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遗传与环境 (理解即可) 发展 PPT19 二、思考题: 1. 发展与变化是同一个意思吗? 2. 发展理论有什么 任务 ? 3.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说明任何人无论是否意识到,都是按照一种理论在观察和处理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 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和掌握发展理论的重要性。 4.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对理论指导的迫切性,认识发展理论的作用。 第二章 选择题: 1.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A、 量变 B、 个别差异 C、 质变 D、 相互作用 2.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 取决于什么? B A、 遗传 B、成熟 C、环境 D、 训练 3.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
2、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 A A、 突然转变 B、 阶段连续 C、 逐渐过渡 D、 线性连续 4. 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 C A、 单侧原则 B、 偏好原则 C、 不对称原则 D、 主导性原则 5.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 B A、 冲突性 B、 周期性 C、 矛盾性 D、 方向性 填充题: 6.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 成熟 。 7.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 自我 调节 。 8.格赛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 、 发展方向 原则 个体成熟原则 、 自我调节原则 。 9.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
3、向性,如, 由上而下 ,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名词解释: 行为模式( A.Gesell) PPT33 机能不对称原则 书 P27-28 准备( A.Gesell) 简答题: 1格塞尔提出的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儿童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当儿童处于“准备”状态时,成人应取什么态度? 4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5结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教育现状去重新认识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章 选择题: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 D A、 认识过程 B、 理解过程 C、 被动过程 D、 主动
4、过程 2.吉布森认为,儿童知觉特异性的增加,其含义是 C A、 知觉越来越深刻 B、 知觉越来越广阔 C、 知觉越来越准确 D、 知觉越来越灵活 3. 吉布森为了验证她的理论做过很多实验,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 B A、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 视崖实验 C、 守恒实验 D、 陌生情境实验 填充题: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刺激的函数,刺激是有效信息的组合,知觉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刺激中 分化 出有效信息的过程。 2. 可知度是指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 环境特性 之间的关系。 3. 知觉特异性的增加是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 一致性 增加。 4. 在知觉过程中 ,一面
5、要抽取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排除杂乱的、不相干的 “ 噪音 ” ,这就需要 过滤 。 名词解释: 可知度( affordance) 简答题: 1.儿童通过哪些方法使知觉变得更加经济有效? 2. 吉布森提出的儿童知觉发展有哪些趋势? 3. 吉布森提出知觉发展有哪些机制? 4. 吉布森为什么认为知觉是人类的主动活动? 5. 什么叫 “可知度 “( affordance) ?你有这方面的感性经验吗? 6. 知觉特异性的发展与儿童的学习过程有什么关系? 7. 吉布森的知觉理论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 第四章 选择题: 1. 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为: C A、 强化 B、 习
6、惯 C、 塑造 D、 改造 2. 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B A、 班杜拉 B、 埃里克森 C、 铁钦纳 D、 华生 3. 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 D A、 改变习惯 B、 改变强化 C、 改变刺激 D、 改变环境 4. 华生认为,婴儿的喜、惧、怒是三种什么情绪反应? C A、 遗传的 B、 先天的 C、 非遗传的 D、 非习得的 5. 班杜拉认为当一个 人达到自设的标准时,他会对自己实行什么? C A、 自我封闭 B、 自我控制 C、 自我强化 D、 自我体验 6. 华生认为 ,情绪是一种: B A、 复合行为 B、 内隐行为 C、 外现行为 D、 简单行为 7. 操作行
7、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C A、 华生 B、 格塞尔 C、 斯金纳 D、 埃里克森 8. 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 A A、 操作行为 B、 个体行为 C、 应答行为 D、 习得行为 9.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B A、 实用性 的 B、 实验性的 C、 实例性的 D、 实质性的 10. 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 C A、 教育 B、 交往 C、 行为 D、 个性 11. 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 D A、 成熟论 B、 精神分析 C、 行为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12. 华生认为习惯的思维应用完全习惯化了的 A A
8、、 言语 B、 动作 C、 习惯 D、 格式 13.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 C A、 保持不变 B、 减弱 C、 增强 D、 守恒 14. 斯金纳方程式: R=f(SA),其中 A 是什么变量? C A、 第一变量 B、 第二变量 C、 第三变量 D、 第四变量 15. 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 C A、 递增 B、 适量 C、 越少 D、 越多 16. 斯金纳把人想要消退一个已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为什么? B A、 退化 B、 矫正 C、 消亡 D、 遗忘 17. 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 A A、 定
9、向过程 B、 选择过程 C、 观察 过程 D、 学习过程 填充题: 1.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而且也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 矫正 。 2. 经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华生 (注:在我们书上未介绍巴普洛夫,其实,在心理学界,一般把巴普洛夫当作经典行为主义的代表,而不是华生) 。 3. 华生认为,婴儿具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它们是 喜、惧、怒 。 4. 行为主义者认为 意识 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5.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 环境和行为 之间的关系 6. 斯金纳认为,在儿童眼中,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的 强化 是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 7. 斯金纳认
10、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属于 操作性 行为。 名词解释: 操作性行为 简答题: 1 华生认为,人格是由什么构成的? 2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有哪些原则? 3 观察学习包含哪几个过程? 4 请简要解释观察学习有哪几种模式? 5为什么有人把行为主义称作 “没有大脑的心理学 “? 6华生是怎样用 “行为 “(或 S-R)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 7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的主要 区别在哪里? 8操作行为主义对儿童教育有什么作用? 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包括哪些过程和模式? 10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选择题: 1.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 A、 弗洛伊德 B、 埃里克
11、森 C、 霍妮 D、 华生 2. 此地无银三百两,用弗洛伊德防御机制解释属于:( C) A、 投射 B、 压抑 C、 反向作用 D、 退化 3. 弗洛伊认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男孩在特定的阶段会产生一种对母亲的特殊依恋,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该情结发生的阶段为 :( D) A、 潜伏期 B、 口唇期 C、 肛门期 D、 前生殖器期 4.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种现象用霍妮的防御机制理论解释属于:( B) A、 盲点作用 B、 合理化作用 C、 自以为是 D、 犬儒主义 5. 儿童坦然承受周围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心抗争,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这一儿童应对外界的手段是:( B)
12、A、 从众 B、 逆众 C、 趋众 D、 离众 6. 以下几位心理学家中哪位被公认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C) A、 安娜 弗洛伊德 B、 埃里克森 C、 霍妮 D、 斯金纳 7.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 A) A、 同一性 B、 生本能和死本能 C、 行为矫治 D、 基本焦虑 判断题: 1. 埃里克森认为亲子关系对儿童信任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错。前句对,后句错。 2.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特别吝啬之人其可能的解释为肛门期退化行为的表现。 对,肛门便秘型的人小气 3. 人们现在对霍妮理论的评价中往往对其的泛性论倾向给予批评
13、。 错。后人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给予批评。 4. 弗洛伊德认 为儿童的焦虑可以分为: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 错,分为真实性焦虑、神经病焦虑和道德焦虑。 5. 埃里克森认为白日梦是学前儿童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 6. 在儿童早期( 1.5-3 岁)又要儿童一方面保留高度依赖性,另一方面又在努力表现自主意志,所以儿童与养育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对。 7.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这个现象称为退化。 错,这个现象称为停滞,所倒回到先前的阶段,则称之为退化。 8. 霍妮认为,有
14、些人在生活中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否认并嘲弄道德标准,这些人其实采用了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心理防御机制。 对。 简答题: 导致儿童产生基本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精神分析学说对学前教育有什么指导意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如何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埃里可森如何从两极间的矛盾来分析人格发展的各阶段? 精神分析学说如何评价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选择题: 1.皮亚杰把机体不断追求平衡的过程称为什么? B A、 自动化 B、 平衡化 C、 机能不变性 D、 结构化 2. 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 B A、 随机化 B、 适应 C、 构造主义 D、 建构性 3. 皮亚杰认为,认
15、知结构具有两种不变的机能,它们是什么? BD A、 强化 B、 同化 C、 退化 D、 顺化 E、 机能化 4.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原来自哪两个方面的相互活动? BD A、 主观世界 B、 主体 C、 客观世界 D、 客体 E、 意识 填充题: 1.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 适应 ,它是 同化 与顺化之间的平衡。 2. 皮亚杰认为语言与 思维在发生上是 异源的 ,思维起源于 动作 ,而语言来源于 社会学习 3.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 平衡化 。 4. 所有运算系统的集合,构成人的 认知结构 5.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原来自主客体的 相互作用 6. 主客
16、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 内部动作的协调 ,其二是在外部形成客体之间的联系。 名词解释: 同化与顺化 自我中心 认知结构 平衡与平衡化 简答题: 根据皮亚 杰的研究,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有哪些特点? 第七章 填充题: 1. 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维果斯基十分重视儿童心理 的 整体 发展,指出儿童发展最本质的是个性发展,是儿童总意识的发展。 2. 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基本由概念 混合 、复合思维和抽象概念三个时期组成。 3. 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记忆、词的 逻辑记忆 、抽象思维等。 4. 低级心理机能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都是直接的、 非中介 的 5.
17、 维果斯基认为思维和言语的发生根源和发展路线是 不同的 。 6. 高级心理机能就其起源而言,是 社会历史 发展的产物。 7. 维果斯基认为 3 岁前的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故教学具有很大的自发性,称为 自发型教学 。 8. 维果斯基认为所谓发展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 教育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判断题: 1.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教学就是发展,它们是两个同等的、平行的进行着的过程。 错。发展是教学的尾巴,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2.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过程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特殊意义。 错 。是内部言语对思维的发展有决定性的
18、特殊意义。 3.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心理活动的社会性越来越强。 错。 4. 低级心理机能都是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包括感觉、知觉、冲动性意志等等。错,是不随意的。 5. 假概念不是真正的概念,但是不仅是儿童特别重要的财富,也经常出现在成人的日常生活中。 对。 6. 3-6 岁儿童的教学处于自发型和反应型教学的中间,称为自发 -反应型教学。 对 。 简答题: 1. 维果茨基关于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 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的观点对学前教育有什 么指导意义 3. 高级心理机能的起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第八章 选择题: 1. 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婴
19、儿出现了分离焦虑,有关分离焦虑的陈述中,以下哪个是不正确的: A A、分离焦虑是不分阶段的,表现为一种弥散的情绪状态。 B、分离焦虑有可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C、 分离焦虑的最后阶段中,儿童的依恋行为被抑制了。 D、分离初期,儿童会自发的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分离,此时依恋行为大大增加。 2. 依恋的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 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 ” ,也称为: B A、 无依恋阶段 B、 无分化阶 段 C、 前依恋阶段 D、 前分化阶段 3. 习性学在方法论上对心理学的科学化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在自然环境中 -研究对象的行为 B A、 分析 B、 观察 C、 调查 D、 推测 4. 儿童形成依
20、恋有赖于认知的发展,要形成依恋必须建立三方面的表征,并构成了儿童的-: B A、 依恋模式 B、 认知地图 C、 自我认识 D、 环境认识 5. 鲍尔毕称为 “ 运用运动和信息 同 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 ” 的阶段是指: C A、 无分化阶段 B、 低分化阶段 C、 依恋形成阶段 D、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6. 习性学家洛伦茨通过鸟类的印刻现象,认为在某一特定阶段中,儿童身上也存在着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C A、 依恋 B、 学习倾向 C、 关键期 D、 进化 7. 鲍尔毕将婴幼儿的行为分为四个系统,分别为警觉 -恐惧系统、探索行为系统、指向他人的交往行为系统和 -: D
21、 A、 固定反应行为系统 B、 目标矫正系统 C、 刺激 -反应行为系统 D、 依恋行为系统 8. 习性学强调对行为的起因和功能的看法,因此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C A、 学习 B、 发展 C、 行为 D、 适应 判断题: 1. 研究发现依恋是亲子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儿童依恋对象只有一个最亲密的照料者。 错,可以有几个依恋对象。 2. 鲍尔毕认为,儿童的依恋发展经过四个阶段,依次为:无分化阶段、低分化阶段、高分化阶段和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错。第三个阶段是依恋形成阶段。 3. 依恋的最重要的生物功能就是保护作用,使儿童与成人之间保持一个可以接受的距离,保护儿童不受环境
22、中有害因素的伤害。 对 4. 习性学认为,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相互平行的、不可 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 对 5. 习性学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提倡在自然环境中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因此儿童发展心理学应该全盘接受此类方法。 错。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6. 儿童的依恋是在人际交往中发展的,婴儿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错,婴儿和抚养人一样处于主动地位。 7. 习性学在解释人类发展时,强调的是解释行为的结果和功能。 错,是行为的起因和功能。 8. 习性学与皮亚杰理论一样,也是一种阶段发展理论。 错。习性学不是阶段发展理论。 简答题: 1.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对亲子关系的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 2. 习性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启示? 3. 如何全面地理解 “关键期 “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