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84223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0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南京大学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 论述 20 世纪初妇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四川大学 2017 年中国通史真题)3 论述梁启超的政治参与活动及其特点。(中山大学 2016 年历史学基础 A 真题)4 根据对清末民初的了解。评价袁世凯。(北京大学 2017 年中国史真题)5 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 问题。(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6 试述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历史特点。(武汉大学2004 年中华民

2、国史真题)7 论述自袁世凯废除议会至曹锟贿选,共和体制之于民初政治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 2014 年中国历史真题)8 论述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经济率先自东部兴起的原因。(南开大学 2014 年中国历史真题)9 论述 1895 一 1919 年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文化关系。(2016 年统考真题)10 1915 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看上去似乎没有特别重大的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但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件。既是此前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又对此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这一年成为重要的历史关节点。请结合史事加以论述。(中山大学2015 年历史学基础 A 真题)11 论述 1910 年代中国与外蒙古的关系。(南开大

3、学 2016 年中国历史真题)12 论晚清至民国初期的满汉关系。(四川大学 2016 年中国通史真题)13 简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关于东西文化的辩论。(南开大学 2017 年世界历史真题)14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2007 年统考真题)15 试评新文化运动。(苏州大学 2001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南京农业大学 2002 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华民国史真题;安徽大学 2006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6 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16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7 概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思潮。(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

4、真题)18 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9 论李大钊。(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0 简评陈独秀。(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21 简析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华中师范大学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22 试述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实质。(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3 概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潮的三次论战。(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4 比较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变化。(清华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5 比较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8 年中国

5、通史真题)26 试析共产国际与 1920 年代中国革命的关系。(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27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过和意义。(云南大学 2014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28 概述 1929 一 1930 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情况。(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现代吏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29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初期的经济政策。(四川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30 论述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0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

6、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危局,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其内容为废八股办学堂、开报馆、除弊政、鼓励兴办农工商实业、改官制、裁冗兵等,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变法改革运动最后却失败了。1911 年 10 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起义,随后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不久清帝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被推翻。辛亥革命是进入 20 世纪后发生的一场扭转中国历史的深刻变革。它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颠覆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国家形态向近代社会的转变,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前进了一步。戊戌

7、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以改革和革命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戊戌变法开始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它虽没有真正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对君主专制制度发起的挑战则是近代中国制度形态转型的开始。而辛亥革命则是改良运动的历史顺延,它坚决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制度变革上比戊戌变法走得更远。其历史价值也在近代国家制度形态的转型上得到了证明。民主共和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华民族逐渐与世界近代潮流相融合。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是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中国现代化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改革与革命两种道路有时是对立的,有时又是统一的,共同推动

8、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20 世纪初期,为了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和列强的入侵,出现了各阶层参加斗争的局面。特别是 1911 年武昌起义的胜利,更是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妇女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在同盟会中,不少妇女成员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何香凝就是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之一,其他女会员积极从事宣传、筹集资金、运送弹药等;在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中,许多妇女成员参与运送弹药等;在武昌起义中,上海某医院院长就曾带领红十字会前往武汉前线抢救伤员。(二)建立妇女组织,发起妇女参政热潮。辛亥革命期间,除女子军外,各地还成立了一些练习军事技巧、培养军事人才的妇女

9、团体,例如女子尚武会、女子经武同盟会、中华女子竞进会等。辛亥后,女权运动逐渐兴起,为了培养妇女的参政能力,1911 年 11 月,林宗素成立了女子参政同志会。甚至还出现了女子大闹临时政府参议院的事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20 世纪初期,在天赋人权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妇女的思想开始觉悟,以秋瑾为代表的革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益而斗争,建立组织,创办报刊,要求参政,中国妇女运动由此发端。但需要注意的是,参加革命的妇女毕竟是极少数,在当时还难以形成较大的参加面。【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梁启超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是近代中国政治史上不可忽

10、视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参与政治活动较多,其经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梁启超投身维新变法,成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参与公车上书,担任时务报主笔,主讲时务学堂,投身戊戌变法,但因戊戌政变而失败,这使他对政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初步意识到流血斗争对于改造传统中国社会的必要性,他的政治实践活动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致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革命派的同路人。(二)第二阶段,尝试革命,思想渐趋于激进。他极力提倡“破坏主义” ,其要旨在于通过激进的手段,打破现存的统治秩序,为建立理想中的政治体制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惨遭失败的教训让他深受触动,认为没有武力的不流血的破坏不可能拯救中国,因此主

11、张“有血破坏” 的革命道路,并明确提出了破坏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主张,代之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此,他不仅畅言革命,还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人士合作,商谈“两党并举” 的事宜。同时,他参与策划自立军起义但惨遭失败。(三)第三阶段,从激进立场重新回归政治改良。1903 年,梁启超赴美洲考察,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新的转折点。他从美洲回到日本后,从主张排满革命实施民主共和的激进立场,退回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圈子之中。为此,他与革命党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此后,他组建新闻社,投身立宪运动。在这个阶段,他主要是积极鼓吹西方议会政治。例如辛亥革命后,他将民主党、共和党和统一党合并,组建进步党,与国民党展开

12、议会竞争。参与“第一流人才内阁” ,反对复辟,担任劳而无功的财政总长,鼓吹联省自治,投身国民运动等。梁启超在竭力推动改良并无成效后,进而退出政坛,回归学术,热心教育事业,成为成就斐然的著名学者。从他一生的经历可以发现,其政治参与活动主要体现了从政治改良到革命,再回归政治改良的轮回。【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早年发迹于朝鲜,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戊戌政变中扮演了极具争议的角色,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 年镇压二次革命,1915 年称帝,在遭到各方反对后于 1916 年去世。关于袁世凯

13、的评价各有千秋。有人说他是“ 独夫民贼”“窃国大盗”,出卖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改革家。主要分为以下负面和正面两个层次:(一)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早年史学家多认为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同时用欺骗的手段谋得了临时大总统之职位,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时他还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强迫手段当选为正式大总统,甚至走向倒行逆施,公然称帝。这种逆天下潮流而动的行为,更是他背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违背诺言的铁证。因此,认为袁世凯的负面作用大于其正面影响。(二)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出现了新的看法。

14、(1)袁世凯当政期间,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改进还是倒退。袁世凯在朝鲜期间即展现出超强的应变能力,顺利平息了朝鲜内部的事变,稳定了政局。后来在主政清廷期间,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袁世凯的个人威望使北洋军阀在其统治期间未分裂,许多北洋将领甚至投资近代企业,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袁世凯个人的问题例如戊戌政变前的告密问题、接受“ 二十一条 ”和称帝的评价。既有研究已经表明,袁世凯的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客观上使慈禧在处理戊戌派的问题上加大了力度;袁世凯并未直接承认“ 二十一条 ”,反而借此利用西方

15、大国对日本施加压力。同时,他称帝的问题,自然是历史的倒退,但需要说明的是,袁的称帝并不完全出于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实基础的,部分外国使节也发表言论,认为中国应该走君主立宪道路,种种因素促成了袁世凯的称帝。【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阶级分析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绳、来新夏。他们认为,军阀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在国内军阀则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于这种军阀政治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决定的。胡绳认为,军阀政治所导致的混乱、战争是帝国主义矛盾在中国的反映。来新夏先生是中国北洋军阀史研究

16、的佼佼者。他在北洋军阀史中认为,北洋军阀集团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阶级分析理论是国内研究中国军阀政治的主导框架,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的观点来解释军阀政治的产生、冲突和终结。从中国政治的宏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理论具有说服力。但是,在微观层面上,阶级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解释统治集团内部、统治集团与外国势力之间的冲突问题。(二)现代化理论。运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军阀的代表人物有费正清、派伊。费正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派伊也是运用

17、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军阀政治。派伊认为,军阀政治在中国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价值变迁与权力组织变迁之间的脱臼,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权威危机。现代化理论从传统一现代的二元分析出发来解释军阀政治问题。这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阶级分析法大致相同。它也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现代化理论所能解释的也只是军阀政治所处的历史背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军阀组织的内部来解释军阀政治的特征。(三)军绅关系。军绅关系分析模式是由加拿大学者陈志让提出的。军绅关系中的军是指 1895 年以后渐渐发展的军队,绅(缙绅、士绅)是受传统教育、有功名的人。他认为,1860 年至 1895 年是绅军政权,1895 年至 1949 年是军绅政权

18、。军绅政权就是军阀政治的核心本质。陈志让认为,军绅政权有五个特征:军人领导绅士;近代民族主义觉醒时代;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权力分散;财政自立。陈志让认为,新兴的军绅政权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一方面是派系的分裂,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分裂。以现代化作为评判标准,陈志让对军绅政权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他指出,“它造成中国政局的不安定,破坏和阻挠交通运输,摧残中国的教育,搅乱中国的货币制度。在它统治期间,中国新式工业的进步跟军绅政权毫无正面的关系”。【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发展状况。民族工业的发展以纺织和面粉等轻工业为最迅速。民族纺织业在此期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几个资本集团,如张

19、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到 1915 年已设 3 厂;荣宗敬、荣德生创设的申新纱厂到 1921 年也已设 4 厂。到1922 年,申新共有纱机 134907 锭、布机 1615 台,资产总值达 1591 万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棉纱织企业。周学熙创办的华新纺织公司,19181922 年先后开设 4 厂,资本达 836 万元,纱机 108000 锭。面粉业的发展仅次于纺织业。1911 年全国面粉厂约有 40 家,资本 600 多万元。1919 年增至 120 多家,资本约 4500 万元。在大战期间,中国面粉畅销英、法、美、俄、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二)原因。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除了南

20、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工商经济政策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二,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不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其三,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尤其是 1915 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所掀起的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三)特点。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仍然很浓。第一,中国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暇东顾的机

21、会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种发展是很短暂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又都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立即开始萎缩,逐渐萧条。第二,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第三,中国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上百万元的大公司,但发展较快的还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第四,中国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外资仍然超过本国资本。【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概念厘定:1914 年 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宣布停止参众两院所有议员的职务,并发给川资遣散,是为袁世凯废除会议事件;

22、曹锟贿选是指1923 年 6 月,直系军阀首领曹锟为了当上总统,而采取向议员行贿的方式来换取投票的事件。在 1914 年至 1923 年的十年间,共和体制经历了从废除到恢复的过程,该体制是民初政治的重要内容,故对后者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共和体制是民初政治的核心内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确立了以民主共和为原则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国家领袖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由选举产生,且具有一定的任期。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制,使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以确立起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运作模式。1914 年,袁世凯为了称帝,采取了废除国会的极端措施,但不久就遭到失败,此后新成立的国民政

23、府均以共和体制为运作核心,尽管此后政局多次动荡,议会被废除后又被恢复,都体现了共和体制在民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二)共和体制的法理性逐渐被承认。晚清以来对于民主共和制度的宣传,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共和的实践,均使民主共和在民初确立起强大的法理性,任何人均无法否认。袁世凯废除议会复辟帝制,但在各方的联合反对下失败,即是明显的例子。此后的府院之争、曹锟贿选等事件,也均是以共和体制为运作框架。(三)共和体制的实际运行,改变了民初政制的走向。从袁世凯废除议会到曹锟贿选,议会经历了从废除到恢复的过程,期间发生的诸多乱象,也生动地反映了民主共和体制引入中国后面临的水土不服。这种情况引起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精

24、英人物的反思。他认为中国尚无法完全践行西方式的议会,主要原因在于民众民主意识淡漠,因此需要国民党担任“保姆” 来教会民众如何运用民主,即 “训政”。要实施“ 训政”,就要建立国民党的独大地位,推翻北京国民政府,建立由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这即是此后中国的政制走向。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移植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这种移植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导致了议会制度在中国的夭折,其间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经济率先自东部兴起,并最终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弄潮儿,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类。(一)在外部原因方面:(

25、1)东部通商口岸的窗口效应。西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都在东部,这些口岸成为此后外资来华的第一站,而口岸中租界的存在,更是形成类似窗口的示范效应。例如上海、广州、南京、福州等地,这些地区开埠后,经济日渐繁荣,并很快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经济团聚,进而使东部地区率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发展起来。(2)外资企业大都集中于东部。东部地区因地理位置,成为外资企业开办的首选之地,这些企业的开办,客观上拉动了当地的就业、消费乃至原料供应,最终带动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3)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面临转型,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是东部地区得以率先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一。马关条约中对于允许外国在华

26、投资办厂的内容,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二)在内部原因方面:(1)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自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以上海为例,上海是长江的人海口,作为天然良港,自然会率先发展起来,并带动周围城镇的经济增长。(2)清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清末民初东部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离不开官方的扶持。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乃至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扶持措施中,不论是洋务运动时官督商办的军工和民用企业、清末新政时期的奖励工商举措,还是民国初年对于经济的制法,乃至近代以来中国在东部自开商埠等,都为该地区的率先发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3)东部地区开风气之先,民族资本主

27、义得以率先发展。东部地区位于沿海,极易得到来自外界的信息,成为开风气之先的首善之区。特别是在民族意识逐渐觉悟的时期,通过经商来与西方“商战” 的观念也自然较为盛行。民间早已形成了经商的风气。在洋务运动时期官方创办的企业的引领下,民间一些企业也逐渐开办。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支持民间办厂,更是推动了东部地区企业的创办,使东部地区民族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大大增加。【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政治: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巨额赔款和其他权益,窃据钓鱼岛,霸占台湾、澎湖列岛,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逐步成为列强之一;进一步推行侵华的大陆政策,以福建为其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强迫中

28、国签订“二十一条”、扶植中国军阀、干预中国内政。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俄国大部分在华权益;一战期间出兵中国山东;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日本的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文化:日本对华优越感进一步膨胀。中国人则在反对日本侵略的同时,掀起留学日本的热潮;大量西方新思想、新观念通过日文转译传人中国。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也受到来自日本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尽管 1915 年并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划时代事件,但这一年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其间发生

29、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政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这一年,一个关键词就是“民主” ,围绕这个词语,中国发生了很多颇为重要的大事。(一)袁世凯违背民主共和誓言,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袁之所以会作出如是举动,说明帝制虽倒,滋生帝王思想的社会土壤尚未铲除。1915 年初,日本为了独霸中国,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递交“二十一条” 。此事后来为社会舆论所知,在国内引发了大规模抗议运动,并在民间引发抵制日货运动。为了鼓吹帝制,为称帝制造舆论,古德诺发表共和君主论,但遭到舆论界的猛烈批判。12 月 12 日,袁世凯正式称帝,标志着辛亥革命以来所取得的果实遭到严重破坏。(二)孙中山发动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后不久

30、,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蔡锷等人通电宣告云南独立,并建立护国军。实际上,在袁世凯准备称帝期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就前往云南,积极与蔡锷和唐继尧联络,并于 12 月 25 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讨袁护国军。护国运动最后取得成功,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与护国运动的经历,使孙中山对在中国立刻实施民主产生了怀疑,由此成为他后来制定“ 军政、训政与宪政 ”民主三步骤的思想渊源。在政党组织上,孙中山改变了原有的议会政治道路,而是开始探索党国体制的实践。这成为 1924 年国民党改组后的发展路径。(三)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1915 年 9 月,陈独

31、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极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特别是在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更是成为引领舆论的时代风骚,其很多观念影响了一代青年人。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对俄国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高度关注,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此后中共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可见,1915 年所发生的几件大事,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但均是围绕“民主” 展开,由于袁世凯、孙中山和陈独秀对于民主的不同理解,如民主的真正内涵、实施的条件与途径等,导致了三者在理解民主方面各有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此后中国数十年的政局影响十分巨大。【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1 【正确答案】 外蒙古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清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臣

32、服外蒙古各部,并在外蒙古设立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和阿尔泰办事大臣,代表中央政府治理外蒙。但近代以来,沙俄不断在外蒙活动,并煽动其“独立 ”。特别是在 1910 年代,中国与外蒙古的关系逐步呈现紧张状态,主要经历了逐步疏远和“ 独立 ”两个阶段。(一)逐步疏远期。在 1910 年代前中期,俄国不断加强对外蒙的渗透,例如派出考察团,对外蒙上层人士进行拉拢,扶持亲俄势力。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无暇顾及外蒙。长此以往,一些外蒙古活佛和王公贵族逐渐亲俄,沙俄则乘机煽动外蒙活佛自做君主,断绝与清政府的关系。(二)外蒙宣布 “独立”期。清末新政时期,为了应对沙俄对中国北部边疆的威胁,清

33、政府一改过去对外蒙古禁止垦荒的政策,变为移民屯边,实行“殖(移)民、设官、驻军”,并筹划在外蒙设立省县等机构。清政府这种政策意在加强外蒙与内地的联系,并不以防蒙为目标,而是主要应对沙俄的渗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违反了外蒙的本地利益,引发了外蒙王公贵族的强烈反对。1911 年 9 月 13 日,迫于内外压力,尽管清政府决定在外蒙的新政缓行,但仍然引起了其上层人士的误解和离心,成为后来外蒙“ 独立” 运动的内部因素。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沙俄的怂恿下,部分外蒙上层人士决定投靠沙俄并寻求庇护,成为外蒙“独立” 之始。【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保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

34、采取了“满汉分治”的手段,满族人仍然沿用八旗制度进行管理,满汉之间不得通婚,两大族群之间基本处于隔阂阶段。晚清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满人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军队战斗力方面都日渐腐败。为此,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倚重汉族人士,使满汉权力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动,成为此后满汉关系变化的重要开端。(一)在军事上,以满人为主体的八旗军开始让位于汉人武装。太平天国运动后,八旗军难以抵挡,地方武装湘军、淮军逐渐兴起。汉人官员编练的地方军队,例如湘军、淮军乃至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编练的新军,开始取代八旗军成为清政府的主要力量。这些变化成为促使清政府覆灭的主要力量来源,1911 年,以新军为主要力量的革命党人最终发动

3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二)在政治上,满人居于主导地位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晚清汉人掌握军权的后果之一,就是汉族地方政治势力的迅速坐大,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汉族地方大员比例显著上升,他们在推动晚清变革方面,给清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力。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汉族督抚发起了“东南互保” 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大体说来,满汉关系在晚清至民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实际上,迫于压力,晚清政府就已经开始取消旗人的特权,允许满汉通婚等缓和民族矛盾尤其是满汉矛盾的改革举措。同时,晚清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极力宣扬“灭满兴汉” 的狭隘民族主义,一度使满汉关系趋于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36、,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了“ 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强调满、汉等五个民族共存共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推行各民族共存共荣的方针,故使满汉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五四以来,由于新文化运动给中国传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学”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了。然而,对于旧的文化传统的摒弃和批判,并没有相应地确立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中心,中国人在经历了一场文化风暴后,突然发现面临一个泥沙俱下、新旧杂糅的混乱局面。特别是一战期间欧洲所经历的那场人类厮杀,引起了人们对于近代西方文明利弊的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例如辜鸿铭、杜亚泉、梁漱

37、溟等人以东方杂志为阵地,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要不要批判旧道德、旧文学,建立新道德、新文学。前者反对攻击孔子和儒家道德,后者则认为纲常礼教矫揉造作,不仅不适合现代社会,而且有害于国家与人生,主张输入西方文化而代替旧文化。因此,这种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新旧思想冲突的直接体现。他们分别以东方杂志和新青年为主阵地,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次争论吸引了相当多的关心文化问题的人参与,在争论中,赞成西化者、中化者甚至调和者均有之。但即便是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人,也并不反对从西方文化中吸收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对于民主、科学观念,参与争论者无不将其视为中国社会的急

38、需。可见,这场争论对于活跃中国思想界,推动民主、科学等观念传播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场争论并未结束,而是延续到了三四十年代。【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一) 政治影响。1917 年,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在北京政府内部引发了“府院之争 ”,带来了政局上的动荡,最终中国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一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但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势力范围” 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由于民族运动的进一步高涨,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觉醒。(二)经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

39、工业的市场压力。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国内的资本主义由此得到迅速发展,为一战后的中国国内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三)思想文化影响。一战中,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为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国内知识分子开始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一)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1)提倡科学和民主。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

40、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中国要从专制和愚昧下求得解放,摆脱落后状态,赶上资本主义强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2)批判儒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揭起了“ 打倒孔家店 ”的大旗。新文化战士当时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主要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并没有对儒家思想做全面的评价。(3)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1 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 中国文学之正宗 ”。同年 2 月,陈独

41、秀发表 文学革命论,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提出的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二)影响与评价。(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2)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内

42、,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两种错误倾向,这对当时的运动和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6 【正确答案】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 20 世纪思想文化界的标志性事件,它以五四运动为起点,其影响逐步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对于“中国应往何处去” 的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它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五四过后,全国各大城市中,各种思想理论刊物和社团纷纷出现

43、,它们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介绍,并积极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途径。其中包括各类社会主义流派、无政府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改良主义的社会学说等。各种思想引发了各种激烈的论战,使国内思想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导致国内思想界出现了分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大暴露,国人对西方的那种盲目崇拜倾向得到了纠正,并使中国思想界受到剧烈的冲击,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念大变,思想界也出现了分化。保守者转向传统文化;而激进者转向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国理论的可行性。以俄为师的思想,

44、逐渐在一些中国人心中建立。例如李大钊等人,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与其他思想流派展开激烈的交锋。例如出现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即中共建党前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说的三次著名论战,经过论战,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人们所理解与选择,最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四)该运动成为中国建立与世界文化密切联系的一次努力。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当一部分人为海外游学归来的人士,例如胡适等人,他们成为中国与世界新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的文化开放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后,中国加强了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建立了与世界文化的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封闭的学术环境被进

45、一步打破,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频繁。【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一) 维新派与顽固守旧派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政治制度等问题展开。通过论争,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成为许多人的信念,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二)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围绕同盟会的纲领即三民主义进行的,也就是中国要不要“ 反满 ”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其中要不要“反满” 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场论战的

46、中心。革命派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三)新文化运动。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一)五四运动为实现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7、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精神。(二)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进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对运动起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指导作用。(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9 【正确答案】 李大钊,字首常,1889 年生,河北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职务,同时为中共北

48、方区委的实际负责人,享有“南陈北李”之名。在国共合作时期,他成为国共两党在北方的重要领导人物。1927 年 4 月被奉系军阀所害。李大钊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面对西方列强和清王朝统治下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他大量阅读西方先进理论书籍,将建立民主共和国作为自己的理想。后来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十月革命后,他开始转向共产主义,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冲破旧有的西方民主思想体系,最终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先后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并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在“ 问题与主义”

49、的论战中,与胡适的改良主义观点进行交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一大后,李大钊作为北方区委的主要负责人,为华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后顺直省委的建立与发展,都与当年李大钊的苦心经营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积极帮助国民党发展华北地区党组织,为此后国共两党反对北洋军阀提供了重要契机。【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0 【正确答案】 (一) 生平。陈独秀(18791942) ,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 人。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次年改名新青年) 杂志。后长期主编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917 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 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 年参加领导五四运动。1920 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人之一。1921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7 年中共八七会议后,被撤销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29 年因反对共产国际,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后成为中国托派的领袖。1932 年在上海被国民政府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