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模拟试卷 21 及答案与解析0 A水利尿B渗透性利尿C尿崩症D尿失禁E延髓受损1 一次饮用大量清水导致尿量增多称2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3 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4 下列选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的是(A)肾血浆流量增多(B)肾小球囊内压升高(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5 肾小管液被显著稀释的部位是(A)近端小管(B)集合管(C)髓袢升支粗段(D)远曲小管(E)髓袢升支细段6 可由肾小球滤过但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物质可用于测定(A)肾对尿的浓缩与稀释功能(B)肾小管重吸收功能(C)肾小管分泌功能(D)肾小管滤过率(E)肾
2、小球滤过率7 生理情况下,肾小球的滤过分数约为(A)10(B) 20(C) 30(D)40(E)508 如果某物质在肾动脉中有一定浓度而在肾静脉中为零。其血浆清除率(A)等于零(B)等于肾小球滤过率(C)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D)等于每分钟肾血流量(E)等于每秒肾血流量9 剧烈运动使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D)醛固酮分泌增多(E)醛固酮分泌减少10 下列因素中,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最强的是(A)循环血量减少(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D)饮大量清水(E)循环血量增加11 在肾小球滤过中阻碍带电
3、荷的蛋白质通过滤过膜最主要的结构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B)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C)肾小囊脏层足细胞(D)足细胞足突间裂隙膜(E)肾小囊壁层足细胞12 肾脏近端小管对小管液中有用成分重吸收的特点是(A)重吸收的物质种类少(B)各种物质的重吸收量少(C)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D)小管液与上皮细胞内液保持等渗(E)以上均正确13 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是(A)肾血流量增加(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E)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14 脑内具有生命中枢之称的部位是、(A)小脑(B)脑桥(C)中脑(D)下丘脑(E)延髓15 完成一个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主
4、要取决于(A)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B)刺激的强弱和性质(C)经过中枢突触的多少(D)感受器的敏感性(E)感受器的灵活性16 下列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局部去极化电位(B)具有 “全或无” 性质(C)是局部超极化电位(D)由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所致(E)是局部去极化电位17 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肌梭是其感受器(B)脊髓是其基本中枢(C)脊髓横断后将永久消失(D)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E)以上均不正确18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A)产生超极化(B)释放抑制性递质(C)递质耗竭(D)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E)产生去极化19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A)投射
5、至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关系(B)投射至皮层产生特定感觉(C)投射至皮层广泛区域提高皮层的兴奋性(D)被切断时,动物保持清醒状态(E)投射至皮层,产生非特定感觉20 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肌梭感受器敏感性降低(B)肌梭的传入冲动减少(C) 运动神经元受抑制(D) 运动神经元受抑制(E)梭内肌收缩21 有关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单突触反射(B)感受器为腱器官(C)缓慢牵拉肌腱而产生(D)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E)以上均正确22 运动神经元在牵张反射中的作用是(A)直接诱发梭外肌收缩(B)直接发动牵张反射(C)使肌梭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D)引起腱器官兴奋(E)引起 Ib 类传入
6、纤维放电增多23 下列选项中,符合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功能的是(A)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D)参与形成躯体平衡感觉(E)以上均正确23 A 1 受体 B 2 受体 C 1 受体 D 2 受体 E 3 受体24 激活后能促进糖酵解代谢的主要受体是25 激活后能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的受体是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模拟试卷 2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A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尿崩症是由于创伤、肿瘤、感染、血管病变、血液病及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等使下丘脑一神经束受损所致,也有与遗传因素有关。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因为甘露
7、醇可经肾小球滤过,但不会被肾小管重吸收,这样肾小管中尿液呈高渗状态,这种高渗状态使得水被滞留。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尿量增多,属于渗透性利尿。4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本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囊内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符合题干问题。要注意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有很大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滤过平衡点的位置肾血浆流量增加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率减缓,平衡点就靠近出球小动脉。导致有效滤过压下降的速率减慢,但并不能增加有效滤过压。5
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肾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各个阶段时,只有在髓袢升支粗段大量的Na+和 Cl-被主动重吸收。而对水不具有通透性故髓袢升支粗段内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管内 NaCl 浓度逐渐降低小管液渗透浓度逐渐下降,呈现出被明显稀释的状态。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如果血浆中某物质可自由滤过肾小球,在肾小管内既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就可用其清除率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最理想的物质是菊粉。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滤过分数是指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体表面积为 173 m2 的正常个体肾小球滤过率为 125mlmin 左右,肾血浆流量为 600 mlmin,所以
9、滤过分数为:125600100=19。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某物质的清除率就是指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内。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如果血浆中某物质在经过肾脏循环一周后被完全清除亦即在肾动脉中该物质有一定浓度,而在肾静脉中浓度接近于零(如碘锐特,在肾小球滤过约 20后,又将其余 80分泌至小管腔中),则该物质的清除率为660mlmin,每分钟尿中的排出量等于每分钟通过肾的血浆中所含的量,即每分钟通过肾的血浆毫升数(肾血浆流量);如果某物质不被清除,清除率为零(如葡萄糖,滤过后全部被重吸收了);如清除率为 125 mlmin ,相当于肾小球滤过率。表示该物质在肾小球滤过后,没有
10、被重吸收也没有被分泌。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都收缩。但入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并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循环血量减少时虽然也可反射性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但不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的作用显著。饮大量清水时,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没有资料表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可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11 【
11、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有效半径相同时,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比带负电荷的容易通透。因为滤过膜上糖蛋白主要带有负电荷,它们可排斥带负电荷较多的蛋白质。在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每一层都覆盖着带电物质基膜层含有葡萄糖胺的硫酸基团,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含有异多糖的涎基这些带负电的基团能阻止带相同电荷的物质通过起着电化学屏障的作用。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因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或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会导致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出增多而出现在尿中。称为蛋白尿。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液物质,依靠理化机制通过肾小管的上皮细胞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近球小管可重吸收 67的 Na+、Cl -、K
12、+和水,85的 HCO3-,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由于各种物质,例如 Na+、Cl -、K +、HCO 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造成了组织间隙的渗透压增高,这样肾小管内外出现了渗透压差从而促使水不断从小管液中进入细胞内,使小管液和上皮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基本保持等渗。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大量饮用清水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 ADH 的分泌,引起尿量增加:其首先可以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小,ADH 释放量减少,以致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从肾脏排出大量多余水分,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回升;同时可以导致血容量增加,当循环血量增多时,容
13、量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也导致 ADH 释放量减少,即利尿,排出过多的水分。使循环血量回降。14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延髓是生命中枢。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于突触本身的结构复杂以及化学物质释放和与受体结合后才发挥作用等原因突触传递与神经纤维传导特征是不同的,突触间隙的距离很小,但经过一个突触传递的延搁需要 0305 ms远远超过相同距离的神经纤维传导时间。故完成一个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通路中经过的突触数目多少,经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反射需要的时间越长。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的一种局部电位,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兴奋性突触后电
14、位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钠和钾(主要是钠)离子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部超极化电位。故本题的答案是 C。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不同,是等级性的,不是 “全或无”的。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是突触前抑制的原因,其后果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而不是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肌梭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基本中枢在脊髓,传出为仅纤维和y纤维(前者引起肌肉收缩,后者调节肌梭敏感性)。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脊髓横断时出现脊休克,表现为无反应状态,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经过一段
15、时间后,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故脊髓横断后牵张反射不会永久消失。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一轴突触的活动是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非特异投射系统在髓板内核群换元,再经多次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作用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20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牵张反射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感受器是肌梭( 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肌梭敏感性增强),
16、类型包括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和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运动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的与 神经元不同的另一类运动神经元,它发出的 传出纤维支配肌梭的梭内肌纤维,使梭内肌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性,故在肌梭受到牵拉刺激时,间接引起 Ia 类传入纤维放电增多,从而使牵张反射加强。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特异性投射系统活动时。它们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在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发生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中多次交换神经元
17、,失去特异性并上行到达丘脑后再向大脑皮层弥散性投射。不同的特异的感觉传入在脑干中都可发出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因此脑干网状结构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系统它可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各层细胞主要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而不产生某种特殊的感觉。因此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特异性投射系统是不同的。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这一系统的作用可使动物保持醒觉,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这对机体的很多反射活动的实现是很重要的例如在睡眠时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减弱肌紧张减弱有些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而在醒觉状态时则加强。因此脑干网状结构中的上行激动系统的活动是实现很多反射的基础。24 【正确答案】 D25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2 受体 2 受体的作用机制不同,与激活后能促进糖酵解代谢的主要受体是 2 受体,激活后能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的受体是 2 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