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客观的观点(D)革命的观点2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3 打制粗糙的石器一一制造金属工具一铁制工具的出现一一机器的使用一一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一一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表明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历史性活动(C)社会性活动(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
2、动4 下列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的是( )。(A)自然科学(B)哲学和社会科学(C)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5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指通过实践活动( )。(A)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B)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C)主体把客体信息改造成主体需要的精神产品(D)主体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6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
3、、绝对的(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7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A)都有共同点(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8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
4、人之间的联系9 有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件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这一观点首先否认了联系的( )。(A)客观性(B)普遍性(C)条件性(D)多样性10 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 50 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 300 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其价值为 20 万美元。这种算法强调了( ) 。(A)事物的运动变化(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11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B
5、)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12 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滩水。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D)人们的物质生产牛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能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
6、象的统一(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14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1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重点的观点(C)同一观点和斗争观点(D)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下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
7、么也没有(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D)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17 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包括( )。(A)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实践性(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18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和人的存在方式(C) “绝对精神” 的逻辑发展(D)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8、在于它( )。(A)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B)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C)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D)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0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活动(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21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对待条件的正确态度是( )。(A)要承认一切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B)要承认条件是可以改变的(C)当条件不具备时,要坐等条件成熟(D)当条件不具备时,要积极创造条件22 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普遍联系的观点
9、( )。(A)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B)不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C)否认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D)不承认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23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理由是( )。(A)新生事物里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B)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C)新生事物汲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因素(D)新生事物是时间上新出现的事物24 下列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A)运动和发展是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B)联系是运动发展的动力(C)运动比变化更根本(D)运动不都是发展25 发展的特点有( ) 。(A)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B)世界处于发展之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
10、辟和倒退(C)世界处于发展之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26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B)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C)一切事物都有产生、发展、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D)一切事物都是前进性的发展过程27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28 唯物辩证法是( ) 。
11、(A)以质量互变规律为核心的科学(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C)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科学(D)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事物的否定理解的科学29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B)其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C)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0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表现在( )。(A)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彼此单独存在(B)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C)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基础,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D)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考
12、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干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首要的观点。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总之,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视着现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
13、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世界中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从哲学吏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所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故选项 A 正确。选项 B 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的观点,其他的唯物主义派别也坚持物质的观点,这不是马克思主义
14、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是唯物主义的共性。故选项 B 不选。选项C,客观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的理论体系,但前提是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客观性,故客观的观点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故选项 C 不能选。选项 D 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之一一革命性,题目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是什么,故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
15、接现实性。实践中虽然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因素,但它与仅仅停留在人脑中的意识活动、认识活动有质的区别。实践的重要特征在于它走出了意识活动的范围,指向了主观领域之外的客观世界,成为能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实际改变的物质性活动。而实践高于理论的品格和特点在于,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对象化为现实,即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故选项D 正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活动,它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其他活动,因此,实践不具有普遍性。故选项 A 不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决定的,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以及实践的活动过程和结
16、果都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且不容置疑的。故选项 B、C 说的是一个意思,都在讲实践的客观实在性。故选项 B、C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正确把握实践的四个基本特征的具体内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的基本特征。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能动性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对客体的改造过程中,人是积极主动的,按照主体的意图来改造客体,以满足主体需要为目的;实践活动是在理论认识的指导
17、下进行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它能创造出自然运动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人通过实践创造了对象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来源于实践主体是自觉的、能动的存在物。A 、B 、C、D四个选项都是实践的特点,但题干说明的是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着重强调了实践的创造性,即随着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出新的工具。故选项 D 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决定的,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以及实践的活动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选项 B、C 说的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
18、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且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故选项 B、C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掌握实践的基本特征。【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科学实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人为地控制实验的相关条件和过程,以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故选项 D 正确。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现代社会,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以及改造自然、改
19、造社会、改造思维的经验,都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获得。选项A、B 都属于科学实验的具体领域,故不选。选项 C 是和科学实验相并列的实践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故选项C 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从人的活动中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两个哲学范畴。一般来说,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20、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相互作用。故选项 B 正确。选项 A,人可以通过实践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外部世界是无意识的,两者无法进行精神交换。故选项 A 错误。选项 C 只说明了主体客体化一方面的内容,概括得不够全面。故选项 C 不选。选项 D 是人的认识活动,不是人的实践活动。故选项 D 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
21、项本身是否正确,另外,要注意选项内容概括得是否全面。【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关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来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是指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而不是取消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例如,人们在河流上建起大坝,就是对水与河床地势相互作用具体形式的改变,而水与周围事物所固有的相互作用
22、(如压强这种作用)是不会被改变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同时也是具体的。题干的话说明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故选项 B 正确。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列宁曾说过:撇开联系、脱离条件来看问题,连下雨好不好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作出判断。故选项 A 错误。选项 C 这种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这里没有提到事物的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故选项 C 不选。选项 D 本身的说法也是正
23、确的,但题干没有提到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故选项 D 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含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由联系的定义可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故选项 C 正确。选项 A 的说法太绝对,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一定要有共同点。故选项 A 错误。选项 B 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个方面,整
24、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来表现事物的普遍性。此选项叙述不完整,故选项B 不选。选项 D 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故选项 D 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相联
25、系;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多样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量上讲,每一个事物的联系并不是个别的、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二是从质上讲,每一个事物的联系,其地位、性质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联系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有不同的联系;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6、。在这些联系中,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味着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题干材料的内容充分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人们只看到了眼前挖甘草和获得经济利益之间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挖甘草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给人们带来巨大
27、灾难之间的长远的、间接的联系。故选项 C正确。选项 A,人们正因为没有看到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故选项 A 不选。选项 B 是在讲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关系,题干中没有涉及事物的运动和静止,此选项解题的角度不对。故选项 B 不选。选项 D 的说法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题干中没有涉及物与物的关系,也没有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只涉及人的行为与物的关系。故选项 D 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解答本题要注意选项解答问题的角度是不是符合题干所问内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特征。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
28、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反对那种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但不一定是因果联系,如果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用主观臆想的联系强加给客观事物,就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项内容的着重点在哪里,另外,要明确联系的特征的具体内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题干所给事例说明,一棵树的价值并不仅
29、仅在于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木材,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带来广泛的生态效益,这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故选项 B 正确。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发展观。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和趋向,事物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演变等。题干所述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并没有涉及事物的运动变化。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选项 C 的说法本身就不对,它否定了认识的基础是实践,题干材料中教授是经过一定的实践调查和科学实验才得出了结论,并不是自己主观臆想出来
30、的联系。故选项 C 错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事物的运动。故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项所叙述的哲学道理与题干内容是否符合。【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条件。哲学上的条件是指同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的。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时间,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转化为其他事物。故选项 C 正确,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
31、又是具体的,不同的条件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故选项 A 错误。选项 B 的说法本身就不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故选项 B 错误。条件是具体的、多样的,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性条件和非决定性条件,根本条件和非根本条件等,条件的改变并非只会引起事物的量变,必要条件、决定性条件、根本条件的改变也会引起事物的质变。故选项 D 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2、、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坚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就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题干所给故事是说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滩水里树立标记。潍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 1000 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倒塌一样。他们先前在潍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上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题干所说故事说明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
33、问题。故选项 A 正确。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题干故事并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故选项 B 不选。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而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但题干故事没涉及量变质变原理。故选项 C不选。选项 D 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
34、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题干故事并没有提到物质生活方式。故选项 D 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理解题干故事的内涵,从而选择其体现的正确的哲学道理。【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不可改变的总趋势,题干中诗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这两句诗蕴含了新生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原理。故选项 C 正确。唯物辩证法科学地
35、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认为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选项 A 的表述本身错误,再者,题干诗句中并没有涉及矛盾。故选项 A 不选。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但题干所说并不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故选项 B 不选。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持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
36、中断。选项 D 的说法本身也是正确的,但题干诗句中的意思并不是说旧事物通过量变而促使其自身发生质变而成为新事物。故选项 D 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解答本题要注意理解题干诗句的意思,然后再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所问内容的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
37、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一个事物的灭亡,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产生,如此生生不已,从而构成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恩格斯说: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说明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故选项 B 正确。选项 A 是虚无主义的观点。虚无主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象及最本质的价值。故选项 A 错误。世界是一个过程,而
38、且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是有方向性的,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故世界的发展也是有方向性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故选项 C 错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指出了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并没有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故选项 D 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故选项D 正确。运动和静止说的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问题,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故选项 A 不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
39、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两点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重点论要求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选项 B 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中的内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故选项 B 不选。选项 C 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故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观点的地位的准确表述。【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
40、考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性基础上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由人类实践和科学以及哲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科学证明,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都是物质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以生产方式为其决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级的物质运动。发展着的人类实践不断地建构着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性的多样。故选项 B、C、D 正确。选项
41、 A 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命题,强调物质的属性是运动。故选项 A 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A、B、C、D 。【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并把实践范畴看作是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关键和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全部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物质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自身也只有
42、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题目中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它的实践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是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和解释世界,以往的哲学不懂得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不能正确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无法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区别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特点所在。故选项 A、B 、C 正确。选项 D 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所问内容无关。故选项 D 不符合
43、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B、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本质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
44、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上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使主体客体化、使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相互作用。所以,实践也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故选项 A、B 、D正确。选项
45、 C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与“绝对精神”根本没有关系。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D。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把实践的概念和主观的范畴分开来。【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并把实践范畴看作是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关键和标志。实践性是马
46、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区别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特点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全部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物质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自身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是在实践性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实践性又是它们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它的实践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是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和解释世界,以往的哲学不懂得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不能正确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无法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
47、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其区别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特点所在。故选项 A、B 正确。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故选项 C、D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区分相关的哲学原理,不要张冠李戴、相互混淆。【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
48、在的基本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实践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
49、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故选项 A、B、C 正确。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不是一切生命形式的存在方式。故选项 D 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B、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条件性。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是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味着: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所以说一切都是有条件的,一切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只有条件本身是无条件的。列宁曾说过,撇开联系、脱离条件来看问题,连下雨好不好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作出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同时也承认联系是需要条件的,我们对待条件的正确态度是在承认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