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 4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老年人犯罪,说法正确的有( )。(A)已满 75 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一律减轻处罚(B)已满 75 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一律免除处罚(C)已满 75 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已满 75 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 王某盗窃正在使用的汽车的轮胎,数额不大,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刘某盗窃轮胎厂准备出厂的轮胎,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王某、刘某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 )。(A)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B)犯罪对象本身性质不同(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D)犯罪行为所破
2、坏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3 对累犯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刑法适用平等原则4 绑架妇女、儿童的,可以构成( )。(A)绑架妇女、儿童罪(B)绑架罪或者拐卖妇女、儿童罪(C)绑架罪或者偷盗婴幼儿罪(D)绑架罪5 绑架罪的既遂应以( ) 为标准。(A)行为人实际控制被害人(人质)或者完成偷盗婴幼儿的行为(B)行为人实际勒索到财物或者获取非法利益(C)行为人对被害人人身自由开始进行限制时(D)以上选项都不对6 对集资诈骗罪认识错误的是( )。(A)侵犯客体是出资人的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秩序(B)客观
3、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C)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D)主观方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7 行为人在组织、领导或者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后又具体实施杀人、绑架、爆炸等犯罪行为的,应当( ) 。(A)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从重处罚(B)从一重处断(C)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D)以故意杀人罪、绑架罪或爆炸罪从重处罚8 行为人甲看到股票交易所的椅子上坐着乙和丙,他们面前放着一个手提包,乙在睡觉,丙在看交易信息。甲以为手提包是乙的,遂上前将手提包拿走,被丙发现。手提包实际上是丙的,丙害怕被甲报复,看着手提包被甲拿走而没有喊叫。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B
4、)诈骗罪(C)抢夺罪(D)侵占罪9 下列哪些犯罪分子不成立特别累犯?( )(A)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犯罪分子(B)恐怖活动犯罪的犯罪分子(C)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D)毒品犯罪的犯罪分子10 甲欲杀乙,误将丙当乙杀死,甲的行为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之( )。(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11 犯罪未遂中的“ 犯罪未得逞 ”是指(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二、多项选择题12 下列关于军人违反职责罪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战时是所有军人违反职责罪从重处罚
5、的法定情节(B)武装警察可以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C)服刑的军人一概都不能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D)军内在编职工,如军队锅炉房的工人不能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13 战时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 )。(A)适用的时间是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遭敌突然袭击时,或者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B)犯罪军人被判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C)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D)犯罪军人不是累犯14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在走私石油的过程中使用暴力抗拒缉私,按照走私普通货物罪与妨害公务罪实行数罪并罚(B)乙在走私毒品的过程中使用暴力抗拒检查,按照走私毒品罪与妨害公务罪实行数罪
6、并罚(C)丙使用李某的摩托车后藏匿不想归还。李某要求其归还时,丙谎称摩托车被盗。丙欺骗李某的行为不单独构成诈骗罪(D)丁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按照盗窃罪一罪定罪处罚15 下列行为中,构成受贿罪的有( )。(A)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B)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索取他人财物,为请托人谋取正当利益(C)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所处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D)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
7、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16 判断行为人无责任能力的医学标准要求的条件有( )。(A)行为人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B)行为人患有精神病(C)行为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D)行为时行为人的精神病正处于发病期17 知悉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境外组织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 )。(A)以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一罪定罪处罚(B)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定罪处罚(C)属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想象竞合犯(D)既侵犯了国家保密制度,又危害到国家安全三、简答题
8、18 简述接送不合格兵员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19 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界限。四、辨析题20 牵连犯是实质的一罪,所以其处断原则是从一重处断。五、法条分析题20 刑法第 234 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试说明:21 根据犯罪构成理论确认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22 “致人死亡 ”的含义是什么 ?23 什么是“重伤 ”?24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
9、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是哪一种罪数形态 ?说明理由。25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的含义是什么?六、案例分析题25 被告人,许某,男,15 周岁,中学生;被告人,韩某,男,15 周岁;杨某,男,13 周岁。许某、韩某、杨某是同班同学。一日,三人在一起商议弄些钱。便采取顺手牵羊的办法,盗窃同学家的金项链一条、金戒指三个、摄像机一台,价值 13000 元。但因引起同学家长的怀疑,三人没有机会再利用这种办法盗窃。许某认为这样来钱太慢,便说:“我们大院的高某是外企的老板,是个有钱的主。我们绑架他的儿子作为人质,要高某用巨额现金赎领。”韩某、杨某听后表示同意。他们商定了绑架高某独生子的具体办法,
10、并到高某儿子就读的小学附近窥查地形。在此期间,三人发现该小学一个 11 岁的小女孩很漂亮,且无人接送,便起歹意,将小女孩骗到一地下室,由杨某放风,许某、韩某将其强奸。2004 年 3 月 15 日早晨 7 时,许某、韩某、杨某潜伏在高某家附近观察动静,见高某驾车将其儿子送到学校后即去上班,遂到学校探明了放学时间。尔后,许某、韩某、杨某一起守候在学校附近。下午 4 时 30分,高某的儿子放学回家途中,被许某等人掳走。与此同时,许某指使韩某用匿名电话通知高某带 50 万元现金到指定地点赎领,并威胁说:“如果报案,自己考虑后果。”高某接到电话后,立即向公安局报了案。后高某的儿子被许某等掳至野外一僻静
11、处,高某的儿子吵着要回家,许某等烦躁不安,便将高某的儿子放了。但三人连续数日仍采取打匿名电话的手段,加紧对高某进行威胁,要高某送现款,直至被公安局捕获。问:26 本案应当如何定罪量刑?27 如果三人在劫持高某儿子的过程中,将高某的儿子杀害应当如何定罪量刑?七、论述题28 试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及要求。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 4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为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刑法修正案(八)对老年人犯罪的处罚作出了特别的规定,即已满 75 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应当选择 D 项。【知
12、识模块】 刑法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决定犯罪本质的是犯罪客体而不是犯罪对象。同一犯罪对象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虽然两个犯罪行为的对象都是轮胎,但是各自表现的犯罪客体不同,因而成立不同的犯罪。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累犯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再犯的可能性大,因此其刑事责任就重,所以应当对累犯从重处罚。故选 C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首先,我国刑法中不存在绑架妇女、儿童罪和偷盗婴幼儿罪,故应当排除 A、C 项。绑架罪和拐卖妇女、儿童罪的重要区别在于犯罪目的不同。绑架妇女、儿童的,如
13、果行为人以出卖为目的,按照拐卖妇女、儿童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或以被绑架者为人质提出其他要求,则按照绑架罪定罪处罚。故选 B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绑架罪是行为犯,行为犯的既遂以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分则规定的实行行为为准。绑架罪实行行为完成的标志是实际控制被害人(人质)或者完成偷盗婴幼儿的行为。故选 A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方面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间接故意是对危害结果的放任,而非追求一定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而不可能是间接故意。故选
14、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又实施其他犯罪行为的,应当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故选 C 项。相似的还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处断原则。【知识模块】 刑法学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只要行为人本人认为自己是在秘密窃取他人财物,即构成盗窃罪,而不管客观上他的行为是否被他人发现。故本题应当选 A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刑法修正案(八)对特别累犯的条件作出修改,在原来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基础上增加了恐怖活动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所以应当排除A、B、C 项。毒品犯罪可以成立毒品再犯,但
15、是没有特别累犯的规定。故应当选择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可以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两类。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时的事实有不正确的理解。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包括目标的认识错误、手段的认识错误和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目标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指向的事物性质和种类的不正确认识。目标的认识错误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把人当作兽,二是把兽当作人,三是把甲人当作乙人。本题中,甲的认识错误是属于上述第三种情况。故本题正确答案是 A 项。手段的认识错误是指行
16、为人对其选择的犯罪手段的性质发生错误认识,如把白糖当作砒霜。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是指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有错误认识。应当注意的是,本题中的行为误差并不属于认识上的错误,它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危害行为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了并不是行为人所期望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对事实情况并没有发生错误认识。【知识模块】 刑法学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刑法学二、多项选择题1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战时并非所有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法定从重处罚情节,像战时自伤罪,战时就是其构成要件。故 A 项表述错误。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两类
17、:(1)现役军人,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正在服役的军官、警官、文职干部、士兵以及具有军籍的学员。对于保留军籍正在服刑的军人与被劳动教养的军人也可以成为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犯罪主体。(2)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军事任务是指执行作战、支援前线和战场救护等任务。其他军事人员是指军内的在编职工等。可见,B 项表述正确,C、D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刑法学1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 449 条的规定,适用战时缓刑的条件是:(1)适用的时间必须是在战时。所谓战时,依据刑法第 451 条的规定,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
18、遭敌突然袭击时。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以战时论。(2)适用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依立法精神应含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军人。(3)适用战时缓刑的基本根据,是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4)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这一内容同样适用于战时缓刑。所以,军人不是累犯不够全面,故应排除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4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57 条的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 277 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故应当选择 A 项。
19、根据刑法第 347 条的规定,在走私毒品的过程中抗拒检查的,按照走私毒品罪加重处罚,而不实行数罪并罚。故排除 B 项。根据刑法第 196 条的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故应当选择 D 项。在 C 项中,丙谎称摩托车被盗是其侵占行为的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所以按照侵占罪定罪处罚即可,不另外成立诈骗罪。故应当选 C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5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B 项的行为属索贿,对于索贿的,不管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也不管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都一律按照受贿罪处理。故应当选择 B 项。C 项的行为方式属于斡旋受贿,按照刑法的规定,应当按照受贿罪定罪处罚。故应当选择
20、C项。需要注意的是 A 项和 D 项。刑法修正案(七)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贿赂犯罪,对贿赂犯罪作了一些补充规定,即将“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斡旋受贿的行为也按照犯罪处理。由于该行为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有较大区别,司法解释将该行为的罪名确定为独立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故 A 项中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至于 D 项,虽然刑法修正案(七)将“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也纳入到贿赂犯罪的主体范围内,但是作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即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 D 项中因为谋取的是正当利益,
21、故应当排除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6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根据我国的刑法理论,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采用医学与法学的双重标准。对于医学标准而言,要求行为人必须患有精神病,同时在行为时行为人的精神病正处于发病期。而行为人是否具有辨认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控制能力,则是法学标准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医学标准还是法学标准,都是以行为时作为判断的基点。故选 B、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知悉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境外组织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既符合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构成要件,也符合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22、的构成要件,即一个行为触犯两个不同的罪名,成立想象竞合犯。而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为重罪,所以应当以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一罪定罪处罚。故选 A、C、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三、简答题18 【正确答案】 接送不合格兵员罪是指在征兵工作中徇私舞弊,接送不合格兵员入伍,情节严重的行为。接送不合格兵员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征兵工作的正常活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在征兵工作中徇私舞弊,接送不合格兵员入伍,情节严重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本罪主体只能是那些在征兵工作中负有征兵职责的征兵工作人员,包括地方武装部队负责征兵工作的
23、人员和征兵部队的工作人员。(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知识模块】 刑法学19 【正确答案】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二者都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的基本事实情况有认识,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超出行为人的预料,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愿。但是,这两种故意形式有着重要的区别:(1)从意识因素上看,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确定性认识不同。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
24、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2)从意志因素上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持希望的心理态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意志因素的不同,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区别的关键所在。(3)从这两种故意发生的情况看,直接故意直接存在于追求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之中,因此,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点。间接故意则必须以追求其他某种目的的行为为前提,因此具有伴随性的特点。【知识模块】 刑法学四、辨析题20 【正确答案】 (1)这句话是错误的。(2)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
25、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3)牵连犯最重要的特征是牵连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危害行为又构成两个独立的犯罪。而罪数的判断标准是犯罪构成,即行为符合几个犯罪构成就构成几个犯罪。所以,牵连犯是实质的数罪、处断的一罪,而不是实质的一罪。(4)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从一重处断。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对于牵连犯的处断原则应当是:凡刑法分则条款对特定犯罪的牵连犯明确规定了相应处断原则的,应严格依照刑法分则条款的规定,对特定犯罪的牵连犯适用相应的原则予以处断;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牵连犯,即刑法分则条款未明确规定处断原则的牵连犯,应当适用从一重
26、处断原则定罪处刑,不实行数罪并罚。【知识模块】 刑法学五、法条分析题【知识模块】 刑法学21 【正确答案】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特征为:1)侵犯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2)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4)主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伤害他人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重伤或者轻伤结果的发生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知识模块】 刑法学22 【正确答案】 “ 致人死亡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行为人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发生,即行为人的伤害行为与他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次,死亡的人必须是伤害行为针对
27、的行为对象,不能是其他第三人。最后,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有过失。如果没有过失的,行为人不对死亡结果承担责任;如果是故意的,则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而不能适用刑法第 234 条的规定。【知识模块】 刑法学23 【正确答案】 根据刑法第 95 条的规定,重伤,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伤害:1)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2)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的;3)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知识模块】 刑法学24 【正确答案】 “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罪数形态是结果加重犯。所谓结果加重犯,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
28、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刑法第234 条在规定故意伤害罪基本的犯罪构成基础上,又规定“致人死亡” 的加重结果和相应的加重法定刑,完全符合结果加重犯的成立条件。【知识模块】 刑法学25 【正确答案】 “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其他故意犯罪的过程中,故意伤害他人,刑法其他条文另有规定的,应依照有关条文定罪量刑,不以故意伤害罪论处。例如,犯强奸,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等罪致人死亡的,应依照各相关条文定罪量刑,不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刑法分则关于法条竞合处理原则的特别规定,即故意伤害
29、罪是一般法,刑法分则中其他犯罪的规定是特别法。【知识模块】 刑法学六、案例分析题【知识模块】 刑法学26 【正确答案】 根据刑法的规定,不满 14 周岁是绝对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本案中,被告人杨某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年龄不满 14 周岁,所以不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的规定,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 16 周岁。本案中,被告人许某、韩某实施盗窃行为时,年龄都未满 16 周岁,所以不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不成立盗窃罪。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强奸罪的刑事责任年
30、龄是 14 周岁。本案中,许某、韩某都年满 14 周岁,所以许某与韩某构成强奸罪的共同犯罪。由于许某和韩某先后共同强奸了被害人,是轮奸,应当按照强奸罪的加重构成处罚。同时,由于被告人都是未成年人,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的规定,绑架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 16 周岁,而许某与韩某实施绑架行为时,年龄不满 16 周岁,所以不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不成立犯罪。【知识模块】 刑法学27 【正确答案】 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 14 周岁,如果许某与韩某在实施绑架行为时将被害人杀害,虽然不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但是却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
31、罚。【知识模块】 刑法学七、论述题28 【正确答案】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罪行大小与刑事责任的大小、刑罚轻重应当相称,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犯罪、刑事责任、刑罚是刑法中三个基本的范畴,其中刑事责任是犯罪和刑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刑事责任将犯罪和刑罚有机地联系起来。刑事责任大小的确定不但要考虑行为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危害,考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恶性,而且还应当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只有将这三者做通盘考虑,才能最后确定行为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具体表现为:1)在刑法总则中确立了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将各种刑罚方法依轻重次序加以排列,各
32、种刑罚方法之间相互衔接,为刑事司法中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奠定了基础。2)在刑法总则中考虑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规定了轻重不同的处罚原则。3)在刑法分则中根据不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不同,设立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要求是:1)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量刑原则,在定罪准确的前提下,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总则和分则有关规定判处刑罚。2)科学运用自由裁量权,确保量刑精确化。法官应当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根据个案中罪行的轻重准确认定刑事责任,继而精确地判处刑罚。3)正确适用有关刑罚制度。要准确量刑,并正确适用刑罚执行制度,确保罪责刑的动态平衡。4)正确掌握数个量刑情节并存的量刑方法。正确适用法定量刑情节和酌定量刑情节,科学处理量刑情节,做到宽严相济。5)反对重刑主义。重刑主义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不利于发挥刑罚功效。【知识模块】 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