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编辑与评论、网络传播)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84862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编辑与评论、网络传播)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编辑与评论、网络传播)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编辑与评论、网络传播)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编辑与评论、网络传播)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编辑与评论、网络传播)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编辑与评论、网络传播)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谈谈网络媒体对传播理论的影响。2 大标题3 社论4 评论员文章5 专栏评论6 微型评论7 思想评述8 介绍性按语9 短评10 网络文化11 网络采访12 三网融合13 富媒体广告14 数字鸿沟15 舆论16 报道策划的取信原则。17 新闻事实核实的方法有哪些?18 简要谈一谈消息、通讯、评论之间的异同。19 新闻评论的结构原则。20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有哪些?21 新闻评论选题的依据是什么?22 选题和立论在评论写作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3 新闻评论立论有哪些基本要求。24 社论写作中有哪些基本要求。

2、25 简述网络传播的特点。26 比较网络传播和传统传播的异同点。27 新媒体的特点有哪些?28 谈谈你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29 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网络谣言的问题?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编辑与评论、网络传播)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网络媒体作为数字化信息的载体,与传统媒体有根本性的差别,所以传播形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网络媒体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媒体可谓是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是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媒体将大众传

3、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多媒体、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超文本、交互性、低成本低门槛的优势。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在传播理论中,拉斯韦尔的“5W 线性传播模式”虽然被后人一再补充、发展,但其构成依然包括了传播研究的五个方面,即传播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传者研究和效果研究。这是基于大众传播的特征,即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而完成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最大特点是遵循“大数” 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者对公众需要的预估以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而互联网

4、所具有的传播特点和功能则完全打破了这个线性结构,从而导致传播理论必须考虑新的概念和命题,组织新的框架体系来解释网络传播的传播性质。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动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而网络传播中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是同时完成,传者和受众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可以都是受众。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5、信息,而是主动地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可见,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网络媒介,网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的非线性传播样式。所以,传播学需要新的理论模式。另外,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是不可能的。互联网上每天都会有成百上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只是空想。在网络上,信息传播的自由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种自由性,不仅对传播学理论提出而严峻的挑战,而且也给原本社会既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网络版权问题,在法律上仍属于真空地带。在网络传播中,新闻媒介新

6、闻发布的垄断地位将不会消失,但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的唯一发布者的地位将逐步减弱。同时,舆论导向的难度也加大了。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如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等,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网络的虚拟化、用户的创造性、信息过载对人的思维和心理的影响等新显现的问题。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然而,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可以改变受众的地位和角色。有条件的受众不仅将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接受信息,进而发展成为主动地报道甚至是发布信息。举例来说:“ 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认

7、知失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办法。但在网络中,网民身份往往是匿名的,且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网民在这样的群体中,如果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来逃离让他感到失调的环境。因此,相对来说,从众心理发生的概率更少一点。另外,网络技术使得人们的交往能力得到扩展,交往空间也极大扩展,因此消除孤独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这时,受众采取的往往不是消极的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上寻找同盟军。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性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弱一些。网络社会将是一个舆论更分散的时代。对“议程设置 ”理论而言,主流媒体不会放

8、弃其议程设置的功能,但由于网络媒体的同时存在,使得传播者更加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 的效果。同时,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具有“ 非强制性 ”的特点。总而言之,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媒环境,传统的传播理论无法完全用来解释网络媒体的传播,必须进行重新的研究和修订。【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2 【正确答案】 也称横幅、牌子、刊头等,是指多篇新闻共有的标题,用以概括这些新闻的共同主题,可以对新闻事实加以揭示,也可以提出观点、发出号召。【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3 【正确答案】 社论(在广播、电视中称为“本台评论 ”)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编辑部发言的一种权威性言论。它

9、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指导性。【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4 【正确答案】 评论员文章是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文章。它作为结合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配发的重头评论,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是中型的评论文章。这类文章一般在 1000 字左右,通常不去全面地论述某一重大问题或重大决策,而是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层次的分析。【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5 【正确答案】 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主要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来论。取材广泛,

10、篇幅短小精悍,它文风朴实,语言清新,形式活泼,独具作者个人的风格特色。【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6 【正确答案】 也称新闻小言论,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或其他新闻版上的评论专栏中。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7 【正确答案】 思想述评是述评的一种,针对现实生活中处于萌芽状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倾向,通过典型材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帮助受众澄清问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8 【正确答案】 介绍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绍作者身份,交待事件背景,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的目的等,用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帮助人们了解及理解新

11、闻或文稿。【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9 【正确答案】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活的编辑部评论。规格介于评论员文章和编者按语之间。经常以配合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与评论员文章不同的是,它的篇幅更为短小,论题更为集中,分析更为扼要,在使用上也更为灵活。【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10 【正确答案】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其特点是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处在互联网中的文化就其传播来讲,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应用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个性化等优点。【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11 【正确答案】 网络采访主要是以互联网作为新闻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

12、加工等多种方式采集新闻信息及相关资源的新闻传播活动。【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12 【正确答案】 “ 三网融合 ”又叫“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13 【正确答案】 富媒体广告(Rich Media) 是通过运行在终端用户计算机上的软件,经过交互分析整理出拥有强大海量内容的数据库,挖掘、分析用户群的上网习惯,追踪用户兴趣

13、和关注,以此为依据向用户计算机桌面直接投放广告。其由 2D 及3D 的 Video、 Audio、HTML 、Flash、DHTML、JAVA 等组成效果,这种广告技术与形式在网络上的应用需要相对较多的频宽。【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14 【正确答案】 “ 数字鸿沟 ”又称为信息鸿沟,即 “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发展和应用的不平衡,造成或拉大了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以及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使用和信息持有量差距。【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15 【正确答案】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

14、有相对一致性、持续性和强烈程度高等特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求态度。【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16 【正确答案】 取信原则是报道策划的首要原则,报道策划目的是向受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使报道取得更好的效果。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在取信原则中需要注意:不能摆布报道对象,导演事实;不能以报道策划之名,行商业策划之实。【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17 【正确答案】 新闻事实核实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分析法、核对法、调查法。分析法是指通过对稿件所叙述的事实和叙述方法、写作条件

15、等的逻辑分析,发现破绽和疑点;核对法是依据有关资料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事实差错;调查法即通过直接的、现场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事实差错。【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18 【正确答案】 (1)消息一般报道的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且时效性最强。(2)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

16、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3)新闻评论的特点:首先,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其次,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再次,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最后,主要面向广大群众。【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19 【正确答案】 新闻评论的结构遵循的原则有:评论的结构布局应考虑文章(或节目) 的具体内容,据评论所要分析事物、论述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等,围绕论题和中心论点组织安排评论观点、材料和先后顺序;评论的结构布局应考虑受众的

17、实际状况,根据受众的实际情况安排逻辑思路和前后布局;评论的结构布局应反映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遵循评论结构总体特征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在开头、结尾、层次、安排上应体现自身的个性特征。【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20 【正确答案】 (1)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解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解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2)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雷同内容,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3)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

18、,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4)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21 【正确答案】 新闻评论选题的依据主要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最新讲话精神,亟待进行舆论引导。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往往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工作大局和政策精神,体现着中央的意图。及时宣传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显然是新闻评论选题的第一要义;现实生活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新人

19、新事新风尚,亟待进行宣传倡导;当前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亟待进行正面疏导;人们共同关注而又疑惑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亟待进行澄清;社会生活中一些违反科学又习以为常的种种言行,亟待进行唯物论教育。【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22 【正确答案】 选题就是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确定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立论就是一篇评论所形成和提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选择论据和分析事物的指导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纲”,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23 【正确答案】 新闻评论立论的基本要求包括:论题要有新思想。写新闻评论

20、的目的,是“ 立言”,是驳论,就是要讲出新道理、新思想、新见解、新观念,做到“言近旨远” ,这是新闻评论的灵魂。论理要有新高度。新闻评论贵在说理,道理能说透几分,文章就有几分力量。其力量来源于事物自身的逻辑。因此,说理一定要切合客观实际,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也要恰如其分。论述要有新危度。寻找新的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另辟蹊径,打开通道,去阐发相同的主题。这样的评论,由于变换了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能给读者新的启迪。立意要有准确性,对论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扼要中肯的说理,是评论的立意之本,但都是以准确为前提的,准确性是立论的一个基本要求。【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24 【正确答案】 选

21、择恰当的论题,提炼在政治上明确的和尖锐的主题思想。这是写好社论的第一步。在选择论题的时候,首先一条原则是要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和主要矛盾发言,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加以分析阐述。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说得既深刻又透彻,让读者心悦诚服。要树立正确的文风,力求把社论写得短而精粹、质朴感人。在社论写作中,有两种偏向必须切实加以改进,一是文字拖沓,篇幅冗长;二是言之无文,缺少文采。【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与评论25 【正确答案】 传播的数字化。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速数据传递系统,只传递。和 1 的数字。传播的互动性。网络用户通过论坛、社交软件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实现即时

22、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传播的快捷性。网络传播省略了传统媒体的印刷、制作、运输、发行等中间环节,发布的信息能在瞬间传递给受众,而且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以进行实时刷新,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信息的大容量。互联网络实现了在线资源共享,任何资料库内的信息资源只要联网,都能成为公众的共享资源。检索的便利性。利用搜索引擎或新闻站点等多种检索方式,可以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媒体的综合性。网络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综合为一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信息的再生性。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可以复制或打印,成为个人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体现在传播对象的平等性和传播范围

23、的广阔性。传播的选择性。网络传播的网站众多,内容丰富且分工精细,网民选择范围极为广泛,每位网民都可自由选择适合的个性化网站。【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26 【正确答案】 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即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等。(1)交互性: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传统媒体的特点是: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 受者”流动。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的信息,单向传播至终端。这些特点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受

24、众只能照单全收,形成了“我传你受”的传播定势。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特点为:网络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节点发送信息,从而成为信息源。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传受双方较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频繁也更加深入。(2)海量性: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25、,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 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最后,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3)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 兼容并包 ”,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

26、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使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受到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传输范围之外的地方还需其他手段帮助来获得信号,增加环节会大大影响传播速度;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信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 30 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 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

27、的一切。(5)个人化: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 ;受众还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 ”,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们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 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 ”,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

28、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地检索。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27 【正确答案】 (1)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采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与传播信息的速度要快得多。(2)广域性。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传

29、播活动不受地区、时间、空间等的限制。(3)无中心性。新媒体传播是无地域、大范围的传播,无法确认信息传播的中心。(4)多媒体。新媒体技术催生了多媒体化的传播手段。这使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呈现立体化、全景化特点。(5)互动性。新媒体技术能实现传播者、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具体表现在:一传者与受者的界限正在日益淡化;二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6)海量化。新媒体技术具有汇聚海量信息和内容的能力。(7)高效检索。新媒体技术为信息检索提供了便利的检索方法和工具,例如搜索引擎、搜索框等。【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28 【正确答案】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

30、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应用非常广泛,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1)传统的媒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时间滞后。民情、民意反映到媒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媒体一般要进行核实,然后再履行制作、审批手续,少则数天,多则数月。广泛性受限。传统媒体由于篇幅、人力、资金、程序等诸多原因,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一般仅限在影响较大或很特殊的

31、典型个案,大量的民情、民意以及事件难以顾及。交互性差。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成本高。公开发行的报刊的版面价格很贵,电视台制作新闻节目的成本更高,如果按照节目播出时间计算更为昂贵。监督主体偏移。对国家事务和国家权力的监督,主体应当是人民,人民是一个广泛的集合概念。媒体行使监督实际是代表人民的,然而由于它的局限性,在民众心目中媒体成为了监督主体。(2)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们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一般说传统的媒介对民情、民意总有个加工、筛选,往往一些更真实、一手的舆论和

32、呼声得不到传达,而互联网就取消了这道“ 工序” 。如果把传统媒介比喻为 “记名投票”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 无记名投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便于人们无拘束地发言,真实表现自己。具有空前快捷的特点。互联网是个电子的虚拟世界,它传播信息的速度不是以天数、小时为分母,而是按秒计算。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图文并茂地发布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不会发生传统媒介的那些昂贵费用。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了解观点、展开讨论,既可以成本大套、连篇累牍,也可以短小精练、一针见血,还可以组织“专家访谈”,或是组织问卷调查和反馈。成本相对来说较低。和传统媒体相比

33、较,尤其是报纸等纸质媒体比较,网络传播成本相对来说较低。由于互联网具有这些优越性,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司法与行政活动的人民监督,就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有一位学者评论说:“让人民通过网络发言是一种必然和进步,它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人民权益进一步的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给人民以发言的自由和让人民掌握法律武器同等重要,民主、法治、平等、自由,这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让网络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吧!”(3)加强网络的规范和引导。当然,网络媒介既具有广泛的公开性,又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公开性是指网上的信息可以共享;私密性是指在网上发布评论、消息的人完全可以隐

34、匿真实姓名和身份。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有它推动文明进步的一面,也常夹杂着耸人听闻得谣言和不满情绪的渲泻。这些内容在网上广泛传播,影响很坏。所以加强网络的规范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正确对待网络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自己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网络监督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便捷而有效手段,它当然要受到宪法的保护。“这是网友的自由,也是民主的体现。”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现代文明的社会,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达,

35、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政治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受到关注和发挥作用。依赖现代数字技术而实现的互联网传输、交流手段,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充分实现民主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网络监督正是这种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恰到好处的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体现。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网络媒体是交流传播各种知识和社会信息之现代化工具,它具有广泛

36、性、社会性、世界性等主要特征,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我们看到,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互补,在参与中提高素养。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偏离事实和公德的网上言论,人们也在进行批评或抨击。正义、法律、公德、知识在自发传播,这是主流;恰恰是这种自愿参与的活动,更有效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也真实反馈了人们道德的水准,让我们的主流媒体的导向有的放矢。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公开、平等的推动力。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其基本要求是政治上的民主、公开和平等,这正是网络监督的前提和目标。网络监督的前提是要求政治公开(也包括司法与行政的公开)

37、,公开才有公正。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科学化以及政治的高效、廉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政治公开化就是要增强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涉及国家机密和国防机密外),消除政治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消除程序上、技术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和参政,实现各种民主权利。没有政治的公开化,就很难保证政治民主化,政治清廉也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也就无从谈起。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互联网承担着传播知识、信息,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神圣社会职责,作为发布部门的大量社会信息应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有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加

38、强正面引导。网络规范和道德的形成,主要靠教育和引导,靠所有网民的自律;全社会应当加强互联网诚信与公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公约;网络服务与监管部门以及主流媒体应当主动组织对败坏网络声誉的批判,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净化舆论平台。建立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网络监督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切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事情,总是会经过网络空间摆到各级政府的桌面上。总之,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道德的等领域,都因互联网的加盟而大开眼界、五彩缤纷。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动力;因势而用之,受益无限;逆势而拒之,后患无穷。现代政治

39、文明与现代化民主手段的结合,将创造一个真正健康、富于活力的现代化社会。【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29 【正确答案】 谣言始于怀疑,止于公开。在网络媒介中,如何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应对谣言的传播,需要社会、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1)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等民生问题很容易激发社会群体的非理性行为,进而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当这些事件或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时候,谣言往往就成为民众表达真实意愿或抒发不满情绪的载体,甚至成为公共危机事件升级的“催化剂” 。虽然,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谣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往往是群众

40、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可以说,谣言的扩散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对自身利益难以维护的愤慨。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产生的根源在于广大民众的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因此,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成为控制谣言产生和蔓延的关键。(2)完善法律监督,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渠道。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为活跃的“信息集散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来进行有效管理和规范。因此,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加强网络媒介监管就成为能否有效打击散布谣言等不法行为的重要

41、依据。法律的空白给谣言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而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谣言的“ 生命力 ”。在当今“信息过剩”的网络时代,仅依靠个人的知识水平已经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有效的判断,普通民众“人云亦云” 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三人成虎 ”现象的产生。因而政府部门科学及时、公平公开的权威信息发布渠道就成为预防谣言产生的最有效方式之一。(3)强化媒体“把关”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很多网民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对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进行甄别,仅仅只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心理情绪或价值判断来发布或者转发信息。这就需要媒体承担起“ 把关人 ”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辨析,确定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对虚假信息做到及时过滤;另一方面,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准则,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而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做出刻意迎合受众心理的报道。【知识模块】 网络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