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85043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 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这说明(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

2、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 人口政策一直是中国“ 两会 ”讨论的热点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已经实行 30多年,对稳定中国低生育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男女性别比例、独生子女身心成长。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之所以关注人口问题,因为( )(A)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或延缓的作用(B)人口越少越利于经济发展(C)人口增

3、长速度要低于经济发展速度(D)人口政策决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4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5 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6 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7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

4、制度的需要(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8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9 邓小平同志指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这是指 (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C)改革是解决所有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D)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质变10 “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

5、。” 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C)历史机械论观点(D)历史辩证法观点11 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 对此,鲁迅先生说:“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士兵。” 与鲁迅先生观点相一致的有( )(A)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C)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D)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6、(A)它是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13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A)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B)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D)社会心理是人的意识自我运动的结果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

7、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15 2014 年 3 月 15 日,最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随着近年来网络购物的兴起和公众消费方式、结构以及理念的新变化,新法经过 3 次严格审查,加强了社会诚信建设,充分细化消费者权益,强化了经营者的义务,对新的消费方式特别是网络购物的方式专门作了规定,对网络交易平台的责任也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这表明( )(A)政治文明的进步(B)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C)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D)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16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8、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 )(A)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C)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D)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17 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变动。这种观点( )(A)夸大了政治变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C)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D)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8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 )(A)直接改变意识形态(B)直接改变生产方式(C)直接改

9、变生活方式(D)直接改变政治结构19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的结论有(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C)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两极分化的加剧,阶级斗争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D)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20 马克思指出,“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D)

10、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21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22 2013 年 1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了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有利于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信谣传,从而稳定人心,调动公众积极投身抗灾救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重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

11、事件信息体现了( )(A)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B)信息公开是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方法(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D)要在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2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 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的人民群众(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3 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目是总一分的形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就是中

12、心句,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 D。本题与社会制度和思维方式无关,也没有强调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ABC 三项排除。【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前提;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动态的更替;社会生产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因为人们首先得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其他活动。这

13、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A。BCD 选项观点错误。【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人口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促进或延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既反对人口决定社会性质、决定社会面貌的资产阶级观点,也反对忽视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4、。【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或日政治法律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政治法律思想是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并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它对于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等起到核心作用。【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但它不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而正是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换言之,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测量器,直接决定社会制度

15、即上层建筑的是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解。关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二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此题是说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发展起作用。这就决定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所决定的。因此,题目所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ABC 项都不符合题意,应当排除,只有 D 项才是正确的答案。【知识模块】

16、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透过历史的表象,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的知识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坚持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是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改革不是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质变,也不是解决所有矛盾的途径。因此,正确答案为 B。ACD 三项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述。【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

17、展规律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认为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便是认为英雄创造历史,属于英雄史观,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领袖发挥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少数英雄人物在“幕前”表演,广大人民群众在“幕后”活动,并不能说英雄创造历史。【知识模

18、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是全部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同时又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的存在形式。依据以上对生产方式的理解,本题全选。【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3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排除 B 项;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19、,排除 D 项。AC 项说法均正确,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点。选项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CD 项正确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20、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改变;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考生首先要将题干所讲述的事实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发布一事,圈定在“上层建筑的变化”范畴之内,以此为前提再逐一分析题中所给定的 4 个备选答案:这一法律的修订,恰好反映了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的进步”,当然也生动“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不断

21、变革完善的要求”。沿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思路,考生就会逻辑地选出 ABC 这几个正确选项。“法律”的变化不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故D 选项应排除。【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6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这句话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著名论断。A 项明显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生产关系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而不是由社会形态决定。D 项是错误的。任何一种社会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容纳了生产力的发展。BC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表达。【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这句话强调思

22、维以及政治变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否定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夸大了政治变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正确答案为 AB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科学技术可以直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科学技术并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因此,正确答案为 BC。【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9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

23、、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持安定团结,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C 项的错误在于看不到无产阶级掌权这一事实,夸大了当前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 【正确答

24、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唯物主义原理。注重考查综合理解能力。题干表述来自马克思的原话。从题干表述可以直接得出 A 项,而承认了A 项的观点,也就承认历史不是神创造的,所以 B 项也在选择之列。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这是从现象上来分析历史,历史过程的实现是人的不同的活动的“合力”,所以不是任意的,不是人的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在人的活动中有着客观规律的作用,所以不选 D 项。C 项揭示了历史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在选择之列。【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含义。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

25、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所以,ABD 是正确答案,而选项C 的说法不对,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某一历史时期也可以包括剥削阶级。【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2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观点。政府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群众的主体作用,站在人民的立

26、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AD 项符合题意。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项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错误的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 项不正确,均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 A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

27、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本题结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论断,考查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在我国现实社会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概念是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成员的总和,与“敌人”相对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内容是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非现实的人,人民群众不是直接指单个的人而是指人的总和与群体,故 AB 项正确,C 项不正确。D 项容易产生争论,因为一般的哲学教材都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为什么说在今天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全体成员呢?这是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灭以后,我国的人民群众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读本中写道:“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正确答案为 ABD。【知识模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