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D)社会运动与社会形态关系问题2 马克思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一论断所揭示的是 ( )(A)生产工具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
2、系( )(A)是否适合上层建筑的需要(B)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C)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D)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4 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D)产品分配关系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是指( )(A)生产关系的总和(B)生产力(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6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 )(A)属于社会意识(B)属于社会存在(C)属于生产关系(D)既有属于社会意识的部分,也有属于社
3、会存在的部分7 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社会意识形态(B)生产力(C)人民群众(D)政治上层建筑8 在上层建筑中,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B)政党(C)暴力机关(D)国家政权9 恩格斯说:“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句话所揭示的哲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0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阶级斗争11 列宁指出:“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该论断揭示了(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一(B)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D)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12 列宁说:“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
5、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该论断表明(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一(B)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D)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13 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意义下的选择,即每一时代的历史主体都是在既定的生产力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历史创造的。历史主体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并不是随意性现象,也并不只是单纯必然性或单纯偶然性的重要作用,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B)民族交往(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14 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6、)(A)阶级斗争(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社会基本矛盾15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理论基础是( )(A)唯物论(B)辩证法(C)认识论(D)唯物史观16 人的现实本质是( )(A)劳动(B)具有意识(C)自然属性(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7 恩格斯说:“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
7、这个原理否定了。” 以上论断告诉我们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相反,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看法不同,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D)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据历史观领域的统治地位18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上层建筑19 下列事物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 范畴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物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
8、生产关系(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20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D)正确的社会意识和错误的社会意识21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 )(A)语言学(B)宗教(C)道德(D)政治法律思想22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可以自成体系23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 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24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科学技术25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
10、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分配关系(D)阶级关系2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依赖性,也有相对独立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A)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B)已经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会产生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C)上层建筑的变化会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D)上层建筑会无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维护陈旧的经济基础27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是指( )(A)社会制度(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D)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28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矛盾(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2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基本结构包括( )(A)经济结构(B)政治结构(C)文化结构(D)观念结构30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
12、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表现在(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C)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D)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31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2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 ( )(A)人的本质不是天生就具有的(B)人的本质不是从所有个体身上抽象出来的共性(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D)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33 主
13、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要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这是因为( )(A)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B)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C)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的影响34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共同立场是: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以下论断中,体现了该立场的论述有( )(A)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晗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B)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C)无论如何,共产主
14、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D)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35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说明 ( )
15、(A)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时期(B)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是长期的(C)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很好,不可能转变为社会主义(D)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被资本主义所击败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考查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属于知识再现型试题。【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题干中,“手推磨”“蒸汽磨”实际上是指两种生产力;“封建主的社会”“工业资本家的
16、社会”是指两种生产关系,连起来的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故 B 项符合题意。决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基本矛盾,故 A 项本身为错误的表述。 CD 项本身为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由生产力决定。所以,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否适合、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生产力标准”。【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17、【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考查生产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考查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所以 B、C 都是错误的,D 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 C 项是一个意思,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多种生产
18、关系,只有与当时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总和才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又称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而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又属于社会存在,所以 D 项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上层建筑的主导。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但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成为主导。【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D【试题
19、解析】 考查上层建筑的核心,核心是国家政权。【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活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如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的前提。ABD 项本身均为正确论断,但与题干的设问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生产力就要求变革或改变生产关系。经济
20、基础实际上就是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经济基础就会随之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所以最基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包括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等方面。由题目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可知,要说明的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因此 C 项符合。AB 选项虽然是正确表述,但与题目无关。D 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21、。题干中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意思;题干中的“跃退”,是曲折性的意思。故 B 项切合题干的设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其中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考查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所有社会发展的动力,对立社会就是阶级社会,其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阶
22、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因此选项 D 唯物史观是正确的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考查人的现实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不是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
23、或少选均不得分。17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考查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二者的标准,决定了对历史观其他问题的看法,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此 B、C 项是正确的。题目中“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这一表述,说明唯心史观曾经占据统治地位,因此 D 项可选。A 项本身是错误的表述,也违背题干的意思。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B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存在的构成,属于知识再现型试题。D 项错误,上层建筑中有一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即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也
24、叫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存在的内涵。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还包括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等。因此,本题的 ABCD 都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意识的划分,属于知识再现型试题。C 项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D 项错误,没有这种划分方式。【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B,C,D【
25、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A 项不属于,语言学与上层建筑无关,属于中性的学术。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道德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D 项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还是依赖社会存在,反映社会存在,不可能自成体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意
26、识的相对独立性。选项 ACD 都是符合这一原理的。选项 B 夸大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否认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考查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的构成包括劳动资料,也称为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力要素还包括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生产力的构成还包括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基本要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
27、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考查狭义生产关系的组成。D 项阶级斗争不属于狭义生产关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尽管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由经济基础决定,但这种决定不是机械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四个选项所揭示的,就是在依赖于经济基础这个大前提下,上层建筑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内容。【知识模块】
2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形态的含义。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因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以 B 项不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
29、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考查社会基本结构的构成。社会基本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政治结构是指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观念结构就是观念上层建筑,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没有文化结构这样的提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考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
30、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改变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科学技术还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考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D 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考查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属性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即根本属性。题干中的
3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与 AB 项直接对应,故可选。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关系;由于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故C 项可选。D 项表达了与题干相反的意思,是唯心史观的观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考查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A 项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人既包括人民群众,也包括阶级敌人。C 项错误,对社会历史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不是历史人物,而是杰出人物,历史人物也有可能是起反面作用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考
32、查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所以,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面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当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BCD 三项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三段论述虽然具体的文字不同,但共同的意思是一致的,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面貌,要由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去揭示;今天的人由于缺乏实践条件,无法做详细的描述。A 项所揭示的,是阐发共产主义新世界的特点,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去获得。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的。A 项为正确论述,但与题干设问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考查“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原因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 选项。CD两项只看见了眼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