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部编版八年级上10、《短文两篇》.ppt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72038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部编版八年级上10、《短文两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8秋部编版八年级上10、《短文两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8秋部编版八年级上10、《短文两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8秋部编版八年级上10、《短文两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8秋部编版八年级上10、《短文两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 短文二篇,R八年级上册,答 谢中书 书,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导入新课,走近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2、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正其音,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tu,y,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

3、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音韵之美,明其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 翠竹, 四时 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 实是欲界之 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助词,的,以来,耸入,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林,季节,都,长久存在,消散,此起彼伏,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竞相跳跃,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指谢灵运, 被封为康乐公,“复未”的倒置再没有,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的意思,【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4、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晨昏之景,析其文,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山水相映之美,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之美,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晨昏变化之美,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动静相衬之美,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

6、,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意 境 美,悟其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2、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3、为自己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

7、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中心思想,写法探究,1、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 (上高) 俯视:清流见底(水净)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2、时间上:早晚结合:,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晓 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 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景物描写方法,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

8、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走近作者,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正其音,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9、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明其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想, 打算,月光,门,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就,到,卧,睡,共同, 一起,在,像,清澈透明,纵横交错,大概是,只,清闲的人,像,语气词,而已,罢了,【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

10、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照在院中,好像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析其文,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记叙描写抒情,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

11、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悟其情,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

12、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1、领悟“闲”之意,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

13、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闲”字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坎坷人生 乐观旷达胸襟,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14、,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面对逝去的青春,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思想感情,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描写,抒情,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悠闲,达观的胸怀,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示例: 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有你我两个闲人欣赏,实在令人感慨啊! 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这个闲情雅致的。,拓展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