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儒家文化,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第二节 先秦儒家 第三节 汉代经学 第四节 宋明理学 第五节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六节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早在唐朝,韩愈就对中国文化追根求源,他说:“夫所谓先王之道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乎外之谓德。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子。”,第二节 先秦儒家
2、,一、孔子 (一)孔子简介 (二)孔子的思想 1正名思想 所谓“正名”,就是正定名分,使名实相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名正言顺的具体表现,在孔子看来,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仁礼学说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仁与礼的学说。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仁礼学说是孔子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1)仁学仁是一种极为广泛的道德观念。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条件,全部美德的总和构成仁。,(2)礼学“周之政法,即谓之礼。” 礼记经解说:“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之于正国也,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3天命观念,二、孟子 (一)孟
3、子简介,(二)孟子的思想 1仁政思想 所谓仁政思想就是争取民心以达到治国之目的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是“平治天下”的方法和手段。离娄上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2人性本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一种人性论。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的基础和理论根据。 孟子提出“四心”“四端”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3.养
4、浩然之气,三、荀子 (一)性恶论 荀子从现实社会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与孟子相对立的“人性恶”的理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荣辱),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性恶)。性恶篇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二)隆礼重法 荀子修身所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非相还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
5、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荀子立论的基点是“性恶”。既然人性本恶,所以荀子就必然地注重礼与法的观念。荀子是从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沿着法制的方向发展了他的思想,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荀子天论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体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四)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三节 汉代经学,一、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一)汉初的黄老之治 (二)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独尊儒术思想
6、的提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2董仲舒把儒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说,把儒学神秘地合理化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孔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天之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春秋繁露基义:“凡物必有合,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
7、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三)今文、古文经学之争 1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不只是书写的字体不同,而且字句、篇章、解释以及对古代的制度、任务、事件等的评价也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今文经学崇尚微言大义,古文经学重视章句训诂。 周予同先生在经学历史序言中说:“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四)白虎通义及其神学思想 西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 白虎通大多都是复述董仲舒的观点和学说,只是白虎通的观点更为完整和系统化。,二、汉代儒学的特点 1.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 2.更加凸现了儒学政治化的倾向 3.儒学神秘化,尤其是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学结合起来,从阴阳五行说中为儒学的政治化寻找理论根据,使得儒学神秘化 4.儒学与其他学派合流 5.谶纬思想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