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3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4 相信“意念移物 ”
2、,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5 “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爱智慧”。哲学是( )(A)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科学之科学”(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具体规律的科学6 人们常说“ 心想事成” ,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7 范缜说:
3、“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一命题观点属于( )(A)唯物论(B)唯心论(C)形而上学(D)可知论8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9 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
4、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0 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 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人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这里的“ 半截子 ”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1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是(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5、B)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运动是否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回答(D)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性的不同回答12 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13 萨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意义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是因为(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B)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C)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D)主张辩证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
6、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5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16 列宁的物质定义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区别,这就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正确解决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D)正确解决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17 列宁说:“ 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
7、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 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 )(A)物质能否被意识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能否相互转化(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18 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社会发展的经济,知识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财富。国外已出现一批新式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 ,传统物质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 )(A)物质和意识相互转化(B)意识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C)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D)世界最终将统一于意识19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8、。”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叶,病人竞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0 在新时期,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我们可以从哲学上这样来看待创意产业( )(A)先有精神,后有物质(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时代的发展使得精神也可以具有第一性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
9、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1 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还有一定的市场,还能被一部分人所接受,是因为( )(A)形而上学能够为人们提供科学认识方法(B)形而上学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有其存在的理由(C)形而上学如实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D)形而上学所执着的那个“片面” 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存在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在物质观上的区别是( )(A)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物质局限于自然界还是也包括人类社会(C)是否认为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D)把物质理解为某种物质结构及其属性还是理解为客观实在性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
10、(A)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C)坚持了世界的物质多样性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4 “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5 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这表明( )(A)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B)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C)时间、
11、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D)时间、空间是人天赋的认识能力26 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改造实现的(B)人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27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D)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28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包括 ( )(A)实践既是社会历史的客体,又是社会历史的
12、主体(B)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29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30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 )(A)物质生活领域(B)政治生活领域(C)家庭生活领域(D)精神生活领域31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具体体现为( )(A)思想文化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C)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
13、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2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33 人在实践中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的关系是(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主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客观世界(B)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C)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主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能够正确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34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
14、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同一的(B)意识从其本质来说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挥物质35 “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想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这句话表明( )(A)幻想是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B)意识来源于物质(C)幻想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D)意识是人脑的主观反映36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
15、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A)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B)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C)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D)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7 近年来,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 ”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 )(A)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B)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C)
16、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D)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38 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是社会的产物(B)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39 在下列说法中,不能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40 “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 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B)意识活动的目的性(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理念在事物之先三
17、、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1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4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42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
18、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结合材料回答问题:43 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
19、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44 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4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 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
20、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5 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46 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何启示 ?4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南昆铁路从南宁盆地爬上云贵高原,其高差为 1940 米,它在有“地质博览,地下迷宫”之称的地质环境中,一路穿过 258 座隧道,经过 476 座大中桥梁,桥隧总长占全线总长的近三分之一。在中外铁路史上,是空前的。打通属于九级地震区的草原勘测和科技攻关,通过反复勘测掌握了山内“隐形水库” 的特点,并根据地球磁
21、场变化的规律,经过周密策划决定造船进洞治理塌方和涌水。在职工的支持下,由23 名党员组成的“ 敢死队 ”乘 3 只小船进入掌子面,同大山进行短兵相接的较量,终于制服了涌水、泥石流和塌方,保证了隧道提前竣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47 南昆铁路的建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48 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题干加了“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其用意是迷惑考生,其考点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
22、在的关系问题。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它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所以答案选 C。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
23、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过分夸大了主观的意识“意念”的作用,属于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B,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就是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选项 C,把哲学当成 “科学之科学”是黑格尔的观点,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是对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误解。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的、具体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因此,D 项也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
24、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心想事成”是人们的日常说法,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但在现实生活中,“心想”能不能“事成”,取决于目标的合理性、客观条件、路径选择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等诸多因素。“心想”是人们的主观活动,“事成”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及运动过程,“心想事成”,就是说只要“想”就能直接把想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在哲学上是典型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选自范缜的神灭论,把精神和肉体的关系看成利和刃的关系,认为利不能离开刃单独存在,因此精神也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佛教的神不灭
25、论是荒谬的。这一观点有力地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范缜的这一观点属于唯物论,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他把世界万物的本源归结为“气”。回答此题要把握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问题时,常把“金、木、水、火、土”或“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这一特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慧能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D。AB
26、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 项“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句话本身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度并不是很明显。【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旧唯物主义有三大缺点,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本题题意指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所以旧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是不彻底的。因此,正确答案为 C。而 AD 项则是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静止的观点),所以不选。唯物主义者一般来说都是可知论者,即唯物主义者一般都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因此 B 项的说法也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27、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划分标准的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又称为世界本原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因此,正确答案为 A。选项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选项CD,是否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是形而上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均为干扰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题干是休谟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28、屏障”是说人 r 与外界通过感觉隔离开来,人们是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此命题的错误实质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即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所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C。考生解答该题难点在于对休谟观点的理解方面。考生如果懂得休谟是一个典型的不可知论代表的话,就可比较容易地选出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解答该题时,一定要十分注意题干中的“其根本是因为”,因此,该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
29、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正确答案为 A。选项 B 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况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恩格斯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在 19 世纪 80 年代末期了。选项C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选项 D 之所以错误,是因为黑格尔也主张辩证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但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而在社会历史观上,虽然也有个别哲学家表述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没有完整科
30、学的唯物史观,即无论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只要考生知道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应该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因此,正确答案为 D。
31、【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因为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是一个广泛至极的概念,所以无法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给物质概念下定义。因此只能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把在质上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某种特殊的
32、、简单的粒子(原子)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列宁的物质定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只有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33、】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知识、意识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源,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因此,CD 项错误。选项 A 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题干并没有体现物质和意识的相互转化,因此也被排除。题干材料说明的核心是: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精神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物质力量,A 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
34、随意割断事物之间的联系,C 项表述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才具有指导作用,D 项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但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通过实践活动,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因此,正确答案为 B。ACD 项都是唯心主义的表述。【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
35、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1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形而上学存在根源的理解和掌握。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阶段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就是,否就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定的市场,还能被一部人所接受,这不是因为形而上学能够为人们提供科学认识方法,更不是由于形而上学如实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而是由于形而上学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有其存在的理由,尤其是形而上学所执着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存在,使得这样的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样使得形而上学还有一定的
36、市场。分析题中的四个选项,正确答案为 B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2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体是考察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区别。AC 是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BD 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B 指出物质观也包含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特有的。D 项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首先强调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的理解。这是关于物质观的
37、基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正确答案为 A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4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B 项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是错误的。C 项是正确表述,但与题干无关,不是题干所强调的含义,所以不选。因此,正确答案为 A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5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
38、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是统一的,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至于 AD 项是康德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因此,正确答案为 B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正确答案为 A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7 【正确答案】 B,C,D【
39、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包含的内容的掌握和确认。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是指它的实在性,而主要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 项),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C 项),“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D 项)。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独立于个人活动之外进行的,A 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 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8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生活
40、的本质的理解。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于社会历史来说,人是主体,而人的对象性活动所指向的存在则是社会历史的客体。实践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世界的中介,人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所以实践不是历史的主体,也不是社会历史的容体。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社会生活的内容、现实基础和存在方式。因此,正确答案为 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内涵包括: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创造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等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它规定了人的本质,人是在实践中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类
41、存在的基本方式。由此可以选出 ABC 项三个正确答案,既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活动,D 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0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这三大社会生活领域划分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理论,家庭生活不属于社会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正确答案为 AB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具体体现为: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
42、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思想文化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指的是思想文化对社会的重大作用,思想文化不属于实践的范畴。因此,正确答案为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大体上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本题属知识点的直接考查,记住即可得分。A 选项与试题的要求无关,是干
43、扰项。因此,正确答案为 BC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关系的掌握和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者具有同一的运动规律,并且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断定四个选项全部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4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意识的本质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44、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因此,正确答案为 BC。选项 A 的说法是错误的,观念的东西不等于物质的东西。选项 D 也是错误的,意识反作用物质不等于意识指挥物质。【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5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题目中这句话意思是说幻想是物质世界的升华。它反映了意识,哪怕是歪曲的、错误的、模糊的意识都和物质世界密切联系,来源于物质世界,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因此,正确答案为 BC。A 项中幻想是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本身说法错误,D 项中意识的产生不是人脑的主观反映,而是人在从事客观活动中产生的,错误。【知
45、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6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 项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错在“总是”,表述太绝对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的感觉无关;C 项错在把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混为一谈。因此,正确答案为 B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7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A 项说法错误,应该是人的意识有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C 项明显错误,人创造出来的事物,总能在客观世界找到原型; BD 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为 BD。【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
46、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狼孩没有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作为人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它是社会的产物,无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无所谓意识。因此,正确答案为 ABD。考生回答本题的误点在 C 项上,该项有极大的迷惑性和干扰性,最容易被误选为正确答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生要非常仔细、认真地审题,不能有半点马虎。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所以C 项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9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A
47、 项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地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正确地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 项,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C 项符合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的说法。想到的不一定是符合客观实践的,D 项的说法夸大了意识能动性。【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0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AD 项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BC 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C。【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
48、其发展规律三、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1 【正确答案】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说,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不能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因为有些哲学把存在理解为精神或意识,如存在主义。(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首先是自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的证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论断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49、和新成就也在不断提供新的证明。例如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都无例外地是一种物质存在的方式。其次,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有赖于哲学的证明。这是因为一切自然科学的证明虽然是必要的,但自然科学不论怎样发展,它所提供的证明只能是个别的、部分的、相对的;而世界是整体、是永恒的、绝对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正确的理论思维即哲学,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把部分与整体、相对和绝对、暂时和永久辩证地统一起来,方能使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得到证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证明还是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3)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运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一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宗教迷信和歪理邪说,树立真正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42 【正确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