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84822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相机治理机制2 企业治理结构3 代理问题4 代理成本5 共同治理6 相机治理7 产权制度8 自然人企业制度9 法人企业制度10 按劳分配11 按要素分配12 公共服务均等化13 竞争性国有企业14 非平衡增长15 道德风险16 刺激一致性约束17 参与约束18 代理成本19 企业所有权20 内部人控制21 后起者优势22 产业结构23 比较劳动生产率二、简答题24 简述收入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25 试述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26 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7 为什么产权关系

2、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28 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29 什么是代理问题? 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30 什么是代理成本? 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31 简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三、论述题32 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33 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34 试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战略。35 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36 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样性。37 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38 阐述相机治理机制的基本含义以及基本程序。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

3、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正确答案】 公司既得利益状态被打破时,若其中某产权主体的利益受损,就必须有某种机制启动,自动地赋予受损方保护自己权益的机会与权力。这时,谁拥有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控制权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对受损方来说,只有掌握了这种支配权,才有机会重新配置公司财产,以弥补其损失。让受损方掌握控制权恰恰体现了效率原则,因为当一个投资者面临资本保全威胁时,他最有动力再造企业。相机治理体现了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性。然而,公司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性并不等价于支配权的自动让渡。必须有一套制度以确保支配权的顺利让渡,并保证让渡的有序性。这套制度就是“ 相机治理机制 ”

4、。【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2 【正确答案】 指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3 【正确答案】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所谓的代理问题。【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4 【正确答案】 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而这需要付出代价。可划分为三部分:1)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监控代理人,以图使后者为前者利益尽力的成本;2)代理

5、人的移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采用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3)剩余损失,它是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等于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假定具有与代理人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之间的差异。【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5 【正确答案】 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拥有包括股东、顾客、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社区、舆论影响者和其他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拥有专用性资本的主体,他们分别向企业提供自己的专用性资本。拥有企业专用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不是企业唯一所有者

6、。企业则是这些提供专用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种合约,是治理和管理这些专用性资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的治理和管理应当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各利益相关者应广泛参与公司的治理。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6 【正确答案】 相机治理是按照相关利益者合作的逻辑来设计企业治理结构的一种模式,它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而适当的利益是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效率提高这一共同目标。【知识模块】 国有

7、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7 【正确答案】 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8 【正确答案】 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形式。【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9 【正确答案】 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10 【正确答案】 这是社会主

8、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11 【正确答案】 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地租。【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12 【正确答案】 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当,同时尊重社会选择权。【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13 【正确答案】 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

9、、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 rj标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14 【正确答案】 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做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并相互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和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5 【正确答案】 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16 【正确答案】 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

10、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17 【正确答案】 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18 【正确答案】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

11、失。【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19 【正确答案】 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20 【正确答案】 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 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际。【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21 【正确答案】 指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调整22 【正确答案】 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

12、间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调整23 【正确答案】 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每 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调整二、简答题24 【正确答案】 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再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反映了再分配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扩大收入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13、社会主义经济既可通过公有制主体地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实现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平等与效率的统一,又可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把再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统一起来。【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25 【正确答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体现了等量劳动相互交换的关系。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市场机制与价值形式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来间接地加以完成。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变化不是对按

14、劳分配的否定,而是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26 【正确答案】 市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交易。从国有产权的属性和市场经济对初始权利安排的要求可以发现,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二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27 【正确答案】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市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的交换

15、。如果产权界定不清楚,就会模糊交易界区,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及市场交易行为。产权关系通过法律等制度明晰化,就可以确立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其产权所有者能够享有合法权益,交易者就能够进行市场上的公平交易,可以与其他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2)明晰产权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明确财产的归属,使产权所有者权益获得有效保护,同时由于界定了实际占有主体和对所拥有的财产界定了其明确的权限,这样就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的交易规则,有效的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3)有助于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化和对称性,可以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形成稳定的预期,使其根据预期收益

16、最大化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4)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产权明晰化使得交易者谈判、交易的对象明确,交易费用因此而降低,提高合作的效率。(5)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自由、公平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根据情况选择不同权能组合方式,由不同主体行使不同权能,从而获得分工带来的好处;产权的可转让性,使得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28 【正确答案】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对法人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资产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

17、业只有在法律上成为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才能独立地承担财产责任。(2)出资者承担有限责任。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3)股票自由转让。这种转让并不影响公司财产的完整性和独立运行,不会对公司产生约束。这是股东行使所有权的一种方式。(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的关系。企业法人代表机构只能由出资者选出并代表出资者根本利益,由对外代表公司、对内执行业务的常设机构来代表,股份公司中是董事会。经营者在法人代表机构的授权下具体执行经营业务。(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6)有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7)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市场约束(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的有效竞争)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约束;二

18、是法律约束,通过法律体系建立法律规范。【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29 【正确答案】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产生了代理问题。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员作为出资人的代理人,除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力图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如在职消费等。代理人利用授权追求非货币收益,使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道德风险是代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为控制道德风险,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设计激励

19、约束机制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除非通过支付货币或某种控制工具作为刺激和代价,否则委托人就不能了解代理人所属类型的信息。因此,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是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条件。委托人主要通过对利润指标的度量、利用股票市场的度量和直接的行为度量等来了解代理人行为的信息。为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同时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和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两个约束条件。刺激一致性约束:机制设计理论中“刺激一致性约束” 是指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用权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谈定的合同。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是指代理人在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契约时

20、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代理人“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由他面临的其他市场机会决定。如果机制设计满足刺激一致性约束,该机制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可操作的机制设计满足了个人理性约束,那么它就是可行的,并可使激励约束机制处于最优状态。【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30 【正确答案】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效用函数的不同,从而导致一定的代理成本。包括: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 代理人追求非货币物品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由代理人决策与其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代理成本的大小与监督和约束的难易程度及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

21、的一致程度有关。合同越是完整,代理成本就越低,但带来的约束成本就越高。代理成本与约束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理论上,委托人应使成本控制在代理成本和约束成本之和最小的水平上。为控制代理成本,要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边际代理成本等于边际约束成本的原则设计最优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而降低代理成本。此外,可以通过市场制度的完善降低代理成本:(1)经理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的约束。(2)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3)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31 【正确答案】 我国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

22、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的行政十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通过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一对一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2)经营者一旦获授权,便可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则通过晋升、收入和精神鼓励等激励经营者。(3)经背者作为企业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4)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重大决策。这种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缺陷:(1)对经营者只有激励没有相应的惩罚

23、手段。(2)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3)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是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4)信息资源及其衍生的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三、论述题32 【正确答案】 (1)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体现。马克思从两层含义上论述所有制范畴:一是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经济关系上的所有制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占有关系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之中。法律关系上的所有制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的是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仟意支配的权利。(2)所有权及

24、其权能。所有权:是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占有权: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占有可以由所有者占有,也可由非所有人占有。使用权: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收益权: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占有财产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收益权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处分权

25、: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反映的是人们在改变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3)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所有权是一组财产权利的结合体。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可以由同一主体行使,也可以由不同主体行使。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这种分离是伴随借贷资本运动而出现的。二类是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33 【正确答案】 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1)只有通

26、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2)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的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3)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尽快改变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状况,就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

27、的制度安排。按照著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权利的初始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即产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产权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第一,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第二,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明确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从而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第三,产权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权利义务

28、关系的明晰化与对称性,可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收益预期,他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产权制度通过降低达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交易费用,提高合作效率。第五,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34 【正确答案】 根据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和所处

29、行业的差别,可以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我们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战略。(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选择国有国营模式。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保证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前者包括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后者包括新闻广播、邮政电讯、城市自来水和煤气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要保证最优的供给,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对于纯公共产品。政府应免费提供。对于准公共产品,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改革主要是准公共产品企业的改革。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

30、业,垄断程度高、社会目标在这类企业中应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因而实行国有国营模式。(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选择国有国控模式。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具有这样的特征: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因此进入该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具有随生产规模扩大而逐步下降的特征,这样企业就有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这种由生产技术的性质所决定的垄断,即自然垄断。基础产业就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足指能源(包括电力) 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在我国现阶段,基础产业还不适宜完全按市场化的标准改造成为完全

31、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应选择国有国控模式。同有同控模式与国有国营模式的区别在于:国有国控模式中政府不再是经营者,同时在很多企业中也不是唯一的所有者(允许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占有主体可以多元化),但同有资本具有控制力。根据不同垄断性企业的情况,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同程度的分离。在此情况下,政府实施所有权约束,并设置必要的进入许可规则来维持垄断,以保证规模效益。(3)竞争性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建成、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食业。这类企业应改造成为股份公司。使之成为产权明晰、政企分

32、开、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科学、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自负盈亏的法人组织。进行股份制改造,需要明确产权关系。通过明确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注册资本及其相应的权益,界定产权的归属主体。产权主体行为满足经济人假设 产权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明确产权主体的权益及责任。 使企业产权具有排他性。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制衡。 对产权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4)国有小企业完全放开。宜完全放开的国有小企业一般是这样一些特点的企业:企业规模小、竞争性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产业的重要性程度低、传统上国家对其控制的力度低、国家对其承担的风险大于其上交的收益等。放开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承包、租赁、拍卖或

33、股权转让、改组、联合、兼并等。对长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35 【正确答案】 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可通过四层次授权经营模型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1)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第一层授权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就是使主体以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能有效监控行使所有权主体的行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政府职能分解。所有权、行政权、调控权分离。所有权由国

34、有资产委员会代行使,行政权归政府行政部门,调控权归政府职能部门。国有资产委员会脱离政府系统。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全国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控。(2)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控股权分散化。第二层次授权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的分离。控股公司是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金融性投资公司,其主要职责是经营国有股权。通过持有次级控股公司或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代理国家操作国有股权。(3)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国有资产管理局与股份公司之间建立经营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责权利。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使国有股具

35、有可转让性。公司产权独立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4)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这一层次授权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关键是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职责,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知识模块】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36 【正确答案】 产权有别于物权,产权的行使将受到某种限制。行为人在支配归其所有的人力资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将会面临约束,这意味着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并非是完全不可分离的。人的机会主义倾向转变为机会主义行为要受到约束。在一定的社会约束下,他不得

36、不理性地选择与他人合作。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力资本行使的受限制性,它与产权的内涵是一致的,从而决定了:(1)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抵押特征。(2)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特征。人力资本一定程度的可抵押性仅仅说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可能分享企业所有权,但并非说一定能获得这种权利。若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要取决于影响合约各方谈判力的一系列条件,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特征是最重要的条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是指工作中的有些人才具有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信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治理的重要依据,因为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引致了将来的谈判力,从而可能改变既定的利益状态

37、。(3)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企业所有权的现实分配要取决于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谈判,谈判能力的大小与他们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及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有关。【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37 【正确答案】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股东至上逻辑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投入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目的在于获取个人生产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合作逻辑” 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

38、公司的适应能力看做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 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企业所有权现实的分配结构是产权主体相互谈判的结果。贯彻“合作逻辑 ”的治理结构就是 “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共同治理模式的核心是经济民主化。它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个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在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中:建立董事会的共同治理机制,建立职工董事

39、制度和银行董事制度。建立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职工和银行代表以适当方式进入监事会。【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38 【正确答案】 所谓相机治理,就是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不同的经营状态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当其中某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遭到严重侵害时,他必然要求改变既定利益格局,进行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再谈判。相机治理机制的构建目的就是确保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帮助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完成其再谈判意愿。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相机治理机制主要是通过控制

40、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一般说来,相机治理机制旨在对企业决策者的行为进行外在约束。相机治理机制的基本原理就是:当一个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显露出企业经营陷入危机的信号,并暗示某些利益相关者未来的权益将受到侵害时,为实现权益保全,这些利益相关者可通过相机治理程序(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要求重新分配控制权(如改组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等)。可见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机制包含三个要素:能够利用该机制的人,即相机治理的主体;相机治理信号及信号系统;相机治理程序。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程序包括三阶段:(1)事前监督阶段 通过项目评估,防止逆向选择。(2)事中监督 监督企业营运和经营者行为,控制道德风险。(3)事后监督 根据财务状况判断企业未来,针对不同的信号采取惩罚性或纠正性措施,防止财务危机。【知识模块】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