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84733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3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3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著名的绥靖政策文件霍尔一赖伐尔协定是英、法与意大利签订的,密谋发动( )。(A)西班牙内战(B)意大利人侵埃塞俄比亚(C)德国人侵奥地利(D)德国人侵捷克斯洛伐克2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事件是( )。(A)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B)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C)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 )。(A)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B)英、美对日本的贸易禁运(C) 大西洋

2、宪章的发表(D)美国改变中立态度4 苏、美、英三国首脑都参加的会议不包括( )。(A)波茨坦会议(B)雅尔塔会议(C)德黑兰会议(D)开罗会议5 下列关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苏联答应对日作战(B)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C)决定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D)通过了苏、美、英三国战后合作宣言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轴心国开始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墨索里尼政府垮台(B)德军侵占意大利(C)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D)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轴心国军队被歼灭7 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会议是( )。(A)德黑兰会议(B)开罗会议(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8 世界反法

3、西斯同盟正式建立的根本原因是(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B)苏联参战(C)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矛盾的激化(D)美国改变中立态度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是( )。(A)敦刻尔克战役(B)诺曼底战役(C)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0 “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归还中国” ,出自( )。(A)大西洋宪章(B) 联合国家宣言(C) 开罗宣言(D)德黑兰会议决议11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在内容上的一致之处是( )。(A)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B)苏联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C)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D)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12

4、“二战”中,未参加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国家是 ( )。(A)匈牙利(B)西班牙(C)意大利(D)罗马尼亚13 “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同英、美两国共同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B)英、美对日本侵华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C)中、英、美三国是对日本作战的最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D)英、美为了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14 两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不同点是( )。(A)战争的原因不同(B)战争的性质不同(C)战争的范围不同(D)战争的目的不同15 “二战”爆发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B)资

5、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D)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6 慕尼黑协定17 大西洋宪章1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 租借法案20 珍珠港事件21 斯大林格勒战役22 绥靖政策23 联合国家宣言三、论述题24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问题解决的过程。25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26 论述印度非暴力运动的过程和失败原因。27 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28 怎样评价凯尔革命?29 试述 1929 一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影响。30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

6、用。31 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什么?32 试析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的异同。33 分析论述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3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霍尔一赖伐尔协定是英、法与意大利在 1935 年 12 月的协定,密谋让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了结束第二次意埃战争,不惜出卖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利益,以满足墨索里尼的野心。【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7、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由于英、法宣战后推行“奇怪战争”,波兰孤立无援而沦陷。【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英、苏、中等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开罗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 年 11 月 2226 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雅尔塔会议上,一方面,美、苏达成了战

8、后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构筑了“雅尔塔体系”的最初框架;另一方面,该协议协调了盟国最后击败德国和日本的立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到来。【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许多转折性事件需要重点记忆。【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开罗会议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由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三种力量组成的。苏、德战争和太

9、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使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诺曼底登陆计划的实施,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开罗宣言声明: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主要是讨论欧洲战场和战后欧洲的政治问题。【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西班牙内战后,弗朗哥叛军建立了法西斯

10、政权,但是并没有参加“二战”。【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二战”期间,中国作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发重新争夺对世界支配权的斗争。【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11、 分,共 80 分。16 【正确答案】 1938 年 9 月 29 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 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的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 月 15 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 月16 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试题解析】 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大西洋宪章是 1941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

12、联合宣言。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是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宪章具有欺骗性,但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试题解析】 大西洋宪章即罗斯福丘吉尔共同宣言,1941 年 8 月 14 日发表。宣布了美、英两国国家政策中的八条共同原则。【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 1939 年 8 月 23 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

13、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 年 6 月 22 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试题解析】 在某种程度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担忧,为德国在西线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也加速了战争的爆发。【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9 【正确答案】 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法案在 1941 年 3 月 1

14、1 日生效,授权美国总统“ 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 的意义。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于13 亿美元的物资。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 1940 年通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试题解析】 租借法案对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0 【正确答案】 珍珠港事件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1941 年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司

15、令官山本五十六开始拟定此项远洋奇袭计划。11 月底付诸实施。日本以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历时 12 天,行程 4 000 海里,于夏威夷时间 12 月 7 日(星期天)晨 7 时 50 分由舰载飞机对珍珠港发起了空袭,炸沉和重创美国军舰 19 艘,炸毁飞机 231 架,美军死伤 3 784 人,留在港内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次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试题解析】 珍珠港事件后,英、美对日宣战,德国对美宣战,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1 【正确答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即 1942 年 7 月到 1943年 2 月,苏联红军为了粉

16、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后,把兵力集中于南方。1942 年 7 月 17 日,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原名为察里律,现名为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至 11 月上旬,德军已占领该市大部分地区。1942年 11 月 19 日,苏军发动反攻,包围了德军 25 万人。1943 年 2 月 2 日,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试题解析】 这次战役给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各国人民极大鼓舞,各国更加积极开展反法西斯斗争,使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出现新的局面。【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2 【正确答案】 绥

17、靖政策指一种对侵略者姑息、妥协,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欲望的办法来换取自身的和平与安全的政策。它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一战” 后,帝国主义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和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德日、防范苏联和镇压革命。30 年代之后,绥靖政策从德国公开备战、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开始施行,并在1938 年的慕尼黑会议及慕尼黑协定签定后达到顶峰。【试题解析】 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英、法、美等国要

18、避战求和,利用德国反苏,英国还企图利用德国削弱法国。但该政策实际上却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美等国也尝到了绥靖的苦果。【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3 【正确答案】 联合国家宣言:1941 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把世界 45 的人口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 年 12 月 22 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集会。美国倡议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宣言,并提出了宣言草案。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苏、英、中等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对法西斯三国

19、同盟成员国及仆从国家作战,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试题解析】 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三、论述题24 【正确答案】 (1)巴黎和会规定:德国先付 20 亿金马克。1926 年赔偿委员会会议确立赔款总数为 1 320 亿金马克,42 年年限。(2)面对德国 “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 “道威斯计划”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规定德国近期赔款数额及赔款来源。(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了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

20、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 ,各国被迫接受。(5)1932 年 洛桑条约签订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试题解析】 “一战”后协约国集团极力维持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而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集体安全问题。【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5 【正确答案】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1)在经济上,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这一模式在保证工业化的迅速完成,尽早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斯大林模式在实

21、现宏观经济规划方面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斯大林模式有着更多的弊病:强制性、封闭性和保守性。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从长远看,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于重工业的原因。(2)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逐渐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了个人高度集权制度。(3)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特殊情况下的畸形现代化。苏联当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残余的国家,又要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

22、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卫国战争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从长远看,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试题解析】 斯大林模式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6 【正确答案】 (1)过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加强镇压。1919 年 4 月 13 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 年 9 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

23、作计划。在甘地的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但是运动很快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的“越轨” 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 月 10 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2)失败原因: “非暴力”只是印度民族资产 阶级的一种政治策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甘地的宗教的非暴力原则同资产阶级的策略原则屡屡发生冲突,它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更是格格不入。一方面,他积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政治斗争,号召不惜一切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制度;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群众进行任何暴力反抗行动,多次停止不

24、合作运动,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延缓了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进程。【试题解析】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殖民时代的民族解放运动重要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7 【正确答案】 (1)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甘地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他自始至终举起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英斗争;他是印度国大党的核心人物,曾根据实际情况将国大党改组为一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并有城市人民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印度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甘地比较注重实际,他根据当

25、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他先后四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人民大众的民族觉悟;他在反英斗争中善于把印度各阶级、不同种姓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旗帜之下,使反英斗争由上层的小圈子扩大到人民群众之中。因此,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 1947 年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2)甘地虽然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和甘地主义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界限之内。加之他在反英斗争中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

26、了印度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试题解析】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印度被誉为“圣雄甘地”。18931914年他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即甘地主义。甘地主义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8 【正确答案】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 6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 20 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

27、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在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在 19191931年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 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在 1931 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 1937 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试题解析】 凯末尔主义的六项原则表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

28、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9 【正确答案】 (1)危机的根源: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矛盾的恶性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基本的矛盾,同时也与“一战” 后的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程度的提高,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这突出表现在:贫富差距加大,有限的大众购买力与高比率的投资能力二者之间的矛盾直接促成生产过剩危机的来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世界经济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够维系长期的经济扩张。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混乱与不平衡的局面。一是纷乱的国

29、际政治,特别是欧洲政治。二是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债权国,雄踞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而且在海外,美国有大量的投资贷款,这使得世界经济严重依赖美国。所以一旦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便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伴随着 19 世纪 20 年代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大危机严重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各国政府面对危机采取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的经济政策。(2)主要表现:股票市场崩溃,由此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各国工业生产下降:1932 年工业产值与

30、 1929 年相比,美国下降 462,德国下降 402,日本下降 374,意大利下降 332,法国下降 319,英国下降 20。危机也蔓延到所有农业部门,包括谷物业、畜牧业、林业和技术作物部门。大危机造成了大量人口失业。在美国,1933 年失业工人达 1 700 万人,失业率为 249;德国 800 万人,英国 400 万人。危机打击了人们的自信心,造成了人们的恐慌、疑惧,乃至绝望的心理状态。(3)危机的后果:这次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结束了 20 世纪 20 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局面,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和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内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进行调整

31、。危机严重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经济领域,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在政治领域,在危机的打击下,各国当权者纷纷寻找出路;在社会领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反对资本主义的示威游行、罢工运动和农民运动,甚至暴动此起彼伏。危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恶化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危机导致各国政局动荡,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原有的法西斯组织迅速壮大,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产生,其中德、日法西斯组织和势力发展最快,先后控制了国家政权,并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打破

32、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恶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大萧条使得各国为裁减军备所做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转而让位于各种大规模的重整军备的计划。【试题解析】 1929 一 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0 【正确答案】 (1)背景: 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 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口号赢得广泛支持。(2)主要内容:第一阶段:整顿金融:改革银行制度,放弃金本位制,促使美元贬值; 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 实行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第二阶级:颁布社会保险法 华格纳法 公平劳动标准法;

33、进一步推进以工代赈,大力兴办公共工程。(3)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开创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试题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

34、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1 【正确答案】 (1)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希特勒上台的历史根源。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此,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长期的专制文化侵蚀下,一部分落后群众跳不出旧思想意识和习惯的束缚,盲目崇拜权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宣传。旧的国家机器几乎被全部保留下来,旧官僚、旧军官和容克贵族继续控制着军政大权,因而在官僚阶层中也形成了一种对民主自由的轻视、对权威和极权主义的渴望。这些都是法西斯上台的深层历史原因。(2)经济危机

35、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任何政治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一战” 后的德国为纳粹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纵观希特勒上台前的纳粹运动的两次高潮,都是发生在经济危机之际。严重的经济危机使魏玛共和国政府束手无策,在短短的 4 年间(19291933)经过 4 次更迭。纳粹党正是在魏玛共和国千疮百孔的肌体上滋生、繁殖起来的一个毒瘤。纳粹运动能在两次危机中得以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利用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煽动他们攻击和反对共和国。希特勒别有用心地宣传,德国“ 一战” 中的失败是 “十一月革命”造成的,是 “十一月罪人”背叛了德国,

36、而魏玛共和国是十一月革命的产物,所以德国在“一战” 中失败的罪责应由共和国承担,其目的就是为纳粹上台扫清道路。(3)希特勒的欺骗宣传,骗取了部分群众的支持,是他上台的又一重要原因。20世纪初,德国盛行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潮流。“一战” 后,强加于德国的被列宁称之为“强盗和掠夺的条约” 凡尔赛条约,使德国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而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影响,下层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渴望也十分强烈。希特勒利用人民的这种情绪扛起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他利用民族主义进行煽动,抓住凡尔赛条约大做文章,号召人们起来撕毁条约,进行民族复仇战争,扩大“生存

37、空间” ,利用“社会主义”进行欺骗,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向工、农等各阶层大开空头支票,他让人们相信他上台会给德国人民带来工作、面包和幸福。被危机推入绝境的广大下层民众,从希特勒的欺骗宣传中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把他当成了救世主,纷纷涌向纳粹党。由于希特勒和纳粹党善于伪装,富有极大的欺骗性,因而其影响超过了其他政党,得到了迅速发展。(4)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取得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是因为纳粹党的主张从根本上代表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对外他们都主张发动侵略战争,扩大“生存空间” ,以解决德国资源贫乏、市场狭窄与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对内,纳粹叫嚷要实行

38、“托拉斯国有化” ,这实际上是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有利于一小撮垄断寡头对中小企业的兼并,实现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正是由于他们的内外政策完全一致,所以纳粹党逐渐变成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争夺超额利润、发动侵略战争的最理想的工具。纳粹党作为德国垄断资本的一个政治工具,完全是垄断资本家一手扶植的,他们在经济上给纳粹党大量的资助,在政治上加强同纳粹的联盟,帮助其扩大影响。1932 年 11 月 9 日,德国垄断资本的巨头们联名上书总统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正是在垄断资本的大力支持下,希特勒才得以爬上德国统治阶级的最高层。(5)在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希特勒

39、得以上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唯一可以阻止法西斯上台的社会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但当时德国两大工人政党即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了一条与资产阶级合作的叛卖路线,破坏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作了不懈斗争,但也出现了不少失误,如忽视了中间阶层的争取工作,同时对社会民主党的争取工作也不够,甚至将其视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工具大加攻击,使德国工人阶级的分裂状况日益加剧。最终未能阻止法西斯的上台。另外,英、美等国垄断资本,出于反苏反共的帝国主义目的,在政治、经济上对纳粹运动的大力支持,也是希特勒上台的原因之一。【试题解析】 希特勒的政治主张:煽动

40、民族复仇主义;从泛日耳曼主义出发,反犹排犹,鼓吹日耳曼人种种族优越论;宣扬对外扩张,争取“生存空间”论;既反对民主政治,又反对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强有力的独裁统治。【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2 【正确答案】 相同点:都推行对内镇压、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都提高国防开支,用国家经济军事化来克服危机。不同点:建立方式不同,德国通过大选获胜,很快建立法西斯统治;日本则是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恐怖活动,逐渐建立法西斯统治。统治方式不同,德国采用一党独裁专政的形式;日本则采用军部控制政府的方式。具体统治政策不同,德国对内实行种族屠杀,对外侵略以欧洲为主要目标;日本对外以亚太地区为主要侵略目标。原因:两国历史

41、上都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洗礼,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一战” 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因遏制了其侵略势头,而引起两国不满;经济危机引起世界动荡,为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法西斯的专制侵略本质决定了其政策的镇压和扩张。【试题解析】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又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军队中的强烈的侵略扩张思想。【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3 【正确答案】 (1)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强调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斯大林认为,苏联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

42、发展国民经济,尤其是必须高速发展重工业。集中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斯大林一再强调,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而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至于轻工业和农业都是次要的,它们都必须为发展重工业服务;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可以不顾及。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入:首先,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以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作为工业化的资金。其次,号召人民艰苦朴素,并用发行公债等办法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第三,从农业中积累资金。(2)工业化方针的实施措施:优先、高速、集中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朝着加

43、强计划性和部门原则的方向发展:形成指令性计划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部门管理体制;在企业和各级经济领导机关中进一步推行一长制。用高积累与剥削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造就大批技术和管理干部,提高广大工人群众的技术水平。改革工资制度。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3)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评价:成就: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指令性“五年计划 ”的做法。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制订了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的实施,使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布

44、局也有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40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也为苏联赢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教训与弊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严重畸形。苏联在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时,片面强调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长期比例失调,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带有准战时经济的特点。由于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发展滞后,民众迫切需要的粮食、农副产品和各

45、类日用品得不到正常满足,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打击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因此也直接妨碍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实行以农养工,导致农业长期落后。农业的长期落后反过来直接影响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教训。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一方面,许多产品生产过多,供过于求,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优质对路的产品产量不多,供应紧张。而且,尽管政府一再强调产值指标,但实际上,五年计划的很多指标都没有按期完成。五年计划很多指标的落空,反映了计划中含有大量水分,这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一大弊端。工业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一方面,大量投资,但由于基建项目过多,往往造成巨额资金被冻结在未完工的工程上,给国家资源造成巨大的消耗和浪费;另一方面,新建项目的经济效益也不佳,投入大于产出的现象也很突出。苏联人民为工业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试题解析】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 70 余年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