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公卫执业医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859359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试卷]公卫执业医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医学类试卷]公卫执业医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医学类试卷]公卫执业医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医学类试卷]公卫执业医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医学类试卷]公卫执业医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公卫执业医师模拟试卷 59 及答案与解析1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为(A)传染病(B)非传染病(C)健康问题(D)原因不明的疾病(E)一切疾病和健康问题 2 下列不属于现代流行病学基本原理的是(A)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原理(B)疾病的发病过程(C)疾病的生态学(D)病因论(E)疾病的治疗原理 3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A)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B)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C)它可以评价药物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D)它可以研究疾病的自然史(E)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4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A)实验室方法(B)临床诊治方法(C)现场调查与现场实验观察研究方法(D)临床诊治与统计学方

2、法(E)统计学方法 5 流行病学的实验性研究不包括(A)社区干预试验(B)人群现场试验(C)临床试验(D)病例对照研究(E)类实验 6 流行病学研究是一种(A)宏观的方法(B)分子生物学方法(C)数理模型方法(D)微生物学方法(E)动物实验方法 7 以下哪一项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A)群体的特征(B)对比的特征(C)预防为主的特征(D)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E)自然科学的特征 8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A)提供诊断依据(B)研究疾病的病因学(C)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特征(D)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E)不涉及药物治疗 9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

3、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该情况属于(A)散发(B)暴发(C)流行(D)大流行(E)大暴发 10 伤残调整寿命年是指(A)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B)因伤残所致的寿命损失年(C)因伤残而存活的寿命年(D)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E)以上均不正确 11 世界各地大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下列哪种因素不是造成该趋势的原因(A)世界人口增加(B)人口老龄化(C)生活方式的改变(D)生态环境的改变(E)关注自身健康增加 12 伤残调整寿命年是指(A)PYLL(B) YLL(C) YLD(D)DALY(E)以上均不正确 13 下列

4、哪种研究方法不属于描述性研究(A)病例报告(B)横断面研究(C)病例 对照研究(D)生态学研究(E)纵向研究 14 下列抽样方法中误差较大的一种为(A)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E)多阶段抽样 15 普查与抽样调查相比,其优点是(A)适合于患病率低的疾病调查(B)最不容易出现漏查(C)确定调查对象简单(D)能较快得到发病率(E)统一的调查技术和检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 16 欲了解高血压病在某地区的危害情况,进行现况调查时宜选用(A)普查(B)抽样调查(C)典型病例调查(D)住院病例调查(E)个案调查 17 进行现况调查研究时,调查时间通常确定在(A)一年内(B)若干年内

5、(C)短时间内或某个时点(D)间隔一定时间重复一次(E)对时间没有要求 18 下列哪项不符合队列研究的有关描述(A)可控制观察因素(B)设立对照组(C)观察方向是从“因” 到“ 果”(D)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E)属观察性方法 19 欲进行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的是(A)支气管炎病人(B)胃病病人(C)意外损伤病人(D)肠道传染病病人(E)眼病病人 20 对研究所需指标或数据进行测定或测量时产生的偏倚为(A)检出症候偏倚(B)人院率偏倚(C)现患 新发病例偏倚(D)混杂偏倚(E)信息偏倚 21 为提高筛检试验的灵敏度,可以对几个独立试验进行(A)串联使用(B)并联使

6、用(C)先并联后串联使用(D)先串联后并联使用(E)以上都不是 22 评价筛检试验的主要指标是(A)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B)特异度和灵敏度(C)真实性和可靠性(D)一致性和收益(E)以上均是 23 下列有关系统综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是客观的评价和综合某一问题的研究证据的最佳手段(B)它收集的某一问题的文献是全球范围内所有的文献(C)它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严格的评价并进行总结(D)它是循证决策很好的依据(E)这种方法已经非常成熟,结论偏倚很小 24 在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实验研究中,尽量采用双盲法收集资料,此方法的目的主要是(A)满足伦理道德要求(B)减少混杂偏倚的影响(C)增强资料的可比性

7、(D)减少信息偏倚的影响(E)提高资料的准确性 25 失访偏倚属于(A)信息偏倚(B)选择偏倚(C)混杂偏倚(D)报告偏倚(E)回忆偏倚 26 关于因果联系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无剂量反应关系表明不存在因果联系(B)联系的强度越大,存在因果联系的可能性越大(C)联系的一致性好,说明存在因果联系的可能性大(D)先因后果是判断因果联系的必要条件(E)联系的合理性好,表明存在因果联系的可能性大 27 宿主状态是遗传因素与下列哪种因素终生相互作用的结果(A)生物因素(B)物理因素(C)环境因素(D)化学因素(E)精神因素 28 属于第一级预防措施的是(A)健康检查(B)产前检查(C)遗传咨询(

8、D)早期诊断(E)病后恢复 29 属于第三级预防措施的是(A)心理康复(B)戒烟限酒(C)遗传咨询(D)早期诊断(E)体育锻炼 30 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A)预测疾病流行(B)验证病因假设(C)描述疾病分布(D)制定预防措施(E)评价预防效果 3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A)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B)传染病在人群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C)病原体由母亲到其后代间的传播(D)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E)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2 下列传染病的病原体均可经空气传播的是(A)霍乱、结核、百日咳(B)钩端螺旋体病、脑膜炎、流感(C)甲型肝炎、斑疹伤寒、副伤寒

9、(D)血吸虫病、恙虫病、甲型肝炎(E)百日咳、结核、流行性感冒 33 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A)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毒力(B)传染源的数量,活动范围及周围人口数多少(C)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D)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数量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E)传播途径的特点和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 34 首例艾滋病是由哪个国家报告的(A)海地(B)南非(C)印度(D)苏格兰(E)美国 35 乙肝的平均潜伏期为(A)2 周1 个月(B) 12 个月(C) 23 个月(D)34 个月(E)46 个月 36 下列病毒中不经血液传播的是(A)HBV(B) HCV(C)

10、HEV(D)HDV(E)HAV 37 结核病的高危险人群不包括(A)既往患有结核病,未经彻底治疗(B)与排菌病人密切接触者(C)儿童及青少年中结核菌素反应阴性者(D)对结核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群(E)HIV 感染者 38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是(A)痢疾(B)猩红热(C)回归热(D)急性出血性结膜炎(E)肺结核 39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时,应当在以下哪个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A)1 小时(B) 2 小时(C) 3 小时(D)4 小时(E)6 小时 40 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哪

11、项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A)医学观察(B)留验(C)应急接种(D)药物预防(E)隔离治疗 41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A)调查(B)采样(C)技术分析(D)检验(E)以上都对 42 慢性职业病应在多长时间之内向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报告(A)3 天之内(B) 24 小时之内(C) 15 天之内(D)1 个月之内(E)半年之内 43 被诊断为职业病的患者应在多长时间之内复查(A)每月(B)每 3 个月(C)每 36 个月(D)每 612 个月(E)每年 44 下列哪项因素与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有关(A)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

12、(B)毒物本身理化特性(C)毒物的联合作用(D)人体遗传特性(E)毒物接触方式 45 下列关于职业病的论述,错误的是(A)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B)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人体不能代偿的疾病(C)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健康损害,并影响劳动能力(D)所有职业病都是需赔偿的疾病(E)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职业病的唯一病因 46 下列关于工作有关疾病的论述,错误的是(A)又称职业性多发病(B)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可使所患疾病缓解(C)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直接的因果关系(D)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造成该病的许多因素之一(E)职业性有害因素促使了该病的显露和加重 47 有关疲劳,错误的理解是(A)是体力和脑力

13、效能的暂时减弱(B)是机体的异常生理反应(C)有时虽出现疲倦感,但机体未进入疲劳状态(D)有时虽无疲倦感,但机体早已处于疲劳状态(E)经过适当的休息是可以恢复的 48 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常见的心身疾病(A)中毒性类神经病(B)冠心病(C)原发性高血压(D)支气管哮喘(E)消化性溃疡 49 构成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的 3 个因素是(A)劳动者、有害因素、作用条件(B)劳动者、生产性毒物、作用条件(C)劳动者、有害因素、作用强度(D)劳动者、生产性毒物、作用强度(E)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 50 改善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是(A)加强通风排毒(B)做好个人防护(C)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革(D)

14、制订安全操作规程(E)经常性卫生监督 51 预防苯中毒的措施中,下列哪项是根本性措施(A)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B)加强个人防护(C)车间空气定期监测(D)通风排毒(E)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52 有关铅烟尘在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下列哪个数据是错误的(A)在肺组织吸收率大于 70%(B)在消化道吸收率为 5%10%(C)在血液中 90%与 RBC 结合(D)体内铅负荷的 90%在骨组织(E)体内铅 70%经由肾脏排出 53 在较低浓度的接触条件下,易引起肺水肿的刺激性气体是(A)二氧化硫(B)二氧化氮(C)氟化氢(D)氯化氢(E)氨气 54 有机磷农药中毒常用的解毒剂有(A)胆碱酯酶复能剂、氯解

15、磷定(B)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C)胆碱酯酶复能剂、阿托晶(D)胆碱酯酶复能剂、亚甲蓝(E)氯解磷定、解磷定 55 可作为铅中毒诊断指标的是(A)血中锌原卟啉增高(B)尿中马尿酸增高(C)尿中酚含量增高(D)血中 HbCO 含量增高(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56 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迟发性神经病多在急性重度中毒后多长时间发生(A)23 年(B) 23 个月(C) 23 周(D)23 天(E)23 小时 57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尽早采用高压氧治疗的主要作用是(A)加速 HbCO 的解离(B)加速 HbCO 的合成(C)减少 HbCO 的合成(D)提高肺氧分压(E)提高血氧分压 58 下列哪种有

16、机粉尘不会引起肺部病变(A)棉尘(B)面粉(C)聚氯乙烯粉尘(D)污染真菌的枯草(E)污染真菌的蔗渣 59 某石英粉厂 100 例矽肺的发病工龄分布如表所示 该厂速发型矽肺占矽肺病人的比例为(A)5%(B) 10%(C) 15%(D)55%(E)85% 60 下列与矽肺发病有关的因素中,哪项最重要(A)粉尘浓度(B)接尘工龄(C)游离 SiO2 含量(D)防护措施有无(E)个体素质条件 61 下列哪种粉尘可致肺癌(A)滑石尘(B)石墨尘(C)石棉尘(D)石英尘(E)石灰尘 62 石棉作业工人发生的肺部肿瘤特点中哪项是错误的(A)石棉肺病人的肺癌的并发率很高(B)从接触石棉到发现肺癌的潜隐期长(

17、2040 年)(C)致癌与接触剂量密切相关(D)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其致癌率明显增高(E)石棉所致肺癌的 X 线显像多见于肺的上部 63 下列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标准,哪个是错误的(A)含有游离 SiO280%以上的粉尘为 1mg/m 3(B)含有游离 SiO210%以上的粉尘为 2mg/m3(C)含有游离 SiO210%以下的滑石粉尘为 4mg/m3(D)含有游离 SiO210%以下的水泥粉尘为 6mg/m3(E)含有游离 SiO210%以下的煤尘为 8mg/m 3 64 局部振动病的诊断原则(A)有长期从事局部振动作业的职业史(B)有有关的主要临床表现(C)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及神经功能检查(

18、D)排除其他疾病(E)以上都是 65 下列有关局部振动病论述错误的是(A)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B)还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C)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D)多从手指近端开始(E)冷水复温实验阳性 66 屏蔽射频辐射源的材料应采用(A)砖(B)铜、铝(C)水泥(D)塑料(E)玻璃 67 车间内空气温度升高的原因是(A)热源辐射线的直接辐射作用使空气温度升高(B)热源表面的高温通过传导加温周围空气(C)热源周围被加热的空气通过对流使全车间气温升高(D)热源通过热辐射加热周围物体成二次辐射源,由之经空气对流使全车间气温升高(E)除室内热源影响外,还要受外界气温左右 68 急性减压病出现最早且较普

19、遍的表现为(A)神经系统的改变(B)循环系统的改变(C)呼吸系统的改变(D)皮肤改变(E)肌肉、关节、骨骼系统的变化 69 听觉适应是指短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检查时听阈提高(A)10dB(B) 130dB(C) 1015dB(D)10dB(E)30dB 70 引起职业膀胱癌的化学物质是(A)铬酸盐(B)氯甲醚(C)苯(D)煤焦油(E)联苯胺 71 职业肿瘤的诊断依据,不包括(A)职业史(B)现场劳动卫生调查(C)肿瘤的发生部位(D)肿瘤的病理类型(E)病人的主述 72 接触砷、石棉、煤焦油和放射性物质均可引起的肿瘤是(A)肺癌(B)皮肤癌(C)膀咣癌(D)白血病(E)间皮瘤 73 需要特殊劳动

20、保护的妇女生理“五期” 是指(A)青春期、经期、孕期、围生期和哺乳期(B)经期、孕期、围生期、产后期和更年期(C)青春期、经期、孕期、哺乳期和更年期(D)青春期、孕期、围生期、产后期和哺乳期(E)经期、孕期、围生期、哺乳期和更年期 7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常用方法(A)环境监测(B)生物监测(C)健康监护(D)劳动能力鉴定(E)职业性流行病学调查 75 关于工业通风的论述,错误的表述是(A)排出尘、毒污染,送入清洁空气(B)是降低车间空气中尘、毒污染的唯一有效措施(C)使用前后空气中有害物浓度的变化可作为效果评价内容(D)设计、安装和使用是否合理影响其通风效果(E)在潮湿、过

21、热或过冷工作条件下也需要工业通风 76 对区域采样所获的毒物浓度进行计算时,哪种情况下使用几何平均数(A)呈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据时(B)大多数较集中,个别分散于一侧的数据时(C)一侧无确切数值的数据时(D)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的数据时(E)计数资料的数据时 77 目前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前 10 位疾病的病因和疾病危险因素中,比例最高的是(A)行为生活方式(B)环境因素(C)生物学因素(D)卫生保健因素(E)以上都不是 78 以下属于个体水平的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是(A)健康信念模式(B)社区发展理论(C)社会认知理论(D)社区组织理论(E)创新扩散理论 79 属于影响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历史性

22、因素是(A)新的卫生政策颁布(B)测试对象的霍桑效应(C)调查人员工作经验增加(D)因搬迁不能对居民进行随访(E)测试者的暗示效应 80 下列与化学毒物的选择毒性无关的是(A)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B)接触化学毒物时间的差异(C)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亲和力的差异(D)对化学毒物所致损害修复能力的差异(E)机体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81 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为(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 S 状曲线(D)对数曲线(E)正态曲线型 82 偶氮染料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A)简单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过滤(E)吞噬 83 在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中,不包括(A)底物

23、特异性专一(B)生物转化酶包括结构酶和诱导酶(C)某些生物转化酶具有多态性(D)某些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具有立体构型选择性(E)某些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具有对映体选择性 84 关于物理性质与毒性效应说法中,正确的是(A)毒物脂/水分配系数越大,毒性越小(B)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小(C)非离子型比率越高,毒性越大(D)乙越大,产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E)毒物分散度越小,毒性越大 85 体内化学物贮存库的毒理学意义为(A)加剧急性中毒效应(B)是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C)造成贮存库组织本身的损害(D)使表观分布容积值变小(E)引起贮存库组织的代谢异常 86 有关相反应不正确的说法是(A

24、)又称结合反应(B)多数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相反应后极性、水溶性降低(C)主要在肝脏进行(D)大多数参与相反应的酶类存在于内质网与核膜上(E)葡糖糖醛酸结合是最常见的结合反应 87 关于急性毒性实验中染毒方式错误的是(A)灌胃是急性毒性试验中最常用的染毒方式(B)灌胃法的优点为剂量准确(C)灌胃法的缺点为工作量大并可能伤及食管、误入气管(D)吞咽胶囊适用于易挥发,易水解和有异味的化学毒物(E)吞咽胶囊尤其适用于大小鼠等动物 88 下列急性毒性作用的观察指标中,不正确的是(A)对中毒体征及发生过程进行观察(B)认真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及时间分布(C)定期多次称量动物体重(D)对实验动物进行大体

25、解剖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E)必须进行血、尿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查 89 对于慢性毒性的染毒期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大鼠相当于终生染毒(B)对兔相当于生命周期的 36%(C)对犬相当于生命周期的 20%(D)对猴相当于生命周期的 13%(E)对猪相当于生命周期的 50% 89 A生态学研究 B现患调查 C个例调查 D暴发调查 E病例报告90 以人群组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而进行暴露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称为 91 在某一时段内,以人群内的个体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来评价暴露与疾病的状态的研究方法,称为 91 A队列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分析性研究 D描述性研究 E流行病学实验研究92 研究对象为未患某病而有或无暴露因素的人群,其研究是 93 一般来说,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 94 根据发病与否分组选取研究对象的研究是 94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同异并用法 E剩余法95 找出不同条件下高发人群、病人以及高发地区的共同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