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84052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与社会)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我国法律在处理宗教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是( )。(A)法律确认宗教信仰自由(B)法律确认办教自由(C)法律确认传教自由(D)法律确认宗教交往自由2 下列关于科学技术对法律思想影响的表述,不能成立的是( )。(A)对立法起着指导作用的法律意识,常常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B)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法律观念的更新(C)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D)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法学流派的产生、分化和

2、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 下列关于法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表述,不能成立的是( )。(A)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B)法消极地被经济基础决定着(C)经济基础决定着法的性质(D)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加速或延缓发展的作用4 下列关于法与生产力关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法是以生产关系为纽带而与生产力发生联系的(B)生产力直接决定着法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C)法律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法对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具有促进作用5 对“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法律是确认国家职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B)法律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有效工具(C)法律的特征、表现形

3、式和内容受国家的特征、形式、传统和职能等方面的影响(D)法律是完善国家制度所必需的手段6 关于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错误的表述是( )。(A)两者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B)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属性保证执政党政策的实现(C)执政党的政策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D)执政党的政策比法律更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7 下列关于法文化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法律习惯属于物质性的法文化(B)法文化蕴含于法律现实之中(C)在多种法文化中,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文化影响最大(D)法文化包括现行法中一切偶然因素、个别事件而变化的成分8 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起源上看,法律与

4、道德是同时产生的(B)从消亡上看,法律与道德将同时消亡(C)法律与道德都是自觉产生的(D)法律与道德都具有强制性9 下列有关法律与国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与法律具有相辅相成的共生性(B)国家与法律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C)国家与法律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D)国家与法律具有一致性,因此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的关系10 下列关于法律与政治的一般关系的命题中,不能成立的是( )。(A)法律与政治都受制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B)政治对法律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C)法律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D)在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中,法律处于主导地位11 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说法中不能成立的是( )。(A)

5、法律与道德存在共同调整的领域(B)法律是一元的,而道德是二元的(C)法律是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D)道德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义务或责任12 将法律意识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的分类标准是( )。(A)依据法律意识主体的不同(B)依据法律意识的专门化、职业化的不同程度(C)依据对法律意识所处的认知阶段的不同(D)依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的不同13 下列有关我国市场经济对法治的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A)市场经济有助于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目标的实现(B)市场经济有助于促进我国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C)市场经济有助于造就一支对政府权力予以制约的外部力量(D)市场经济有

6、助于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14 下列说法中,不能成立的是( )。(A)生产关系是联系法律与生产力的中介(B)社会生产力决定法律的产生和发展(C)国家消亡了,法律仍将存在,而不会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共习惯规则(D)判断良法、恶法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5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司法的作用体现在( )。(A)司法解释(B)法律适用(C)事实认定(D)法律推理16 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文化的特征的有( )。(A)多样性(B)阶级性(

7、C)相对独立性(D)民族性17 关于法与道德的共同点,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B)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强制性,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C)法律和道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不断变化的(D)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18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法是执政党政策的核心内容(B)社会主义法比执政党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C)执政党政策对社会主义法具有指导作用(D)社会主义法是贯彻执政党政策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19 解决法律与道德在法律适用领域中冲突的主要措施包括( )。(A)尽量避免法律漏洞(B)

8、减少法律与道德的摩擦几率(C)防止出现“恶法”(D)建立与道德要求相一致的法律体系20 法律影响生产力的途径包括( )。(A)法律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法律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C)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D)法律通过立法和本身具有的特有的调整规则,使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规则21 下列关于法与经济关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法对商品经济作用的程度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B)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C)法律体系越发达,商品经济就越发展(D)法是商品交换

9、的产物22 下列关于法律文化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法律心理、法律学说和法律习惯等属于精神形态的法文化(B)法律文化的载体是法律现实(C)不同类型的法律文化既存在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着交流与融合(D)法律文化是人们按照法律规则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23 下列关于法律意识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法律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指令性(B)法律意识是对法律现象本身的价值作出的主观价值判断(C)法律意识往往通过心理感召等缓慢而持久地作用于社会生活(D)法律意识主要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的总称24 法律与宗教的区别表现在( )。(A)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B)来源不同或

10、产生方式不同(C)调控范围不同(D)作用对象不同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5 简述法与宗教的区别。26 简述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27 简述法律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四、分析题第 67-69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7 赵某和马某是夫妻。一日赵某在看报纸,看到报纸上说某两夫妻平日如何恩爱,结果离婚分割财产的时候还是闹得不可开交。平时素爱开玩笑的赵某便对马某说:“如果我们俩离婚,我财产一分也不要,全部都给你。” 马某正在削苹果,于是开玩笑地用水果刀指着赵某

11、说:“口说无凭,你敢就写下来。” 于是赵某立书一字据,愿在离婚分割财产时将全部共有财产给马某。后来两人感情逐渐恶化,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分割财产。两人都同意离婚,但在分割财产的问题上,马某拿出赵某当时写的字据要求取得全部共有财产。赵某主张当时是马某拿水果刀逼他写的,要求分得自己应有部分的财产。主审的林法官认为,赵某无法举证出其主张的字据无效的证据。所以认定字据显示的为他真实的意思表示,于是林法官判决马某和赵某离婚,马某取得全部共有财产。请根据法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28 法院的判决能否成立?为什么?29 法院的判决是否合理?为什么?30 从本材料所描述的事实说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及其法

12、律的局限性。五、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1 试论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32 试论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保障作用。33 试论法律意识对我国法律实践的作用。34 试论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硕士综合课(法与社会)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律在处理宗教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表现就是法律确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

13、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故选 A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法律思想的影响包括三点:(1)对立法起着指导作用的法律意识,常常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启迪,例如随着生理学、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人的死亡的法律鉴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一些国家在法律上已经接受了“脑死亡”的概念等;(2)由于科技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人们法律观念的更新,出现了一些新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3)由于科

14、学技术的发展,其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各个法系以及对于法学流派的产生、分化和发展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可见,只有 C 项是错误的,选 C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二者的基本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可见,A 项表述成立。在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法律并不是消极地被决定的。法律在归根结底决定于.定的经济基础的同时,又服务于该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选择和确认作用;(2)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加速或延缓其

15、发展的作用;(3)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4)法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具有否定、阻碍或限制作用。可见,B 项表述不成立,D 项表述成立。故选 B 项。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对法律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法律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性质;(2)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基本内容;(3)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法律的发展变化。可见,C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而与生产力发生联系的,而生产力则是通过制约生产关系而制约法律的。生产关系是联系法律与生产力的中介,社会生

16、产力通过制约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法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可见,A 项表述成立,B 项表述不成立。故选 A 项。法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不是相反。可见,C 项表述不成立。法对生产力具有促进和阻碍作用,而不仅仅具有促进作用。可见,D 项表述不成立。【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法律确认和宣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组织和完善国家权力机构体系,法律对国家职权及其分工也具有确认作用,因此,法律是确认国家职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可见,A 项表述正确。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保障和规范国家政权的正常行使,并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具有制约和监督作用,因此,法律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有效工具。

17、可见,B 项表述正确。法律对于完善国家制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故 D 项表述正确。C 项表述本身没有错误,但这并不是对“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的理解,而是对“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的理解。故 C 项表述错误,选 C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执政党政策与国家法律在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历史使命等方面,都是相同的。故 A 项表述正确。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这是法律的根本属性之一,而法律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它是实现执政党政策的最有效的手段。国家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属性保证执政党政策的实现;国家法律以国家强制的属性保证执政党政策的实现;国家法律以国家规范的

18、属性保证执政党政策的实现。总之,国家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执政党的政策的指导,执政党政策的贯彻和实现也离不开国家法律的推动。故 B、C 项表述正确。党的政策作为党的文件,是以纲领、宣言、声明、指示、建议等形式出现的,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得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法律则是以条文形式公开颁布施行,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以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形式出现,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可见,D 项表述颠倒了执政党政策与法律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故 D 项表述错误,选 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法律文化由两个层面组成,其一是物质性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制度、

19、法律规范等,即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其二是精神性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学说、法律心理、法律习惯等,即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可见,A 项表述不成立。法文化的载体是法律现实,法文化蕴涵其中。可见,B 项表述成立,选 B 项。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受到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苏联的法律文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文化的影响。总的来讲,在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大。可见,C 项表述不成立。法文化是法律现象中所包含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是其中一切有价值的、流传久远的行为方式或思想方式,是一种文化传统。法律文化不包括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中一切因偶然因素

20、、个别事件而变化的成分。它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定式”,是一种习惯。可见,D 项表述不成立。【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而道德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法律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凶此法律是自觉的结果,但道德是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自发产生的。故 A、B、C 项表述错误。法律和道德具有强制性,但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道德不具有国家强制性。故 D 项表述正确,选 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在对国家权力进行确认的同时也

21、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而国家权力凭借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具有扩展、不受法律限制的倾向。因此法律与国家是存在冲突的。可见,D 项表述错误,其余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据此,选 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受制约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两者又相互作用。在政治和法律中,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可见,A、C 项表述成立,D 项表述不成立。故选 D 项。法律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相对独立的部分,对政治并非无所作为。特别是在近现代,可以说,法律在多大程度上离不开政治,政治也便在多大程度上离不开法律,法律对政治具有

22、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可见,B 项表述成立。【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法律是同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统一性,因此是一元的;至于道德,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有不同的道德取向,因此道德是不统一的,是多元的。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而不是相反。可见,只有 C 项表述不成立。故选 C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依据法律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依据法律意识的专门化、职业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职业法律意识与非职业法律意识。从认知阶段来看,法律意识可以分为低级阶段的法律心

23、理和高级阶段的法律思想体系。从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角度,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可见,选 A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的表述并非属于市场经济对法治作用的体现,属于文不对题。其余选项表述都正确。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法律伴随着国家而产生,并伴随着国家而消亡,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共习惯规则。可见,C 项表述不成立,其余选项表述都能够成立。故选 C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

24、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5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司法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法律推理越来越深刻地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计算机在文书处理、信息检索查询和协助推理判案三个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选 B、C 、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法律文化具有阶级性、多样性、相对独立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故备选项应全选。【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能够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法律和道

25、德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是被物质制约和决定的。另外,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道德具有社会强制性,如舆论、内心谴责等,因此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故备选项应全选。【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8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执政党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以及在外部形式和调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执政党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其次,社会主义法是贯彻执政党政策,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最后,执政党政策充分发挥作用,能够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法的实现。可见,A 项表述

26、错误,D 项表述正确。故选 D 项。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意志属性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稳定性程度和程序化程度不同。单就其中的稳定性程度不同而言,社会主义法比执政党政策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见,B 项表述错误。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1)政策对法具有指导作用;(2)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可见,C 项表述正确,选 C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由于各自的特点所限,法律与道德的矛盾不能完全避免,一般而言,解决法律与道德在日常法律适用领域中冲突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立法质量,尽量避免出现法律漏洞,要最大限

27、度地减少法律与道德进行不必要摩擦的几率。同时在宣传法律过程中,对旧道德进行批判,使道德与法律尽量吻合。可见,选 A、B 项。“恶法”与“善法”对应而言,一般“善法”符合道德的基本要求,而“恶法”则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故选 C 项。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不可能避免,但可以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二者的摩擦,但这两者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可见,不选 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法律影响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有:(1)法律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生产力要素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2)法律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

28、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可见,选 A、B、C 项。法律通过立法和本身具有的特有的调整规则,使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规则,这也是法律影响生产力途径的表现。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分。法的发展程度,法对商品经济的作用程度,直接受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对法的需求程度的制约。商品经济越发展,法就越兴旺,法的权威性就越高,法的部门就越多,法的体系就越发达,法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可见,A 项表述

29、成立。市场经济还是开放性经济,要求主权国家不仅要完善国内法律体系,而且要善于运用国际法律、规则和惯例等。另外,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方面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引导、促进、保障和必要的制约方面。可见,B 项表述成立。应该说商品经济越发展,法律体系就越发达。C 项将二者的关系表述反了,故 C 项表述不成立。法是商品交换的产物,这是由商品交换的内在要求和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殊品性所决定的。商品经济愈发展,社会对法的要求就愈多;法和法制愈发展,又反过来给予商品经济以更有效的影响。故 D 项表述成立。据此,选 A、B、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2 【正确答案】 A

30、,B,C【试题解析】 法律文化由物质性的法律文化和精神性的法律文化组成。物质性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等,即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精神性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心理、法律学说、法律习惯等,即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可见,A 项表述能够成立。法律文化的载体足法律现实,法律文化蕴涵其中。可见B 项表述成立。法律文化的多样性使法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可能。随着社会的历史演进,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进。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法律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冲突与融合是法律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可见,C 项表述成立。法律文化是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这里的行为模式不

31、是指法律规则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法律文化并不体现在脱离现实的法律规则中,而是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起着作用、指导人们的法律活动的实际规则中。可见,D 项表述不成立。【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法律意识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明确的指令性,而其他社会意识(政治、道德、宗教意识)则强制性较差,指令性较弱。法律意识与其他社会意识相比,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指令性,它对社会生活的法律要求或法律调整的反映比较及时、敏感;而其他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影响,常常是通过思想指导、情感熏陶、心理感召、习俗的维护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起作用,对社会生活的法律要求作用缓慢而

32、持久。可见,A 项表述成立,C 项表述不成立。在法律文化观念中,法律意识居于核心地位。一定的法律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体对于一定的法律现象的价值评价。社会主体在法律实践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法律现象的价值,而且也认识到这种价值,并且给予评价。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在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主观体验和认识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对法律现象本身的价值所作出的主观价值判断。可见,B 项表述成立。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的总称。可见,D 项表述成立。据此,选 A、B、D 项。【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法与宗教

33、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来源不同或产生方式不同;调控范围不同;作用对象不同;调控方式和实现方式不同;内容不同;等等。故备选项应全选。【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5 【正确答案】 (1)产生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法与国家同时产生。宗教规范则是由宗教领袖假托神的名义而制定的,被视为神意的表现;宗教可以在历史上先于国家而存在。(2)实现方式不同。法律的实现可以由人们自觉地遵守,但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原因还在于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作为最后的保障。宗教规范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徒的自

34、愿或自我强制,一般而言,宗教规范的实现并不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3)制裁程序不同。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违法,应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都必须由司法机关依据法定程序来决定。认定一个人是否违反宗教规范,一般以良心自我谴责和内心感悟来达到调控的目的。(4)作用范围不同。法律规范只调整那些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具有较高价值的社会关系,而宗教规范则覆盖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规范侧重于调整人的外部行为,而宗教规范不但规范人的外部行为,而且更侧重于规范人的内心活动。(5)规范形式不同。法律规范通过规定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来给行为人指明方向法律规范包括权利性规范,也包括义务性规范;宗教规范则以强调人对神的服从义务为

35、主,凶此宗教规范大多数是义务性规范。【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6 【正确答案】 (1)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组织和管理作用。法律确认科学技术发展在一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用法律手段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的优先地位已成为各国法律发展的普遍趋势。通过法律手段确定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即法律根据国家的科技政策,确定科技发展战略,确定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分配。运用法律手段组织、协调和管理科技活动。法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科技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发挥了应有作用。(2)法对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具有保证及促进作用。法律确定了科技成果的鉴定和管理制度,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应用和

36、转化方面的法律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法律将科技成果以权利形式设置了专利权、版权、发现权等,赋予它们以法律上的属性,由此形成一系列知识产权。(3)法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具有抵制和防范作用。科技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负面效应,法律特别是法治之法通过其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方向。(4)法对国际合作具有推动和协调作用。国际科技合作与科技贸易已经成为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律对国际科技合作可以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7 【正确答案】 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

37、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法律文化具有如下特点:(1)阶级性。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阶级性。(2)相对独立性。法律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通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管理的智慧、知识和经验的结晶。(3)民族性。法律文化反映了历史上形成的有价值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技术,反映了一个民族法律调整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民族性。(1)多样性。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法律文化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法律文化具有多样性。法律文化的多样性使

38、法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可能。随着社会的历史演进,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进。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法律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冲突与融合是法律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四、分析题第 67-69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8 【正确答案】 法院的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可以成立。根据责任法定原则,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应当根据法律,而且只能根据法律。既然在法律上可以认定有离婚后财产分割的协议,因此,就应当按照夫妻协议的约定分割财产。此外,司法机关以事实为

39、根据,是指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只能以被合法证据证明的事实和依法推定的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依据。合法证据证明的事实,可能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它属于法律认可的客观事实。本题中既然本案中的证据证明了离婚协议的存在,自然被离婚协议所证明了的财产分割协议的存在,赵某就应当承担责任。【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9 【正确答案】 法院的判决合理。因为本题中,赵某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之人,其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应有充分的认识,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离婚诉讼本来就规定要照顾女方或者抚养子女一方,加之赵某已经明确放弃财产,所以法院的判决合理。【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0 【正确答案】 法律与道德是

40、不同的。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违法,甚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本案中,马某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在法律上却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不能凶为马某的行为不道德,而否认法院判决的合法性。此外,法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法律是概括性规范,进行规范性调整,关注的是各种情况的共性,可能会牺牲个案的正义。本案中,证据证明的事实与客观事实是不同的,这说明了法的作用的局限性。但不能因为本案中个别正义未能实现而否认法院判决的合法性。【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五、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1 【正确答案】 (1)法律在宏观方面的作用。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

41、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引导、促进、保障和必要的制约方面。具体而言:法律对经济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法律引导市场的运行和发展,使市场经济更符合客观的经济运行规律。法律对经济体制具有确立作用。国家通过立法活动,确立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法律对宏观经济秩序具有保障作用。围家通过立法活动来保障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关系,维系平等关系,促进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并保护和改善环境。因此,保障作用具体体现在利益保障、秩序保障、平等保障和环境保障等各个方面。法律对市场经济中的消

42、极因素具有制约作用。法律对不同主体利益关系具有协调作用。法律在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法律能够确立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这就要求国家不仅要完善国内法律体系,而且要善于运用国际法律、规则和惯例等。因此,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活动,保障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国际性。(2)法律在微观方面的作用。具体而言:确立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主体的行为需要法律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独立地位需要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只有保障市场主体的独立地位,才能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才能确认和保障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地位;市场经济关系是契

43、约关系,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契约关系在本质上就是形式上平等的法权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这就需要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契约关系的平等性,以便为市场经济提供平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法律就是竞争的规则,凶此,通过法律确认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的自由与平等竞争的具体规则,并保护自由交易和平等竞争行为,从而使市场经济的运行处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有正常的秩序,需要有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交易秩序,因此,保护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准入与交易的正常法律秩序这些都离不开法律的作用。【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2 【正确答案】

4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保障。社会主义法对和谐社会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立法方面。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要求,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才能更好地引导、规范和约束公民和政府的行为,使之依法办事,循章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基础。(2)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现在司法和执法方面。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司法往往被视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社会公正则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建

45、立一个公正、高效的司法体制,真正形成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各个社会阶层人民群众才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社会安定。同样,执法的公正、高效也是当然要求。(3)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现在守法方面。社会成员遵纪守法,政府严格依法办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守法意识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4)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还体现在法律监督方面。法律监督可以通过对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的作用来间接保障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3 【正确答案】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

46、律的思想、观点、心理、知识或态度的总称。(1)就法律意识与法治的关系而言,培养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就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而言,它既渗透到法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成为法律调整全过程时刻不可脱离的因素;又可独立于法律调整,发挥社会意识形式所固有的思想教育作用,灌输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文化,为实现法律调整、实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心理条件。(2)在法的制定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法律的形成和完善,归根结底取决于该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不能否认法律意识的作用。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是使客观需要转化为法律规范的重要条件。(3

47、)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执法和司法中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起到调整作用,使人们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法律意识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问题、具体案件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并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处理案件的正确与否。(4)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全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重要思想保证。如果公民不能正确地理解法律及其体现的价值观,就不可能自觉实施和遵守法律。法律意识能使人们的行为同现行法律的规定相符或者不相符,从而指引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5)法律意识是法律文

48、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而社会成员较高的法律文化素养是法治国家的条件之一。就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需要来说,科学精神、权利观念、制度与规则意识等理性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4 【正确答案】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1)社会主义道德对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价值指导。社会主义法的创制以道德为指导,体现了法的合理性、正义性。社会主义道德通过对社会关系和人的行为的正义与非正义的衡量,把它转换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把合理与否转换为合法与否,构成权利义务关系如利益关系,什么

49、利益是合理的,什么利益是不合理的,经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对合理利益的权利允许和保护,对不合理利益的义务禁止。如果社会主义立法不以道德为指导,将失去其合理性。社会主义法要保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一致,必须以道德为导向。另外,社会主义立法以道德为指导,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道德基础,要受实际道德水平的制约。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实施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法的实施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也需要社会主义道德的驱动。良好的道德状况有助于法的更有效实现。执法人员执行法律,运用国家强制力,依靠法律制度的保证,也要有执法人员内在素质的保证,包括道德素质因素。执法人员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公正无私,刚直不阿,有助于正确合法地执行法律。执法人员在“自由裁量权” 范围内直接按照合理性原则处理问题时,道德素质更为重要。法律遵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舆论道义支持。道德觉悟的提高是顺利实施法律的重要条件,否则将助长对法律的机会主义态度。社会道德风尚会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