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学练习试卷 42 及答案与解析0 A简便取穴法 B固定标志定位法 C手指比量法 D活动标志定位法 E骨度分寸法 1 屈肘,在肘横外侧端凹陷处取曲池属( )2 两耳尖连线中点取百会属( )2 A咯血 B咽喉肿痛 C头痛项强 D无脉症 E热证吐泻 3 少商穴主治( )4 孔最穴主治( )4 A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3 寸 B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5 寸 C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8 寸 D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9 寸 E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10 寸 5 手三里穴位于( )6 偏历穴位于( )6 A内庭 B丰隆 C足三里 D上巨虚 E下巨虚 7
2、常用于祛痰的要穴是( )8 常用于清胃火的要穴是( )8 A太渊、通里、大陵 B阳谷、阳溪、阳池 C阳池、间使、阳溪 D太渊、神门、间使 E大陵、神门、太渊 9 以上穴位均位于腕掌侧横纹的是( )10 以上穴位均位于腕背横纹的是( )11 治疗痢疾以下面哪组穴位为主( )(A)合谷、天枢、上巨虚、下脘、关元(B)足三里、上巨虚、中脘、大肠俞、胃俞(C)神阙、百会、气海、关元(D)天枢、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E)大肠俞、天枢、小肠俞、上巨虚、下巨虚12 心俞、肾俞、神门、太溪、郄门、巨阙适用于治疗心悸、怔忡的证型是( )(A)心阳不振(B)心脉痹阻(C)心胆气虚(D)心脾两虚(E)阴虚火旺13
3、 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可在主方的基础上加 ( )(A)中脘、头维、丰隆、阴陵泉(B)行间、侠溪、太溪、肾俞(C)气海、胃俞、脾俞(D)肝俞、肾俞、太溪、行间(E)太溪、悬钟、三阴交14 治疗胁痛常采用下列哪组穴位( )(A)行间、侠溪(B)支沟、阴陵泉(C)支沟、阳陵泉(D)支沟、外关(E)足三里、三阴交15 治疗便秘除主穴外,热秘加( )(A)大椎(B)外关(C)内庭(D)太冲(E)气海16 以下除何穴外,都能治疗肾气亏虚型癃闭 ( )(A)关元(B)肾俞(C)复溜(D)血海(E)太溪17 乳汁不足,乳房胀痛,应选用哪组处方( )(A)膻中、乳根、三阴交、合谷、天宗(B)中脘、三阴交、足三里
4、、少泽(C)期门、章门、太冲、日月、阳陵泉(D)膻中、乳根、少泽、太冲、内关、肩井(E)期门、膻中、足三里、脾俞、胃俞18 灸至阴矫正胎位,成功率最高的孕期是( )(A)56 个月(B) 67 个月(C) 78 个月(D)89 个月(E)910 个月19 某男,25 岁,干部。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 1 年余。近来每夜只能睡 24小时,而且入睡后做梦连连,有时彻夜不眠,白天则头昏乏力、眼花、耳鸣、精神不振,腰酸遗精,记忆力明显减退,饮食及二便如常,舌红,少苔,脉细弱。除选用照海、申脉、神门外,还选用哪些穴位治疗( )(A)行间、侠溪(B)丰隆、内庭(C)心俞、脾俞、足三里(D)心俞、脾俞、太溪
5、(E)公孙、太白20 患者霍某,男性,26 岁,患咳喘 10 余年,开始数年以冬季为重,以后冬夏皆发。诊时患者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体检见胸部饱满,两肺布满哮鸣音,咯痰多而稀白,舌苔白腻,脉沉滑。应首选下列何穴( )(A)风门(B)气海(C)中脘(D)膻中(E)肾俞21 患者 3 岁男孩。泄泻反复发作月余,日渐消瘦,曾用中西药未见好转。现患儿食欲不振,腹膨胀满,面黄肌瘦,肤干失荣,泄泻每日 46 次,舌淡苔薄白,指纹淡滞。选取下列何穴为佳( )(A)中魁(B)四缝(C)中泉(D)胃脘下俞(E)以上都不是22 患者,女,42 岁。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取三阴交、关元、肾俞治之。针刺
6、关元时,应用何种进针法为佳( )(A)单手进针(B)提捏进针(C)舒张进针(D)指切进针(E)夹持进针23 患者,女,50 岁。因肩周炎接受针灸治疗,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应考虑是 ( )(A)刺伤肺脏(B)晕针(C)刺伤延髓(D)滞针(E)刺伤脊髓24 患者,男,5 岁。发热 2 天,体温 39,昨晚出现右侧腮部肿痛,压痛。中医诊断为痄腮。某医生用灸法灸患儿角孙穴。最适宜用 ( )(A)直接灸(B)悬灸(C)天灸(D)隔附子饼灸(E)灯火灸25 患者食后出现胃脘部胀满痛,嗳腐吞酸,纳呆,苔厚腻,脉滑,属于胃病何型( )(A)肝气犯胃(B)饮食
7、滞积(C)气滞血瘀(D)胃阴不足(E)寒邪犯胃26 王某,男,62 岁。弯腰端盆时突然出现腰痛如刺,痛有定处,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脉涩。属挫闪瘀血型腰痛。可用三棱针在委中放血,适宜的操作方法是( )(A)点刺法(B)散刺法(C)刺络法(D)挑刺法(E)经刺法27 乔某,男,59 岁。自觉右眼流泪不适,左侧面部麻木,口唇不适,喝水外漏,食停颊部 10 天。检查:左眼不能闭合,左侧额纹消失,左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向上,左侧口角向下歪斜。诊断为面瘫。应用电针治疗,适宜的波型是( )(A)密波(B)疏波(C)疏密波(D)断续波(E)锯齿波28 男,57 岁,工人,1998 年 6 月 13
8、日初诊。患者于两个月前因劳累突发脑出血,经抢救脱险。现神清,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左侧肢体半身不遂,不能独立行走,小便失禁。头针可选用( )(A)额旁 1 线(B)额旁 2 线(C)额旁 3 线(D)顶颞前斜线(E)顶颞后斜线29 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而黏,胸胁支满疼痛,不得安卧,苔白腻,脉滑等症时,应辨证为( )(A)风寒束肺(B)热邪壅肺(C)痰浊阻肺(D)肝火烁肺(E)肺阴不足30 患者素有眩晕,性情急躁,时见肢端和面颊发麻,喜食肥甘,嗜烟酒,近两年来症状明显加重,就诊前与人口角,眩晕随之加剧,继而昏仆倒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无汗,双手固握,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而数。诊断为(
9、 )(A)眩晕(B)中风中经络(C)中风闭证(D)中风脱证(E)哮喘针灸学练习试卷 42 答案与解析【知识模块】 针灸学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肘横纹是在屈肘活动时出现。【知识模块】 针灸学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灸学【知识模块】 针灸学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少商穴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点刺放血可清热。主治实热咽喉肿痛。【知识模块】 针灸学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孔最穴为肺经郄穴,擅长治疗肺经出血病症。【知识模块】 针灸学【知识模块】 针灸学5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针灸学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灸学【知识模块】 针灸学7 【正确答
10、案】 B【知识模块】 针灸学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针灸学【知识模块】 针灸学9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大陵、神门、太渊均位于腕掌侧横纹。【知识模块】 针灸学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阳谷、阳溪、阳池位于腕背横纹。【知识模块】 针灸学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天枢为大肠募穴,合谷为大肠原穴,二穴可通调大肠的气血,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合治内腑,可清化肠道湿热。下脘为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二穴可疏调肠腑之气机,理气化滞,为治疗痢疾主穴。【知识模块】 针灸学12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本方在治疗心悸、怔忡
11、主方基础上加肾俞、太溪,目的滋肾阴泻心火,或称为“补北泻南”法或“滋水泻火”法,适用于阴虚火旺证。【知识模块】 针灸学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痰浊中阻型眩晕属实证眩晕,主穴为风池、百会、内关、太冲,在此基础上加头维、中脘、丰隆、阴陵泉,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交会穴,为治目眩要穴;中脘和中,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利湿降浊。诸穴配伍以祛痰止晕。【知识模块】 针灸学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支沟、阳陵泉为治疗胁痛要穴,肝和胆相表里,厥阴、少阳之脉同布于胁肋,故取支沟、阳陵泉以疏泄肝胆少阳经气,使气血通畅,奏通络止痛之功。【知识模块】 针灸学15 【正确答案】 C【试题
12、解析】 内庭为胃经荥穴,清热养阴,清泻胃火,泻火以存阴。【知识模块】 针灸学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针灸学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内关、大冲分属手足厥阴经,可疏肝解郁,理气,肩井可疏通少阳经气,以行气散结。【知识模块】 针灸学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灸学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病人证属心肾不交型不寐,故除主穴外还应选用交通心肾的穴位。【知识模块】 针灸学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能理气平喘。【知识模块】 针灸学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四缝穴为治疗小儿疳积的特效穴。【知识模块】 针灸学22 【正确答案】
13、C【试题解析】 关元穴位于腹部,皮肤松弛,宜取舒张进针法。【知识模块】 针灸学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为晕针的表现。【知识模块】 针灸学24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角孙穴用灯火灸法为治疗小儿痄腮的经验用法。【知识模块】 针灸学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脘腹胀满、吞酸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的表现。【知识模块】 针灸学2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灸学2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疏密波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止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动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知识模块】 针灸学2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顶颞前斜线全线分 5 等份,上 1/5 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 治疗上肢瘫痪,下 2/5 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知识模块】 针灸学2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灸学3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