “ 百年难愈 ” 的污染,这种画

3、面只是想一下就会脊背发凉。 所以我们注意电子垃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从 1956 年 4 月到 1966 年 4 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能照抄苏联 ” , “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 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要 “ 以苏为鉴 ” ,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为

4、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总结了 “ 一五计划 ” ( 1953-1957)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一,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装 订 线 2 第二,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 第三,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为中心。 第四,经济建设与生活提高的关系, 第五,增产节支,提高效益。 2.借鉴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毛泽东说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6 年 4 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

5、 “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 (二)论十大关系的出台 1956 年 4、 5 月间,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 们自己的经验,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 “ 努力把党

6、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背景 八大以后,国际国内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 问题,促使毛泽东对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不断进行新的观察与思考。在国际方面,波兰和匈牙利的国内形势急剧恶化,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促使他重新认识和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 1956 年 11 月 2 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波兰和匈牙利事件。他提出: “ 要根据波匈事件的教训好好总结一下社会主义究竟如何搞法。矛盾总是有的,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

7、11 月 10 日,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 “ 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就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 ,没有在阶级斗争中锻炼无产阶级,分清敌我,分清是非,分清唯心论和唯物论。 ” 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探索 包括: 1956 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学说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8、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首先,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上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属性和重要作用。他明确指出: “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这就把经典作家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将其视为“ 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 ” 的重要因素。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但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停止下来,就不可能再前进了。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旧的矛 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发生。

9、 “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 矛盾存在,就否认辩证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在于驱散了这种否认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迷雾,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将它拓展到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特点。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3 经建立起来,它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 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 ”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

10、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 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区别于其他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特点。 第三,毛泽东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 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 毛泽东还 就如何在不同领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在政治思想上,坚持 “ 团结 批评 团结 ” 的方针;在经济上,采取 “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 的方针;在

11、科学文化上,实行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施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既要克服大汉族主义,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采取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等等。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后,如何实现国家的富强,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难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初步设想。 1、深入探索, “ 以农业

12、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 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 ( 1) “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 的工业化道路命题的提出 一五计划后期,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陆续发现苏联的某些经验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1955 年底毛泽东就提出了 “ 以苏为鉴 ” 。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更加明确。以同年底到次 年初毛泽东、刘少奇等开展的调查研究及其最初成果论十大关系为起点和标志,开始联系中国一五计划的实践,提出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个关系,并对苏联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深刻反思。 ( 2) “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 的 工业化 道路的形成 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中,就其

13、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开始提出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命题。 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关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又把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称为 “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 问题,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提出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 ,明确提出要走 “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 1959 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 1961年,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 “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 的发展国民经济总 方针。这一思想成为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建设指导思想,标志着我

14、国传统工业化道路模式的形成。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在这一探索中,最初涉及的中心问题是社会主义的 “ 建立 ” 和 “ 建成 ” 这样两个概念。 到 1956 年,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究竟处于什么阶段?毛泽东在这年 1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上说: “ 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 ” 。这一判断虽然是针对社4 会主义改造进程而言的,但从中可以看

15、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即将诞生之际就已注意区分它的不同发展状况,并作出了基本符合事实的分析。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毛泽东指出, 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 工业化 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 两步走 ” 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

16、建设方针。 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 “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 ,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保证中国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所应当采取的根本方法。这个方针,是毛泽东 1957 年 2 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公开提出来的。在这之前,即当年 1 月,他已经讲过:“ 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 ”“ 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 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 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生产和生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要处理好坚持自力更生方针与发展对外经济的关系,坚持 “ 自

17、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与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两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有助于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也才真正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有效扩大和健康发展。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 资本主义 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 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特别是陈云提出了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的设想。 陈云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理 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并不排斥

18、市场作用,他打破了把计划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以及把市场与资本主义 联系起来的观念。 第二,市场的作用不同于 资本主义 的作用,市场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是工业制度的产物 ,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本主义不能脱离市场 ,但市场完全可以脱离资本主义。“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混合型 ,只要是工业制度就必然会运用这种市场或那种市场。 ” 陈云的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经济思想是建立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国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得出 的合理的结论,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使得陈云的经济思想既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具有相当指导性意义。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19、基本上是按照陈云的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经济思想展开的。在全国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采用指令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在实践中,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从而产生了对 社会主义 经济认识上新的飞跃和突破。于是,就有 1984 年10 月下旬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讨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是非常重视商品生产,注重商品交换,尊重价值法则则是

20、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 认为商品 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发5 展 社会主义 的商品生产。同时提出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要实行等级管理,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这样大家的积极性高。而且认为企业本身也要改进管理制度,倡导实行 “ 两参一改三结合 ” ,即干部 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从根本上说来是民主的。但是由于 建国后我国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主的发扬,还由于封建专制制度在我国延续了

21、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的意识根深蒂固,建国以来,我们对封建思想又批判不够,清除不力。因而,家长制、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和官僚主义等封建传统影响还普遍地存在着。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有着过分强调集中,重视民主不够 的传统,这些不能不在我国政治生活和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中有所反映。中共八大在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任务。 7、关于科学和教育。 党提出了 “ 向科学进军 ” 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学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

22、业。 “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刘少奇提出实行 “ 两种劳动制 度、两种教育制度, ” 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分别依附于不同阶段的特殊阶层。毛泽东曾把知识分子同其所属阶级的关系比作 “ 毛 ” 与 “ 皮 ” 的关系,意在强调知识分子依附于某一阶级,就成了这一阶级的知识分子,不会同时依附于别的阶级。因此,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由其所从属、所服务的阶级决定的。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剥削和

23、压迫无产阶级服务,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无 产阶级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从属于无产阶级的,就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得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 此外 、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 想。

24、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 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队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25、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6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 “ 从无到有 ” 的问题。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

26、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 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

27、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 “ 第二次结合 ” ,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义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集中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 平。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就成。 毛泽东指出

28、“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 ” 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了压制和打 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了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了 “ 文化大革命 ” 的严重错误。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