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ppt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86654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177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针灸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针灸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针灸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针灸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绪 言,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劳动人民及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一种医疗方法。属于外治法。针灸学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1.针法(针法、刺法)是使用各种特制的金属针具,针刺人体上一定的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2.灸法,是点燃由艾叶等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卷刺激人体上一定的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针和灸都是通过刺激俞穴、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治疗方法包括电针、耳压、磁疗、埋穴等。,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远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有关于

2、“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经络的概念,经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络脉,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经络的组成,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脉。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出的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经循行部位上分布在筋肉的反应点。十二皮部十二经分布在体表皮肤部位的反应点。,络脉:十五络十二经、任脉、督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

3、络。浮络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孙络络脉最细小分支,遍布周身,难以计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及名称分类,表里络属,肺与大肠相表里 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心与小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中相互为用。,经络的主要作用,(一)经络的生理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篇:“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通达上下,入里出表,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贯通联络十二正经;十二经别、经筋、皮部等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彼此之间紧密联

4、系的统一整体。,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脏篇:“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的传注。,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 1.反应病候:内脏有病时便可在其相应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2.传注病邪: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

5、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指导辨证归经 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 指导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治疗疾病,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第二节 腧穴学说概述,一、概念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原指土室,引申为孔隙、空窍、凹陷的意思。 又称“砭灸处”、“气穴”、“骨空”、“孔穴”、“腧穴”、“穴位”等。,二、分类,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共309对双穴,52个单穴,总

6、共是361个。 如内关、足三里、百会、膻中等穴。,2.奇穴 又称“经外穴”、“经外奇穴”,是未归入十四经穴,是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的经验效穴,对某些病证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太阳穴治疗头痛;腰眼穴治疗腰痛等。 3.阿是穴 又叫“压痛点”、“天应穴”。它既无固定的位置,又无具体的名称,而是以有病痛时身体上出现的临时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如软组织损伤或肩周炎时出现的痛点。,三、命名,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远取物,近取身,结合腧穴分布特点,形态功能等赋予一定的名称。 如天文地理: 日月星辰 日月、天枢山谷丘陵 合谷 梁丘水流 解溪 血海交通要

7、塞 内关 动植物,建筑物,生活用具,人事活动,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阴阳,穴位作用。,四、腧穴作用,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腧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如眼区的睛明(经穴)、太阳(奇穴)治疗眼疾;腰眼(奇穴)、肾俞(经穴)、腰部阿是穴治疗腰痛。,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位于上肢,能治疗颈部、头面部疾病、外感发热等;足三里位于下肢,能治疗消化系统

8、疾病、提高免疫功能等。,3.特殊作用 从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内关既能减慢心率又能加速心率;合谷既可止汗又可发汗。 某些穴位所具有的特异性。如:大椎能退热;至阴能矫正胎位。,五、腧穴定位方法 (一)自然标志取穴法,1.固定标志 以人体各种体表解剖标志作为取穴的依据,它不受人体体位的影响。如五官、指(趾)甲、肋骨、脊椎棘突等。如:两眉中间定印堂;两乳头之间定膻中。 2.活动标志 姿势取穴法。以人体在某种特定姿势时所出现的沟纹、突起、凹陷等标志或手指端所指的部位作为取穴依据。如取听宫、曲池等穴。,(二)骨度分寸取穴法,常

9、用骨度简表,(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病人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 是以病人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又名“一夫法”,是令病人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四)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简便易行的一种取穴方法。例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内市等。,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一、手太阴肺经经,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10、,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治概要: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外经病: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证。,常用腧穴,1.中府定位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2.尺泽定位 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肘关节微曲定穴。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胸肋胀满,肘臂痛。操作 直刺0.5-1寸。,3.孔最定位 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主治 咳嗽、气

11、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0.5-1寸。 4.列缺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定位法可以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至凹陷处。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操作 向肘斜刺0.5-1寸。,5.太渊定位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操作 直刺0.3-0.5寸。 6.少商定位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

12、相接。 体内:络肺,属大肠。面部支脉进入下齿龈,绕上唇。 联系的器官有齿(入下齿中)、口、鼻(还出夹口上夹鼻孔)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常用腧穴,商阳定位 食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合谷 定位 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 主治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面瘫、眼、鼻、口齿、咽喉、颈项部等病证。发汗、止汗:用于中暑、发热、多汗症。痿证:中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等。镇痛:用于一切痛症,

13、是针刺麻醉的要穴。其他:用于滞产、精神病、癫痫等。 操作 直刺0.5-1寸。 参考 孕妇不宜针。,3. 阳溪定位 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 头痛, 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 手腕痛.操作 直刺0.5-0.8寸. 4.手三里 定位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操作 直刺0.8-1.3寸.,5.曲池 定位 屈肘,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主治 上肢部病证:如上肢部疼痛、麻木、瘫痪。皮肤病:皮肤瘙痒、皮肤湿疹、荨麻疹等。其他:发热;高血压。 操作 屈肘时,直刺1-1.5寸。 6. 臂臑定位

14、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处,当三角肌下端. 主治 肩臂痛,颈项拘挛,目疾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寸,.肩髃 定位 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平举时肩端前呈现凹陷处定穴。 主治 上肢瘫痪、肩关节周围炎。 操作 上臂平举时直刺1-1.5寸。 .迎香 定位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 主治 鼻炎、面瘫、胆道蛔虫症等。 操作 向上斜刺或平刺0.3-0.5寸。,三、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 内

15、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疾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常用腧穴(45穴),1.承泣 定位 目正视,同控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眼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四白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 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视力下降等。 操作 直刺0.4-0.6寸。,3.地仓 定位 瞳孔直下,口角旁开0.4寸。 主治 面瘫、面肌痉挛、流涎、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 向下颌角方向

16、斜刺0.5-0.8寸。 4.颊车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咬紧牙齿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 牙痛、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下支)、流涎等。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5-1寸。,5.下关 定位 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 耳鸣、耳聋、牙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 直刺0.5-1寸。 6.头维 定位 额角发际直上0.5村。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帘蠕动操作 平刺0.5-1村。 7. 梁门定位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操作 直刺0.8-1.2寸。,8.天枢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胀

17、、腹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 直刺1-1.5寸。 9. 归来 定位 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腹痛,山崎,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操作 直刺1-1.5寸。 10. 伏兔定位 在髂前上棘俞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主治 腰痛其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操作 直刺1-2寸,11. 梁丘定位 在髂前上棘俞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主治 其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操作 直刺1-2寸 12.犊鼻定位 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屈膝取穴。 13.足三里定位 髌韧带外侧凹陷直下3寸,胫骨前缘外1横指(中指)。主治 胃肠道疾病: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下

18、肢痿证、疼痛;昏厥。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操作 直刺1-2寸。,14.上巨虚定位 足三里下三寸。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操作 直刺1-1.5寸 15.下巨虚定位 上巨虚下3寸主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16.丰隆 定位 外踝高点上8寸,胫骨前缘旁开2横指(中指)。 主治 痰多、肥胖;癫痫、精神病;下肢瘫痪 操作 直刺1-2寸 。14 17. 解溪 定位 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1寸 18. 内庭 定位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 齿痛,

19、咽喉肿痛,鼻出血。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四、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脾、胃、心、咽、舌。 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常用腧穴 1.隐白定位 拇指

20、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主治 付账,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操作 浅刺0.1寸 2.公孙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主治 胃痛,呕吐,腹泻,痢疾。操作 直刺0.6-1.2寸,3.三阴交 定位 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主治 腹胀肠鸣、泄泻;遗尿、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阳痿、遗精;下肢瘫痪;头昏、眩晕;皮肤病等。 操作 直刺1-1.5寸。 备注 孕妇禁针。 4.地机 定位 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操作 直刺1-1.5寸。,5.阴陵泉 定位 胫骨内上髁的下缘,胫骨内侧缘的凹陷处。 主治 尿潴留、尿路感染、遗

21、尿;黄疸、腹泻、腹胀;膝痛。 操作 直刺0.6-1.5寸。 6.血海 定位 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荨麻疹、湿疹;膝关节痛。 操作 直刺1-2寸。 7.大横定位 脐中旁开4寸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操作 直刺1-2寸,五、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 体表: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 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体内: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下膈,络小肠。 复从心系,却上肺。,常用腧穴 1.极泉定位 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主治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肩臂疼痛。操作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2.少海定位 曲肘

22、,当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腋胁痛。操作 直刺0.5-1寸,3.通理定位 腕横纹上一寸,尺侧腕曲肌腱的桡侧主治 心悸,暴喑,舌强不语 ,腕臂痛。操作 直刺0.3-0.5寸 4.阴郗定位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曲肌腱的桡侧。主治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暴喑 。操作 直刺0.3-0.5寸,5.神门 定位 腕横纹上,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 心悸、心烦、失眠;腕痛。 操作 直刺0.3-0.5寸。,六、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绕肩胛,上颜面,过目外眦至耳屏前。支脉从颧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体内:络心,

23、属小肠。 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它是唯一的一条既到达目内眦(睛明穴),又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的经脉。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耳鸣,耳聋,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热病:发热,疟疾,黄疸。外经病:肘臂痛,肩背痛,颈项强痛。,常用腧穴 1.少泽定位 小指尺侧指甲角旁开0.1寸主治 头痛 ,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后溪 定位 第五指掌关节尺侧上方,赤白肉际陷中,握拳横纹尽处取之。 主治 耳鸣、耳聋;落枕、腰扭伤、肩胛痛;头痛。 操作 直刺0.6-1.5寸。 3.腕骨定位 后溪穴直上,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赤白肉际取之主

24、治 头项强痛, 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手指痛。操作 直刺0.3-0.5寸,4.支正定位 羊骨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主治 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5. 天宗定位 肩胛骨岗上窝的中央主治 肩胛疼痛,气喘,乳痈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寸 6.颧髎 定位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面瘫、面肌痉挛、牙痛。 操作 直刺0.6-1寸。 附注 禁灸。,7.听宫,定位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中耳炎;颞颌关节紊乱。 操作 直刺0.5-1寸。,七、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

25、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开1.5寸及3寸、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体内: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主治概要:外经病:头痛,目疾,项强,背腰痛,下肢痿痹。脏腑病: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神志病:癫狂,痫证,失眠。,常用腧穴1.睛明定位 目内眦旁0.1寸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 2.攒竹定位 眉头凹陷中。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眉棱骨

26、痛,眼脸下垂。操作 平刺0.5-0.8寸。禁灸,3.天柱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痛,热病。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 4.风门 定位 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操作 向内斜刺0.5-0.8寸 5.肺俞 定位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背部软组织损伤。 操作 斜刺0.4-0.6寸,或者向脊柱侧斜刺。,6.心俞定位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心悸、健忘;神经衰弱、精神病。操作 斜刺0.4-0.6寸,或者向脊柱侧

27、斜刺。 7.膈俞定位 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操作 向内斜刺0.5-0.8寸 8.肝俞定位 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操作 向内斜刺0.5-0.8寸 9.脾俞定位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操作 向内斜刺0.5-0.8寸,10.胃俞 定位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胃痛、呕吐、呃逆、慢性腹泻;腰背痛。操作 斜刺0.4-0.6寸,或者向脊柱侧斜刺。 11.肾俞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28、腰肌劳损、腰扭伤等);遗精、阳痿、早泄;尿频、尿急、尿潴留;耳鸣、耳聋;肾虚气喘,慢性腹泻等。 操作 直刺1-1.5寸。 备注 强壮穴。 12.大肠俞定位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操作 直刺0.8-1.2寸,13.膀胱俞定位 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操作 直刺或斜刺0.8-1.2寸 14.次髎 定位 第二骶空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的中点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1-1.5寸,17.膏肓定位 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操作 向外斜刺0

29、.5-0.8寸 18.志室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 遗精,阳萎,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操作 斜刺0.5-0.8寸 19.秩边定位 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1.5-2寸 20.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 腰腿痛、腓肠肌痉挛。 操作 直刺1-2寸。,15.承扶定位 臀横纹中央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操作 直刺1-1.5寸 16.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点。 主治 急性腰扭伤、腰腿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痛;高热抽搐。 操作 毫针直刺0.6-1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用于急性腰扭伤或急救时)。 备注 本穴常用于急救。,

30、21.昆仑 定位 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疼痛。操作 直刺0.5-0.8寸 22.申脉定位 外踝下缘凹陷中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 ,失眠,目赤痛操作 直刺0.3-0.5寸 23.至阴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开约0.1寸 主治 胎位不正、难产;头痛。 操作 毫针浅刺或艾灸(用于胎位不正)。,八、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肾、膀胱、肝、肺、

31、心、喉咙、舌。 主治概要: 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气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侧痛。,常用腧穴 1.涌泉 定位 在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的中点。 主治 休克、小儿惊风、癔症、精神病等。 操作 直刺0.5-1寸。 附注 本穴常用于急救(强刺激)。 2.太溪 定位 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主治 慢性咽喉炎;眩晕、失眠、神经衰弱;牙痛、耳鸣;遗精、腰痛;足跟痛等。 操作 直刺0.6-1寸。 备注 本穴为滋阴要穴,可用于一切阴虚病症,如糖尿病、肺结核等。,3.照海定位 内踝下缘凹陷中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 阴挺,癃

32、闭,便秘,咽喉干痛, 癫痫,失眠。操作 直刺0.3-0.5寸 4.复溜定位 太溪穴上2寸主治 水肿,腹胀,泄泻,盗汗,热病汗不出,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0.6-1寸 5.大赫定位 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 遗精,阳萎,带下,阴挺操作 直刺1-1.5寸,九、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 体表: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端。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 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高热惊厥。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常用腧穴 1.曲泽定位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尺侧。主治

33、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2.间使定位 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操作 直刺0.5-1寸,3.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血管病: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胃肠道疾病:胃痛、呃逆、恶心呕吐;神志疾病:精神病、癫痫;局部治疗:手腕痛;操作 直刺0.6-1寸。附注 急救穴,常用于休克。,4.大陵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疮疡, 胸胁痛操作 直刺0.5-0.8寸 5.劳宫定位 第二.

34、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主治 心痛, 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操作 直刺0.3-0.5寸,十、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支脉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体内:属三焦,络心包,支脉到额角、面颊、目眶下和耳内。 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咽喉痛。 热病:感冒发热,疟疾,便秘。 外经病:手背肿痛,肘臂痛,肩背痛,颈项痛。,常用腧穴,1.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 外感病:如感冒、发热; 经脉循行部位疾病:如耳鸣、耳聋、偏头痛,颈、胁肋及上肢部疼痛;上肢瘫痪。 操作 直

35、刺0.5-1寸。 2.肩髎 定位 肩峰后下方,上臂平举时肩后呈凹陷处,当肩髃后1寸。 主治 肩关节及上肢部外侧病症。 操作 直刺0.6-1寸,或向背侧斜刺。,十一、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后、颞部、肩,沿胸、腹、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 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齿痛,咽喉肿痛。 神志病:癫狂痫,多梦,惊悸。 热病:黄疸,口苦。 外经病:肩痛,胁痛,腰腿痛,下肢痿痹。,常用腧穴,1.阳白 定位 眉毛正中上1寸,眼平视、直对瞳孔定穴。 主治 面瘫、重症肌无力、

36、眼疾。 操作 平刺0.4-0.8寸 2.风池 定位 后项枕骨外侧下凹陷,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主治 感冒、眩晕、高血压;眼疾;头项痛。 操作 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 附注 不可强刺激。,3.肩井 定位 大椎至肩峰端连线中点。 主治 肩背部疼痛(包括颈椎病、落枕、肩周炎等);乳腺炎。 操作 直刺0.6-0.8寸。 参考 内为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4.环跳 定位 股骨大转子的后上方,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的联线的外1/3与内 2/3的交界处。,主治 下肢疼痛、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症。操作 直刺2-3寸。,5.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

37、。 主治 下肢疼痛、痿证、麻痹;膝关节痛;胸胁痛;高热抽搐。 操作 直刺1-1.5寸。 6.悬钟 定位 外踝尖直上,腓骨前缘。 主治 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痛;斜方肌痉挛。 操作 直刺1-1.5寸。,十二、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从足背经内踝前,沿胫骨内侧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脾经的后面,再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绕阴器,经小腹,止于乳头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肝,络胆,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顶。支脉从目系下颊部,环口唇。肝部支脉上膈,注入肺中。 主治概要:肝胆病:胁痛,黄疸,目赤肿痛。 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带下,淋证,遗尿,癃闭,疝气。 外经病:下肢痿痹,巅顶

38、痛。,常用腧穴 1.太冲 定位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眩晕、高血压;面肌痉挛、面瘫;高热抽搐、小儿惊风;肝炎、胆囊炎;下肢瘫痪、足趾痛。 操作 直刺0.5-1寸。 2.曲泉 定位 屈膝,在膝关节内侧横纹上方,胫骨内上髁的后缘凹陷中。 主治 膝关节痛;尿潴留、尿频、尿急。 操作 直刺1-1.5寸。,十三、任脉,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会阴,沿腹胸前正中线上行至颏下,止于颏唇沟中点的承浆穴。 体内:起于胞中。 主治概要: 生殖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阳痿; 泌尿系统疾病:尿潴留、尿失禁、遗尿、尿路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呕吐、呃逆、食欲不振 保健作用。,常用腧穴 1.中极

39、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尿潴留、尿失禁、遗尿、尿路感染;痛经、盆腔炎等。 操作 直刺0.5-1.5寸,膀胱极度膨隆时斜刺,针感向会阴部放射。,2.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遗精、阳痿、早泄;痛经、月经不调;尿潴留、尿失禁;腹痛、腹泻;气喘;休克、中暑。 操作 直刺1-1.5寸。 附注 本穴具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气海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腹胀、腹痛、腹泻;尿潴留、遗尿、尿路感染;痛经、月经不调、阳痿;全身衰弱。 操作 直刺1-1.5寸。,4.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 胃痛、呕吐、呃逆、食欲不振。 操作 直刺0.5-1.5

40、寸。5.廉泉 定位 喉结上方,当食骨上缘凹陷中。 主治 失语、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咽喉炎。 操作 直刺0.5-1寸。,十四、督脉,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出会阴,经长强沿骶、腰、背、项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顶,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 联系脏腑有肾、心。联系的器官有生殖器、脊髓、脑、鼻、咽喉、口唇、眼。 主治概要 神志病:不寐,痫证,癫狂,昏迷,惊风。,常用腧穴 1.命门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 慢性腰痛;阳萎、早泄;慢性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2.大椎 定位 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 发热、中暑;项背部疼痛,包括落枕、颈椎病;咳嗽、气喘。 操作 直刺0.

41、5-0.8寸。,3.百会 定位 前发际中点直上5寸,约当两侧耳尖联线中点的头顶部。 主治 头痛、眩晕;神志不清、癫痫;脱肛、子宫脱垂等。 操作 向前或向后平刺0.5-1寸;或艾灸。 4.水沟(人中) 定位 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休克、昏迷、高热惊厥、癔症;急性腰扭伤;面神经炎。 操作 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 常用于急救。,十五、经外奇穴 1.印堂 定位 两眉头中点。 主治 头痛、眩晕;惊厥;鼻炎。 操作 向下平刺0.3-0.5寸。2.太阳 定位 眉梢与外眦的中点,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 头痛、面瘫、面肌痉挛;眼疾。 操作 直刺0.5-1寸。,3.夹脊(华佗夹

42、脊) 定位 从第一颈椎到第四骶椎棘突下各旁0.5寸,共56穴。 主治 骨质增生、颈椎病、棘上韧带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颈、胸部0.5-1寸。腰骶部1-1.5寸。 4.十宣 定位 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01寸。 主治 昏迷、惊风、癫痫、癔症。 操作 点刺出血。 附注 急救穴,5.落枕 定位 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当指掌关节后约0.5寸。 主治 落枕、肩臂痛、腰扭伤。 操作 直刺0.6-1寸。,第四节 针刺方法,一、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如躯干、四肢部肾俞、足三里等穴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如臀部的环跳、秩边穴的进针。 舒张进针

43、法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如腹部天枢、气海等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头面部百会、阳白、印堂穴的进针。,二、针刺的角度,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如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穴位(肾俞、环跳、天枢、足三里)。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腧穴。如胸部、背部的穴位(肺俞、心俞、胃俞)。 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胸骨部等穴位(百会、印堂、膻中)。,三、行针与得气,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 得

44、气 针刺部位产生了经气的感应,即患者出现酸、麻、重、胀等感觉。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及传导,医者指下则有一种沉紧的感觉。 行针的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灸法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二)扶阳固脱 (三)消淤散结 (四)防病治病 二、灸法的种类,灸法种类 艾条灸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悬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 艾炷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瘢痕灸 间接灸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艾卷灸 温针灸、温灸器灸 其他灸法 灯火灸、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术者应严肃

45、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 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 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 灸治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能伤阴,应慎用。 施灸时,对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选用直接灸法,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掌握灸疗的量。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根据水泡大小正确处理。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 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拔罐法 概述 1 拔罐法的概念 拔罐法,是指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使罐的气压低于大气压,并使其吸着于病痛部、经穴处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46、通过罐内负压、温热等作用产生治疗效果。 2 拔罐的特点 拔罐后,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轻度的瘀血,使机体气血活动旺盛,经络通畅。因而本法具有行气止痛,消肿散结,祛风散寒,清热拔毒等作用,广泛地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症。拔罐法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3 罐的种类 火罐因材料及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各有所异,常用的竹罐、陶罐、玻璃罐、塑料抽气罐、多功能罐等,古代“角法”所用的兽角罐和近代的金属罐已被淘汰。,4 拔罐法的操作 1 火罐法 利用燃烧,其吸拔力的大小与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内燃火的温度和方式、扣罐的时机与速度及空气在扣罐时再进入罐内的多少等因素有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47、: 闪火法 投火法 贴棉法 2 水罐法 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放入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即称药罐,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3 抽气法,5 拔罐法的运用举例 闪罐法 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 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飞罐法。 药罐法 常用的药罐法有两种: 煮药罐、 贮药罐。 针罐法 刺血(刺络)拔罐法 6 起罐法 起罐亦称脱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将火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下,或将火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罐即

48、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损伤皮肤。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气快速进入罐内,则负压骤减,易使患者产生疼痛。,7 拔罐时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其他针法 三棱针 1 概念 三棱针疗法是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亦称“刺络法”。 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具有醒脑开窍,泻热消肿,去瘀止痛等作用。2 三棱针针具及消毒 三棱针一般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针柄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见图 )。 针具使用前须经高压消毒,或用70%75%乙醇浸泡2030min,用一次性无菌性针具更佳。3 三棱针疗法适应用范围 三棱针疗法具有通经活络、泻热开窍、消肿止痛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和经络瘀滞、痹阻疼痛等均可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