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85045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9 及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世变事易,词语的界定也会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比如: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 ”;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 “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 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

2、(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3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骤雨般的、短促的情绪状态,比如狂欢、暴怒等等。积极而健康的激情能够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巨大潜力,调动体力和脑力,使人产生出创造性的冲动,并成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其他活动的强大动力。激情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反映出( )(A)意识的无限潜能(B)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C)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4 哥白尼的“ 日心说” 与当时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以及人们的“常识”均相抵触,一开始遭到许多

3、人的反对,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逐步被天文学家们承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日心说” 也已经被否定,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由此说明( )(A)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人类的认识反复无常(C)认识具有局限性(D)认识是不断发展的5 2013 年,某省的一些地方,数量有限的苹果苗在骤然兴起的栽培种植热中,株价一度高达 4 元。某村一一些农户,仅育苗一项收入,少的也有三四万元,有的高达 10 万20 万元。后来个别农户拿出一些钱投入乡镇服务业,收入实现稳定持续增长。2014 年,在高额收入的诱惑下众多果农不惜投入巨资大种特种。然而,该年的果苗价格急转直下,数以

4、亿计的优质红富士等矮化苹果树苗,每株尽管降至几分钱也无人问津,相当一部分果树苗只好晒干当干柴烧,不少农户亏损严重。苹果树苗种植由热转冷这一事例说明苹果树苗价格时高时低(A)毫尤规律可言(B)能自觉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D)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6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A)科学发展观(B)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C)生产力标准(D)“三个有利于 ”标准7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5、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A)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方针问题(B)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问题8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开始兴办洋务,逐渐成为“洋务派”,其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A)变法图强(B)重本抑末(C)君民共主(D)中体西用9 国民革命中势力壮大起来背叛革命的蒋介石以及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转而走向反动的汪精卫,在外国列强的支持下,先后发动政变,大批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终于失败。中国共产党人也从失败中吸取到了教训,其中,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满足农

6、民土地要求并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加强党的建设,并制定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C)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D)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10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A)人的世界观(B)人生目标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C)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D)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11 2014 年 11 月 9 日,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在北京开幕,峰会主题为“亚太新愿景:创新、互联、融合、繁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其演讲主旨为(A)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

7、格局(B)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C)弹性亚太,全球增长引擎(D)发展的挑战12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体力劳动者(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C)进步的知识分子(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13 卢梭在论人累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 ”,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8、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4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 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15 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16 2013 年 8 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

9、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A)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B)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C)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D)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17 共产党月刊 1920 年 11 月 7 日创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其发轫、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筹建息息相关,带有鲜明的历史色彩与时代烙印。其创刊号的短言一文中明确宣布“中国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该刊(A)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的大旗(B)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C)系统介绍了党的基本知识(

10、D)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18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A)法律规范(B)政治原则(C)道德要求(D)理想信念1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A)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B)任何公民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C)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D)任何公民在遵守法律上都是平等的20 2014 年 4 月 1 日,日本内阁决定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 ,这标志着

11、日本(A)大幅放宽向外输出日本武器装备的条件(B)大幅放宽向外输出军事技术的条件(C)继续坚持实施多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D)战后和平国家理念的重大转折21 下列属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2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3 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围,因为( )(A)改革是

12、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B)改革并不触及生产关系(C)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D)改革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24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25 在我国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就必须( )(A)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B)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D)大

13、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26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27 列宁说:“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8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 )(A)具有直接现实性(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

14、梁三、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9 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

15、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30 说明人类历史上存在的“超越” 现象与五种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一致性。31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9 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本题所说的文盲一词的定义发生变化,由是否识字到信息符号再到计算机交流,背

16、后是客观实践在推动的,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的把握。题干是毛泽东在讲到感性认识的时候讲的一段话,是说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C 项明显是错误选项,排除。 ABD 三项都是有关感性认识的正确观点。但受到单项选择的限制,要求选出一个最合题意的选项。而毛泽东这句话主要不是讲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而是谈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正由于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才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将 A和 D 两项再排除,只有 B 项才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知识模

17、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活动中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它表现为直觉、灵感、想象、联想、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积极的情感情绪对人的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题目中的激情是非理性因素的重要形式之一,反映了激情的积极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题干中主要是围绕“什么是宇宙的中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人的认识由于受到主观、客观因素制约,是多次反

18、复、多次循环的过程,同时也是无限发展、无限上升的。综合题目中的意思,反映了人们对“什么是宇宙中心”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反映农户种植苹果树苗是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的现象,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当苹果树苗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因此,无论苹果树苗价格高还是低,都必须严格遵循价值规律,故A 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价值规律应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 B 项不正确。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也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

19、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故 C 正确,D 项错误。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992 年邓小平南巡后提出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D 项正确。C 项不选是因为邓小平提到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重点强调了“三个有利于”,是共同存在的且缺一不可,单纯讲生产力标准是不符合邓小平原意的。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解决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故 B 项符合题干要求。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派兴办洋务事

20、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况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故 D 项符合题干要求。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B 项正确。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

21、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B 项符合题干要求。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CD 项分别是 2014、2013、2012 年 APEC 会议的主题,故都排除。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理解。人民群众的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

22、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4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和理解。试题中的“眼看”属于感性认识,职业背景属于理性知识和已有的认识。不同职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并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C 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颠倒了,因此,正确答案为 ABD。【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无限发展和不断反复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

23、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ABC 项均为正确答案,D 项的错误在于只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故 A 项正确。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的,它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B 项正确。由于认识主体的不同,认识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能说永无定论,故 C 项错误。凡经过实践证明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故 D 项推翻真理是错误的。

24、【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7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共产党半月刊是上海党组织创办的半公开刊物,它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共产主义的大旗,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共产主义方向,还系统介绍了党的基本知识,所以 AC 项符合题干要求。新青年杂志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故 B 项被排除;李大钊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因此,D 项也排除。1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故 ABC 项符合题干要求。1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上述四个选项均

25、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正确理解。20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日本内阁决定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大幅放宽向外输出日本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条件,放弃实施多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也标志着战后和平国家理念的重大转折。因此,ABD 项为正确答案。21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易得出正确答案 ACD,B 是阶级社会的特有规律,不能选。22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考查对基本知识点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点的掌握。23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社会革命属于激烈的社会变革,改革不属于这一范畴,改革是解决社会

26、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24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自在世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实践提供的先进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不断强化着主体的认识和改造能力,A 错误,B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5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能改变。A 项错误。BCD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正确的。2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的知识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两

27、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在本题中,D 项是错误的,真理之为真理不是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公共性所决定的。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讲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选 C 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27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真理的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理解。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主要讲真理的条件性。A 项明显是错误的观点。真理的具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具体性理解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 A 项混淆了两种意义上对具体的理解,故而不选。B 项是说真理是发展变化的,C 项是说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D 项更进一步

28、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 BCD 项符合了列宁的原意,是正确的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2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的正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在本题中 BD 项是一个意思,因为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也就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是表述不同。【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三、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9 【正确答案】 (1) 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借

29、鉴国外先进的科技与经营管理方法和有益的文化知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也会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以可乘之机,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自我封闭,排斥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不能因为对外开放,就对西方思想文化全盘照搬。(2)上述材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一方面,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地看问题。另一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健康发展。30 【正确答案

30、】 (1)所谓人类历史上的“ 超越”现象,是指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例如,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从农村公社经过征服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直接建立起封建制;我国在刚刚解放时,藏、彝等少数民族还处在奴隶社会,东北的鄂伦春族还处在原始公社的部落所有制阶段,经过民主改革,他们超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上述几种 “超越”现象,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

31、替的理论,是就全世界的范围而言的,并非任何国家和民族,不论其具体情况如何,都必须毫无例外地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上述几种“超越 ”情况,不仅不违背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反而是以这个规律为前提的。例如,美国之所以能超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西欧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前提的;古代日耳曼人之所以能超越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是以罗马奴隶制所创造的生产力以及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封建制因素为基础的;中国藏、彝、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之所以能超越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口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前提的。因此,不能用

32、历史上的“超越” 现象,否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31 【正确答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用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