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83982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 70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甲骑摩托车违章撞伤乙,造成乙腿部表皮破裂。甲送乙到医院治疗,护士未作皮试,即给乙注射破伤风针,乙因药物过敏而死。甲的行为属于( )(A)过失致人死亡罪(B)过失致人重伤罪(C)交通肇事罪(D)意外事件2 甲男明知乙女只有 13 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法律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B)法律认

2、识错误,构成强奸罪(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3 花农赵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李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本案中的赵某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4 甲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乙之念。某日晨,甲在给乙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为防止其 6 岁的儿子吃饼中毒,甲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乙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甲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

3、意(B)甲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甲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甲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5 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

4、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6 关于广义的危害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诈骗乙数额巨大的个人财物,乙自杀。死亡是广义的危害结果(B)甲强奸乙,乙因倍感耻辱而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精神病是广义的危害结果(C)甲强奸乙,乙的老父亲丙因倍感耻辱而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精神病是广义的危害结果(D)甲违章造成工厂重大责任事故,由于机器设备毁坏导致工厂停产,损失利润20 万元。20 万元是广义的危害结果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特征是( )(A)客观性(B)相对性(C)必然性(D)复杂性8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因果关系的,不一定需要承担刑事责任(B)承担刑事责

5、任的,肯定是因为具有因果关系(C)在认定因果关系时,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D)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行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并不是所有犯罪的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素(B)在某些特定的犯罪中,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可能成为该罪成立与否的前提条件(C)在某些特定的犯罪中,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可能对该罪的量刑具有某种影响(D)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是犯罪的客观方面所探讨的内容之一10 关于犯罪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利用动物实施犯罪行为的,动物是犯罪主体(B)犯罪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C)有的犯罪,只能由自然人主体实

6、施(D)有的犯罪,只能由单位主体实施11 刑法规定,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仅定拐卖妇女、儿童罪。15 周岁的甲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没有规定 15 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负刑事责任,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B)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含了强奸罪,15 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C) 15 周岁的人犯强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强奸罪(D)拐卖妇女、儿童罪重于强奸罪,既然 15 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就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

7、,对甲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强奸罪实行并罚12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B)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C)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对其适用无期徒刑(D)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的,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13 行为人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负刑事责任( )(A)15 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 15 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

8、 15 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 8000 克(D)15 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14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的(B)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15 下列情形,不应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是(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内容的(C)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D)法律没

9、有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的犯罪16 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某一具体犯罪,只要刑法分则条文没有明文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那么该犯罪就只能由自然人构成(B)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既规定了双罚制,也规定了单罚制。但是,单罚制只包括处罚单位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情形,不包括只处罚单位的情形(C)甲某为走私成品油,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了腾龙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后,甲某以腾龙公司的名义大肆进行走私判处刑罚(D)单位涉嫌犯罪后,若被有关主管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可以直接追究其直接责任人员或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17 无罪过事件包括( )(A)犯罪故意(B)犯罪过

10、失(C)意外事件(D)不可抗力18 意外事件的特征是( )(A)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B)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C)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D)所谓意外,是指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感到很意外19 下列属于间接故意的是( )(A)为实现某个犯罪意图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的发生(B)为实现某个非犯罪意图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的发生(C)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D)突发性故意犯罪20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 )(A)认识因素不同(B)意志因素不同(C)主观恶性不同(D)特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的意义不同21 过失犯罪的特征是( )(A)过失犯

11、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B)对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负刑事责任(C)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轻于故意犯罪(D)过失与故意可以在同一个犯罪中并存22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包括( )(A)假想非罪(B)假想犯罪(C)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量刑发生误解(D)对象错误23 下列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客体错误(B)对象错误(C)手段错误(D)行为偏差24 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但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B)行政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

12、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5 简述犯罪构成的分类26 简述犯罪客体的分类辨析题第 28 小题,8 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7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请对这一说法进行辨析。法条分析题第 29 小题,10 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7 刑法第 18 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

13、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问题:28 第 l 款的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什么?29 第 2 款的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什么?30 第 3 款的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什么?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1 【案情】昔日恋人中的男方甲不愿意维系恋爱关系,女方乙为此携带毒药去男方住处,声明如果甲与其断交,就死在甲处。但是甲完全不为其所动,乙见恢复恋爱

14、关系无望即决意自杀,甲见此情景关上门离去,乙最终死亡。甲是否构成不作为犯罪?【问题】请用不作为犯的有关理论分析上述案例。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 70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关于 A、D 选项。就过失犯罪而言,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乙的死主要是因为药物过敏,甲撞伤乙并不是导致乙死亡的直接原因,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

15、系。对乙的死亡而言,甲属于意外事件。因此,A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关于 B 选项。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过失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行为。乙已经死亡,不可能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因此,B选项错误。关于 C 选项。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迫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本题中,甲骑摩托车违章撞伤乙,造成乙腿部表皮破裂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此,C 选项错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误将无罪当有罪,系法律认识错误,这种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

16、是 B。【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案中的赵某明知自己的私拉电网的行为将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依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系间接故意犯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案中,甲对妻子乙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对儿子的死亡则是坚决反对的。甲已经预见到自己的投毒行为可能毒死儿子,但为防止该结果发生,甲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只不过该措施未能奏效而已。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案中甲的行为属于因果关系错误中的事前故意。所谓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第一

17、个行为已经造成了结果,出于其他目的进而实施了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而非第一个行为导致了预期的结果的出现。例如,甲以杀人的故意对乙实施暴力(第一个行为),造成乙休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隐匿罪迹,将乙扔至水中(第二个行为),实际上乙是溺死在水中,而不是直接被甲打死。根据法定符合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即仍应当肯定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而且现实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欲实现的结果完全一致,故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既遂。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

18、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一切损害事实,包括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例如,A 项中的被害人乙自杀,是由甲的诈骗行为所引发的,系广义的危害结果。广义的危害结果,既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也包括危害行为的间接结果。BCD 都是间接结果,都属于广义的危害结果的范畴。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因果关系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客观性。即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

19、间的因果关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相对性。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普遍存在联系,这种现象相对于它引起的结果而言是原因,而它本身又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结果,由此,形成了无数的因果环节。原因与结果是相对的,某一现象既是前一现象的结果,又可能是后一现象的原因。(3)必然性。因果关系一般表现为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是因果关系基本的和主要的表现形式。(4)复杂性。在有些场合,因果关系会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如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确认危害行为与危害

20、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意味着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两个因素,即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备了法律规定(要求)的客观性联系,或者基本构成要件的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具备了法律规定(要求)的客观性联系。如果不存在因果关系,则不能把某种结果归责于行为人。但是,即使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并不意味着对结果当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毕竟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但是,如果某行为人最终承担了某刑事责任,则肯定是因为其行为与结果之间具备了因果关系。对于因果关系,在认定时无须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我国刑法把因果关系设定为一种客观的联系,即设定其地位仅仅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这就意味着,认定因果关系不受行为人主观

21、上认识因素的影响。行为人是否料想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发生,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不发生任何影响。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以一定的方式方法(工具)实施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刑法对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所以它们通常不是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例如,无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法实施杀人、放火、强奸等行为,均与犯罪成立与否无关。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犯罪而言,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就可能成为决定该犯罪成立与否的标志。例如,刑法第341 条第 2 款就把“禁渔区(地点)”“禁渔期(时

22、间)” 和“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规定为非法狩猎罪的客观要件。当然,对某些犯罪而言,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是影响该罪量刑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公共场所强奸妇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等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0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动物或者其他物体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在人利用动物实施犯罪的场合,人是犯罪主体,动物只是人的犯罪工具,并非犯罪主体。有的犯罪,只能由自然人实施,例如盗窃罪、故意杀人罪等。有的犯罪,则只能由单位实施,如私分国

23、有资产罪、单位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的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需要对 8 种行为负责。这 8 种犯罪,是指 8 种具体犯罪行为而非 8 个具体的罪名。因此,如果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所实施的某种行为包含了上述 8 种犯罪行为,则应以犯罪论处。例如,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在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则应定故意杀人罪;已满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实施拐卖妇女、儿童行为,并不承担刑事责任

24、,但如果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则应定强奸罪;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实施组织、强迫卖淫行为,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在组织、强迫卖淫过程中,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后迫使其卖淫的,则应定强奸罪。换言之,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包含了上述 8 种犯罪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具体的 8 个罪名。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根据 2006 年 1 月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本题中的 B 项、c 项、D 项都是正确的表述。根据上述司法解释,

25、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关于 A 项。聚众斗殴过程中致人死亡,转化为故意杀人罪。因此,A 项当选。关于 B 项。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的,转化为故意伤害罪。因此,B 项当选。关于 C 项和 D 项,分别是贩卖毒品行为和强奸行为,均当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4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关于 A 项。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系过失致人死亡

26、,对此无须承担刑事责任。因此,A 项不当选。关于 B 项。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系过失致人死亡,对此无须承担刑事责任。因此,B 项不当选。关于 C 项。强迫卖淫过程中强奸妇女的,需承担强奸罪的刑事责任。因此,C 项当选。关于 D 项。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需承担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刑事责任。因此,D 项当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单位犯罪,必须要以单位名义实施,而且必须要为单位谋取利益,否则,将成立自然人犯罪。本题中的 A 项、B 项、 C 项、D 项都是自然人犯罪,而非单位犯

27、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6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从犯罪的基本分类上看,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由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均为法定犯,具有法定性特征。所以,单位犯罪必须法律有明文规定才可成立,A 选项正确,当选。我国刑法第 31 条规定: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刑事责任规定了“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的原则,其中“单罚制”是单位犯罪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因此 B 选项正确,当选。下列情形均不得以单位犯罪论处:(1)个

28、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2)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主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3)盗用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或者个人私分的。因此 C 选项情形不构成单位犯罪,应以自然人犯罪论处, C 选项错误,不当选。根据 2002 年 7 月 9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涉嫌犯罪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应如何进行追诉问题的批复的规定,涉嫌犯罪的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或者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对该单位不再追诉。因此 D 选项正确。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7 【正确答案】 C,D

29、【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6 条的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由此可见,无罪过事件包括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两种情形。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的 A 项、B 项、c 项,是意外事件的三个特征。需要解释的是C 项。所谓不能预见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见,而且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也不可能预见的原因。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19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间接故意,

30、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主要包括三种情形:(1)为实现某个犯罪意图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的发生。(2)为实现某个非犯罪意图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的发生。(3)突发性故意,不计后果,放任结果发生。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不同点是:(1)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只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2)从意志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

31、果发生的态度明显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这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对结果是积极追求的态度。间接故意则是放任这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不是积极追求的态度,而是任凭事态发展。(3)特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直接故意的场合,即使追求的特定危害结果没有实际发生,通常也应当追究预备、未遂的罪责;在间接故意的场合,如果没有实际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就无所谓犯罪的成立。由于二者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方面的不同,二者的主观恶性自然不一样,就一般情况而言,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要大于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由于犯

32、罪过失与犯罪故意在主观恶性程度上具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刑法规定犯罪过失的罪责与犯罪故意的罪责明显不同。具体而言,表现在本题的A 项、B 项、C 项的表述中。需要指出的是,同一个犯罪的罪过,不可能既是故意又是过失,二者只能择其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主要分为三种情况:(1)假想非罪。即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但行为人却误认为不是犯罪。(2)假想犯罪。即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被规定为犯罪,但行为人却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但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

33、罪行轻重发生误解。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其包括五种情形:(1)客体错误。即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2)对象错误。即行为人所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相同的(属于同一犯罪构成)。(3)手段错误。即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4)行为偏差。又称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即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5)因果关系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

34、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4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关于 A 项。单位犯罪具有法定性。信用卡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都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金融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所以 A 选项错误。关于 B 项。单位犯罪的主体,没有任何限定。因此,B 项正确。关于 C 项。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只有具有法人资格时,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因此,c 项正确。关于 D 项。单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单位实施只能由自然人实施的犯罪的,只能追究单位内相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不能对单位本身进行追究。盗窃罪的

35、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因此,D 项错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D。【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5 【正确答案】 (1)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进行扩充、扩展所形成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通常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如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形态,以及共同犯罪形态,如帮助犯、教唆犯等。(2)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标准的犯罪构成,又称普通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

36、常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因为刑法通常以此为基准设置处罚,所以也作为处罚的基准形态。派生的犯罪构成,是指以标准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因为具有较轻或较重的法益侵害程度而从标准的犯罪构成中派生出来的犯罪构成。后者相对于标准犯罪构成的处罚基准而言属于处罚减轻或加重的形态,包括减轻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6 【正确答案】 对犯罪客体可按其范围大小划分为三种: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1)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即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总体。(2)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3)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所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的社会

37、利益。【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辨析题第 28 小题,8 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7 【正确答案】 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犯罪客体,是指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犯罪对象,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信息。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事物(人、物、信息),而犯罪客体是法律所保护的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利益,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2)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之一,而犯罪对象仅是犯罪客观方面中的选择性要素之一。(3)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

38、害一定的客体,但是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例如,盗窃枪支、弹药罪的犯罪对象枪支、弹药,在犯罪过程中不一定遭到毁坏。【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法条分析题第 29 小题,10 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8 【正确答案】 第一款的精神病人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29 【正确答案】 第二款的精神病人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30 【正确答案】 第三款的精神病人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1 【正确答案】 甲不愿意恢复恋爱关系,与乙之间仅仅是道德上的关系,法律层面上,甲与乙无任何瓜葛,如果仅仅因甲不同意恢复恋爱关系而离去就判定甲构成不作为犯罪即故意杀人罪的话,对甲未免过于苛刻,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不能将道德的标准随意上升为法律,所以甲的行为不构成不作为犯罪。【知识模块】 犯罪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