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84717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8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简述 1858 年在上海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苏州大学 2001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 1896 年中俄密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有何危害?( 苏州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3 简析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4 根据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论述当今史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看法。(厦门大学 2016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5 结合学界已有成果,评析李鸿章晚清外交活动。(北京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6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四川大学 2014 年中国通

2、史真题)7 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2015 年统考真题)8 简述清束预备立宪的原因和主要措施。(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9 论述废除科举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0 略述晚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措施。(2008 年统考真题)11 论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思想演变。(北京大学 2013 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 )12 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南京大学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3 论述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经济率先自东部兴起的原因。(南开大学 2014 年中国历史真题)14

3、 概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思潮。(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5 试述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实质。(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6 试析共产国际与 1920 年代中国革命的关系。(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17 论述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18 论述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 之争。(吉林大学 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19 试述“九一八 “事变对中国的影响。(河北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0 结合史实,分析华北事变前后国民党对日本政策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华东师范大学 20

4、04 年中国通史真题)21 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四川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大学 2006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22 简述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初期的正面战场。(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宁波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3 简评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武汉大学 2001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4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复旦大学 1 999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

5、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5 论述 19311941 年英美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2014 年统考真题)26 结合史实对 1946 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作一述评。(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7 评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四川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8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政权巩固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真题)29 结合史实论述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30

6、 论述 18401979 年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发展。(首都师范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8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858 年 11 月,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全权代表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等,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主要内容有:承认贩卖鸦片为合法贸易,鸦片改名“洋药” ,每箱在通商口岸交纳三十两的进口税;中国海关由英人“ 帮办税务 ”;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抽 5;洋货运销内地,除按价值抽 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二)影响。 通商

7、章程善后条约不仅将侵略者通过天津条约取得的权益具体化,而且有了重要的增加。条约规定鸦片以“洋药” 的名义纳税进口,鸦片贩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得以实现,自此,烟毒更为猖獗。条约以“各口划一办理” 为由,将外国侵略者利用 1853 年小刀会起义窃据上海海关管理权的做法强行推广于各口岸,要求由英国人“ 帮办” 各口海关税务,造成了中国海关管理大权的旁落。条约规定的进出口税率,大大低于从前,而且转口运销的货物,在交纳 5的母口税和 25的子口税后,即可行销各地而不再征税,这极大地便利了西方国家的对华经济侵略。【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2 【正确答案】 (一) 内容。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幻

8、想,实行联合俄国、牵制其他列强的外交方针。1896 年,清政府借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之机,派李鸿章赴俄秘密谈判。于 6 月 3 日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密约的主要内容有:(1)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2)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3)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该路的修筑和经营,由中国交与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其详细合同由中国驻俄公使与华俄道胜银行商订。(4)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 (二)危害。表面看来, 中俄密约是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实

9、际上,俄国的目的是在“ 共同防日 ”的名义下,通过修筑中东铁路把自己的势力深入中国东北地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根据中俄密约,清政府于 1896 年 9 月 8 日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设立了名为中、俄合办实由俄国独揽大权的所谓“ 中国东省铁路公司 ”,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俄国在铁路沿线享有派驻警察、开采煤矿和兴办其他工矿企业的权利,实际上把这些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3 【正确答案】 (一) 内容。根据“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

10、。凡 16 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 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 丰荒相通 ”、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二)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方案,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要求摆脱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追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意义。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 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11、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4 【正确答案】 义和团运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北方民间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排外运动,它的兴起以当时的一个著名民间组织义和团为核心,后来得到清政府的支持。该运动的主要特征就是仇视一切西洋事物,盲目排外,并杀害西方在华传教士与外交官等,最终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关于此事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于义和团的评价存在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从将其作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到认为其盲目排外最终引发侵华事件的变化,体现了学界对于义和团运动评价的时代特征。但总的

12、说来,当今史学界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看法,已经脱离了对其功过是非的简单定义,而是更加理性地反思。总体而言,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关系其历史地位和评价,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争议主要围绕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封建性质问题展开。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不具有反封建性质,主要体现为与清政府的密切关系,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等;但有学者坚持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尽管其主要矛头是帝国主义,但仍然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能因为义和团没有突出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就从根本上否定其反封建性质。 (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阶段划分问题。近年来,学

13、界将目光转移到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上去,从文化学、社会学、宗教学等角度审视和思考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复杂原因。对于义和团运动的阶段划分,对于 1898 年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标志,学界有提出新的看法,即 1984 年;而有英国学者则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为1896 年。对于划分阶段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 1900 年 6 月慈禧颁布宣战为断限;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分为三个阶段:1898 年至1900 年 6 月为第一阶段,1900 年 6 月至 9 月为第二阶段,1900 年 9 月至 1902 年7 月为第三阶段。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三)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

14、地位问题。近十年来学界对义和团的评价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内容。在积极方面,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历史转折关头,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民族自卫救亡运动,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民族救亡运动的最高峰。但也有观点认为,义和团盲目排外行为与封建顽固派的国粹主义思潮相呼应,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和民族自卫的过程,破坏性十分明显。尽管其反侵略是正义的,但其社会政治诉求却非常落后,它仇视一切文明,这种反现代化的态度与近代中国力图建立现代化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实现社会转型,是背道而驰的。【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5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外交活动。1870 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北洋大臣

15、拥有处理外交事宜的大权,李鸿章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外交活动中以“外须和戎”为总纲、 “以夷制夷 ”为外交手段,其主要外交活动有:(1)1871 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2)1876 年,为解决 “马嘉理事件”,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在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英国取得进入云南及西藏特权。(3)1885 年,清朝政府和法国为结束中法战争,派“主和派” 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因为此约是在战场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4)1895 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利后,以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在日本

16、马关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5)1896 年,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以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为名,赴圣彼得堡,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与沙皇俄国签署中俄密约。(6)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李鸿章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协议东南互保。清政府战败后,任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八国签署辛丑条约。 (二)学界研究及评价。李鸿章活跃晚清政坛约四十年,对当时的外交产生极大影响,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且有较大研究观点分歧。学界对李鸿章晚清外交活动的评价不外乎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和中立评价三种态度,其主要研究观点有:(1)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虽以失败告终,但包含有

17、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代表学者有陈旭麓等人。(2)认为李鸿章虽有御外侮的愿望,但毕竟签订了那么多的屈辱条约。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代表学者有夏东元等人。(3)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他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和错误,更要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中来寻找根源。如吴福环评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欧阳跃峰论李鸿章的“ 和戎 ”观等文。【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6 【正确答案】 (一) 军事工业。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 1862 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

18、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 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 1865 年到1890 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 21 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二)民用工业。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自 70 年到 90 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 20 多个,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个别的(如湖北织布局)一度采取官商合办方式外,其余企业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

19、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三)编练海军。 1874 年,日本派兵侵略台湾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经过半年多的讨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终于达成共识,确立了加强海防的方针,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每年从海关税、厘金项下拨解经费。清政府一开始即以创建北洋海军为重点,筹建海军主要由李鸿章负责。海军舰只除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外,主要购自英、德两国。至 1894 年,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六七十艘,已具有相当规模。【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7 【正确答案】 中国: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

20、总局等军工企业,此后又陆续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洋务企业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又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在机器修造、缫丝、棉纺织等行业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这些企业资本少、技术落后。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推行“殖产兴业” 政策,大力引进西方科技和设备,成立工部省和内务省等机构,大力发展交通、航运;1880 年发布“官业下放令” ,放弃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方针,转而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出现工业革命热潮;培植了三井等财阀。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工业发展受到外国资本及本国封建主义的严重阻碍;日本明治维新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要

21、的推动作用;日本近代工业生产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8 【正确答案】 (一) 原因。(1)日俄战争后,日本以小国而击败大国的事例给饱经列强欺侮的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鉴于日本明治立宪以后的蒸蒸日上,朝野有识之士通过比较,基本上认为日本进行西方法律文化改革而建立立宪政体,是其摆脱落后而跃入强国之列的根本原因。(2)1905 年 7 月,清政府决定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派大臣到欧美各国考察宪政的做法,派遣亲贵重臣先行对欧美各国政治制度进行详细考察。12 月,载泽、尚其享、李盛铎、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奉旨分别前往欧美和日本考察政治。1906 年 8 月,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

22、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 (二)主要措施。清政府于 9 月 1 日正式宣布“ 预备仿行宪政” 。谕旨指出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能立即实行宪政,应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 。 (1)改革官制,确立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11 月 6 日,清廷宣谕按奕助等厘定的新官制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理藩院为理藩部,大理寺为大理院,都察院为都御使、副都御使,其中,法部管司法,大理

23、院管审判,都御使负责纠察行政缺失;将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人礼部,工部并入商部,取名农工商部;增设专管轮船、铁路、邮政的邮传部;内阁、军机处、外务部、吏部、学部等部门不变;准备设海军部、军谘处、资政院、审计院等。1907 年,清政府又对各省官制进行了改革。 (2)1908 年 9 月,清政府宣布“ 预备立宪”以 9 年为限,同时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院、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统帅陆海军及编订军制、宣战议和及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及发布命令等权力,并总揽司法权。同时它也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24、同时还对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有获得人身保护等权利。 (3)1911 年 5 月,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宣布裁撤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任命奕助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任内阁协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但在内阁 13 名成员中,竞有 9 名满人,汉人只占 4 名;而且在 9 名满人中,皇族竟然又占了 7 名。皇族不仅充当了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数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知识模块】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9 【正确答案】 (一) 科举制的废除。20 世纪初,清政府逐步改革并最终废除了科举制

25、度。1901 年后,清政府开始对科举制实行改革,一方面修改科举考试内容,将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大到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另一方面逐渐减少科举名额,使学堂与科举最终合流。1905 年 9 月,清政府下令从1906 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这样,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废除。 (二)影响。科举制的废除,扫除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政府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不仅是一次政治变革,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迁,造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科举制废除后,耕读仕进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转变,城乡逐渐分离,在传统社会中原居四民之首的士阶层不复存在。由于政教

26、相连的政治传统中断,政统的常规社会来源枯竭,又缺乏新的职业官僚养成体制,原处边缘的军人和工商业者等新兴权势社群因“市场需求” 而逐渐进据政统。【知识模块】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0 【正确答案】 晚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集中体现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个时期。 (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工矿交通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二)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设立农工商局,保护农工商业,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27、预算。 (三)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于 1903 年 8 月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1906 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即着手建立联络官商的机构,以沟通商情,推动工商业的发展。1903 年,清政府谕令在各省城设立商会、各州县设立分会。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 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知识模块】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1 【正确答案】 (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创立民国。1912 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参议院,

28、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袁世凯达成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并由袁世凯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结束清朝统治。(2)讨袁护法。1912 年 8 月,联合其他党派,改组同盟会,成立国民党;1913 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发起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71918 年、192l1922 年,联合南方派系在广州先后两次展开护法运动,均以失败告终。(3)联俄联共。1919 年 10 月,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3 年,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确立联俄政策;1924年,

29、建立黄埔军校,学习苏俄的建军经验;1924 年,在国民党一大上,确认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开启国共第一次合作。(4)扫荡军阀。1924 年 9 月江浙战争爆发,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准备进行北伐;10 月,广州发生商团事变,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10月 23 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北上后不幸病逝。 (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演变。(1)民族主义的发展。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二是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了由“ 排满兴汉” 到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转变。(2)民权主义的发展。主张国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强调国家政

30、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的发展。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国家应当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凡具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之企业,要“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4)政权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中央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主张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知识模块】 辛亥革命12 【正确答案】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危局,早期

31、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其内容为废八股办学堂、开报馆、除弊政、鼓励兴办农工商实业、改官制、裁冗兵等,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变法改革运动最后却失败了。 1911 年 10 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起义,随后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不久清帝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被推翻。辛亥革命是进入 20 世纪后发生的一场扭转中国历史的深刻变革。它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颠覆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国家形态向近代社会的转变,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前进了一步。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以改革和革命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

32、响。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戊戌变法开始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它虽没有真正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对君主专制制度发起的挑战则是近代中国制度形态转型的开始。而辛亥革命则是改良运动的历史顺延,它坚决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制度变革上比戊戌变法走得更远。其历史价值也在近代国家制度形态的转型上得到了证明。民主共和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华民族逐渐与世界近代潮流相融合。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是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中国现代化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改革与革命两种道路有时是对立的,有时又是统一的,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知识模块】 辛亥革命13 【正确答

33、案】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经济率先自东部兴起,并最终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弄潮儿,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类。 (一)在外部原因方面: (1)东部通商口岸的窗口效应。西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都在东部,这些口岸成为此后外资来华的第一站,而口岸中租界的存在,更是形成类似窗口的示范效应。例如上海、广州、南京、福州等地,这些地区开埠后,经济日渐繁荣,并很快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经济团聚,进而使东部地区率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发展起来。 (2)外资企业大都集中于东部。东部地区因地理位置,成为外资企业开办的首选之地,这些企业的开办,客观上拉动了当地的就业、消费乃至原料供应,最终带动了东部

34、地区经济的发展。(3)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面临转型,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是东部地区得以率先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一。马关条约中对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办厂的内容,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二)在内部原因方面: (1)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自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以上海为例,上海是长江的人海口,作为天然良港,自然会率先发展起来,并带动周围城镇的经济增长。 (2)清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清末民初东部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离不开官方的扶持。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乃至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扶持措施中,不论是洋务运动时官督商办的军工和民用企业、清末新政时

35、期的奖励工商举措,还是民国初年对于经济的制法,乃至近代以来中国在东部自开商埠等,都为该地区的率先发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3)东部地区开风气之先,民族资本主义得以率先发展。东部地区位于沿海,极易得到来自外界的信息,成为开风气之先的首善之区。特别是在民族意识逐渐觉悟的时期,通过经商来与西方“商战” 的观念也自然较为盛行。民间早已形成了经商的风气。在洋务运动时期官方创办的企业的引领下,民间一些企业也逐渐开办。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支持民间办厂,更是推动了东部地区企业的创办,使东部地区民族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大大增加。【知识模块】 民初政局14 【正确答案】 (一) 维新派与顽固守旧派论战。主要围绕

36、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政治制度等问题展开。通过论争,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成为许多人的信念,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二)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围绕同盟会的纲领即三民主义进行的,也就是中国要不要“ 反满”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其中要不要“反满” 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场论战的中心。革命派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三)新文化运动。 1915 年 9 月,

37、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知识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5 【正确答案】 (一) 内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19年 7 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实用主义的哲学为武器,借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各种“空泛” 的主义为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

38、情,并反对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同年 8 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离,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双方展开有关“问题与主义” 的争论。 双方的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做指导,二是中国问题要不要进行根本解决。胡适主张一点一滴改革社会具体问题。李大钊则明确指出:中国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来一个根本解决,即用革命手段,改变社会经济制度。 (二)性质。关于论战的性质,学界有不同看法。(1)有学者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的公开分裂。(2)胡绳先生认为,胡适在当时属于中间力量,胡适与李

39、大钊的“问题与主义” 之争,不是敌对双方的政治斗争,而是朋友间的争论,双方都是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势力的。(3)张传鹤先生认为,它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知识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6 【正确答案】 20 世纪 20 年代,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历史事件上: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920 年 4 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 7 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对各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指导思想。1922 年,

40、中共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 (二)国共合作和中国国民党改组。共产国际在中国所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没有离开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在中国找到苏维埃的朋友和支持力量。他们不仅需要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支持,也需要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国民党人的支持,因此,建立苏俄援助下的国共合作,就成为共产国际在东方的一项战略决策。1923 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宣言,并就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1922 年 7 月 18 日,共产国际根据派赴中国的代表马林的报告,确定在中国采取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行两党合作。1923年 1 月,共产国际正式发出

41、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知识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7 【正确答案】 (一) 内容。改订新约是南京政府的重要外交活动。1928 年 6 月 15日,南京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内称:“今当中国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7 月 7 日外交部提出重订新约的三条原则:条约已届期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订;旧约已期满新约未订定者,另订适当临时办法,处理一切。改订新约的内容包括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1)关于关税自主问题。1928 年 7 月,国民政府首先同美国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

42、条约,随后,陆续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缔结“友好通商条约” 或新的“关税条约”。所有这些条约都在原则上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根据这些条约,中国方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关税制度上的均一税和海陆关不统一这两种不合理的规定,使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并提高了税率。但是,关税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帝国主义者手中,税率的提高也仍有限制(基本按 1926 年关税会议所议税率),所以中国的关税权仍不能完全自主。 (2)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 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

43、并未实行。 (二)意义。南京政府的 “改订新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改订新约这种方式,国民政府取得了有关各国的承认。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更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知识模块】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18 【正确答案】 (一) 争论内容。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政府当局的保守倾向,思想文化界分流也日趋明显,这使始之于 20 年代的东西文化之争带上了政治色彩。围绕文化抉择的讨论,出现了立场大相径庭的两派:一为“西化派” ,一为“本位派”。“西化派”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 “全盘西化”是他们在论争中提出的口号; “本位派”则以发表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44、宣言 的十位教授为代表,他们提出了“ 建设中国本位文化” 的口号。“ 西化派 ”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和时代性,“本位派” 则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论争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根本问题上:一是已经步入现代的中国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文明与文化?二是如何来建设为现时所需要的新文明和新文化? (1)“中国本位文化”论。1935 年 1 月 10 日,陶希圣、萨声武等十位教授在上海 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这就是所谓的“十教授宣言“或 “一十宣言”。主张今后文化建设应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同年 5 月,又发表我们

45、的总答复,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时此地的需要” ,即“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 。其结论是“不能赞成完全模仿英美”,也反对模仿苏俄。 (2)“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正面对立的是 “全盘西化”论。“ 全盘西化”一词,是胡适首先使用的。主张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序经。1934 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中派“ 各有其不足 ”,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彻底地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 ,“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 (二)影响。(1)在讨论中,“ 中国本位

46、文化”论与“全盘西化”论两极对立的观点有互相吸收的趋向。“全盘西化”派放弃了“全盘”的提法,而“本位文化”派也不断充实对“ 本位”的解释,提出建立“中国本位意识 ”的观点。(2)“中国本位文化”论者与“全盘西化”论者在讨论中逐步达成一种共识,即用 “现代化”这个概念来取代 “西化 ”“本位文化”等概念。【知识模块】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19 【正确答案】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半年内,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1932 年 3 月,日本以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从此东北处在日本的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之下。 (二)“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是中国民族独立和民族生存的

47、根本威胁,迫切要求改变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因而形成了空前的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 (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由最初 “不抵抗、不交涉”逐渐演变为“抵抗”与“交涉”并行,以谋求解决中日间矛盾、挽救民族危亡之道。 (四)随着“九一八”事变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数量、移民的空间流向以及居住年限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年代前期移民运动的畸形发展。【知识模块】 抗日战争20 【正确答案】 (一) 政策变化。华北事变前国民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的对策,作为内政外交的政策支点,对日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先后

48、同日本签订了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但是随着华北事变后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强,国民党对日政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抵抗。 (二)主要原因。华北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发生转变不是偶然的,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条件决定的,是诸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侵略,从根本上威胁到南京政府的统治地位,这是南京政府转变对日政策的主要原因。(2)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英美的在华利益,英美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这是南京政府对日政策转变的外部因素。(3)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给国

49、民政府造成了强大的压力,迫使国民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4)南京政府有效控制西南地区、地方实力派政治态度的变化是推动国民党对日态度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知识模块】 抗日战争21 【正确答案】 (一) 形成。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七七事变爆发后,迫切需要建立国共两党的合作,从而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 年 7 月 15 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送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约定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宣言提出了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政治主张,作为国共合作的纲领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 1937 年 8 月 22 日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发布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也于 8 月 25 号发出改编命令,将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 月 11 日按全国统一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