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犯罪构成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B)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C)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D)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具体化2 强奸罪(中止) 的犯罪构成属于( ) 。(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派生的犯罪构成(D)从轻的犯罪构成3 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刑法典的分则体系是依据犯罪的一般客体为标
2、准而进行分类的(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C)任何犯罪都必须有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4 下列犯罪行为中,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的是( )。(A)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B)使用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行为(C)非法拘禁他人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5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B)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对象遭受损害(C)犯罪所用之物是犯罪客体的载体(D)人体可以成为犯罪对象6 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是( )。(A)危害结果(B)危害行为(C)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D)危害行为和危
3、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7 下列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A)受到诱惑而实施的行为(B)人在睡梦中的动作(C)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情况下的行为(D)人在不可抗力下的举动8 铁路信号员甲因和恋人分手饮酒自醉,未能按时发出改变信号,致使火车相撞。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形式的危害行为(B)甲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D)甲的行为义务来源属于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义务9 下列选项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A)放火罪(B)交通肇事罪(C)遗弃罪(D)故意杀人罪10 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A)甲负有履行
4、生效判决的义务,但甲在有能力履行的情况下却拒不执行判决,还将前来履行执行职责的法院执行人员打成轻伤(B)乙对严重残疾的儿子拒绝扶养,致其冻饿身亡(C)丙拦路抢劫孙某,过路人李某看见此情形后却见危不救(D)丁离婚后嫌才 3 个月的女儿戊累赘。某日将戊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丁 5 天后同家,戊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丁构成故意杀人罪11 下列关于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于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无期徒刑(B)对于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对于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D)对于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5、宣告缓刑12 下列关于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死刑(B)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适用缓刑的,可以宣告缓刑(D)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适用缓刑,如果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需执行13 下列犯罪中,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犯罪的是( )。(A)污染环境罪(B)妨害信用卡管理罪(C)违规销售枪支罪(D)洗钱罪14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76 周岁) 因过失致人死亡,对甲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乙 (14 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杀害,乙不负刑事责任(C)丙 (15 周岁)抢夺他
6、人财物后,因抗拒抓捕而将被害人打死,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D)丁(17 周岁) 虽罪行极其严重,但不能适用无期徒刑15 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应当以单罚制为原则,双罚制为例外(B)刑法分则规定只处罚单位的,自然人也可以构成该罪(C)单位犯罪只能是故意犯罪(D)对于以走私毒品为目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当以自然人犯罪处理16 甲试图毒死乙,便在乙的饭碗中下入砒霜毒药,实际上甲错把碱面当成了砒霜,结果甲没有死。则甲在认识上的错误属于( )。(A)手段认识错误(B)因果关系的错误(C)对象认识错误(D)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7 甲明知自己石头扔得不准,但为了砸
7、死经过自家楼下的乙,便置乙身边的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将大铁石扔了下去。结果没有砸死乙,却砸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主观心理状态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18 某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只酣睡的猎物,同时又发现附近有一个孩子在玩耍,根据自己的枪法和离猎物的距离,甲不能肯定能够击中猎物。但某甲打猎心切,不愿意放过这一机会,随开枪射击,结果子弹打偏,将小孩打死。某甲对小孩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19 行为人因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损害结果的,不是犯罪。这是由于行为人( )。(
8、A)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认识(B)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C)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存在故意或过失(D)不具备犯罪的主体条件20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区别在于( )。(A)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到,是否凭借一定条件可以避免(B)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希望的、积极追求的,还是放任的、置之不理的(C)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和措施(D)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有预见,是否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21 下列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表述,错误的是( )。(A)故意犯罪中都存在犯罪目的,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B)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是
9、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犯罪动机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22 张某,15 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构成( )。(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23 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刑法分则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单位犯罪指的是法人犯罪24 张某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皮缝制的帽子,去深山老林之中捡拾蘑菇。后天空
10、下起大雪,张某到一棵大树下蹲着避雪。而来山林打猎的王某恰好途经此地,远远望去,误以为张某是雪豹,便欣喜若狂,开枪射击,张某中枪身亡。则王某的主观心态是(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5 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26 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
11、惊吓而死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乙的死亡是甲不能预见的,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D)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27 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犯罪主体的是( )。(A)行贿罪(B)徇私枉法罪(C)医疗事故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28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犯罪有( )。(A)贪污罪(B)受贿罪(C)职务侵占罪(D)挪用公款罪29 甲于 14 周岁生日那天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绳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见后不予制止,眼睁睁看着甲将小孩勒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乙属于不纯
12、正不作为犯(B)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C)甲不负刑事责任,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D)乙不构成犯罪30 下列表述的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A)1 5 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 15 周岁的乙在非法拘禁他人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 15 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 6 000 克(D)15 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31 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不构成犯罪(C)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D)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32 甲某酒后看到邻居乙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吵,于是拿起一块大石头,朝乙砸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反而击中自己的父亲,
13、导致其父死亡。对某甲的行为的性质认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构成故意伤害罪(B)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33 甲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吃饭时,其 3 岁幼子突然抢要母亲的饭吃。甲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其妻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B)甲对其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C)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D)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34 甲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自己
14、开除,意欲夜晚潜人学校将校长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校长的秘书乙当做校长杀死。甲的行为属于( )。(A)行为对象错误(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既遂(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35 关于不作为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拟制的(B)在不作为犯罪中,可以是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36 下列有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只要危害
15、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B)危害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C)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也会存在因果关系(D)偶然因果关系虽然会影响量刑,但对定罪则不会产生影响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7 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38 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39 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40 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41 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
16、置上。42 甲(15 周岁) 喜好计算机。乙(16 周岁) 在 A 商场任售货员,是甲的朋友。甲欲盗窃 A 商场计算机元器件,就到乙家密谋盗窃一事。乙开始不太同意,后在甲的鼓动下同意,并让甲准备充分点儿。次日晚上 12 点多,甲、乙撬开商场后,偷得价值 4 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在逃离现场时,乙为破坏现场,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子。在逃跑的路上,乙对甲说:“我把电炉插上了。”甲未吱声,事后才知道插电炉是为了放火。当夜,该商场被火烧毁。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知识分析甲、乙的行为性质及其处理,并说明理由。42 贾某,男,24 岁,平日里好勇斗狠,崇尚暴力。2008 年 5 月
17、13 日,贾某手头缺钱,便计划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过路人手中抢一些首饰。当天晚上,刘某下班后回家,刚好经过贾某的“地盘” 。贾某抡起手中的木棒向刘某的头上砸去,刘某当即昏倒。贾某把刘某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后便逃离现场。李某下班经过此地,看见有一人晕倒在地,头部还在流血。于是赶紧将刘某抱到公路旁边,并伸手去拦截过往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杜某看见刘某头部都是血,怕沾上官司赶紧开车离开。出租车司机傅某停车后,李某将刘某抱上车后,自己并未上车,也未付钱,并转身离去。傅某非常生气,但还是发动车辆向医院驶去。半途中傅某越想越生气,便将车开到偏僻的地方,并将刘某从车中抱出放在地上。第二天刘某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18、。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43 贾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44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为什么?45 杜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46 傅某的行为构成何种行为的犯罪?为什么?46 甲(40 岁)是某市肉联厂职工。2010 年 7 月 5 日下午 3 时许,甲到姐姐家,提出要带外甥乙(9 岁) 去附近水库游泳。乙的母亲即甲的姐姐告诉甲,乙不会游泳,叮嘱甲要照看好乙。约 4 时许,甲带乙到达水库,租了 2 个救生罔,2 人一起下水游泳约 1 小时,而后一起上岸休息。休息片刻后,乙提出再次下水,甲开始不允许,经乙再三请求,甲拗不过只好同意。乙带一个救生圈下水,甲
19、则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没有照看乙。乙下水游泳不久,因救生圈脱落而沉入水中,岸上的人发现后,喊叫起来,甲一看急忙下水施救,但已找不到人,后乙从水中浮出,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诊断乙系溺水死亡。后甲被抓获。甲归案后,又主动交代,2008年 6 月的某一天,当他翻晒自家草垛时,曾一铁叉戳在躲在麦草堆里睡觉的一流浪汉的胸部上,当他发现流浪汉呻吟呼救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流浪汉身上拔下铁叉便走,后流浪汉被过路人发现并送往医院,由于医务人员过失,未给予及时抢救,流浪汉失血过多而死亡。在回家时,甲发现自家院墙边上有人影闪动,怀疑是邻居丙发现了自己的行为,于是举起铁叉就朝那边刺
20、去,后来甲才发现原来刺中的是一头猪。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案情同答下列问题:47 对乙的死亡,甲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48 甲一叉刺中流浪汉胸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甲的行为与流浪汉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为什么?49 对流浪汉死亡的结果,甲在主观上持何种心理态度?构成何种犯罪? 为什么?50 对于刺中猪的行为,甲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论述题51 试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52 试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53 试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
21、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联系表现在: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可见,B、D 项表述错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犯罪概念的功能是从整体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揭示犯罪行为的社会、政治本质,从而能够从总体上区分罪与非罪;而犯罪构成的功能是解决构成犯罪的具体规格和标准问题,进一步明确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构成犯罪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了具体的标准。可见,A 项表述错误,C 项表述正确。
22、【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犯罪构成可以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刑法第236 条规定了强奸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但并没有规定强奸罪的修正形态,修正形态包括停止形态的修正(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形态)和共同犯罪的修正(帮助犯、教唆犯等形态)两种,修正形态规定于刑法总则中。可见,选 B 项。犯罪构成还可以分为标准犯罪构成和派生犯罪构成。例如刑法第 232 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适用“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律后果的构成要件(故意杀人且致人
23、死亡),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标准犯罪构成。而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是适用“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较轻法律后果的构成要件,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派生犯罪构成(减轻的犯罪构成)。可见,C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注意:有减轻的犯罪构成的说法,但没有从轻的犯罪构成的说法。可见,不选 D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我国刑法分则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 10 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分则体系。可见,A 项表述错误。B 项表述混淆了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错误的。任何犯罪都必须有犯罪客体,但未必有犯罪对象,如脱逃罪,没有犯罪对象,但有犯罪客体。可见,C 项表示错误。
24、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例如,以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不仅侵害财产权还侵害人身权,就属于复杂客体的犯罪。可见,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直接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简单客体即某一犯罪行为只侵害一个利益,如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只侵害了财产权,因而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是简单客体,故选 A 项。复杂客体即某一犯罪行为侵害两个以上利益,如以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不仅侵害财产权还侵害人身权;非法拘禁他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不仅侵害了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还侵害了他人的健康、生命权利;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不仅侵害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而且侵害了消费者
25、的合法权益。可见,B 、C、D 项的表述属于侵犯复杂客体的情形。【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但不一定有犯罪对象,例如,组织、参加、领导恐怖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脱逃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偷越国(边)境罪,这些犯罪都侵犯了某类犯罪客体,但是这些犯罪却没有犯罪对象。可见,A 项表述错误。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害一定的客体,但是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侵害。例如,盗窃电脑,电脑未必损坏,但是犯罪客体,即财产所有权受到了侵害。可见,B 项表述错误。犯罪所用之物是行为人实施犯罪所利用的物,例如,盗窃罪中,罪犯使用
26、的绳索就是犯罪所用之物。犯罪所用之物并不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可见,C 项表述错误。从物质表现形式上看,犯罪对象包括物体和人体两种。可见,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犯罪客观方面中,危害行为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而其他要素,诸如行为对象(犯罪对象)、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要素,都属于选择性要素。可见,选 B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一般而言,下列行为不应当认定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1)无意识行为,如反射动作,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不
27、可抗力引起的行为等。(2)欠缺有害性的行为,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3)欠缺刑事违法的行为,如“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言论等,言论成为危害行为,须具有社会危害性。可见,B 、C、D 项表述都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A 项表述中,行为人受到诱惑而实施的行为,仍是在行为人意志支配下实施的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故选 A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甲作为铁路信号员没有按时发出改变信号导致火车相撞,这属于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可见,A、C 项表述错误。甲的不作为义务的来源是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故 D 项表述止确。甲的不作为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甲
28、的不作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见,B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纯正不作为犯只能由不作为的形式来实现。典型的纯正不作为犯包括遗弃罪,逃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可见,选C 项。不纯正不作为犯既可以通过作为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不作为的方式来实现。故意杀人罪、放火罪和交通肇事罪既可以以作为的方式实现,也可以以不作为的方式实现,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故意杀人罪的作为方式例如用枪将人打死,不作为的方式例如母亲不给婴儿喂奶任其饿死;放火罪的作为方式例如用引燃物将货物点燃,不作为的方式例如负有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作为义务人不履行义务
29、导致火灾发生;交通肇事罪的作为方式例如酒后开车,强行超车等,不作为方式例如通过交叉道口不鸣笛示警、夜间航行不开照明灯、岔路口不减速等。可见,不选A、B、D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表述中,甲的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故不选 A 项。B 项表述中,乙的行为构成遗弃罪,遗弃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故不选 B 项。C 项表述中,过路人李某不负有救助义务,虽然具有道德的可责性,但却不构成犯罪,既然不构成犯罪,就谈不上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止不作为犯的区分,故不选 C 项。D 项表述中,丁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由于故
30、意杀人行为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因此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3 条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据此,A 项表述错误。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第 14 条第 1、2 款规定,除刑法规定“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外,对未成年犯一般不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如果对未成年犯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依法从轻判处。据此,B 项表述错误。刑法第 17 条第 3 款规定
31、,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C 项表述正确。刑法修正案(八) 第 11 条第 l 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 18 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 75 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据此,适用缓刑的条件之一是判处拘役、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于判处 3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即便年满18 周岁,也不适用缓刑,故 D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刑法修正案(八)第 3 条规定,审判的日寸候已满 75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
32、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据此,A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不正确。刑法修正案(八) 第 1 条规定,已满 75 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B 项表述未区分故意和过失,故不正确。刑法修正案(八)第 11 条第 1 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 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 75 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1)犯罪情节较轻;(2)有悔罪表现;(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据此,C 项表述错误。根据刑法及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
33、块】 犯罪构成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不能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故选 B 项。污染环境罪和洗钱罪既可以由自然人构成,也可以由单位构成,故不选 A、D 项。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只能由单位构成,故不选 C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刑法修正案(八)第 1 条规定,已满 75 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A 项表述正确。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
34、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乙对绑架罪不负刑事责任,但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指的是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指具体罪名,因而乙应当对杀害人质的故意杀人行为负刑事责任。可见,B 项表述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0 条第 1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据此,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不是抢劫罪。可见,C 项表述错误。上述司法解释第 13 条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只
35、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据此,D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对单位犯罪采取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可见,A 项表述错误。刑法分则规定只处罚单位的,自然人不能构成该罪。刑法分则规定只处罚自然人的,单位不能构成该罪。可见,B 项表述错误。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犯罪,但也有少数是过失犯罪,如商检失职罪。可见C 项表述错误。单位犯罪中的“单位”必须是合格的单位,对于以从事犯罪活动为目的而成立单位的,
36、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可见,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手段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本题题干表述中,甲试图毒死乙,但由于误认而错用了无毒的碱面,系手段不能犯未遂,属于手段认识错误。可见,甲的行为属于手段认识错误,故选 A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甲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伤害丙,虽然不积极追求但却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系间接故意,故选 B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某甲明知自己开枪打猎的行为可能打中小孩使其毙命,但为了追求打到猎物的目的,仍然开枪打猎,听任打死小孩这种危害结
37、果的发生,具备了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和其特定的意志因素,因而构成间接故意。【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刑法第 16 条规定了无罪过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意外事件有三个特征:(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所谓不能预见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见,而且根据当时客观情况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也不可能预见的原因。因此,意外事件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出现是没有预见到,而且在当时
38、的具体环境和情形下,也不能要求他预见到,也就是说,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没有预见的能力和预见的义务,危害结果对他来说纯属意外。如果对于这个纯属意外的结果追究刑事责任,就是客观归罪,有悖于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的要求。可见,选 C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意外事件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在行为当时对损害结果都没有预见到,区别的关键是看行为人应当不应当认识到,有没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意外事件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出现是没有预见到,而且在当时的具体环境和情形下,也不能要求他预见到,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结果的出现对他而言是意外。可见,选 D
39、项。A 项表述的情形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关键区别;B 项表述的情形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关键区别;C 项表述的情形是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关键区别。【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直接故意犯罪都包含有犯罪目的,但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可见,A 项表述错误。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其中,故意或者过失是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而目的和动机则不属于必要要素。可见,B 项表述正确。直接故意存在犯罪动机,但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则不存在犯罪动机。可见,C 项表述正确。犯罪目的
40、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可见, 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规定,张某对绑架罪不负刑事责任。但要注意,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是 8 种犯罪行为,而不是8 个罪名。15 周岁的人对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对杀害人质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可见,选 B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有的犯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如伪
41、造货币罪、盗窃罪等;有的犯罪只能由单位构成,如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有的犯罪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该罪,那么自然人当然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故 A 项表述正确。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只能按照自然人犯罪来处理,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可见,B 项表述正确。单位犯罪不能等同于法人犯罪,法人犯罪仅仅是单位犯罪的一部分。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可见,C 项表述正确,D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本题题干表述的情形分析,王某显然没有意识到他所射击的是
42、一个人,所以应当排除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因为这两者行为人都有认识。故排除 A、B 项。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的相同点在于行为人都没有认识,区分的关键在于这种无认识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可以避免则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如果不能避免则是意外事件。本题中,张某身着貂皮头戴鹿皮帽,蹲在树下,天上下着大雪,王某又“远远望去”,同时地点又在深山老林中,而且还是去打猎,很难期待王某预料到他看到的可能会是一个人,因此应当认定王某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只能是意外事件。【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
43、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犯罪构成是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组成的。可见,备选项应全选。【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为标准,因此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当进行客观的判定。本案中,甲推乙,乙因心脏病倒地而亡。对此,不能以甲不知道乙患有心脏病或者未曾预见到推乙一下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为借口,而否认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可见,B 项表述错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虽有因果关系
44、,但乙患有心脏病并不是甲能够预见的,因而甲的行为引起乙死亡结果的发生,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可见,A、C 项表述错误,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7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行贿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故不选 A 项。徇私枉法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包括负有侦查、检察、审判和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故选 B 项。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由医务人员构成,包括国家、集体医疗单位的医生、护士、药剂人员,以及经主管部门批准开业的个体行医人员。故选 C 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故不选 D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8 【正确答案】 A,B,D【试题
45、解析】 贪污罪、受贿罪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都是国家工仵人员,故选A、B、D 项。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限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故不选 C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9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甲用绳子勒人时,过路人乙并没有救助义务,因而乙的行为不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不构成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 条规定,刑法第 17 条规定的“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 2 天起算。据此,甲在其生日当天实施杀人行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因而对其杀人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可见,选 C、D 项。【知识模块】
46、犯罪构成3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选 C 项。根据 刑法第 292 条、第238 条规定,聚众斗殴过程中致人死亡和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的,属于转化犯,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定罪处罚。刑法第236 条规定,奸淫不满 14 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综合刑法第17 条第 2 款、第 238 条、第 292 条的规定,选 A、 B、D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
47、31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甲的行为属于手段认识错误,对于手段认识错误,一般认定为故意犯罪(未遂 )。可见,选 C、 D 项。【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甲的行为属于目标打击错误。尽管因伤害导致死亡的后果和自己欲伤害的人不一致,但是乙与自己的父亲都属于“人”的范围,因此这种不一致不影响对行为人罪责第一部分刑法学的认定。本题中,甲只是出于伤害的故意而导致死亡的后果,因此,应当成立故意伤害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3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表述中,行为人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其妻子被毒死的结果,而希望、积极追求这种结果发生,是直接
48、故意。行为人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其儿子被毒死的结果,而不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并放任该结果发生,是间接故意。可见,A、B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4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甲本想杀害校长却将其秘书乙当成校长杀死,这属于对象认识错误。对于此种情况,一般认为,甲本有杀人的故意并实施了杀人行为,完整地具备了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事实,构成犯罪既遂。尽管死亡的人和预定杀害的人不一致,但此种不一致并没有超出故意杀人罪对“有生命的人”的犯罪,属于具体对象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对实际发生的死亡结果承担故意罪责,这也是“法定符合说”的体现。可见,A、C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5 【正确
49、答案】 B,C【试题解析】 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拟制的。故 A 项表述错误。不作为犯罪是从行为角度对犯罪的划分,而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是从犯罪故意的角度对犯罪的划分,一个是从客观角度,一个是从主观角度,两者之间不矛盾,故不作为犯罪在主观上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可见,B 项表述正确。遗弃罪是典型的不作为犯罪,而且是纯正的不作为犯罪。可见,C 项表述正确。侵占罪中的拒不退还是行为人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表现,所以只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即使客观上没有实施拒不退还的行为,也成立侵占罪。所以,不能认定侵占罪是不作为犯罪。可见,D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6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确认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则不能把危害结果归咎于行为人。但是有了因果关系并不一定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为还有其他条件(如责任年龄、责任能力等)影响着刑事责任能力的承担,例如,未满 14 岁的少年的杀人行为,少年的杀人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肯定有因果关系,但是因未满 14 岁的人属于不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