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66.7-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7 部分 330kV~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401002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9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 GDW 166.7-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7 部分 330kV~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Q GDW 166.7-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7 部分 330kV~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Q GDW 166.7-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7 部分 330kV~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Q GDW 166.7-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7 部分 330kV~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Q GDW 166.7-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7 部分 330kV~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Q/GDW 166.7 2010ICS29.24029.240PCEC1312009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GDW 166.7 2010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 7 部分: 330kV 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Codeofcontentprofundity forpreliminary designfor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projectsofSTATEGRIDPart7:330kV 750kV AC/DCoverheadpowertransmissionline2010-11-17发布 2010-11-17实施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2、Q /G D W代替 Q/ GDW166.1 2009Q/GDW 166.7 2010I前 言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4 总的部分 25 线路路径 46 气象条件 57 导线和地线 68 绝缘配合 69 防雷和接地 710 绝缘子串和金具 711 导地线换位及换相 712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 713 杆塔和基础 814 大跨越设计 815 在线监测 1016 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及其防护 1017 环境保护 1118 劳动安全 1119 运行维护 1120 特殊施工方案 1121 专题报告 1122 图纸 1223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1324 主

3、要设备材料清册 1525 概算部分 1526 附件 16编制说明 17Q/GDW 166.7 2010II前 言为贯彻落实公司“ 集团化运作、 集约化发展、 精益化管理、 标准化建设” 的要求,规范工程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能力,全面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基建新技术应用,适应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对原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架空输电线路) ( Q/GDW166.1-2007)进行修订,形成以下系列标准:Q/GDW166.1-2010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 1 部分: 110( 66) kV 架空输电线路Q/GDW166.6-2010 输变电工

4、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 6 部分: 220kV 架空输电线路Q/GDW166.7-2010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 7 部分: 330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本次修订,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强设计管理,强化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依托“ 三个目录” (标准化建设成果目录、 基建新技术研究目录、 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目录),提高“ 三通一标” 应用率,推进新技术、 新设备、 新材料、 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精益化、标准化水平。本次修订,为适应电网建设新的要求,认真总结了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经验,广泛征求网省公司、 建设管理、 设计、 设计评审等单位意见

5、。 增加在线监测等智能电网线路环节设计技术要求,深化、 细化走廊清理设计,增加了防舞动、 防强风倒塔、 防闪络等抵御灾害的技术措施要求。 对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确定的结论,如电力系统部分,本次修订进行了简化。本规定共分 26 章,主要包括: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总则、 总的部分、 线路路径、 气象条件、导线和地线、 绝缘配合、 防雷和接地、 绝缘子串和金具、 导地线换位及换相、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杆塔和基础、 大跨越设计、 在线监测、 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及其防护、 环境保护、 劳动安全、运行维护、 特殊施工方案、 专题报告、 图纸、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6、、 概算部分、附件。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管理。本规定主要起草单位: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江苏省电力公司、 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本规定参加单位:河南省电力公司、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北京市电力公司、 北京电力设计院本规定主要起草人:黄强 孙竹森 张强 齐立忠 杨大为 王作民 赵新宇 安增军 贾振宏 朱天浩 吴威 唐明贵 潘少成 夏泉 刘昱 曹玉杰 王虎长Q/GDW 166.7 2010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 7 部分: 330kV 750kV 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1 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新建 330kV 及以上

7、超高压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以下简称线路)工程的初步设计。 技术改造线路可参照执行。本规定只对设计的内容深度作出要求,不作为各设计单位内部专业分工和卷册划分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 通用设备)应用目录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集约化管理办法电网工程限额设计控制指标Q/GDW248-2008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 及编制说明3 总则3.1 应遵守的规定3.1.1 国家各项技

8、术方针、 政策、 法规,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以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的要求。3.1.2 国家及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3.1.3 “ 三通一标” 和“ 两型三新” 原则。3.1.4 城乡规划、 建设用地、 水土保持、 环境保护、 防震减灾、 地质灾害、 压覆矿产、 文物保护及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要求。3.2 初步设计文件内容3.2.1 一般段线路初步设计文件内容a) 设计说明书及图纸;b)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c) 专题报告;d) 概算书;e) 勘测报告(水文气象、 岩土工程等报告)。3.2.2 初步设计说明书内容应包括下列部分a) 总的部分;b) 线路路径;c) 气象条件;

9、d) 导线和地线;e) 绝缘配合;f) 防雷和接地;g) 绝缘子串和金具;Q/GDW 166.7 20102h) 导地线换位及换相;i)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j) 杆塔和基础;k) 大跨越设计;l) 在线监测;m) 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及其防护;n) 环境保护;o) 劳动安全;p) 运行维护;q) 特殊施工方案;r) 附件。3.3 内容深度的基本要求3.3.1 对重要技术方案应进行多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3.3.2 具体的内容深度在本规定第 5 章 25 章中分别说明。3.3.3 本规定未能涉及的问题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加以说明。3.3.4 当采用通用设计时,相应部分内

10、容可适当简化。3.3.5 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在相关章节论述抵御自然灾害的措施(防闪络、 防舞动、 防强风倒塔等)。3.3.6 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外委项目的评审意见或报告,主体设计单位应负责概算汇总。3.3.7 设计文件应齐全,计算准确,文字说明清楚,图纸清晰、 正确。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初步设计文件可分册出版。4 总的部分4.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4.1.1 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 核准的工程文件。4.1.2 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文件。4.1.3 设计中标通知书或委托文件。4.1.4 工程设计有关的规程、 规范。4.2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4.2.1 线路起落点、 额定电压(是否降压运行)

11、、 输送功率、 导线型号、 线路长度和回路数(是否同杆并架)、 中间落点及引接方式。4.2.2 线路的本体设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干扰与危险影响的保护设计、工程概算、 以及运行维护的辅助设施等。4.2.3 线路走廊清理设计。4.3 接入系统概况及建设期限4.3.1 接入系统概况(简述必要性和建设规模)。4.3.2 两端发电厂或变电站(换流站、 升压站、 开关站)进出线规模。4.3.3 建设期限。4.4 主要技术经济特性4.4.1 线路路径长度、 曲折系数、 杆塔数量(直线塔、 转角塔等)。4.4.2 沿线地形、 地貌、 地质条件和交通概况。4.4.3 主要造价表。Q/GD

12、W 166.7 20103表 1 主要造价表造 价项 目可研(万元)初设(万元)初设 -可研(万元)初设单位造价(万元 /km)一般线路本体工程投资大跨越本体工程投资辅助设施工程投资场地征用及清理费静态投资动态投资4.4.4 主要工程量单公里指标。表 2 主要工程量单公里指标项目名称 导线 地线 金具 接地钢材 绝缘子 塔材 基础钢材 混凝土量 土石方量单位 t/km t/km t/km t/km 片 /km t/km t/km m3/km m3/km本工程通用造价注 :绝缘子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类统计。4.4.5 走廊通道清理及协议a) 厂矿企业拆迁数量,民房拆迁面积及结构类型,三线(电力线、

13、 通信线、 广播线)拆迁数量,其它拆迁数量。b) 林区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 长度,树木跨越长度及砍伐数量等。c) 涉及补偿费用较高的项目情况说明(资金、 协议内容)。4.5 造价分析4.5.1 与通用造价指标对比分析,说明工程量与造价的合理性。4.5.2 与可研指标对比分析,说明主要工程量增减情况。 若初设概算超可研投资,应进行专项分析。4.6 通用设计应用情况4.6.1 杆塔通用设计应用情况说明,包括线路总塔数、 采用杆塔通用设计的数量及模块、 未采用通用设计的塔数等。 若工程未采用杆塔通用设计应说明原因,并说明是否按照杆塔通用设计原则进行设计。4.6.2 金具通用设计应用情况说明,包括线

14、路总串数、 采用金具通用设计的串数量,未采用通用设计的串数量等。 若工程未采用金具通用设计应说明原因,并说明是否按照金具通用设计原则进行设计。表 3 通用设计应用情况电压等级架设及传输方式(回路数 /紧凑型或常规) 线路长度( km)工程概况导线型号Q/GDW 166.7 20104表 3(续)气象条件(风速 /覆冰)地形条件 杆塔总数(基)通用设计模块编号 塔型模块应用数量 自行编制塔型模块应用数杆塔设计其他(以大代小等情况)通用设计金具串型应用数量自行编制金具串型应用数金具设计单个工程金具通用设计应用率附注:表中模块编号应对照 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 通用设备)应用目

15、录 进行选取。4.7 “ 两型三新” 应用情况说明工程应用国家电网公司“ 两型三新” 线路设计建设导则的情况。4.7.1 线路规划4.7.2 路径选择4.7.3 电气部分4.7.4 杆塔4.7.5 基础5 线路路径5.1 变电站(升压站、 开关站)进出线布置变电站(升压站、 开关站)本期和远期间隔排列,进出线终端塔布置和方向;与已有和拟建线路相互关系,远近期过渡方案。5.2 线路路径方案5.2.1 路径复杂或拆迁量较大的工程应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路径方案优化。5.2.2 路径方案应满足与铁路、 高速公路、 机场、 雷达、 电台、 军事设施、 油气管道、 油库、 民用爆破器材仓库、 采石场

16、、 烟花爆竹工厂等各类障碍物之间的安全距离要求或相关协议要求。5.2.3 路径方案应结合林区、 重冰区、 舞动区、 微地形、 微气象区等因素进行优化调整。5.2.4 详细描述各路径方案,包括线路走向、 行政区、 沿线海拔高程、 地形、 地质、 水文、 交通运输条件、 林区、 重冰地段、 舞动区范围及等级、 主要河流、 城镇规划、 自然保护区、 文物保护区其它重要设施及重要交叉跨越等。5.2.5 各路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结果。5.2.6 路径推荐方案简要说明,包括行政区、 地形比例、 林区长度及重要交叉跨越等。5.2.7 列表说明沿线主要单位协议情况。5.3 走廊清理5.3.1 说明线路走廊

17、清理原则(包括相关法律、 法规和政策文件、 环评报告和批复、 规程规范的要求)。5.3.2 对线路走廊清理费用较高地区,应采用卫片、 航片、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手段,对走廊清理工程量进行分类统计。Q/GDW 166.7 201055.3.3 走廊清理应包括以下内容:a) 应说明拟拆迁或跨越的房屋情况 ,包括建筑物的属性、 规模、 结构分类、 价格。b) 拆除或迁移“ 三线” (电力线、 通信线、 广播线)的情况说明。c) 林区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 长度,树木跨越长度及砍伐数量、 价格等。d) 拟拆迁、 压覆厂矿的类型、 所属单位、 规模、 数量、 费用。e) 拟拆除或迁移改造道路或管线的所

18、属单位、 类型、 等级、 数量、 费用。f) 对导航台、 雷达站、 通信基站等特殊障碍物的影响。g) 当走廊清理规模较大时,应提供相应专题报告或由建设方委托第三方完成的评估报告。h) 其它。6 气象条件6.1 气象条件的选择6.1.1 气象资料来源,包括气象台(站)的名称,周围环境,与线路的相对距离、 风速记录表、 记录方式等。6.1.2 根据气象资料经数理统计并换算为线路设计需要的基本风速计算值,结合所经地区荷载风压图和风压值换算的基本风速、 沿线风灾调查资料以及所经地区已有线路运行经验,综合分析提出设计采用的基本风速值和区段划分,以及必要的稀有验算风速。6.1.3 调查沿线冰凌情况,结合附

19、近已有线路采用的设计覆冰值与运行经验,提出设计选用的覆冰值及需验算的稀有覆冰值和区段划分。6.1.4 收集路径所经地区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年平均气温、 平均年雷暴日数和土壤冻结深度。6.1.5 调查沿线已建成线路运行情况(风灾、 冰灾、 雷害、 沙尘、 舞动等),必要时专项论述。6.1.6 对线路沿线微地形、 微气象情况进行调查描述,明确需要采用的加强措施或说明进行避让的情况。6.2 设计采用的气象条件一览表表 4 设计采用的气象条件项 目 气温( ) 风速( m/s) 覆冰厚度( mm)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基本风速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安 装带电作业覆 冰平均年雷暴日数( d)冰的密度

20、( g/cm3)Q/GDW 166.7 201067 导线和地线7.1 导、 地线选型7.1.1 根据系统要求的输送容量确定导线截面,结合工程特点,如高海拔、 重冰区、 大气腐蚀等因素,对不同材料结构的导线进行电气和机械特性比选,采用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导线型号、 分裂根数。 论述分裂间距和排列方式。 推荐方案应满足输送容量、 环境影响、 施工、 运行维护的要求,体现可靠性、 经济性和社会效益。7.1.2 根据系统通信、 导地线配合和地线热稳定等要求确定地线型号,如采用良导体地线时,应论证其必要性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如采用 OPGW 光缆,应论证其选型及分流地线。7.1.3

21、 列表给出导线和地线(含 OPGW 光缆)的机械电气特性。7.2 导、 地线防振7.2.1 确定导线和地线的最大使用张力,平均运行张力及其防振措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防振锤的型式。7.2.2 说明分裂导线采用的间隔棒型式及布置方式。7.3 导线防舞7.3.1 结合工程具体情况,论述舞动区范围及等级确定。7.3.2 根据舞动区等级划分,采取相应的防舞措施。8 绝缘配合8.1 确定污区划分原则8.1.1 参照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的有关规定。8.1.2 污区划分按沿线等值附盐密度、 附灰密度、 污湿特征、 运行经验,并结合各省最新污区分布图的定级来确定污秽等级。8.2 污区划分8.

22、2.1 沿线污染源、 污湿特征、 沙尘天气等调查及分析。8.2.2 根据邻近线路运行经验,结合污秽发展情况,确定污区等级及泄漏比距。8.3 绝缘子选型分析瓷、 玻璃、 棒式(复合、 瓷棒)等绝缘子技术特点,结合运行经验(污闪、 冰闪等)和工程实际情况,推荐绝缘子型式。8.4 绝缘子强度选择根据选定的绝缘子型式及其各工况要求的安全系数,计算悬垂和耐张串所需绝缘子吨位和联数,通过综合经济比较,确定绝缘子强度及联数。8.5 绝缘子片数选择8.5.1 工频(工作)电压要求的绝缘子片数。a) 按泄漏比距法或污耐压法确定绝缘子片数。b) 一般情况下按泄漏比距法,若有各污区绝缘子的等值附盐密度、 附灰密度,

23、并有长串绝缘子污秽试验成果等确切资料,宜按污耐压法。8.5.2 操作过电压要求的绝缘子片数。8.5.3 雷电过电压要求的绝缘子片数。8.5.4 在覆冰严重的地区还应满足冰闪对绝缘子片数的要求。8.5.5 高海拔地区的绝缘子片数按相关规定进行修正。8.5.6 列表给出绝缘子配置及绝缘子机械电气特性。Q/GDW 166.7 201078.6 空气间隙8.6.1 提出各种运行工况下相应的空气间隙值。8.6.2 高海拔地区的空气间隙值按相关规定进行修正。9 防雷和接地9.1 防雷设计9.1.1 调查沿线雷电活动情况和附近已有线路的雷击跳闸率。9.1.2 根据防雷需要,确定地线布置型式和保护角,以及档距

24、中央导线与地线间的最小距离。 对雷电活动较强地区应采取相应措施。9.1.3 计算基本塔型的耐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9.1.4 耐张塔跳线防雷保护设计。9.2 接地设计9.2.1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接地装置型式。9.2.2 高土壤电阻率地段采用环保的降阻措施。9.2.3 论述特殊地区(高土壤电阻率地区、 强雷电活动地区等)的接地设计方案。9.3 地线绝缘设计9.3.1 说明地线绝缘的目的、 使用地段和绝缘方式、 绝缘子片数和联数、 间隙取值。9.3.2 列表给出地线绝缘子型号及其机械电气特性。9.3.3 线路经过直流接地极附近时,应根据线路与其相对距离确定地线运行方式。10 绝缘子串和金具10.0.

25、1 导线和地线的悬垂串、 耐张串组装型式和特点。说明导线和地线的悬垂串、 耐张串组装型式和特点;提出各种工况下绝缘子串和金具的安全系数;说明接续、 防振等金具的型式及型号;对于高海拔地区线路,提出绝缘子组装串的电晕和无线电干扰水平及采取的相应措施。10.0.2 论述跳线型式及悬挂方式。10.0.3 新设计金具的名称、 作用及其机械电气特性。10.0.4 说明工程中金具通用设计的应用情况,所用模块和应用率,未采用通用设计的原因。10.0.5 说明节能型金具使用情况。10.0.6 说明金具、 绝缘子串的防电晕设计。10.0.7 线路经过舞动区时应对绝缘子串型及金具进行论证说明。11 导地线换位及换

26、相11.0.1 两端和中间变电站(换流站、 升压站、 开关站)相序。11.0.2 导线换位次数、 换位节距、 换位方式及换位杆塔型式。11.0.3 说明导线是否换相。11.0.4 说明地线是否换位及换位方式。12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12.0.1 导线对地最小距离。12.0.2 导线对各种交叉跨越物的最小距离。12.0.3 说明树木跨越的主要原则。12.0.4 线路工程安装或预留防舞装置时,应校验导线安全系数及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Q/GDW 166.7 2010813 杆塔和基础13.1 杆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通用设计模块并进行说明。 新设计塔型应论证其技术经济特点和使用意义,采用通

27、用设计的原则,并对以下内容进行说明:13.1.1 杆塔规划a) 直线塔系列规划。b) 耐张转角塔系列规划。c) 特殊杆塔规划(直线转角塔、 高跨塔、 换位塔等)。d) 杆塔规划成果列表。e) 杆塔间隙圆图。13.1.2 杆塔荷载a) 杆塔正常、 事故、 安装工况下的荷载及其组合。b) 杆塔设计荷载在断线、 不均匀覆冰或脱冰及施工临锚等工况下的纵向张力,直线塔、 耐张塔采用纵向张力的数值。c) 说明安装条件和附加荷重。d) 如有其它特殊荷载工况应进行说明。13.1.3 杆塔选型a) 比选杆塔型式。b) 说明杆塔构件的材质和截面类型。c) 杆塔防腐措施、 登塔设施;螺栓的防松、 防盗。d) 说明高

28、强钢的使用情况及应用率。e) 提出全线杆塔汇总表,包括各种杆塔使用条件、 呼称高及材料用量。f) 需做试验的杆塔,应给予说明,并提出专项立项报告。13.1.4 线路经过舞动区时,应对杆塔荷载、 杆塔型式、 杆塔构造及防松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13.1.5 结合运行经验和沿线灾害调查,论证局部地段防强风倒塔措施。13.2 基础13.2.1 说明沿线的地形、 地质和水文情况、 土壤冻结深度、 地震烈度、 施工、 运输条件,对软弱地基、膨胀土、 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地质条件作详细的描述。13.2.2 综合地形、 地质、 水文条件以及基础作用力,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基础类型,优先选用原状土基础。 说明各种基础

29、型式的特点、 适用地区及适用杆塔的情况。 对基础尺寸应进行优化。13.2.3 线路通过软地基、 湿陷性黄土、 腐蚀性土、 活动沙丘、 流砂、 冻土、 膨胀土、 滑坡、 采空区、地震烈度高的地区、 局部冲刷和滞洪区等特殊地段时,应说明采取的措施。13.2.4 对新型基础应论证其技术特点和经济效益、 安全性和施工可行性。 需做试验的基础,应给予说明,并提出专项立项报告。13.2.5 说明基础材料的种类、 强度等级。13.2.6 线路经过直流接地极附近时,应论述基础防腐措施。13.2.7 如需设置护坡、 挡土墙和排水沟等辅助设施时,应论述设置方案和对环境的影响。14 大跨越设计14.1 一般规定14

30、.1.1 由于大跨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其设计除满足本标准其它各节所要求的内容深度外,尚需满足本节的要求。Q/GDW 166.7 2010914.1.2 大跨越设计必要时可单独列为一单项工程或初步设计文件单列一卷。14.1.3 大跨越初步设计阶段跨越段路径的测量、 水文、 地质条件和塔位、 塔高等应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14.1.4 初步设计文件内容a) 说明书及图纸;b)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c) 概算书;d) 岩土工程报告e) 水文气象报告f) 测量报告g) 施工组织大纲h) 专题报告14.2 大跨越路径方案14.2.1 大跨越路径应结合全线路径进行多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14.2

31、.2 推荐路径方案和跨越点的详述。14.3 大跨越气象条件14.3.1 在一般线路气象条件选定的基础上按照大跨越设计的要求,进一步分析论证大跨越段采用的设计和验算气象条件,以及地震烈度等。14.3.2 列出大跨越段设计和验算气象条件组合一览表。14.4 导线和地线选择14.4.1 大跨越导地线除满足一般线路段要求外,还应按允许载流量确定导线截面,结合导线型号、 规格、 分裂根数和地线型号、 规格以及塔高、 基础、 施工与制造等因素,进行多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14.4.2 列出导地线的机械和电气特性。14.4.3 导地线的力学计算宜按精确法进行,并确定最大使用张力和各种设计工况及

32、验算条件下的张力值。14.4.4 提出大跨越导线和地线的防振和防舞动措施及相关费用。14.5 绝缘配合及防雷保护14.5.1 根据跨越高塔绝缘配合要求,并结合运行经验、 跨越档距和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等论述绝缘子的型式、 片数、 联数和相应的空气间隙。 列出绝缘子的机械和电气特性。14.5.2 按雷击塔顶校验大跨越塔的耐雷水平;按绕击校验大跨越的防雷保护。14.5.3 大跨越塔接地设计。14.6 绝缘子串和金具14.6.1 说明各种工况下绝缘子串和金具的安全系数。14.6.2 说明绝缘子串组装方式。14.6.3 说明导线和地线悬垂线夹、 耐张线夹、 联结金具选型。14.7 塔头布置和塔高14.7.

33、1 说明导线间和导地线间各种距离的选择原则,验算静态接近、 脱冰跳跃动态接近、 舞动接近、雷电反击或绕击,导地线位移及档距中央距离的要求,提出推荐的塔头布置。14.7.2 根据不同塔头布置型式、 导地线方案,考虑被跨越江河湖海的通航情况等因素,进行各种塔高的技术经济比较,推荐塔型和塔高。14.7.3 说明需要设置的航空标志。Q/GDW 166.7 20101014.8 杆塔荷载14.8.1 荷载组合方式说明大跨越杆塔正常、 断线和安装工况下的荷载及其组合方式。14.8.2 纵向荷载说明直线塔、 耐张塔在正常、 断线和不均匀覆冰工况下纵向荷载的取值。14.8.3 安装荷载说明安装条件和附加荷重。

34、14.9 杆塔和基础14.9.1 杆塔和基础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说明杆塔和基础设计遵循的规程、 规范、 技术规定及有关文件。14.9.2 杆塔型式的选择a) 大跨越杆塔结构型式(钢管塔、 角钢塔、 钢管角钢组合塔、 钢筋混凝土塔等)的选择,应根据加工制造、 施工、 运行、 造价及周围环境等论证分析后提出推荐意见;b) 说明杆塔材料种类和等级、 构件防腐蚀措施、 杆塔连接方案等;c) 说明螺栓的防松、 防盗措施。14.9.3 基础型式的选择a) 说明塔位地质及水文情况;b) 根据水文、 地质资料、 基础作用力,并结合施工条件,提出基础型式推荐意见;c) 说明地震、 洪水冲刷等对基础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35、e) 说明基础采用的材料种类及强度等级。f) 当采用群桩设计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对桩径和数量进行优化。14.9.4 编制试桩立项报告并计列费用14.10 登塔设施14.10.1 对电梯、 爬梯进行多方案比较。14.10.2 说明电梯、 爬梯、 自动升降设施、 脚钉登塔设施方案。14.11 辅助设施14.11.1 说明航空障碍标志方案。14.11.2 说明施工或运行维护电源方案。14.11.3 如需设置运行房屋、 围墙、 道路、 护坡、 挡土墙等设施,对设置方案进行说明。15 在线监测15.0.1 对新建线路,在运行巡视、 应急抢修特别困难的局部线段,跨越主干铁路、 高速公路等设施的重要跨越段,大

36、跨越、 重覆冰、 易发生舞动地区,微地形、 微气象、 采空区或地质不良地区等可能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地区,论述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类型及必要性。15.0.2 结合工程实际,针对监测装置的工作环境、 布点方式、 数据传输、 数据处理、 实施费用等进行说明。16 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及其防护16.1 设计原则和依据16.1.1 中性点接地系统单相零序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及所依据的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的期限。16.1.2 线路沿线大地电导率的分布及取值。16.1.3 收集输电线路影响范围内电信线路、 无线电台站的位置及资料,绘制沿线影响范围内与各部门电信线路(含架空线与地下电缆)接近位置平面图。Q/GDW 166.7 20101116.2 计算、 分析及推荐意见16.2.1 对临近线路进行危险和干扰影响计算,并对有关参数如屏蔽系数、 降低系数等进行分析和采用。16.2.2 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对采用的防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