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83807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 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教学评价2 三艺3 稷下学宫4 教育管理的目的5 课程方案6 德育7 简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8 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9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0 简述“最近发展区 ”理论。11 用流体与晶体智力理论解释现代教学。12 论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13 论述教师角色冲突。14 论述张之洞劝学篇“中体西用” 思想。15 论述皮亚杰与杜威的儿童发展理论。2015 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教学评价是一种中观和微观的教育评价,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

2、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定其价值的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教学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主观判断,为了提高评价活动的效度和信度,学习评价必须以客观资料为基础,在对客观资料量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判断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及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差异,同时需分析教学成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的改进措施。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措施。教学评价遵循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 【正确答案】 三艺是指“七艺” 教育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

3、艺是古希腊的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普罗塔哥拉及智者派教师充当了传授辩术的角色,他们周游各城市,以游学的方式给贵族青年传授“三艺” 文法,修辞,雄辩术,培养了一批演说和辩论人才。3 【正确答案】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又称稷下之学,始建于齐桓公。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特点有: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 教师待遇优厚;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既是战国“百家争鸣” 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

4、历史影响。4 【正确答案】 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服务” 不是主仆关系的置换,它强调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彼此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管理即服务 ”意味着管理者要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包括教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树立一种“交互 ”观念,学会换位思考。5 【正确答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

5、方面的政策性文件。6 【正确答案】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7 【正确答案】 (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 的教育,即教育应该使人保持善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要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同时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卢梭在爱弥

6、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 。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是经受命运打击而仍然能愉快生活的人。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 ,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a要正确看待儿童,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b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儿童,让儿童遵循自然规律率性发展。这需要做到两件事:第一,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第二,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卢梭认为教

7、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任务。a婴儿期的教育 (02 岁) :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b儿童期的教育(212 岁):这一时期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c青年期的教育 (12 15 岁) :在学习知识的问题上,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反对啃书本;卢梭还认为青年期的孩子应当学会劳动。d青春期的教育(15-20 岁):这一时期要培养青少年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等。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

8、均已发育成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自然知识,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2)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评价意义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为儿童发展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是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尖锐批判的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的教育思想被称为“ 哥白尼式的革命“ ,他也因此成为发展心理学之父。局限性自然教育理论的局限性包括:卢梭对于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夸大了天性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对各年龄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他完全否定了课堂教

9、学和系统知识的学习等。总而言之,培养“自然人 “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自然教育的思想,切忌生搬硬套。8 【正确答案】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提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具体关系如下:(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善于把它创造

10、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人们的智力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知识不

11、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智力。如果只是进行“填鸭式“ 教学,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 的学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学生的智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而是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这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

12、有过长期的争论。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了。在今天的教学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片面强调“双基“ 教学,认为“双基“ 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却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的活动性质和创造性,把探究与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却不重视系统知识和原理的精确掌握与优化,这两种做法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9

13、【正确答案】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的人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不是教育自身的功能,而是教育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教育通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合格的工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良好背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后劲。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现代教育通过人

14、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识、人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教育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重任。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能够生产科学技术,还能将科学技术这种一般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能创造新的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教育宣传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以及造成舆论等在政治斗争中,要巩固或推翻一个政权都必须造成舆论。要使政府制定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政策为群众所接受,也必须进行宣传,学校常常成为造

15、成政治舆论的一个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直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直接推动社会政治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积累参加政治活动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公民。通过教育制度,对政权的巩固起正面或负面作用一种教育制度一旦形成,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国家,掌握政权的阶极都要通过教育来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政府所希求的政治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人在学校学习期

16、间受到有关的训练,形成新一代公民的良好素质,进而培养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的政治人才。(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文化。对前两种文化不仅要借助于物质实体的方式保存,还需要人的理解与传递。对于精神文化必须由对人的教育来完成。因此,教育成为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主要手段。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传播的文化是有选择的。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和排斥两种,吸收与教育同向的文化因子,排斥与教育异向

17、的文化因子。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这种作用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间。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方面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教师的出国访问、学术交流等;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创造,对旧的文化进行变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教育创造文化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直接途径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间接途径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通过传授人类精致的文化,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并将这种创造性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去,直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从而实

18、现文化的更新与创造。10 【正确答案】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意义“最近发展区 ”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维果茨基等人强调教学对认知发展的促

19、进作用。他认为,一方面,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为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要创造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要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平,而且要预见学生今后发展可能到达的程度,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儿童的发展。11 【正确答案】 (1)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含义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时所需的能力。这种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 30 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晶体智力是指将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

20、、生活和劳动) 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它包括了习得的技能和知识,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2)对现代教学的解释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经常是流体智力,但在教学中有很多任务同时需要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如数学推理)。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往往运用流体智力,也时常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结合。所以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流体智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晶体智力的累积,促进学生智力的快速健康发展。12 【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以其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主要著作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学校与生活的关系等。他的教育思想包括课程理论、道德教育理论

21、和教学理论。(1)课程理论内容a经验、兴趣与课程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b统觉与课程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是在原有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由此,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c儿童发展与课程赫尔巴特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幼儿期教授荷马史诗等内容,以发展儿童的想像力;

22、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评价a优点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他继承了前人合理的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b局限性赫尔巴特留下了一些他未能予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中,分析教学与综合教学是前后相继进行的。二者之间的界限和顺序是很明确的,这未免过于机械,尤其是他在论述不同年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时,甚至把二者割裂开来,这种缺陷从当时的条件来看应该归咎于赫尔巴特本人的

23、主观认识。(2)道德教育理论内容a训育训育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美德。训育可以分为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个阶段。实施训育的方法包括: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等。b儿童管理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防止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评价a优点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

24、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b局限性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3)教学理论内容赫尔巴特根据观念学论证教学过程。根据学生观念活动和兴趣的特点,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他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a明了(或清晰)。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b联合(或联想) 。表象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但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c系统。新旧

25、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d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评价a优点赫尔巴特“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的突出贡献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对 19 世纪后期、20 世纪前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b局限性“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它把复杂的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非但不能解决教学中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一般逻辑,反而会造成各种新的问

26、题。“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另外,虽然赫尔巴特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教学的特殊性。13 【正确答案】 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教师同样也会有角色冲突。(1)教师角色冲突的内容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社会期望教师“ 为人师表 ”,成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楷模,但这种期望对教师要求过严、过高,许多教师做不到也不愿意充当这样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 社会人”,应当用对其他职

27、业的同样标准来要求他们,比如 “为什么教师就不能随意嬉笑?” 这类的问题。这种心理冲突在青年教师身上经常发生并相当突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完善和角色扮演水平。“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的实况冲突一方面,教师头上有许多“令人羡慕” 的桂冠,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地位仍很卑微;一方面,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另一方面,由于分配不公,教师在经济上仍很拮据,甚至捉襟见肘。这使许多教师的心理及生活都处于极其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冲突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也有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进行研究与创造的需要。然而,教师角色却要求他与“一群儿童” 时时维持一种密切

28、而持久的关系,这种时间与精力的全身心、较持久地投入,使许多教师产生“被抽空”“被耗干”的感觉,形成教师教书育人与自身的发展及研究创新的矛盾。教师角色同家庭角色的冲突教师职业是需要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职业。教师在学校紧张工作一天,下班之后往往不能放松、休息,还要伏案备课、批改作业,或进行家访等。因此,教师角色常常与家庭成员角色发生矛盾和冲突。教师在为事业和学生献身的同时,可能因为自己没有尽到丈夫、妻子的责任,或因没有尽到父母、儿女的责任而引起家庭纠纷和矛盾,使教师陷入内疚、不安和苦恼之中。(2)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客观上,必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教

29、师的实际困难;应努力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进修、提高与发展的机会,并给予教师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认可并肯定教师的劳动,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等等。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这包括教师首先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从“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做到有主有辅,有急有缓,协调控制,统筹兼顾;除此之外,教师应学会处理冲突的艺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协调各种冲突和矛盾做到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14 【正确答案】 “ 中体西用 ”是清末洋务派代表

30、人物之一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简称,也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劝学篇中。(1)“中体西用”思想含义“中体西用 ”的含义也就是张之洞所指出的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基本思想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中学”和“西学” 的关系张之洞强调“ 中学” 是立国之本,讲 “西学”必先通 “中学”;而要存“ 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他将“中学”中的伦纪、圣道、心术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立国

31、之本,而法制、器械、工艺等“ 西学”,则属于可变的附庸。他的 “中体西用”说的基点是立足于“中学为体”的,他强调“中学”是本体,绝不能改; “西学”可以用来补助、强化、保存“中学”,但绝不能替代 “中学”。(2)历史作用“中体西用 ”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了“中学”的“ 经世致用”的成分;重视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肯定了科技知识是救世富强之实政,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中体西用”理论对“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

32、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民主平等思想必然被裹挟在一起传播。“中体西用”强调以中学为本,有选择性地学习西学,有助于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维护。(3)局限性“中体西用”的主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学习西学的主张是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不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其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总之,在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的儒学占绝

33、对统治地位的时代,能把“西学为用” 作为办学宗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是中西文化在当时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方式,虽然其根仍为中学,但毕竟给僵化的封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的解体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5 【正确答案】 对于解答儿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儿童发展观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

34、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必要条件。关于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四个基本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前运算阶段 (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 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 16岁)四个阶段。(2)杜威的儿童发展理论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提倡从儿童的天性

35、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他的儿童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点: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要尊重儿童,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他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从做中学从儿童的发展取决于儿童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3)皮亚杰和杜威在认知发展理论上的贡献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杜威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13469-2013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Determination of water vapour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preformed pipe insulation.pdf DIN EN 13469-2013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Determination of water vapour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preformed pipe insulation.pdf
  • DIN EN 13470-2001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arent density of preformed pipe insulation German versio.pdf DIN EN 13470-2001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arent density of preformed pipe insulation German versio.pdf
  • DIN EN 13471-2001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 Determin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German version EN 13471 20.pdf DIN EN 13471-2001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 Determin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German version EN 13471 20.pdf
  • DIN EN 13472-2013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Determination of short term water absorption by partial immersion of preformed pip.pdf DIN EN 13472-2013 Thermal insulating products for building equipment and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Determination of short term water absorption by partial immersion of preformed pip.pdf
  • DIN EN 13473-1-2001 Reinforcement - Specifications for multi-axial multi-ply fabrics - Part 1 Designation German version EN 13473-1 2001《增强 多轴多股纤维织物规范 第一部分 命名》.pdf DIN EN 13473-1-2001 Reinforcement - Specifications for multi-axial multi-ply fabrics - Part 1 Designation German version EN 13473-1 2001《增强 多轴多股纤维织物规范 第一部分 命名》.pdf
  • DIN EN 13473-2-2001 Reinforcement - Specifications for multi-axial multi-ply fabrics - Part 2 Methods of test and general requirements German version EN 13473-2 2001《增强 多轴多股纤维织物规范 .pdf DIN EN 13473-2-2001 Reinforcement - Specifications for multi-axial multi-ply fabrics - Part 2 Methods of test and general requirements German version EN 13473-2 2001《增强 多轴多股纤维织物规范 .pdf
  • DIN EN 13473-3-2001 Reinforcement - Specifications for multi-axial multi-ply fabrics - Part 3 Specific requirements German version EN 13473-3 2001《增强 多轴多股纤维织物规范 第3部分 特殊要求》.pdf DIN EN 13473-3-2001 Reinforcement - Specifications for multi-axial multi-ply fabrics - Part 3 Specific requirements German version EN 13473-3 2001《增强 多轴多股纤维织物规范 第3部分 特殊要求》.pdf
  • DIN EN 13475-2002 Liming materials -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content - Oxalate method German version EN 13475 2001《石灰处理材料 钙含量的测定 草酸酯法 德文版本 EN 13475 2001》.pdf DIN EN 13475-2002 Liming materials -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content - Oxalate method German version EN 13475 2001《石灰处理材料 钙含量的测定 草酸酯法 德文版本 EN 13475 2001》.pdf
  • DIN EN 13476-1-2007 Plastics piping systems for non-pressure underground drainage and sewerage - Structured-wall piping systems of un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PVC-U) polypr.pdf DIN EN 13476-1-2007 Plastics piping systems for non-pressure underground drainage and sewerage - Structured-wall piping systems of un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PVC-U) polypr.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