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85141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中国将继续毫不动摇地支持阿拉伯国家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歧视和偏见。我们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抓主要矛盾(B)矛盾的同

2、一性和斗争性(C)内容与形式(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 2014 年 10 月 8 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武器用得怎么样。“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必然性和偶然性(B)本质与现象(C)内容与形式(D)因果关系3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习近平认为,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 “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实践证明,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

3、矢事难成,集中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B)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D)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来表现的4 为了让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我们要根据污染物“随波逐流” 的特点,改变以往“各家自扫门前雪 ”的防治模式,从检测、预警、治理、补偿等方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 无缝衔接”。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 )(A)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B)可以利用规律,解决矛盾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抓住关键能够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D)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加以改造利用

4、,服务人类5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是(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6 中国是一个有着 13 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才能将 13 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段话启示我们认识事物( )(A)既要侧重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C)既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普遍性(D)既要看到发展的

5、前进性,又要注意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7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意识来源于人脑 8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9 假如“完美 ”是 100 分,那么 60 分不完美,80 分也不完美,但不要因为是 80 分而不是 100 分而否认从 60 分进步到 80 分的意义。这

6、启示我们要( )(A)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B)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C)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D)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10 1930 年 5 月 2 日至 6 月 5 日,毛泽东在寻乌作了 20 多天的社会调查,开了 10多天的调查会,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和寻乌调查两篇论著。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的科学论断,还提出了“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寻乌由此成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

7、,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可能与现实(D)本质与现象11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借钱人“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

8、借钱的我” 的借口实际上( )(A)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状态(B)承认了事物运动的无条件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D)承认了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含12 20 世纪 30 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土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多样性(B)事物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C)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D)事物联系都有“ 人化” 特点13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

9、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4 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16 一则阿拉伯寓言故事说:“一个主人有一匹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

10、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个老骆驼到底还能拉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加、不断地加,但是老骆驼还是没有倒下。最后主人想是不是已经到了极限呢,于是轻轻地投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使老骆驼轰然倒下。”事实上,压垮骆驼的不仅仅是最后一根稻草,雪崩时候没有任何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下列古语与这句名言体现哲理一致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不矜细行,终累大德(C)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D)失败乃成功之母17 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及 1000 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 启示我

11、们(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D)任何事物之间都无条件的存在联系18 狐假虎威选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

12、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A)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B)没有对整体的理解就无法认识个体(C)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D)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20 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B)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C)事物的变化发

13、展是从量变开始的(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1 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2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23 哲学唯心主义“ 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

14、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24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将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在一起。这说明

15、( )(A)联系是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B)人们的认识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C)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具有随意性(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真理性认识25 习近平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寻求治本之道,始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铭记全人类福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推进全球安全治理,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各国普遍发展繁荣,开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惟其如此,才能早日铲除滋生核恐怖主义的土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

16、的进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6 在人民政协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清朝末年魏源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来阐述社会主义民主。魏源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 )(A)抓住主要矛盾要搞好重点突破(B)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支流(C)抓住矛盾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以人为本27 周易有语云:“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有( )(A)善与恶相互对立(B)善与恶在

17、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D)善、恶的量变最终导致相应的质变28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却感到 “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A)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B)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C)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D)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9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的这句话阐述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下列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现象是

18、由本质决定的(B)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C)透过现象可以发现本质(D)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9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当细菌发生变异,抗生素对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的人不再有效,就是抗生素耐药。世卫组织官员称,如果没有多方紧急协调行动,“世界就会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这不是预测,而可能是即将到来的现实。”英国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每年数百万人因为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药性而提早离世。如不采取切实行动,35 年后,每年因抗生素滥用而死亡的人

19、数将超过 1000 万。抗生素曾是消灭病菌的神奇武器,但随着抗生素滥用,病菌耐药性和“超级病菌” 已成为医学难题。例如,作为淋病最后治疗手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挪威、南非、瑞典和英国已确认治疗失败。今天起,向滥用抗生素说“不”!因为 “滥用就会无用”。材料 2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超级病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

20、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 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 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2010 年 10 月 26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三起感染超级耐药致病细菌病例。由病菌引发的疾病曾经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每一种传染病用抗生素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是抗生素被滥用之前的事情了。每年全世界有 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我国这一比例甚至接近 80。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过去一个病人用几十单位的青

21、霉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现在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在上世纪 60 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 700 万,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上升到 2000 万。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 89,大部分人死于超级病菌带来的用药困难。请回答:30 “滥用”到“无用”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31 从病菌的耐药性增强到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3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网上疯传的食疗误区,90的人中招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我们日常服用的药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副作用。于是,很多天然的“ 药品” 受到全民热

22、捧,看上去可以让你远离副作用的困扰,朋友圈里也时不时有人分享这类文章。然而,大家对“食疗” 或一知半解或期望过高,也因此产生了不少认识误区。生命时报为此采访营养专家,总结出几大最常见的食疗误区,并加以解惑答疑。误区一:药食同源,食疗效果和药物一样好且无副作用很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既然有“药食同源” 的说法,那么食疗是比药物更好的选择。顾中一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食物主要作用是提供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而治疗疾病则是药物的责任。我们不否认食物对部分代谢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但在具体的应用时应基于实实在在的证据,而不是想当然或者迷信传统说法,一定得看“疗效” 。于仁文解释,

23、食疗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一些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身体不适,例如便秘、口干舌燥等,通过规律饮食以及适当的食谱调整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选择食疗前必须要就医通过诊断排除大病、重病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后才能进行。此外,对于科学已知需要服药治疗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饮食调整确实很重要,但切不可迷信食疗偏方,期望它们能彻底治愈,以免贻误病情。误区二:“ 万人一方” 。别人吃这个好,自己也可以试在于仁文看来,这个方法很不可取。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同一个方子也很难对症同一种疾病。以便秘为例,有些人可以多吃苹果,因为其中富含的果胶能够促进排便,但如果患者本身有胃溃疡等胃部炎

24、症,食用过多的苹果反而会刺激胃黏膜。顾中一也认为,由于个体差异、安慰剂效应、疾病自然转归的特点,他人吃了某种食物之后病情好转有可能并不是因为食疗方的功效。因此,不建议盲目使用他人推荐的方子。误区三:食疗无毒,多吃也没有问题不少人认为能当作一日三餐吃进肚子的东西,肯定没毒,多吃点少吃点都没事。于仁文告诉记者,任何食物吃太多轻则导致肥胖、营养失衡,重则引起疾病重症,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例如:豆制品有助于补钙和补充优质蛋白,但每天摄入太多,就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造成器官功能损伤。再比如,适量食用动物肝脏能够改善由于缺乏维生素 A 导致的眼干眼涩但如果每天超量食用,很容易食物中毒,造成发烧、皮肤干燥

25、甚至脱发等后果。请回答:32 运用矛盾精髓的原理分析为什么不能“万人一方”?33 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误区三:食疗无毒,多吃也没有问题” 所蕴含的哲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引自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讲述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作无间、同舟共济办学的历史,习近平在此引用意在阐述

26、中阿文化间应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以获共同发展。“五色”指不同的颜色,“八音”指不同的声音,“交辉”“合奏”意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意思。据此,本题选 B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典出(汉末魏初) 王粲 仿连珠,原文为“臣闻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意思是:经常用明镜照照自己,那么污垢就不会存留在身上;能听取直率的批评,就可以摆脱错误行为。弄懂意思此题就很容易给出正确答案。因为“听于直言”,所以“过行不累乎身”,据此,本题选 D 项。【知识模块】

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语出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原文为“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中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中一个师。”意思是:伤害一个人,与其动他十个指头,不如集中打断他一个指头;与其泛泛地打一些消耗战、拉锯战,不如狠狠地打一个歼灭战,这样吃掉一个敌人就少一个敌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则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多种矛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选 A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选项 A 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故排除。选项C

28、 说法过于绝对,违背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故排除。选项 D 说法也是错误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和消灭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选项 B 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B 选项中的理论属于意识的范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符合题意。人口结构的变化、能源资源减少、社会转型都属于客观现实的变化,不是意识的范畴,排除 ACD 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

29、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题干材料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 13 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据此,C 选项符合题意;ABD 三选项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均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选项本身观点错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排除。D 选项本身观点也错误,意识来源于实践,不是 “来源于人脑”;人脑只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承担者。B 选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本身观点没有错,但是与题

30、干设问没有任何关系。题干材料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米”的客观存在,即使有巧妇也无法“炊”。这句话引申为要发挥巧妇本身主观能动性,但是也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故选 C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绘画的创作过程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A 项正确。意识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 项排除。意识虽是主观的,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不能说是主观随意的,D 项排除。生动形象性不是意识活动的特征C 项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31、B【试题解析】 题干材料中强调从 60 分进步到 80 分的意义,这是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故选项 B 入选;A 选项与题意无关,题中没有涉及矛盾双方,也没有涉及主次矛盾,不能启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排除;题中没有强调从 60 分进步到 80 分是关键,也就没有强调要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C 选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题中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而没有涉及质变,即没有强调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故排除 D 选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调查就像“十月怀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32、准备,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据此,选 B 项。题干设问部分,没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排除 A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故事里的借钱人借口称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据此,选 C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喜旱莲子草能够解决我国饲料不足问题,可见联系的普遍性;喜旱莲子草的引入,解决了饲料问题,但是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对本土植物和鱼类造成影响,可见联系的多样性,故 A 选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事物发展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故排除 B 选项。联

33、系具有客观性,不是人为创造的,故排除 c 选项。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具有人文特点,故排除 D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

34、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据此,本题选 C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猫捉老鼠同时吃鸡,说明养猫有弊有利,体现了两点论;猫的存在能够保证其家人不挨饿受冻,说明利大于弊,把握住了主流,符合抓重点的要求。所以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寓言故事揭示了看问题要认清事物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权衡利弊都需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据此,本题选 B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这是历史唯物

35、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活动作为解决人类生存第一需要的基本活动,是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在人类活动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是由物质生产活动派生出来的,为物质生产活动服务,并要受到物质生产活动所制约。因此,选项 B 是正确的。A、C 两选项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谈不上人的历史活动。而选项 D 又属于社会意识第二性的东西,也

36、不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名言主要体现“量变与质变”,B 选项符合题意。尚书记载,周武王灭了商朝,安定天下,声威显赫,四方蛮夷都来进贡。有个叫旅的国家进贡了一头獒犬,高大威猛,还能善解人意。召公害怕武王玩物丧志,劝武王继续修德慎行,以尽安定国家和保护人民的责任,并指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就像堆积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筐土了,却不肯覆上去而放弃,功败垂成,实在太可惜了。A 选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主要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C 选

37、项“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主要强调实践性;D 选项主要强调的是失败与成功的对立统一关系, ACD 三项都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及 1000 起事故隐患。”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小的问题慢慢演变成严重的问题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据此,选B。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规律和矛盾,排除 AC 两选项。D 选项本身说法错误,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38、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本质和现象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

39、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考古遗物能够让人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从而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说明了对个体的认识对整体的作用,A 选项正确,B 选项不符合题意。通过对考古遗物的考古实践活动认识历史,符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理,C 选项符合材料主旨。D 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A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题中平面与圆锥曲线的交角变化是量变,引起截口几何

40、特性的变化是质变。C、D 两项符合题意,故选。题干的限定性要求是“这种变化过程”,A 选项强调发展方向,B 选项强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冬青树等事物各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发展,有不同的规律。“种禾终不生豆苗”体现 A 选项观点:“凡物各自有根本 ”体现 D 选项观点:“岁晏花凋树不凋”体现 C 选项观点。B 选项为干扰项,材料中未体现量变质变。【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C 选项本身观点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

41、是“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本体论无关。D 选项本身观点没有问题,但是题干中名言与此原理没有任何关系,故排除。“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据此,本题选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题干选自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列宁指出:“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

42、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如果在认识过程中把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离,片面地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时存在,唯物主义是必然的,唯心主义也是不可避免的,两者是共生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地球上的最美丽的思维着的花朵。但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

43、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C 项观点错误,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而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具有客观性,而不是随意性。D 项观点错误,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因此选 A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古语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

44、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木长”与“根本”相联系,“流远”与“泉源”相联系,体现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选 A项。决定“木长”的因素很多,“固其根本”为主要因素,“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都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即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因此,B 选项也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古语意思是:鞋子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适合脚。治理的方法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有利于人民。习主席借此比喻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民主道路,要找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

45、路。“不必同”根据不同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政策,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采取什么政策,只要有利于人民即可,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故 CD 两项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材料中的古语揭示了善与恶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故选 AC。古语明确地阐述了善、恶的积累,即量变最终导致质变,最终导致相应的质变,D 选项可以入选。古语没有体现 “善恶转化”,故排除 B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认识具有

46、主体性差异,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题干中问的是对同一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的需要不同,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且有选择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 BD 两项符合题意。A 项不能说明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与题意无关;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题中未涉及人脑的局限性,故 C 项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题干引用的是马克思的话。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

47、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ABC 三个选项内容均正确。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和脱离现象的纯粹本质都不存在,D 选项内容错误,故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滥用 ”抗生素,超过一

48、定的量,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最终导致了“无用” 。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 过” 或“不及”。【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正确答案】 体现了“量变和质变” 原理。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如果能够

49、“慎用” 抗生素,就不会出现“超级病菌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病菌的耐药性增强,这种量的积累,导致最终质变,各种“超级病菌” 相继诞生。【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正确答案】 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矛盾也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情况各不相同,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万人一方” 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精髓原理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 ”,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治疗疾病。【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 【正确答案】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