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85129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的是(A)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B)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C)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D)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 意识的客观性是指(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C)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D)意识的形式源于客观世界3 人们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产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的根源是(A)先天的(B)后天的(C)主观的(D)客观的4 在意识的本

2、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不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否认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D)肯定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5 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6 “世界统一于存在 ”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7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是(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否认意识存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世界的物质统一

3、性观点8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9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10 认识开始于直接经验,这是(A)认识论的唯物论(B)认识论的辩证法(C)认识论的不可知论(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4、(D)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12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A)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B)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的地位(C)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D)他们掌握了宣传机器13 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的标志是(A)劳动者是自由人(B)劳动者一无所有(C)劳动力成为商品(D)劳动成为商品14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 、“乎等”的关系,而实质上是(A)资本主义的人身占有关系(B)资本主义的人身依附关系(C)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D)资本主义的和谐发展关系15 劳动力作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劳动力的使用

5、价值同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特点是(A)具有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在消费过程中不能创造新的价值(C)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D)在消费过程中只创造剩余价值16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断变化。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A)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B)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销售市场(C)操纵垄断价格(D)攫取高额垄断利润17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6、B)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地说(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B)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C)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D)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19 恩格斯指

7、出:“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段话说明(A)自然界、人类历史是第一性的,原则是第二性的(B)原则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原则是无关紧要的20 下列命题中属于第一性、第二性关系的是(A)物质和意识(B)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C)实践和认识(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1 下列命题中体现第一性、第二性关系的是(A)物质和物质范畴(B)运动和静止(C)客观规律和科学定律(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2

8、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即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因此,实践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客观实现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同一性23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生产劳动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自我意识的实践(D)科学实验24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这是因为(A)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B)劳动实践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C)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D)实践使人成为“ 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5 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实践是(A)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B)人的最基本的活动(C)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D)人与人之间互换其

9、活动的过程26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主要表现在(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7 胡锦涛指出,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是(A)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B)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C)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D)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28 恩格斯指出:“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这一论断说明(A)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B)自然

10、灾害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C)自然灾害促使人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D)自然灾害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29 社会调查是认识社会现象的重要途径,其性质和意义在于(A)通过它可获得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通过它可获得许多间接经验(C)通过它可直接获得系统的理性认识(D)它本身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30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A)唯理论(B)诡辩论(C)经验论(D)反映论31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

11、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米,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32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 T 作方法(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3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A)理论要服务于实践(B)理论要指导实践(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D)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

12、质34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B)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物质关系35 马克思在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段话表明(A)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B)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

13、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的意志无关36 马克思在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A)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C)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取代以往的社会制度,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D)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发过程37 马克思在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

14、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A)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B)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革命的总根源(C)旧的生产关系的灭亡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D)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发过程38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现在(A)所有制是从经济意义上说的,所有权是从法律意义上说的(B)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

15、法律形态(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3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A)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参与劳动过程(B)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为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占有(C)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D)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40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41 马克思指出:“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并赋

16、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说明(A)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C)资本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历史形态下的生产关系(D)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42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一区分的意义是(A)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B)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C)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D)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依据43 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必然要把其统治势力扩展到国外,建立国际垄断统治。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经济动因有(A)将国内过剩的资本

17、输出,以在别国谋求高额利润(B)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D)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44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农业资本输出45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后果有(A)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B)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C)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D)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46 下列属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形式的是(A)中央集权

18、(B)巴黎公社(C)苏维埃(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7 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A)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B)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C)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D)无产阶级专政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8 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个

19、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评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启示。49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请回答:(1)科学发展观主要体脱了哪些马范思主义哲学原理?(2)分析科学发展观内容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与方法。50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例如,天王星被

21、发现后,人们开始研究它的运行轨道。人们发现它的实际运行轨道与根据太阳引力计算出的轨道有偏离,于是推测在天王星外还有一颗行星,它产生的引力使天王星的轨道发生了偏离。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这颗尚未发现的行星的轨道。1846 年 9 月 18 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对准勒威计算出的位置,真的看到了一颗蓝色的星星(海王星)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海王星称为“笔尖上发现的行星” 。材料二:19 世纪理论物理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但其中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海王星的发现显示出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并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

22、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在人们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1)海王星被人们发现的过程,包含了那些哲学原理?(2)“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你对这段话怎么评价并请说明理由。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马克

24、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马

25、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A,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A,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正确答案】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 【正确答案】 A,B,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6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

27、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9 【正确答案】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0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 【正确答案】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5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 【正确答案】 B,C,D【知识模块】

2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7 【正确答案】 A,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8 【正确答案】 (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骑术不精但有纪律是法国兵的质,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是马木留克兵的质。一定数量的士兵和一定质的士兵构成了士兵的战斗力。(2)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起量变。三百个法国兵、一千五百个法国兵属于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的差别,就能战胜和打败三百个和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3)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分三步走的前两步即 2010 年和 2020 年的奋斗目标

29、体现了现代化建设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质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质和量、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9 【正确答案】 (1)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与方法。(2)第一要义是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相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南人民共享,体现了发展为了谁、

30、依靠谁即目的和手段相联系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凋,体现了普遍联系、发展的过程性的观点和方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矛盾的观点和方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 【正确答案】 (1) 海王星被人们发现的过程,包含的哲学原理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逻辑证明对检验真理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万有引力定

31、律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但该理论产生出来,对之后的科学研究能发挥指导作用。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端正方向;其二,指导进程;其三,提供动力。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的广泛应用就说明了这一点。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正是从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正确的前提出发,科学家用“笔尖”推测出了海王星的存在并且推算出海王星的轨道,帮助人们发现真理。(2)普朗克老师的这段话是错误的。因为其片面强调了真理的绝对性,忽视了真理的相对性,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所以人们对待真理,必须全面地把握其两方面的属性。将其割裂,都会犯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32 102-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V1.pdf ETSI TS 132 102-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V1.pdf
  • ETSI TS 132 103-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Reference .pdf ETSI TS 132 103-2016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Reference .pdf
  • ETSI TS 132 103-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Refe.pdf ETSI TS 132 103-201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Refe.pdf
  • ETSI TS 132 103-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Refe.pdf ETSI TS 132 103-2018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GSM)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Refe.pdf
  • ETSI TS 132 104-2004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3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3GPP TS 32 104 Version 3 9 0 Release 1999)《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pdf ETSI TS 132 104-2004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3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3GPP TS 32 104 Version 3 9 0 Release 1999)《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pdf
  • ETSI TS 132 106-1-2000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art 1 3G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oncept and Requi.pdf ETSI TS 132 106-1-2000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art 1 3G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oncept and Requi.pdf
  • ETSI TS 132 106-2-2001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art 2 Notification Integration Reference Point Infor.pdf ETSI TS 132 106-2-2001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art 2 Notification Integration Reference Point Infor.pdf
  • ETSI TS 132 106-2000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MTS) 3G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 3G配置管理 3G TS 32 106(版本3 0 1 1999年发布)》.pdf ETSI TS 132 106-2000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MTS) 3G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 3G配置管理 3G TS 32 106(版本3 0 1 1999年发布)》.pdf
  • ETSI TS 132 106-3-2001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art 3 Notification Integration Reference Point CORB.pdf ETSI TS 132 106-3-2001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art 3 Notification Integration Reference Point CORB.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