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847173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5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结合学术动态谈谈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浙江大学 2000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 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1998 年加试中国近现代史真题)3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苏州大学 2000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苏州大学2002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4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与意义。(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5 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2009 年统考真题)6 简论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的演变。(北京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7 简述洋务运动中的五个军工企业。(南京

2、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8 试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及影响。(西北大学 2006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9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是如何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0 试述清末废除科举、创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及其意义。(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11 概述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福建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12 简述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武汉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3 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 问题。(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14 论述 1895191

3、9 年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文化关系。(2016 年统考真题)15 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6 概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潮的三次论战。(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7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过和意义。(云南大学 2014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18 评述“新生活运动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19 论述 20 世纪 20 一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 论战。 (2010 年统考真题)20 简述“九一八 ”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1 简述 19311937 年间的日本侵华史

4、实。(南京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2 论述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中国社科院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3 论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北京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24 评述中共七大及其历史影响。(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5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6 试论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和美英的关系。(南京大学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7 简述全国土地会议。(河北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28 简述淮海战役发生全过程及其军事战略。(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

5、国近现代史)真题)29 简述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30 评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5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学者李育民把不平等条约按内容归纳为如下六大类别:一是以租界制度和治外法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侨民管理制度;二是以协定关税、协定内地通过税、内河航行通商制度、自由设厂制度、路矿借款等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经济特权制度;三是以海关行政外籍税务司制度和海关兼常关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行政特权制度;四是以自由传教和控

6、制中国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文化特权制度;五是以对中国实行军事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驻军制度;六是以在中国某一区域取得独占权益和领土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制度。 (二)政治影响。学者徐绪典从法权、财权、政治三个方面论述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方面的破坏作用:第一,对中国法权的破坏;第二,掌握了中国的财权;第三,间接控制中国的政治。学者李育民认为,“条约制度” 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保持旧制度的前提下促使它趋于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又刺激它产生近代性质的变化。由此可见,中国由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进入国际社会时,它的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是相伴而行的,也正因为如

7、此,在这个混合结构中,近代性质的方面处于一种被支配而受限制的地位,以致它的进步性往往是很艰难地显示出来。【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2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895 年 4 月 17 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 马关

8、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3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901 年 9 月 7 日,奕勖、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 11 个

9、国家的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正式订立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正约有 12 款,还有 19 个附件。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 39 年还清。加上年息 4 厘,本息共计 98223 万余两。这笔赔款习惯上被称作“庚子赔款”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2)在北京设立“ 使馆区”。中国人民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各国可以在这里驻兵。(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 一律削平” 。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1 2 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

10、各种组织,“ 违者皆斩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以办理今后对帝国主义的交涉。 (二)影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于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4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 8 5 9 年 4 月,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玕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

11、 ”,反对 “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 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

12、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5 【正确答案】 (一) 崛起过程。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奉旨在湖南、安徽编练地方武装,称为湘军、淮军。湘、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1860 年 6 月江南大营覆灭后,咸丰皇帝因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的计划破产,以肃顺的主张,给曾国藩以地方实权,任命他为署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均归其节制。1861 年 11 月,慈禧太后上台的当月,又命令曾国藩统辖江苏、

13、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打破了两江总督只辖苏、皖、赣三省的惯例,命令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悉归其节制。随着湘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 (二)影响。(1)湘淮系的扩展,从根本上说是反映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地方督抚中满汉比例的变动,尤其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2)湘淮势力控制地方权力,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 ”的局面。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决非将帅可得而私有。但是,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自湘军起,兵归国有的局面转变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

14、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此种筹饷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兵归将有、各私其军的格局。湘淮军将帅既得总督、巡抚的地位,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6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转变的轨迹是从传统的朝贡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的演进。与此相适应,清朝的中央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礼部和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外务部的更替。 (一)朝贡体制下的外交。鸦片战争之后,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仍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科举考试和接待外国来宾。理藩院是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在该体制下,清朝对外关系完全

15、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因此,礼部和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国、接待贡使的机构。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 ,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由地方总督兼任。对外交涉则由通商大臣或地方总督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 (二)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60 年以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才开始迈入近代外交体制之下。这包括使节的派遣、驻外使馆的设立、政府级外交部门总理衙门的设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交礼仪以及常规的外事活动的逐步采用等。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的变化。(1)1861 年 1 月 20 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成为近代

16、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它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2)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迫于列强的压力,1901 年 7 月 24 日,清廷诏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负责一切外交事务。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明确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7 【正确答案】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 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 1 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 1865 年到 1890 年,洋

17、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 21 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一)江南制造总局。 1865 年李鸿章创设于上海,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5年,李鸿章购买了美商在上海的旗记铁厂,该厂机器设备比较齐全,可以修造轮船和枪炮。以此为基础,合并丁日昌、韩殿甲分别主持的两炮局,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7 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扩大规模。主要制造枪支、大炮、弹药,同时也生产钢铁和制造轮船。该局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军队。 (二)福州船政局。 1866 年左宗棠创设于福州马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舶

18、修造厂。1866 年 6 月,左宗棠奏请设立船政局,得到批准后与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合同,议定自船厂开工之日起,5 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 1 6 艘,并负责训练中国的技术人员。1866 年 9 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 ,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从建厂到 1895 年,共造船 36 艘,造船技术也逐步有所提高,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制造和驾驶轮船的技术人才。 (三)金陵机器局。 1865 年李鸿章建于南京,其前身是马格里主持的苏

19、州洋炮局。1865 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马格里主持的炮局由苏州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改称为金陵制造局。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产品大部分供应李鸿章的淮军及北洋三省。 (四)天津机器局。 1866 年,奕诉奏准在天津设局制造各种军火,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策划。次年,崇厚建立了天津机器局。这是清朝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最初的厂址在城东贾家沽,号称东局;继在城南海光寺设立分厂,号称西局。1870年,李鸿章调任治理总督兼北洋大臣,接办天津机器局,从江南制造局调来的沈保靖总理局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其产品主要供应直隶、东北及江南各地淮系水陆军。 (五)湖北枪炮厂。由后起洋务

20、派官员张之洞创建。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原定在广州创办枪炮厂,并通过驻德公使洪钧在德国购买机器。1889 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将厂址移至湖北汉阳。1891 年开始购地建厂,1893 年建成。湖北枪炮厂在当时的军事企业中,规模庞大,设备最新,但建厂工程进展缓慢。因张之洞将该厂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汉阳铁厂,致使枪炮厂的生产大受影响。【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8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被列强分割的严重危险。1898 年上半年,继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俄、英、法、日、德等国,纷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21、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维新派的变法宣传。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创设学堂,使资产阶级维新改革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二)影响。(1)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2)戊戌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3)维新运动在反

22、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 中学”、提倡 “西学”的同时,以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式风格,在许多思想和文化领域都开创了新的局面。“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9 【正确答案】 1909 年 10 月各省谘议局成立后,立宪派即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他们在 1910 年发起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将立宪运动推向了高潮。 (一)过程。(1)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1909 年 10 月 1 日江苏谘议局成立后,议长张謇即通电各省谘议局,约请共同发动速开国会请愿运动。11 月,16 省谘议局代表 55 人齐集上海,举行“请愿国会

23、代表团谈话会” 。1910 年 1 月 16 日,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在北京将请愿书呈递都察院代奏。清廷以“国民知识不齐” 为理由,坚持国会的召开须等九年预备期满、国民教育普及之后,拒绝了这次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第一次请愿失败。 (2)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第一次请愿失败后,各省代表通电发表国会请愿代表同人奉上谕后通知书,说明清政府已经拒绝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的要求,呼吁各省绅商、团体继续组织力量,准备再次请愿。然后,他们又在北京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发表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号召各地士绅参加国会请愿同志会,以扩大请愿的声势。1910 年 6 月 16 日,立宪派组织了 10 个请愿团,向督察院上

24、书。6 月 27 日,清廷颁布诏旨,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 为理由,再次拒绝了请愿团的要求。第二次请愿又告失败。 (3)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请愿的再次失败并没有使立宪派气馁,他们决定向资政院、摄政王上书,同时各地谘议局向地方督抚上书,双管齐下。10 月 7 日,国会请愿代表团赴摄政王府上书,载沣拒而不见。9 日又向刚刚成立的资政院上书。资政院接受上书后,于 22 日通过了请速开国会案,并上奏清廷。与此同时,各地谘议局也组织了颇具声势的地方请愿活动,促使 18 省督抚将军联名向清廷发出了请设内阁和开国会的电报。清廷摄于各地请愿运动、资政院和地方督抚的压力,被迫做出让步,于 11 月宣布缩短预备

25、立宪期限,于宣统五年(1913 年)召开国会,国会未开以前,先厘定官制,设立内阁。 (二)影响。国会请愿运动具有民主运动的性质。立宪派采取和平请愿的斗争方式,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宣传了宪政思想,提高了国民的民主觉悟和爱国思想。同时,清政府对于国会请愿运动的态度,逐步暴露了统治者的真实面目,使清政府丧尽民心。部分立宪派通过国会请愿运动,开始同清政府决裂,逐渐转向革命。【知识模块】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0 【正确答案】 (一) 废除科举制度。为使近代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清政府逐步改革并最终废除了科举制度,1901 年后,清政府开始对科举制实行改革,一方面修改科举考试内容,将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大到政治、

26、历史、军事、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一方面逐渐减少科举名额,使学堂与科举最终合流。1905 年9 月,清廷下令从 1906 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这样,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扫除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创办新式学堂。 1901 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称为“壬寅学制 ”,该学制规定从蒙养学堂到大学堂共分 7 级,完成整个学制需20 年。壬

27、寅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 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该章程不仅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系,还制定了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的师范教育体系,以及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科举考试停止后,学校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政府因之于 1905 年 12 月成立了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中央机构学部。学部建立后,颁布了学堂考试章程。至此,自“癸卯学制” 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28、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日臻完善。 (三)鼓励留学。 1902 年 12 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知识模块】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1 【正确答案】 (一)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西学传播。西学是指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西方社会知识等西方学术文化。鸦片战争以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以通商口岸为基地,进行各种西学传播活动,出版了一批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英国传教士兼医师合信的全体新论等 5 种西医著作、英国传教士蒙克利的算法全书、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的天文问答、合信的天文略论、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

29、和中国人李善兰合译的代微积拾级、伟烈亚力与中国人王韬合译的重学浅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等,都是第一次将西方近代科学介绍进中国的著作。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传播。洋务运动开展以后,洋务派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始大量翻译刊印西方图书。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也从事西书翻译活动。同文馆共译刊西方图书 200 多部,内容除了有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以外,更着重于外交、世界历史和法典等。其中以美国人丁韪良所译万国公法、中国人杨树和张秀合译的世界史纲、法国人毕利干所译的化学阐原影响较大。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了翻译馆,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翻译出版西学书籍。翻译馆

30、译刊的西书内容包括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社会科学等,其中著名译作不少,如化学鉴原化学分原地学浅释佐治刍言等,都是影响广泛、轰动一时的译作。在翻译和介绍西学的中国人中,贡献较大的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洋务运动时期传播的西学,内容主要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但有关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也开始增多。在这时期,西学通过遍布各地的新式学堂、各种近代报刊和品种繁多的西书,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西学的影响已经逐渐从知识界扩大到社会基层。 (三)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丑条约订立后,清政府腐朽卖国的真面目,渐为时人所认识。民主革命思想,因之日益传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开辟了思想

31、道路。其时正在迅速形成中的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则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坚力量。上海和东京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与留学生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1903 年前后,在他们中间兴起了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的热潮,二三年内,出版政治性刊物近 20 种,这些刊物从不同角度抨击清政府的丧权辱国、昏庸腐败,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共和思想,鼓吹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以挽救中国的危亡。在创办报刊的同时,革命派还建立了自己的印书馆,印刷革命书籍。这些书籍和革命报刊一样,在国内外销售,传播革命舆论,激发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读物中,影响最大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

32、的警世钟猛回头。【知识模块】 辛亥革命12 【正确答案】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法令。 (一)经济方面,宣布实行振兴实业的方针,颁布保护工商业、鼓励发展民族工业的章程制度和措施,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二)在政治、法律及社会习俗方面,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议等“公权” 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 “私权”;命令各级官厅焚毁刑具,停止刑讯;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以及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33、严禁种植和吸食鸦片,等等。 (三)在文化教育方面,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命令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所颁发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在高等学校中一律废止使用皇朝掌故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知识模块】 辛亥革命13 【正确答案】 (一) 阶级分析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绳、来新夏。他们认为,军阀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在国内军阀则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于这种军阀政治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决定的。胡绳认为,军阀政治所导致的混乱、战争是帝国主义矛盾在中

34、国的反映。 来新夏先生是中国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佼佼者。他在北洋军阀史中认为,北洋军阀集团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 阶级分析理论是国内研究中国军阀政治的主导框架,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的观点来解释军阀政治的产生、冲突和终结。从中国政治的宏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理论具有说服力。但是,在微观层面上,阶级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解释统治集团内部、统治集团与外国势力之间的冲突问题。 (二)现代化理论。运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军阀的代表人物有费正清、派伊。费正清认为,军阀政治的

35、产生是中国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派伊也是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军阀政治。派伊认为,军阀政治在中国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价值变迁与权力组织变迁之间的脱臼,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权威危机。 现代化理论从传统一现代的二元分析出发来解释军阀政治问题。这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阶级分析法大致相同。它也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现代化理论所能解释的也只是军阀政治所处的历史背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军阀组织的内部来解释军阀政治的特征。 (三)军绅关系。军绅关系分析模式是由加拿大学者陈志让提出的。军绅关系中的军是指 1895 年以后渐渐发展的军队,绅(缙绅、士绅)是受传统教育、有功名的人。他认为,1860 年至 1895 年

36、是绅军政权,1895 年至 1949 年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就是军阀政治的核心本质。陈志让认为,军绅政权有五个特征:军人领导绅士;近代民族主义觉醒时代;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权力分散;财政自立。陈志让认为,新兴的军绅政权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一方面是派系的分裂,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分裂。 以现代化作为评判标准,陈志让对军绅政权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他指出,“它造成中国政局的不安定,破坏和阻挠交通运输,摧残中国的教育,搅乱中国的货币制度。在它统治期间,中国新式工业的进步跟军绅政权毫无正面的关系”。【知识模块】 民初政局14 【正确答案】 (一) 政治: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巨额赔款和其他权益,窃据

37、钓鱼岛,霸占台湾、澎湖列岛,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逐步成为列强之一;进一步推行侵华的大陆政策,以福建为其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强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扶植中国军阀、干预中国内政。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俄国大部分在华权益;一战期间出兵中国山东;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日本的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文化:日本对华优越感进一步膨胀。中国人则在反对日本侵略的同时,掀起留学日本的热潮;大量西方新思想、新观念通过日文转译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也受到来自日本的影响。【知识模块】

38、民初政局15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一)五四运动为实现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精神。(二)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进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对运动起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指导作用。(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知识

39、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6 【正确答案】 (一) 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 年 7 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主张对中国社会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同年 8 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予以驳斥,强调只有通过社会革命解决了经济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 (二)社会主义论战。论战的中心是中国是否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1920 年 11 月,张东荪在时事新报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罗素先生给我们的忠告等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主张。当时的共产主义者在新青年共产党等

40、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其观点进行系统的批判。通过论战,驳斥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为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三)无政府主义论战。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取消任何性质的组织纪律和集中领导,建立“自由组织 ”的无政府主义社会。 1920 年 9 月,陈独秀在 新青年的卷首,发表了谈政治一文,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这场论战,争论的中心是如何看待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通过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帮助了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7 【正确答案】 (一) 经过。(1)1923

41、年 6 月 1 2 日至 20 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1924 年 1 月 20 日至 3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国民党“一大”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

42、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3)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7 月 15 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二)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解放了半个中国。【知识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8 【正确答案】 1934 年蒋介石在江西“剿共” 时,发起了新生活运动。 2 月 19 日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 ,并向全国推广。新生活运动,就是使全体国民的全部生活(衣、食、住、行) 都合乎民族固

43、有道德“ 礼义廉耻” 的运动。蒋介石一再强调,新生活运动的“ 中心准则 ”就是“礼义廉耻”四个字。蒋介石发起 “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从“ 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 ”等日常生活人手,以 “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 为具体目标,使 “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 ”,“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蒋介石自从提出新生活运动后,连续发表多篇演说,并主持制定了新生活运动纲要和新生活运动须知两个文件。1934 年 7 月,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蒋自任总会长,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为主任干事,下设调查、设计、推行三股,并分别聘任数十名高级官员为指导员、干事。国民政府还制定了各级“新运会“的组织大纲,在

44、全国各地进行组织,大张旗鼓地加以推行。但是,新生活运动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知识模块】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19 【正确答案】 (一) 背景。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等问题的争论,引发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二)过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始于 1928 年,由陶希圣在新生命杂志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挑起。1930 年,王学文、潘东周在新思潮杂志上著文论证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灵峰、任曙等人在动力杂志上著文断言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1932 年至 1933 年,这一争论扩展到了史学界,展开了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934 至 1935

45、年,讨论的方向又转向了中国农村社会,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等在中国农村杂志上撰文论证中国农村经济半封建性质;王宜昌、张志澄等人则在中国经济杂志上发表文章,认定中国农村已是资本主义占了优势。 (三)各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论战首先是围绕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这三种社会势力在中国的相互关系,以及关于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而展开的,所关注和要认识的中心问题是:应该把中国社会定位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或一般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哪一阶段上?现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论战的主要参加者主要为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和所谓“ 托派团体 “骨干。前者有

46、王学文、潘东周、吴黎平等人,他们因创办新思潮杂志,被称为“新思潮派” ;后者有严灵峰、任曙等人,因办有动力杂志,被称为“ 动力派 ”。(1)“新思潮派”的观点:封建压迫是中国国内压迫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结合。(2)“动力派”的观点:质疑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而且对由此而得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提出了不同意见。 (四)影响。(1)衍生有关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以及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进而影响到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2)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知识模块

47、】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20 【正确答案】 “ 九一八 ”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决定对日方针是不抵抗,而依靠国联的力量抑制日本的侵略行动。1931 年 9 月 21 日,中国代表施肇基正式向国联递交声明书,报告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的经过和中国未做任何抵抗的事实,请求国联立即召集理事会,阻止此种形势的扩大及恢复事变前原状。11 月 21 日,国联通过了组织调查团的决议。 1932 年 1 月,由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该团于 3 月至 6 月在中国活动数月后,到 10 月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等若干基本事实,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也作了一定

48、程度的揭露,指出日军在“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行动 “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 ”,“满洲国” 是日本制造的傀儡政权。但报告书在许多方面为日本侵略者辩护,从而作出了许多有害于中国的结论。这个报告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反对。1933 年 2 月 24 日,国联大会通过报告书,基本上接受了李顿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并申明对“满洲国” 不给予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3 月 27 日,日本政府发表通告,宣布退出国际联盟。【知识模块】 抗日战争21 【正确答案】 (一)“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多次指示张学良对日本的

49、侵略要采取不抵抗态度。到 19 日晨,沈阳城全被日军占领。日军在侵占沈阳的同时,也攻占了长春。至 9 月底,日军侵占了除辽西地区之外的辽宁、吉林两省。1932 年2 月 5 日,日军占领了哈尔滨。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二)“一.二八”事变。日本在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后,为了转移国际视听,并逼迫国民党政府承认它占领东北的既成事实,又向上海发动进攻。日本海军陆战队于 1月 28 日深夜在闸北发动进攻,驻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和影响下,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抵抗。淞沪抗战坚持了一月之久。5 月 5 日,中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只能留驻在昆山、苏州一带,不能进驻上海,而日本侵略军却可以继续留驻上海。 (三)塘沽协定 。1933 年 4 月,长城抗战失败,日本关东军进入华北,直逼平津。5 月 31 日,国民党政府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