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 15070-2007 Transmission of IPv6 packets over ethernet networks《经由以太网络之IPV6封包传输》.pdf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634960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NS 15070-2007 Transmission of IPv6 packets over ethernet networks《经由以太网络之IPV6封包传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CNS 15070-2007 Transmission of IPv6 packets over ethernet networks《经由以太网络之IPV6封包传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CNS 15070-2007 Transmission of IPv6 packets over ethernet networks《经由以太网络之IPV6封包传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CNS 15070-2007 Transmission of IPv6 packets over ethernet networks《经由以太网络之IPV6封包传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CNS 15070-2007 Transmission of IPv6 packets over ethernet networks《经由以太网络之IPV6封包传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印月 96 2 月 本標準非經本局同意得翻印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總號 號 ICS 35.080 X126815070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印 公布日期 修訂公布日期 96 2 月 27 日 月日 (共 7 頁 )經由乙太網路之 IPv6 封包傳輸 Transmission of IPv6 packets over ethernet networks 1. 適用範圍 本標準適用於IPv6封包傳輸之訊框格式,以及在乙太網路上構成IPv6鏈路本地位址與不具狀態自動組態設定位址之方法。 本標準規定用於IPv6封包傳輸之訊框格式(frame format),以及在乙太網路(ethernet ne

2、twork)上構成IPv6鏈路本地位址(link-local address)與不具狀態自動組態設定位址(statelessly autoconfigured address)之方法。本標準也規定來源標的鏈路層位址(source/target link-layer address)選項之內容,以用於乙太網路上路由器懇求(router solicitation)、鄰節點懇求(neighbor solicitation)、鄰節點告示(neighbor advertisement)與轉向(redirect)之訊息傳送。 本標準取代RFC1972經由乙太網路之IPv6封包傳輸的方法,使得RFC1972

3、將走入歷史。 本標準中關鍵字必須(MUST)、不得(MUST NOT)、需要(REQUIRED)、應(SHALL)、不應(SHALL NOT)、宜(SHOULD)、不宜(SHOULD NOT)、建議(RECOMMENDED)、可(MAY)、或可(MIGHT)與選項(OPTIONAL)之意義說明已詳述於RFC 2119中。 2. 最大傳輸單位 在乙太網路上之IPv6封包的預設最大傳輸單位(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MTU) IPv6為1500個八位元組(octet)。此大小可透過路由器告示DISC將MTU選項設定降低,或是透過各節點的手動組態設定(manual con

4、figuration)來降低。如果在乙太網路上的某路由器告示收到一個MTU選項設定MTU大小超過1500或超過手動設定組態值時,那麼此MTU選項可被系統管理所記錄,但必須予以忽略不做處裡。 為達到本標準之標的,來自DHCP之資訊將視為手動組態設定值,而所謂乙太網路也包含以ISO/IEC 8802-3為基礎、有著不同資料傳輸率的CSMA/CD及全雙工子網路(full-duplex Sub-network)。 3. 訊框格式 IPv6封包係透過標準乙太網路訊框傳送。乙太網路訊框標頭(header)包含目的地乙太網路位址(destination ethernet address)、來源乙太網路位址(

5、source ethernet address)及乙太網路型式碼(ethernet type code),此碼必須包含十六進制值86DD。資料欄位則包含IPv6標頭,以及接於其後的酬載(payload),有時也可能填充一些八位元組值,以滿足乙太網路訊框最低大小的要求。 2 CNS 15070, X 1268 0 0 1 2 3 4 5 6 7 8 91012345目的地 乙太網路 位址 來源 乙太網路 位址 1 0 0 0 0 1 1 0 1 1 0 1 1 1 0 1IPv6 標頭 以及 酬載 (每刻度均代表1位元) 4. 不具狀態自動組態設定 乙太網路介面之介面識別符(interface

6、identifier)AARCH是以EUI-64識別符EUI64為基礎,從介面內建的48-位元IEEE 802位址所導出的。EUI-64識別符之組成方式如下(假設全都採用正則位元序): 乙太網路位址的OUI(前3個八位元組)變為EUI-64識別符的公司ID欄位值(也是前3個八位元組)。EUI識別符的第4與第5個八位元組則設定為固定的十六進制值FFFE。乙太網路位址的最後3個八位元組則變成EUI-64識別符的最後3個八位元組。 將EUI-64識別符中的通用本地位元(universal/local bit, U/L Bit)補數化之後,便能構成介面識別符,此位元位於EUI-64識別符第一個八位元組

7、的倒數第二個位元。補數化通常可將此位元之值從0變為1,因為介面內建位址原本就是設定在通用管理位址空間,因此會有全域唯一值。要表示IEEE 802通用管理位址(universally administered address)或是EUI-64識別符,會將U/L位元值設成0;但若要表示全域唯一IPv6介面識別符,則會將U/L位元值設成1。有關進一步的討論可參考 AARCH。 舉例來說,乙太網路介面的內建位址(十六進制)若為 34-56-78-9A-BC-DE 則其介面識別符將為 36-56-78-FF-FE-9A-BC-DE。 經由不同手動或軟體設定不同的MAC位址不宜使用於衍生介面識別符。若必須

8、使用這類MAC位址,則其全域唯一性特性宜被反映在U/L位元的值之上。 當IPv6位址前綴(prefix)使用於乙太網路介面的不具狀態自動組態設定ACONF時,其長度必須為64位元。 3 CNS 15070, X 1268 5. 鏈路本地位址 使用於乙太網路介面的IPv6鏈路本地位址AARCH,係在上述介面識別符之前填充前綴值FE80:/64而構成的。 10位元 54位元 64位元 1111111010 (全為零) 介面識別符 6. 位址對映單播(unicast) 將IPv6單播位址對映到乙太網路鏈路層位址(ethernet link-layer address)的程序已描述於DISC。當鏈路層

9、為乙太網路時,來源標的鏈路層位址選項的形式如下: 0 0 1 2 3 4 5 6 7 8 91012345型式 長度 乙太網路 位址 此一選項的欄位說明如下 型式 1 表示來源鏈路層位址。 2 表示標的鏈路層位址。 長度 以8個八位元組為單位來表示。 乙太網路位址 依正則位元順序的48位元乙太網路IEEE 802位址。這正是介面目前回應的位址,其可異於衍生介面識別符所用之內建位址。 7. 位址對映多播 當IPv6封包擁有多播目的地位址(multicast destination address, DST),若位址值由16個八位元組DST1到DST16所組成,則轉換成乙太網路多播位址時,最前2個

10、八位元組設定成十六進制值3333,最後4個八位元組則設定成DST的最後4個位元組。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DST13 DST14 DST15 DST16 8. 與RFC 1972之差異處 本標準與RFC 1972之功能差異處如下: 位址符記(address token),也就是48位元MAC位址,是由介面識別符所取代,變成長度為64位元的EUI-64格式EUI64。從48-位元MAC位址對映成EUI-64格式的方法,已經存在於IEEE所定義的相關方法中。 使用於不具狀態自動設定組態的前綴長度必須是64位元而非80位元。鏈路本地位址之前綴也縮短為64位元。

11、 4 CNS 15070, X 1268 9. 安全考量 從MAC位址產生介面識別符的方法是為了儘可能地保持全域唯一性的特性。然而,此方式並無法保護經由意外或偽造而導致識別符重複的狀況。 相對應國際標準: RFC 2464: 1998 Transmission of IPv6 packets over ethernet networks 5 CNS 15070, X 1268 考文獻 AARCH Hinden, R. and S. Deering “IP Version 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 RFC 2373, July 1998. ACONF Thomson

12、, S. and T. Narten,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RFC 2462, December 1998. DISC Narten, T., Nordmark, E. and W. Simpson,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 RFC 2461, December 1998. EUI64 “Guidelines For 64-bit Global Identifier (EUI-64)“, http:/standards.ieee.org/db/oui/tuto

13、rials/EUI64.html IPV6 Deering, S. and R. Hinden,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 RFC 2460, December 1998. RFC 2119 Bradner, S., “Key words for use in RFCs to Indicate Requirement Levels“, BCP 14, RFC 2119, March 1997. 6 CNS 15070, X 1268 英中名詞對照表 A address token 位址符記 B C D E ethe

14、rnet network 乙太網路 F frame format 訊框格式 full-duplex subnetwork 全雙工子網路 G H header 標頭 I interface identifier 介面識別符 J K L link-layer address 鏈路層位址 link-local address 鏈路本地位址 M manual configuration 手動組態設定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MTU 最大傳輸單位 multicast 多播 N neighbor advertisement 鄰節點告示 neighbor solicitation 鄰節點懇求 7 CNS 15070, X 1268 O P payload 酬載 Q R redirect 轉向 router solicitation 路由器懇求 S stateless autoconfiguration 不具狀態自動設定組態 statelessly autoconfigured address 不具狀態自動設定組態位址 T U unicast 單播 universally administered address 通用管理位址 universal/local bit, U/L bit 通用區域位元 W X Y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际标准 > 其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