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84023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关于法制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法制只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严格的依法办事(B)法制一般只包括了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C)法制也要建立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D)专制时代只可能有法制,而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2 在古希腊,人治强调的是(A)君主专制或代表少数人意志的贵族政治(B)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C)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来治国(D)为政在人基础上的严

2、刑峻法3 关于法治和德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古代的德治和法治是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最终体现为礼法结合的统治模式(B)古代法治思想主要是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治国思想(C)现代的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作为两种社会控制手段,在目标一致基础上实现了优势互补(D)一个社会选择法治还是德治,主要是它的社会治理模式所属类型决定的4 民主与法治之间的矛盾是(A)是否存在一个最高权威(B)是否采取代议制(C)是否具有稳定性(D)是否适合社会主义国家5 下列各选项中,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现阶段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还不完善,但却是处于发展进步过程中的(B)

3、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时候要注意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考虑(C)要防止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乘虚而入(D)要强调民主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让民主的激情推动我国法治的快速发展6 关于法治的基本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法律至上原则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也是法治的首要条件(B)权力制约原则特别强调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要求严格依法行政(C)权利保障原则内容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终极性的目的价值(D)正当程序原则最早源于古代罗马法,理论根据是自然公正原则7 法治国家的各项标志中,作为法治国家组织保证的是(A)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B)健全而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C)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

4、D)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8 市场经济对法治的推动作用不包括(A)市场经济有助于培育和激发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的法律积极性(B)市场经济对法律规范的需要促进了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C)市场经济培育了社会的自治能力,有助于创造一支从外部制约政府权力的经济力量(D)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有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四项主要内容中,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属于( )的具体内容(A)完备良善的法律规范体系(B)公正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C)科学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D)充分有力的法治保障10 下列关于正当程序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正当程

5、序原则是法治在程序方面的基本原则(B)正当程序原则包含不能作自己的法官和听取当事人意见两项具体提内容(C)正当程序原则的理论根据是自然公正原则(D)正当程序原则是针对国家公权力而言的,私权利的享有无所谓正当程序问题11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A)原因与结果的关系(B)结果与原因的关系(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2 法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途径不包括(A)法律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劳动者这一生产力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法律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C)法律通

6、过调整商品交换关系,保障经济交往的正常、积极进行,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D)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13 关于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针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点,要求(A)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确认和保障市场主体地位(B)运用国际法律、规则和惯例等积极与国际接轨(C)运用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契约关系和提供竞争规则(D)运用法律来提供市场准人标准和市场交易秩序14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之间区别的是(A)表现形式不同(B)稳定性程度不同(C)体现的阶级意志不同(D)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15 法律意识与其他

7、社会意识相互区别的主要特点是(A)法律意识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个人都有法律意识(B)法律意识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即法律现象(C)法律意识涉及的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D)法律意识的掌握程度高低不同,有的人几乎没有法律意识16 根据法律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A)职业法律意识和非职业法律意识(B)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C)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D)个人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和国家法律意识17 法律文化的载体是(A)法律意识(B)法律学说(C)法律现实(D)法律条文18 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从安乐死本身来说,它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亦即道德

8、所允许的。但因为安乐死操作难等原因,我国法律对它仍持禁止态度。这反映了法与道德之间的(A)法与道德并不相容(B)法与道德可能存在冲突(C)有些道德规范是非法的,必须被改造(D)法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同19 下列各选项,不属于法律对道德的积极作用的是(A)道德转化成法律之后,可以得到国家强制力的支持,可以更有力地实现(B)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它必然弘扬和促进一定的社会道德(C)法律可以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使之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D)法律可以取代道德处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20 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包括下列(A)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选择和确认作用(B)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

9、C)法律可能对生产关系某些方面产生否定和阻碍作用(D)法律可能改变经济规律的运行方式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1 下列关于法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法治基本的意义是依法治国,就是在治国的总方略上要依法来进行(B)法治只能是良法之治,恶法即便得到很好的遵守也不能称之为法治(C)法治包含了特定的价值追求,各国实施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D)法治在不同时代可能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但最终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22 现代民主制是最易与法治

10、原则相融合的制度,体现在(A)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B)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提供法律保障(C)法治为民主创造一个可操作的、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空间,将民主引向理性的轨道(D)民主是现代社会中法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 关于法治的权力制约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权力制约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而言的(B)权力如何分配和制约是法治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问题(C)法治所强调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D)权力制约最为强调的是对立法权的制约,因为立法涉及根本问题24 下列各选项中,关于法治和法制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有(A)法治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是静态意义上的(B)法治强调

11、实质和形式两方面都合法,法制侧重于形式即法律制度和及其实施(C)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而法制与人治是可以融合的(D)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宪政,法制的政治基础则是专制独裁25 权利保障原则的内容包括(A)尊重和保障人权(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D)权利与义务相一致26 关于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确认国家的建立,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B)法律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C)法律组织和完善国家的权力机构体系(D)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27 关于法律至上原则,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有(A)法律至上原则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也是

12、法治的首要条件(B)法律至上原则要求法律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不受任何外力的制约和干预(C)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原则的核心,其他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D)法律至上原则是其他法律原则的基础28 进入 21 世纪,哪两部法律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领域基本法全部完成( )?(A)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9 关于民主政治是法治国家的根本基础,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B)民主政体需要大量的规则调整,促进了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C)民主

13、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制度基础(D)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拥有民主理念的政治家30 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标志之一,其具体的要求包括(A)规范内容全面,重要的社会关系必须由法律调整(B)法律规范必须明确、肯定、具体,具有可诉性和可操作性(C)法律体系内部各层面都做到结构严谨、协调,完全消除各种规则间的冲突(D)立法必须体现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原则等31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B)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2 关于法与西方商品经济

14、、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A)古罗马时期,由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B)随着海上商品贸易的发展,市场经济开始萌芽,并在地中海沿岸产生了海商法(C)近代市场经济形成后,著名的德国民法典确立了近代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基本原则(D)垄断时代来临之后,现代市场经济形成,法的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是出现了市场化趋势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治经济,体现在(A)市场经济是主体独立的经济(B)市场经济关系是契约关系(C)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D)市场经济是强调秩序的经济34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法律意识的是(A)法学教授李老师认为法律专业课程需要细化

15、(B)好莱坞制片人认为中国大陆打击盗版不力(C)中国人民都认为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D)法官张某收受贿赂、枉法裁判35 关于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的法律文化(B)中国传统文化只适应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故而应该完全摒弃(C)当代西方的法律文化虽然有其进步性,但在引进的时候仍然需要注意与我国现实相结合(D)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最根本的还是基于我国的法律实践和基本国情36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下列各选项能反映着一点的是(A)很多法律规范是由道德规范转化而来的(B)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尺度和标准(C)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低对法律的遵守程度有

16、着直接的影响(D)道德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意识、信念和心理之中37 关于我国共产党政策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共产党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B)社会主义法规范和保障党的政策的实施(C)两者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补充各自可能存在的不足(D)党的政策不能违反法律38 关于法律意识的作用,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有(A)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发挥直接作用即通过法律制度来起作用(B)职业法律意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C)法律意识可以对立法、司法、执法以及守法各层面都能产生作用(D)法律意识也具有国家强制力,所以才能在某些情况下补充法律的不足39 下列各选项,不属于物质

17、性的法律文化的是(A)英国法学家奥斯丁关于法律本质的的命令说学说(B)民法学研究会编定的绿色民法典(C)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D)明成祖朱棣对方孝孺处以“诛十族” 的特别刑罚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0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1 试述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42 试述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

18、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一节中的法制概念。相对于法治而言,法制更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但不是“只关注”,普遍性、公开性、乃至一定意义上的公正性,法制都可能关注,A 选项错误。法制包括两种意义:一种是静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法律和制度;另一种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活动和过程。故而不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B 选项错误。法制不一定建立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专制社会照样可以建立起法制,甚至为了维护统治,专

19、制社会的法制更加森严,C 选项错误。 “专制”与“法治”是有着内在的矛盾的,要么专制,要么法治,不能并存。因此专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注意从法制与法治的对比中去理解法治的意义。【知识模块】 法治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一节中的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一般而言,相对于法治而言,人治是一种落后的不可取的治国方略,但是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人治也有它的积极一面,即法律作用的局限性,如抽象性和社会现实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之类的,在人治这里刚好可以得到解决,这也是古希腊柏拉图等人主张贤人治国,以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的原因。故而 B选项为正确

20、选项。【知识模块】 法治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一节中的法治与德治。B 选项错在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德治,而不是法治。A 、C 、D 三选项是这一知识点中比较需要注意的细节:德治和法治最开始是儒家和法家的对立,长期发展之后才实现了礼法结合这一具有我国特点的统治模式;礼法结合的模式实际上也说明了法治和德治可以在具体运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更好的作用;而具体社会更强调法治还是德治,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治理模式类型。总之,关于法治与德治,我们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和优势互补,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挥作用。【知识模块】 法治4 【正确答案】 A【试

21、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二节中的法治与民主的一般关系。一般而言,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总是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紧密结合的,强调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最严格意义上看,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理论上的逻辑矛盾,即法治强调除了法律之外不存在别的最高权威,也就是严格地依法办事。但是民主实际上强调了另一个最高权威:公意或者多数。这就是两者之间的矛盾。但现实中这一矛盾影响并不明显,因为通过民主可以对法治进行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又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的法治要求即程序规则所限制,因而实现了民主制与法治原则的结合。【知识模块】 法治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

22、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二节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对于现代化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而言,一个最基本的定位是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还不完善,处于发展过程当中;所以才需要在建设过程当中去注意一些问题,一方面是要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强调从国情出发,另一面则是要防止简单的全盘西化和某些西方极端思想的乘虚而人;同时在变革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民主法治建设的稳步进行,更应该强调的是法治的保驾护航作用,而不是任由民主的激情随意发展,由此可见 D 选项错误。上述也就是我国进行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一些基本考量中的逻辑关系。【知识模块】 法治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法治的各项

23、基本原则。法治与人治区别的根本标志就是以人还是以法为最高权威,法律至上就是法律是最高权威的另一种说法;权力制约原则中特别强调的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原因在于行政权力掌握大量日常公共生活的组织指挥权能,直接对日常生活进行干预,且具有广泛性、主动性和单方面性等特点;法律作为一个事物出现和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即人权,换言之,人权当然也就是法治的终极性目的价值;正当程序原则最早源于英国,而不是古代罗马,古代罗马乃至古希腊都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程序的意义,但是在法律上正式确立却是 1215 年英国国王约翰签署的自由大宪章,其中对正当程序原则作了初步规定,其理论根据是自然公正原则没错。【知识

24、模块】 法治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的法治国家的标志。就“组织保证”而言,一般都是关于人的组织,故而只有 C 选项。本题强调的是通过对对各个标志在法治建设中的具体作用或者意义来理解法治以及如何建设法治: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是基本的规范基础,健全高效的运行体制是权限和程序两方面来保障实施,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是执业者或者说组织层面的保障,全民法律意识是基础和土壤,良好的法律秩序是目标和结果。【知识模块】 法治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四节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对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25、:对人们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需求中完善法律规范体系、从经济层面促使社会的多元化形成法治所需要的制约力量,简单说就是观念意识、规范体系、制约力量三方面,即A、B、C 三选项。市场经济虽然是法制经济,但是并不能直接对法律职业队伍的打造起作用,D 选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治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四节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内容。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从规范体系、制度安排、监督体制、组织队伍建设来进行展开的,能够这样抽象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才能明确清晰地掌握其本质,才可以摆脱死记硬背的低效学习方法。【知识模块】 法治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26、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法治的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在考试分析中主要提及了这么几个方面内容:两项具体内容、理论依据、历史发展、针对公权力,以及在我国被采用的必然。学习时候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去全面理解。选项 D 错在否认了私权利享有时的正当程序问题,事实上,尽管很多私权利的享有不需要严格的程序,但是并没有否认私权利也存在需要按照正当程序原则来进行的情形。【知识模块】 法治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与经济的基础的关系。针对这一知识点,关键是要理解法律为什么是形式,经济基础为什么是内容: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法律的性质

27、、内容和发展趋势都是由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状况和要求所决定的,换言之,法律可以视为经济基础以法律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结果,这就是所谓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于理论中这些精炼的说法,最好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与生产力。法律影响生产力的方式主要是从人(即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科技)三个方面来实现的,即 A、B、D 选项的内容,C 选项法律调整商品交换关系是属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严格地说也是具体途径之一,但不宜与其他三项并列为主要途径。【知识

28、模块】 法与社会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主体独立的经济,市场主体的行为需要法律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地位需要法律来确认和保障;第二,市场经济关系是契约关系,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契约关系是一种法的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也需要法律来确认和保障;第三,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法律就是竞争的规则;第四,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有正常的秩序,需要有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交易秩序,这些都离不开法律的作用;第五,市场经济还是开放性

29、经济,要求主权国家不仅要完善国内法律体系,而且要善于运用国际法律、规则和惯例等。另外,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方面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引导、促进、保障和必要的制约方面。对于这几点作用,要理解市场经济的每一个特点与法律不同作用的对应关系。【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二节中的法与政策关系。本题针对的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执政党政策都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两者的意志属性又是不同的。前者是从现实的内容层面理解的,我国执政党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肯定是一致的,后者是从理论上的

30、属性层面看,执政党的意志是党的意志,而社会主义法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律意识概念。法律意识与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的区别就在于它是针对法律问题和法律现象的意识。道德意识主体也具有普遍性,且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A 、C 选项错误;政治意识的掌握程度也高低不同,D 选项错误。对于此类选择题,可以举反例来判断选项的对错。【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律意识的分类。首先,职业法律意识和非职业法律意识的划分标准是法律意识的职业化、专门化程度,占统治地

31、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的划分标准是法律意识社会政治属性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这两者也可能归属于不同主体,但是一般而言从主体角度划分法律意识类型时候强调的是主体范围的广度,即个人、群体和社会三类,C选项为正确答案。D 选项作为干扰项,要注意具体的类型概念的用词,用词涉及具体内涵的不同,而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所以需要严谨。【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般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

32、论的复合有机体。因此,法律意识、法律学说和法律条文都是法律文化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载体,作为载体的是所有的法律现实或者说是法律现象,包括了相关文本和法律实践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现实。本题主要是说明复习时对某些细节知识点也要注意。【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与道德的冲突。在安乐死的问题上,道德允许而法律禁止,这说明两者在此问题上存在冲突对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法与道德是不相容的,A 选项错误;或许说明有些道德规范存在不完全跟法律相符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然改造道德来适应法律,也可能将道德转化并融入法律,使两者变得一致,C 选项

33、错误;题于针对的是安乐死这一问题,并不涉及不同的调整范围,D 选项无关。【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与道德的联系。法律对道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1)道德可以通过法律化获得国家强制力;(2)法律可以通过将道德明确化以及直接要求遵守道德来促进对道德的遵守;(3)法律还可以促进道德的发展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A、B、C 选项就是这三个方面作用。法律对道德的积极作用,肯定不会包括取代和否定道德,D 选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

34、的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一定不能是改变相关规律,事实上,所有认为上层建筑或者人为的东西可以改变经济基础或者规律的,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而只能是在适应规律的基础上的某些方面的局部否定或者改变。而A、B 选项则是所有涉及法律作用的通用语:选择和确认,保障和促进。这些也就是法理学的一些基本思维。【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1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一节中的法治的内涵。法治的

35、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而不是依法治国,所谓基本意义,就是最为具体和起码的意义,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式也是依法办事,A 选项错误;法治内在地强调必须是良法,严格意义上说恶法是不符合真正的法治要求的,B 选项正确;法治包含了特定的价值追求没错,但是各国之间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使之所追求的法律价值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C 选项错误;法治的内涵和意义随着时代的要求可能发生变化发展,但是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D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治2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二节中的民主与法治的一般关系。这种相融合可以从民主对法治的意义和法治对民主的

36、意义两方面来看。就前者而言,理论上看,相对于君主专制或者少数人的统治而言,强调多数人的统治的民主是最不会对随意践踏法治的政治制度,因为多数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之更难产生随意性的主张来影响法治,政治史上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是民主对于法治的意义,即 A 选项的观点;法治对于民主的意义则在于一方面保障民主制度可以更长久地运行,另一方面也可以矫正民主可能的不理性,即 B、C 选项的观点;D 选项其实就是进一步点出了民主和法治的上述融洽关系的结果:民主是现代法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知识模块】 法治2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的法治的基本原则。权力制约主

37、要是针对国家权力而言的,通过制约权力来防止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专横、恣意和腐败,从而保障公民权利;权力如何分配和制约是法治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问题,是指国家权力结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考虑权力分配以及制约的设置;能够制约权力的,只有权力,因此,法治所要求的也是最有效的以权力制约权力;权力制约最为重要的是对行政权的制约,因为它最广泛且最深人生活,对人们的干预可能更重,因此更为强调对行政权力的制约。D 选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治24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一节中的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是否侧重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相

38、对应地是否只强调形式上的法律制度和依法办事;(2)是否与人治相融合;(3)政治基础是否可以是专制独裁。由此,A 选项错在认为法制只是静态意义上的,法制也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意义;D 选项错在忽视了法制也可以以民主宪政为基础,实际上“法治”内在地包含了“法制”。【知识模块】 法治2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法治的权利保障原则。本题是简单的识记性题目,C 选项是正当程序原则在美国宪法修正案中的表述,属于正当程序原则的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原则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权利保障原则可以视为作为实体目的的原则,而这一目的就是通过权力制约和正当程序来达到

39、和保障的,因此,在谈到内容的时候似乎都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权利保障,比如说到权力制约时也提到“制约公权力是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专横、恣意和腐败,从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所以在做这类选择题时候要注意区分相关内容的重心是哪一部分。【知识模块】 法治26 【正确答案】 B,C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的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法律对国家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是基于法律的权威性来确认和宣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在此基础上以法律的方式组织和完善国家权力机构体系以便其协调运作,然后从职能运行以及民众行为规范两方面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最后法律并非完全站在国家一边,而是可以作为监督和制

40、约机制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良性运行。故而 B、 C、D 三选项正确,A 选项错在将法律置于国家之前认为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知识模块】 法治2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的法律至上原则。法律至上原则强调法律的至上地位,但这种至上地位更多的是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来界定的,即法律规范相对于其他社会规范具有至高无上地位,其他任何规范都不能否定法的效力或与法相冲突,而不是说法在整个国家和社会中完全不受其他外力的干扰和制约,且不说实然上法或法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便在理论上,法律也是需要发展和修改的,不可能有完全不涉及外力制约和干预的千秋万代之法,B 选项错误,

41、A、C、D 选项为法律至上原则的其他要点。【知识模块】 法治28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四节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本题是对当代法制大事的基本了解,属于偏纯识记性考题,这四部法律都是我国民法领域最重要的基本法律,从时间上看,唯一可以排除的是民法通则肯定不是 21 世纪出台的新法律,实际上本题主要是对新近的立法方面的大事的考查,即新近出台的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当然,在法律硕士考试中专门针对时事进行考查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是了解相关时事可以有助于结合实际理解相关知识,在主观题答题时也可以作为材料进行运用,所以有必要适当花时间了解。【知识模块】

42、 法治29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四节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也可以从第一节中的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上理解。民主政体是法治国家的根本基础,主要是提供三种基础:价值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价值基础是指引,理论基础是思路,制度基础是现实条件,A 、C 选项为正确答案。B 选项是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的特点即需要大量规则。D 选项一般没有提及,因为突出政治家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个人英雄主义主张。【知识模块】 法治30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的作为法治国家标志的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完备而良善的法律

43、体系也可以结合法律体系的相关知识点来理解,此类题目一般只要选项本身没有问题或者明显不属于题干所涉知识点,就都是正确选项,如上述 C 选项就是错在“消除各种规则间的冲突 ”的说法,实际上由于法律价值的多样化以及现实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完全消除法律体系内部的矛盾冲突是不可能的,所以才需要冲突规范来协调,但是这种协调是在具体案件中实现的,而不是直接消除法律体系中具体规范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这种冲突是应该尽量协调的。此外,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主要是从形式上的全面、协调、严谨、务实以及内容上的良善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即 A、B、D 选项以及 C 选项的前半部分内容所表述的。【知识模块】 法治31 【正确答案

44、】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四节中的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总目标的区别。在社会科学中,“根本目的”和“总目标”,或者更一般地说“目标”和“目的”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同义词的概念是有区别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客观的成果,“目的”则是更为深远的且带有主观价值或者说效果实现的意味,因此,在依法治国问题上,根本目的是 A、B 选项所示的其对人民的意义,而总目标则是 C、D 所示的相对比较具体的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且“目标”是“目的”的前提或者说条件。深刻理解相关概念是学习文科尤其法律这种要求逻辑严密的专业的基本功。【知识模块】 法治32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45、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对于历史发展的梳理和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相关理论,进而在分析当代情况的基础上认识相关主题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这就是研究相关历史的意义。古罗马时期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上罗马法的发展,证明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法律起决定作用;海上商品贸易的发展比陆上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论是范围还是复杂程度都增加了,所以才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萌芽和专门的海商法;近代市场经济形成后,确立其基本原则的法典是法国民法典,而不是德国民法典,因为后者是在19 世纪晚期才颁布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了,近代市场经济也开始被现代市场经济所代替,所以不可能在此时才确立近代

46、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垄断时代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法的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是社会化的趋势,而不是市场化,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垄断时代经济危机对劳动者的打击已经开始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就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发展。综上,C 、D 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上述几个方面:主体独立需要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契约关系需要法律来保障履行;自由竞争和平等竞争也需要法律来提供规则;秩序经济需要法律来打造秩序,故而四个选项均正确。【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

47、34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律意识。法学教授认为法律专业课程需要细化并不涉及对法律本身本质和运作的看法,而是对教育方法的一种看法,不是法律意识;制片人认为打击盗版不力是对我国著作权方面的执法状况的评价,属于对现行法律活动的评价;我国人民认为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是对国际法和领土主权的一种认识和运用,是我国民众对国际法的意识;法官收受贿赂枉法裁判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其背后虽然也有法律意识在作祟,但是行为本身不是法律意识。综上,A、D 选项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当代中

48、国的法律文化。由于意识形态上的特点,苏联法律文化曾经长期、深刻地影响我国的法律文化,但是当代的中国法律文化却不以其为标杆,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摈弃了苏联法律文化的错误观念,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在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然有其落后甚至反动之处,但是作为我国今天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一来无法完全摒弃,二来其中也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所以不应完全摒弃,而是有选择地扬弃;在引进西方法律文化、甚至整个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以我国的法律实践和基本国情来打造法律文化才是符合一切从实践出发的指导思想的。综上,A、B 选项错误,C、D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

49、3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与道德的联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强调的是道德怎样对法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故而一定是涉及道德对法律有什么好处,干扰项 D 显然只是在描述道德的特点,并未涉及这一特点对法律有何作用,故而不选。此类选择题必须考虑选项与题干的关联度。【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二节中的法与政策的关系。我国法律与共产党政策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不能完全等同,所以两者之间不能简单互补,C 选项错误;对立也体现在党的政策不能违反法律,D 选项正确;统一的一面则体现在党的政策是我国法律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对党的政策有规范和保障作用,A、B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8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四章第三节中的法律意识的作用。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就是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一般是不能转化成法律制度来直接起作用的,因为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所以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不大可能转化成法律直接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