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ZDB/Z 672012 f Wo 4386662aliICS 35.240.60 L 70 SZDB/Z SZDB/Z 67-2012 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施通用要求 2012 -11 01发布 2012 - 12 -01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缩略语.2 5 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施总体要求.2 6 智能化基础设施要求.3 6.1 机房.3 6.2 网络和通信设施.4 6.3
2、综合布线系统.5 7 运营管理智能化设施要求.6 7.1 智能调度系统.6 7.2 票务管理系统.7 7.3 客票缴款及结算系统.8 7.4 行包托运及寄存管理系统.8 7.5 客流统计分析系统.9 7.6 车流统计分析系统.10 8 安全防范智能化设施要求.10 8.1 视频联网监控系统.10 8.2 应急疏散系统.13 8.3 门禁控制系统.14 8.4 行包检查系统.16 9 信息服务智能化设施要求.16 9.1 信息发布系统.16 9.2 语音广播系统.18 9.3 自助终端服务系统.19 9.4 停车诱导系统.20 10 应急协同智能化设施要求.21 10.1 一般要求.21 10.
3、2 功能要求.21 10.3 设备要求.2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深圳市智能交通中心、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易行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竞业达科技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忠于、余枫、祁伟、曾淑君、白莹杰、温利峰、张良、熊文贵、吴晋武、陈
4、苍、吴延智、刘春凤。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1 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施通用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施的总体要求、智能化基础设施要求、运营管理智能化设施要求、安全防范智能化设施要求、信息服务智能化设施要求和应急协同智能化设施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综合交通枢纽中城际道路旅客运输、城市公共汽车旅客运输和出租车旅客运输的智能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民航运输、铁路运输、轨道运输和港航运输等的智能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不适用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
5、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T 23647-2009 自助服务终端通用规范 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2-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71-2006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96-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62-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
6、范 GA/T 394-2002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A 857-2009 货物运输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YD/T 1099-2005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 YD/T 1141-2007 以太网交换机测试方法 SZDB/Z 5.4-2008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第4部分: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 SZDB/Z 30-2010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 车载调度终端 SZDB/Z 35-2011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 平台规范 SZDB/Z 36-2011 公交智能调度系统 通讯协议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综合交通枢纽 integrated transpor
7、t hub 城际客流、城市客流等多种客流集散及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换乘的场所。 3.2 城际道路客车 intercity-Bus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2 在城乡和不同城市之间进行道路旅客运输的汽车。 3.3 机房 computer room 进行信息汇集、处理、交换和传输的专门场所,可包括主机房、子机房和辅助区等。 3.4 城市公共汽车集中管理区 centralized management district for city-bus 在综合交通枢纽内,对城市公共汽车相关业务进行集约化管理的区域。 3.5 城际道路客车集中管理区
8、 centralized management district for intercity-Bus 在综合交通枢纽内,对城际道路客车相关业务进行集约化管理的区域。 3.6 出租车集中管理区 centralized management district for taxi 在综合交通枢纽内,对出租车相关业务进行集约化管理的区域。 3.7 社会车辆停车集中管理区 centralized management district for public parking 在综合交通枢纽内,对社会车辆进行集约化管理的区域。 3.8 综合换乘区 intermodal transfer zone 在综合交通枢
9、纽内,客流在不同运输方式间进行集散和换乘的区域。 3.9 应急协同中心 emergency coordination center 具备联席办公、会议、中央控制、综合交通信息显示及发布、应急协同等多项功能的专门场所。 4 缩略语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5 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施总体要求 5.1 综合交通枢纽智
10、能化设施应由智能化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智能化设施、安全防范智能化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3 设施、信息服务智能化设施、应急协同智能化设施等部分组成,能实现综合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交换、存储、处理和发布,以满足乘客在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换乘需求。 5.2 在不影响各运营主体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智能化设施应尽量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5.3 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营主体网络间应设置隔离网闸或防火墙等安全屏障,以确保信息安全。 5.4 枢纽内各功能区域应在明显位置设置乘客咨询求助专用电话,直呼各功能区域值
11、班室、服务台或监控中心。 5.5 枢纽内的智能化设施应与市场上的主流设备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且应具备扩展和升级能力,以满足现有业务运营要求及未来3年的扩展性需求。 5.6 枢纽内所选关键设备应有冗余设计,以保障系统能正常运行或快速恢复。 5.7 枢纽的智能化工程设计、设备安装、应用开发和系统部署等环节,应采取必要的容错技术和可靠性措施,并进行严格的测试,以确保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设施稳定、可靠运行。 5.8 枢纽内智能化设施在各功能区域的配置见表1。 表1 智能化设施配置表 功能区域 智能化设施 城市公共汽车集中管理区 城际道路客车集中管理区 出租车集中管理区 社会车辆停车集中管理区 综合换乘
12、区 机房 * * * * 网络及通讯设施 1.智能化基础设施 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调度系统 票务管理系统 * 客票缴款及结算系统 行包托运及寄存管理系统 * 客流统计分析系统 2.运营管理智能化设施 车流统计分析系统 视频联网监控系统 应急疏散系统 门禁控制系统 * * * * * 3.安全防范智能化设施 行包检查系统 * * 信息发布系统 语音广播系统 自助终端服务系统 4.信息服务智能化设施 停车诱导系统 注:表中“”表示这一功能区域配置该智能化设施;“ * ”表示可选配置;“”表示不配置。 6 智能化基础设施要求 6.1 机房 6.1.1 一般要求 6.1.1.1 机房可分为主机房和子机房
13、。主机房宜能实现枢纽的智能楼宇管理、智能设备监控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4 和管理等功能,子机房可设置在枢纽各集中管理区内。 6.1.1.2 机房内设施宜由服务器系统、数据储存系统、网络通信设备和对外数据交换接口等组成。 6.1.1.3 机房内设施正常运行时,应确保枢纽内各智能化设施的运行不中断。 6.1.1.4 机房应布置在自然环境清洁且远离粉尘、油烟和电磁干扰的场所。 6.1.1.5 机房的面积应根据其内部电子信息设备的数量、外形尺寸和布置方式确定,并应预留今后业务发展需要的使用面积。 6.1.2 供配电要求 6.1.2.1
14、 供配电系统后备发电机的容量应高于不间断电源系统、制冷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及其他与人员生命安全有关系统的基本负荷容量。 6.1.2.2 机房供配电系统应为电子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预留足够的备用容量。 6.1.2.3 机房内动力设备与电子信息设备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应由不同回路配电。 6.1.2.4 电子信息设备的电源连接点应与其它设备的电源连接点严格区分,并有明显标识。 6.1.2.5 电子信息设备应有专用配电箱,专用配电箱宜配备浪涌保护器、电源监测及报警装置,并提供远程通信接口。 6.1.3 防雷与接地要求 6.1.3.1 防雷与接地装置的设置应满足人身安全、系统设备安全和正常运行的要求。 6.1.
15、3.2 机房的防雷设计应综合考虑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雷电活动规律和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素。 6.1.3.3 机房内应有防止直击雷、雷电波侵入、雷电感应等的措施。 6.1.3.4 接地体应与大地可靠连接,不应有对地绝缘的孤立导体存在。 6.1.3.5 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等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 6.1.4 其他要求 6.1.4.1 机房内所有电缆均应采用阻燃缆线,铺线后使用防火材料有效封闭地板洞,壁挂设备后应附防火背板。 6.1.4.2 机房地板或地面应有静电泄放措施和接地构造,且应具备防火、耐污和耐磨性能。 6.1.4.3 机房及其消防通道应配备应急照明系
16、统,包括应急照明灯和消防疏散指示灯。 6.1.4.4 机房的其他设计规范宜符合GB 50174中C级机房的相关要求。 6.1.4.5 机房工程的质量验收应按GB 50462-2008的相关规定执行。 6.2 网络和通信设施 6.2.1 一般要求 6.2.1.1 网络和通信设施应满足枢纽内的智能调度系统、票务管理系统、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应急疏散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语音广播系统、专用电话通信、无线电通信和公安通信等系统中各种信息的高质量传输和安全性的需求。 6.2.1.2 枢纽内各交通运输方式的网络可相对独立、自成系统,宜采用路由器互连,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 6.2.1.3 枢纽内应配备和上级交通
17、主管单位的数据接口,可上传相关数据。 6.2.2 组网要求 6.2.2.1 枢纽的外网宜采用光纤以太网技术组建,并可与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数据交换。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5 6.2.2.2 枢纽的监控和数据信息宜通过裸光纤统一转发至上级交通主管单位,数据传输速率不应小于10 Mb/s。 6.2.2.3 核心骨干网络宜采用双链路结构,以保证网络的可靠运行。 6.2.2.4 对枢纽内无线上网需求相对集中的综合换乘区、售票区、发车区餐饮区等区域,宜实施无线网络全覆盖。 6.2.3 网络设备要求 6.2.3.1 枢纽内的网络通信设备应与
18、市场上的主流设备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且能进行扩展和升级。 6.2.3.2 设备应能进行域名解析,保证ADSL和3G等技术的有效应用。 6.2.3.3 应能监控网内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检测网络断线等故障。 6.2.3.4 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指标应符合YD/T 1099-2005的相关规定,交换机的性能测试依照YD/T 1141-2007执行。 6.2.4 网络安全要求 6.2.4.1 枢纽的网络应具有完善的硬件和软件安全防范措施,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能对需要保密的数据进行加密。 6.2.4.2 枢纽的网络可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如枢纽局域网、公共网络等,不同的安全域之间应进行相应的隔离。 6
19、.2.4.3 枢纽的业务网络应配备网络管理系统,具备拓扑发现、连接监视等功能,且网络管理与设备管理、系统管理可综合集成。 6.2.4.4 枢纽网络安全的其他要求应符合SZDB/Z 5.4-2008中第4.4条的规定。 6.2.5 安装要求 6.2.5.1 端子排、线缆两端及中间易与人接触处、室内外设备的端口、前端设备、配线及跳线均应单独加上标签。 6.2.5.2 线缆的敷设应平直,不应出现交叉、扭曲、打圈等现象。 6.2.5.3 线缆(进入设备机壳内的除外)应放置于指定的线槽、线管内,不得外露。 6.2.5.4 线槽及线管的金属材料应经防腐、防锈处理。 6.2.5.5 相互连接的线槽、线管应使
20、用裸铜线做电气导通,并接入弱电设备间的接地端子排。 6.2.5.6 传输管、线、槽的敷设和安装的其他要求应符合GB 50303-2002的相关规定。 6.3 综合布线系统 6.3.1 一般要求 6.3.1.1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枢纽内数据、语音、图像和多媒体等信息传输的需求。 6.3.1.2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宜分为工作区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和出入口子系统等部分进行。 6.3.2 系统配置要求 6.3.2.1 系统中的产品类别及链路、信道等级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应用网络、业务终端类型、业务需求及发展、性能价格比和现场安装条
21、件等因素。 6.3.2.2 同一布线信道及链路的缆线和连接器件应保持系统等级与阻抗的一致性。 6.3.2.3 系统内的水平缆线、建筑物主干缆线和建筑群主干缆线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不宜大于2000 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6 6.3.2.4 为保证传输质量,配线设备连接的跳线宜选用产业化制造的电、光类跳线,在电话应用时宜选用双芯对绞电缆。 6.3.2.5 单模和多模光缆的选用应符合网络的构成方式、业务的互通互连方式及光纤在网络中的应用传输距离。楼内宜采用多模光缆,直接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相连时宜采用单模光缆。 6.3.3 布设要求
22、 6.3.3.1 对于枢纽内商用建筑物及公共区域等大开间的场地,宜按开放型办公室综合布线系统要求进行设计。 6.3.3.2 多用户信息插座和集合点的配线设备应安装于墙体或柱子等固定建筑物上。 6.3.3.3 水平子系统缆线宜吊顶、墙体内穿管、加金属密封线槽或开放式(如电缆桥架、吊挂环等)敷设,当缆线在地面布放时,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网络地板、高架地板布线等安装方式。 6.3.3.4 垂直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穿过楼板布放时宜采用电缆竖井方式,也可采用电缆孔、管槽的方式,电缆竖井的位置应上、下对齐。 6.3.4 其他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GB 503112007和GB 50312
23、2007的相关规定。 7 运营管理智能化设施要求 7.1 智能调度系统 7.1.1 一般要求 7.1.1.1 智能调度系统应能满足对枢纽内城际道路旅客运输和城市公共汽车旅客运输的运营状况进行科学调度管理的需求。 7.1.1.2 在突发情况下,各运营管理主体的调度或监控中心应能及时接收和遵从应急协同中心的统一协调信息。 7.1.2 城际道路旅客运输调度系统要求 7.1.2.1 城际道路旅客运输调度系统应包括车辆进站报班和回场检查等功能,并应充分利用营运车辆IC卡电子证件及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实现科学的运营调度管理和公共服务。 7.1.2.2 系统应能实现站点、线路及班次、经营单位、车辆档案等
24、基础信息的设置功能。 7.1.2.3 系统应能实现生成、修改、删除班次计划的功能。 7.1.2.4 系统的卫星定位技术可实时查看车辆位置及车辆行驶轨迹。 7.1.2.5 系统应能根据实际班次情况调整每天班次,实现班次添加及修改、班次延误信息添加及发布。 7.1.2.6 应在城际道路客车集中管理区出入口设置射频识别设备,通过读卡器读取城际客运车辆道路运输证(IC卡),对进出城际客运车辆进行管理。 7.1.2.7 系统应能根据客流统计分析系统的客流数据,用调度算法模型为城际调度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7.1.2.8 系统应能根据实际需求,利用线路班次、进站人数、本站上客人数、人车公里数等信息实现统计报
25、表的功能。 7.1.2.9 系统操作日志应包括操作用户、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等信息。 7.1.3 公交调度系统要求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7 7.1.3.1 公交调度系统应充分利用营运车辆电子证件及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实现科学的运营调度管理和公共服务。 7.1.3.2 系统应能通过示意图和电子地图的形式实时提供指定车辆的当前营运状态。 7.1.3.3 系统应能在多条线路间任意切换,能直观显示各线路的配车数、车辆的具体位置等信息,并可修改行车计划。 7.1.3.4 公交调度系统的其他要求可参照 SZDB/Z 35-2011、S
26、ZDB/Z 30-2010 和 SZDB/Z 36-2011的相关规定。 7.2 票务管理系统 7.2.1 一般要求 7.2.1.1 票务管理系统至少应能满足对枢纽内城际道路旅客运输的售票、打票、退票、补票、签票、查询统计等业务进行科学管理的需求。 7.2.1.2 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民航、铁路、轨道和港航等交通运输方式的票务管理应依照各运营主体的要求进行。 7.2.2 票价管理要求 7.2.2.1 系统应能根据里程票价计划对每个站点添加票价,包括全价票、半价票、优惠票等。 7.2.2.2 系统应具有对全价票、半价票、优惠票等的编辑功能。 7.2.2.3 系统应具有删除过期票价和刷新票价的功
27、能。 7.2.3 票版管理要求 7.2.3.1 系统应能根据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票样形式安排票面信息,生成票版,并具有打印功能。 7.2.3.2 票版应包括上车站点、到达站点、票价、发车时间、检票口、候车室、票号或条形码等信息。 7.2.4售票管理要求 7.2.4.1 系统应能根据站点、乘车站(联网售票)、乘车日期等信息,经筛选班次后供售票员选择售票。在不同的管理权限内,系统应具有预售时间、票种选择及预留票等设置及统计功能。 7.2.4.2 系统应能根据车票条码号或票号记录作废车票并进行汇总,同时保留记录。 7.2.4.3 系统应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改签功能,并保留记录。 7.2.4.4 系统
28、应具有选择退票费率、打印相关票据等功能,并保留记录。 7.2.4.5 系统应具有条形码检票、输入车票票号检票、结算单打印等功能。 7.2.4.6 系统应能根据具体需求,实现班次售票情况统计、线路售票情况统计、车站售票情况统计和售票员差错统计等功能。 7.2.4.7 系统应预留自助售票相关功能,包括网上售票、自助售票机售票和电话订购票等,系统应能记录、区分、查询不同方式的售票情况,并能正常进行检票、统计和结算。 7.2.5 票据管理要求 系统应能根据场站自身管理的需要实现客票的入库、出库(领用)、核销等功能,自动生成客票库存数,并可查询、审核入库结果。 7.2.6 票务日志管理要求 PDF 文件
29、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8 应对票务操作进行日志管理,包括保留出售车票的票号、站名、票价、条码、售票员、出票时间等记录。 7.3 客票缴款及结算系统 7.3.1 一般要求 7.3.1.1 客票缴款及结算系统至少应能满足对枢纽内城际道路旅客运输的客票记录、统计查询、跨站结算、打印保存等业务进行科学管理的需求。 7.3.1.2 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民航、铁路、轨道和港航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客票缴款及结算应依照各运营主体的要求进行。 7.3.2 缴款管理要求 缴款系统应具有缴款状态、应缴款金额、实际缴款金额以及售票情况明细等的记录、统计和查询功能。
30、 7.3.3 结算管理要求 7.3.3.1 系统应具有跨站间售票金额及相关费用的结算功能。 7.3.3.2 系统应具有城际道路客运场站与运营单位的结算功能。 7.3.3.3 系统应具有结算后净收入的统计功能。 7.4 行包托运及寄存管理系统 7.4.1 一般要求 7.4.1.1 行包托运及寄存管理系统至少应能满足对枢纽内城际道路旅客运输的快件与零担货物托运、行包寄存、包装材料零售等业务进行权限分级管理,并对财务结算与报表生成等业务进行综合管理的需求。 7.4.1.2 涉及行包托运及寄存管理业务的其他运输方式,可依照其运营主体自身的管理要求执行,且应满足枢纽的相关安全要求。 7.4.2 基础参数
31、管理要求 7.4.2.1 系统应具有承运单位信息设置、营业部信息设置、业务管理参数设置、线路站点信息设置、班次线路信息设置、客户信息设置等功能。 7.4.2.2 系统应能实现承运单位信息、营业部信息、业务管理参数、线路站点信息、班次线路信息及客户信息的查询和打印功能。 7.4.3 行包托运管理要求 7.4.3.1 系统应具有货物信息登记功能、行包重包装后生成托运协议单功能、停电或系统出现异常时的托运补录功能。 7.4.3.2 系统应具有计价功能,并自动记录计价员姓名、计价时间。 7.4.4 发货、来货管理要求 系统应具有发(来)货登记、发(来)货日志功能。 7.4.5 行包寄存管理要求 7.4
32、.5.1 系统应具有寄存登记功能,登记内容包括寄存单号、寄存人姓名、手机号码、寄存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9 时间、件数、包装、提取日期、寄存经手人、寄存人身份证号码等。 7.4.5.2 系统应可根据寄存情况自动计算行李寄存总费用,并记录收款员姓名、收款时间等信息。 7.4.5.3 系统应可根据寄存单号、手机号码、时间段、寄存经手人等方式查找提领物品,并记录经手人姓名、提领时间等内容。 7.4.5.4 系统应具有提领日志功能,日志内容包括提领人、提领时间和货物编号等。 7.4.6 缴款及结算管理要求 7.4.6.1 系统应能实现
33、快件托运查询、零担托运查询、来货提领查询、寄存查询、包装材料零售查询、缴款单重打及查询、缴款汇总单等业务查询和缴款查询的功能。 7.4.6.2 系统应具有日结算清单生成功能,清单内容宜包含托运单号、托运时间、车牌号码、承运单位、合计件数、合计重量和合计运费等。 7.4.6.3 系统的财务决算功能应包含承运单位结算、对方站点结算和大客户结算等内容。 7.4.7 权限管理要求 系统应具有权限管理功能,能对不同单位、人员进行权限分配。 7.4.8 接口要求 为便于相关业务的扩充,系统应具有扩展性,并预留一定的接口。 7.5 客流统计分析系统 7.5.1 一般要求 7.5.1.1 客流统计分析系统应能
34、满足对枢纽各主要出入口进行客流信息采集、总量统计和预警分析的需求。 7.5.1.2 系统应采集各售票区、综合换乘区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客流信息,用于统计枢纽内人流流线交织密集区域和人流流量密集区域的客流量信息,并进行预警分析。 7.5.1.3 系统应采集换乘通道、换乘站台的客流信息,并能结合交通IC卡、运营调度表等数据,综合分析高峰时段及平峰时段上客流量,作为统计决策及各种运营方式调度的依据。 7.5.2 功能要求 7.5.2.1 系统应能实时监测客流数量、客流方向和客流密度等基本信息。 7.5.2.2 系统应具有客流统计分析功能,能生成相应的客流分析图表,如日/周/月/年客流统计、高峰/平峰小时
35、断面客流分布和进出客流对比分析等图表。 7.5.2.3 系统可支持客流数据通过广播、网络和信息显示系统等多种方式实时发布。 7.5.2.4 系统可识别拥堵发生区域并及时预警,提供安全疏散方案,辅助决策者快速完成应急响应与处置。 7.5.3 设备要求 7.5.3.1 系统设备应由客流信息采集设备、信息传输处理设备和应急管理平台等组成。 7.5.3.2 客流信息采集可选择激光扫描、视频智能分析、红外探测等技术,根据采集点客流流向进行单向或双向统计。 7.5.4 安装要求 7.5.4.1 客流检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应具备吊装或壁装的安装条件,设备下方不能有遮挡物。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36、 Pro 试用版本创建 SZDB/Z 672012 10 7.5.4.2 采用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时,应考虑摄像机所需的光照条件。 7.6 车流统计分析系统 7.6.1 一般要求 7.6.1.1 车流统计分析系统应能满足对枢纽出入口的城际道路客车、城市公共汽车、社会车辆等车流信息和枢纽周边的交通路况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的需求。 7.6.1.2 系统采集的交通信息应包括枢纽出入口车辆的车牌、车流量和枢纽周边道路的拥堵程度、车流量、交通事件等。 7.6.2 功能要求 7.6.2.1 系统应具有车流统计分析功能,能生成相应的车流分析图表,如日/周/月/年车流统计、高峰/平峰小时断面车流分布、出入车流对比分
37、析等图表。 7.6.2.2 系统可支持车流数据通过广播、网络和信息显示系统等多种方式实时发布。 7.6.2.3 系统可识别拥堵发生区域并及时预警,提供安全疏散方案,辅助决策者快速完成应急响应与处置。 7.6.3 设备要求 7.6.3.1 系统设备应由车流信息采集设备、车牌识别设备、信息传输处理设备和应急管理平台等组成。 7.6.3.2 车流检测可选用地感线圈、雷达、RFID、卫星定位系统、视频分析等技术,实现对车流量的精确单/双向统计。 7.6.3.3 车流检测设备应能触发视频检测系统进行车牌识别。 7.6.3.4 使用视频分析的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其白天识别准确率应不小于 90%,夜间识别准确率应不小于80%,且识别速度应小于1s。 7.6.3.5 车牌自动识别数据应实时上传至调度中心和车流统计分析系统。 7.6.4 安装要求 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