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85127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3 年第 1 题)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2 (2013 年第 2 题) 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 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

2、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 羊吃草 ”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3 (2012 年第 2 题)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 90909090=?” 其答案是约 59。90 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4 (2011 年第 1 题)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 为例来讲

3、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越长越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5 (2010 年第 2 题) 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

4、有其果6 (2010 年第 3 题) 下面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7 (2009 年第 1 题)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

5、系更密切8 (2008 年第 2 题)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9 (2007 年第 1 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0 (2007 年第 2 题)“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

6、,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11 (2006 年第 1 题)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12 (2015 年第 1 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 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C)理论

7、对实践的指导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13 (2014 年第 1 题)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 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14 (2012 年第 1 题) 恩格斯说:“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

8、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15 (2009 年第 2 题)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6 (2008 年第 3 题)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

9、,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17 (2006 年第 2 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10、,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2015 年第 17 题)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A)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

11、式(C)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D)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19 (2015 年第 18 题)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 成为人们的“大智慧 ”就要(A)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C)精确把握事物的度(D)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20 (2014 年第 17 题) 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 这

12、里说的长江“ 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 贯通东流 ”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 10 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 2 300 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A)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1 (2012 年第 17 题)“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22 (2010 年第 17 题)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 1971 年版对“科举” 这个词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

14、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 年版删去“ 反动”二字,1998 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 。再如 1971 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 野鸡”之后,紧跟着说 “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 年版也一样,直到 2008 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语词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23 (2009 年第 17 题) 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

15、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主动积极应对,化“危” 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24 (2007 年第 17 题)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5 (2007 年第 18 题)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

16、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6 (2007 年第 19 题)2006 年 7 月 12 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中,以 12 秒 88 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 年之久的 12 秒 91 的世界纪录。

17、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 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27 (2006 年第 18 题) 马克思指出:“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

18、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8 (2015 年第 34 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2014 年 11 月 19 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 20 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 20 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

19、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达到了 30 亿人,普及率达到 40,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同住地球村的“居民”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地拉近了距离。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的点击,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 的标配。当然,互联网

20、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 这取决于 “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从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 20 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 年 11 月 21 日)材料 2中国互联网从 1994 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 20 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有人把它概括为“互联网思维” 。对何谓“互联网思维 ”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

21、、互动、用户至上” 等理念。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作大象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能。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是不可想象的。既然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 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 ,至少自身要具备 “蚂蚁”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 蚂蚁军团 ”作战,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 大象” 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大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

22、创业的“ 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能成为最后的胜者。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 年 5 月 5 日、5 月 26 日等)(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 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 “命运共同体 ”?(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 蚂蚁”与“大象”的关系?29 (2014 年第 34 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 ,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一、秸秆种蘑菇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 60 万亩,按亩产 500 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 30 万吨秸秆

23、。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2009 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 100 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 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二、延长产业链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 6 万吨茵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

24、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三、“链接 ”到山林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而,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25、23,其中林荒山地有 6 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 2011 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 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 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 年 6 月 22 日

26、)(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中“巧”在何处?(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30 (2012 年第 34 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 克的最少,110 克的稍多,011 克和 01 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 16 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质量的16 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

27、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 年 2 月 21 日)材料 2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 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 错误 ”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

28、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它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 ,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

29、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 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 86 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 年 6 月 27 日)(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 碎花瓶理论” 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2)如何理解 “这个世界

30、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31 (2011 年第 34 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 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

31、?这时候一句“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 宝”的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2009年 5 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 为名义的“绿色帐户 ”活动。何为绿色帐户 ?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帐户

32、” 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 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 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32 (2009 年第 34 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 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

33、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34、A【试题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其二,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由此可见 B、C 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故 D 错误。根据题中 “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可以知道,“舟的行”是参照了“不行的洲”,“鸽的飞”是参照了“不飞的阁”,

35、既然是“参照”,就是一种衡量手段,也就是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对于观察者(静态)而言,“舟行”正是因为“洲不行”,“鸽飞”正是因为“阁不飞”。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按通常的逻辑,羊草之所以叫羊草,是因为这种草是羊吃的草,两者之间明显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同时,正是“羊吃的草”这一现象引起了“割羊草”以人工饲养这一现象,可见,羊吃草和割羊草之间的联系属于因果联系。不是

36、必然联系和本质联系,也不存在什么主观联系,所以 A、B 、D 不符合题意。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机械工程师正是把握了羊吃草和割羊草之间的联系,才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选项 C 是最佳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本题题干“9090909

37、090 :?”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连续的数量变化过程。而“答案是约 59”,可以理解为从 90 分到 59 分的“及格”与“不及格”的“性质“变化。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A 、C、D 虽然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但与题干无关,可以直接排除。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认识度的意义在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

38、度原则。华罗庚的优选原则说明要寻找粉笔长度的最适合值,防止过犹不及,也同样防止未达目标,本题充分表明了优选原则是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题干中“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由此把问题聚焦在“坚持就是胜利”这一点上,也就是“贵在坚持”。

39、“坚持”意味着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而发展过程又是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在溪水与岩石的斗争中,正是由于“坚持”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同时,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自然界,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

40、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本题中气候变暖、北极熊无处可去,令人联想到人类可能面临的同一悲剧。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大势所趋,D 正确。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故 A 错误。生态失衡是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自然界就不会报复人类了,故 B 错误。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都属于社会存在,在这些要素中对人

41、类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自然地理环境只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故 C 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本题的题干“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仅仅在于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

42、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证明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两者互为函数。当粒子在光速运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钟慢”“尺缩”的现象。题干所说的是“钟慢”实验,说明的是时间的相对性。A、B、C、D 都是时间的属性或特点但只有 C 是符合本题要求的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B【试题

43、解析】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诗句表达的是动与静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故正确答案是 B。A 把动和静看做是相互排斥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既与题意不符,又违背了动静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基本原理,应当排除;C 、D 把运动和静止看作是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则是概念的混淆,也应当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

44、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中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相对于现实来说,是潜在的东西、尚未实现的东西。对于可能性要做具体分析:首先要区分可能与不可能。当我们说某一事物和现象有产生的可能,是指这一事物和现象有某种客观的根据和条件。不可能性是不存在实现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孟子讲的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可能的,为长者折枝是可能的。所以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标志在于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其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就可以实现。抽象的可能是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依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只有在条件具备

45、时,才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再次,在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某一事物是否可能以及能否由可能变为现实,归根到底是取决于该事物在现实中是否具备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如果缺少客观的根据和必要的条件即使人们再努力或对人再有利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本题所问是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这是客观存在,与 A 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的利害关系无关,故排除。D 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依据, C 才是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依据。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

46、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表明运动、变化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在物质的运动、变化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变和不变的统一。由此可见,B、D 是错误观点,应该排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故 A 错误。而题干中所提出的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的论断则鲜明精练地表达了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袁隆平的这句话凸显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

47、本的观点。“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强调的是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所以 B 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A 说法与题意相反;认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会误导实践,使实践失败,C 说法错误。从实践到认识,即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能否转化为现实无法回答,因此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两次飞跃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所以 D 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

48、案】 B【试题解析】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时间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无限大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都能产生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但是,人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甚至是失败的活动,都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事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爱迪生之所以说“我每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是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故正确答案是B。D 表述本身有错误:A 不符合爱迪生原意。C 是干扰项,相对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爱迪生的每次实验获得的不一定是相对真理,也可能是真理的反面谬误故不选。【知识模块】

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从理论上讲,人不仅有感觉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有理性认识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之所以高于动物,就是因为感官背后有理性思考在支撑。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 虽然是正确观点,但不符合题意要求,可以直接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要从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去思考。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