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891054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09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9 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1 下面哪位学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A)华生(B)杜威(C)铁钦纳(D)詹姆斯2 沃森的四卡实验主要说明了什么?( )(A)人们倾向于证实(B)人们倾向于证伪(C)人们倾向于推理(D)人们倾向于选择3 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B)两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小(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D)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

2、蔽作用大4 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 )(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5 想象要处理的信息主要是什么类的?( )(A)符号类(B)字词类(C)操作类(D)表象类6 一般来说,个体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期是在什么时候?( )(A)1113 岁(B) 1318 岁(C) 1825 岁(D)3040 岁7 请问下列哪项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A)繁衍后代(B)获取食物(C)逃避危险(D)参与交往8 下列哪项特征不属于人格的本质特征?( )(A)稳定性(B)易

3、变性(C)功能性(D)复杂性9 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 )(A)特瑞普里特(B)谢里夫(C)费里德曼(D)阿希10 下列哪种反应是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 )(A)升华(B)投射(C)退行(D)幻想二、名词解释题请解释下列名词。11 情境性失眠12 知觉13 功能固着14 自我调控系统15 需要16 中年危机17 现场实验法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8 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19 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20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1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四、论述题请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22 试论述人与人之间产生人际吸引的条件。23 试述心

4、理测验具有哪些基本的性质。24 请结合课本内容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并应对焦虑的。五、案例分析题请结合以下案例回答问题。25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觉得记忆手机号码要比记忆固定电话号码更难,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记忆手机号码的建议。2009 年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1)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该

5、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2)机能主义。创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是杜威等。该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是,把意识看作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的。(3)行为主义。1913 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其诞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5)精神分析学派。创立者是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

6、冲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实验,反映了在检验规则或假设的过程中,被试有一种强烈的对规则的证实倾向。这是一种偏离逻辑规则的倾向。这种证实倾向就是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的一种现象。这也是条件推理中所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因此沃森的四卡实验主要说明的是人们倾向于证实。因此选择 A。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成为声音的掩蔽。主要有:纯音掩蔽(用一个纯音为掩蔽音,观察它对不同频率的其他声音的影响)、噪音对纯音的掩蔽以及纯音和噪

7、音对语音的掩蔽。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研究发现,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频率太近,产生拍音。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掩蔽音的强度增加,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因此,B 选项内容是错误的,是正确答案。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按照学习的内容分类有各种观点。一般来说,学习被分为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两大类。技能又有动作(运动)技能和智力(心智)技能两种。还有学者

8、指出,社会规范(道德品质) 的学习也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1)按照学习主体分类,学习有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三种。(2)按学习水平分类,加涅将学习分为不同水平的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多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亦称原理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3)按学习性质分类,从学习经验的来源看,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从学习经验的性质看,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类。(4)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

9、正确答案为 D。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其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 A、B 项都不入选。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有其现实的依据。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八个不同的时期,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智力的发展一般是:(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 3、4 岁到 12、13 岁,智力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2)人的智力在 1825

10、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说到 40 岁) 。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3)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以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人有认识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权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等。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兴趣(认识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以及交往动机。繁衍后代、获取食物以及逃避危险都属于生理性动机,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只有参与交往才是属

11、于社会性动机。因此本题应当选择 D。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因此 B 项易变性与人格内涵相悖,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897 年,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认为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他把这个现象叫做“社会助长”。谢里失主要的研究贡献是在社会心理学原理(1948 年)中

12、强调指出参照群体的重要性,因为它的规范可以成为个人的社会目标,成为个人的自我评价、对社会生活现象评价和世界观形成的基准系统。他和默顿等人的著作对于参照群体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最后确立起了重要作用。心理学家费里德曼和费雷泽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希设计实施的“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因此根据题意,本题应当选择 A。10 【正确答案

13、】 A【试题解析】 人们在遭受挫折后,或强或弱、或多或少都会作出一定的反应。概括地讲,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个性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攻击、冷漠、退行、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这些都是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的情绪反应,是比较消极的。而心理学上的“升华”是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因此只有 A 的选项是积极的,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A。

14、二、名词解释题请解释下列名词。11 【正确答案】 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是外在情境发生变化,暂时适应困难所致的失眠。如失恋引起的睡眠困难就属于情境性失眠。12 【正确答案】 知觉: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13 【正确答案】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14 【正确答案】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或自我调节)三个子系

15、统所构成,因此也叫自我意识,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15 【正确答案】 需要:需要是指个体在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16 【正确答案】 中年危机:也称“灰色中年” ,一般高发在 3950 岁,在 40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还被称为“男人四十综合征” 。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17 【正确答案】 现场实验法: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可能的控制,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它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较高,研

16、究结论的推广性较好,因为实验就是在所要推广的情境中进行的。(对于工程心理学来说,现场实验法是研究的首选方法。)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8 【正确答案】 知觉的特性主要有:(1)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整体性。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对个别的认识依赖于事物整体特性;对整体的知觉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3)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4)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明度(

17、或视亮度) 、颜色恒常性。(5) 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19 【正确答案】 智力发展的主要特征是:(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 3、4 岁到 12、13 岁,智力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2)人的智力在 1825 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说到 40 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3)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以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成年期又是

18、一个工作时期。在 25、26 岁至 40 岁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20 【正确答案】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最主要的区别是动机的性质不同。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生理性动机推动人们去活动,从而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当需要满足后,动机便趋于下降。由于人是社会的实体,人的生物学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都将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也必然打上社会生活的烙印。在人类的个体身上,纯粹的生理性动机是很少的。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兴趣、成就动

19、机、权力动机以及交往动机。这些动机推动人们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许,希望参与某种社会团体,从而获得某种地位等。当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社会性动机才得以缓解。21 【正确答案】 非言语沟通主要包括目光、表情、动作、姿势、空间距离、修饰等。(1)目光。 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的注意和重视,使沟通得以完成。 目光可以表达各种情感。目光接触的时间和次数可以反映沟通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程度。目光可以传递某些信息。(2) 表情。可以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和态度。与目光不同,表情可以人为控制,与内心不符。(3)动作。主要指头部、手部的动作,常常表现出人们对某些事的态度,在与人沟通中体现特定的意义。(4)姿势。

20、与动作的区别在于姿势比较固定。(5)空间距离。人体之间的距离在沟通中有三方面意义:空间位置本身具有社会意义。 空间距离反映着人们彼此间的情感关系。 空间距离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6)修饰。包括服饰、发型、化妆、随身携带品(包、伞等),其中服饰是主要方面。四、论述题请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22 【正确答案】 人际交往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息和物资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1)熟悉。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将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

21、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这就成了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形成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另外一点是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熟悉不是引起喜欢的唯一变量,但熟悉可以增加人们对积极和中性对象的喜欢程度。(2)个人特征。才能。研究表明,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产生逃避或拒绝。因此,一个才能出众但偶尔有点小错误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比没有错误的人更受欢迎。外貌的辐射作用。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 辐射效应”,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

22、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研究表明:外貌美的人,有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个性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在 1968 年的一项调查中得出受喜爱程度最高的 6 个个性品质,包括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而排在序列最后的几个品质是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真诚受人欢迎,虚伪令人讨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诚是必需的品质。因此,建立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是必不可少的。(3)相似与互补。相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与兴趣,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共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

23、、社会阶层;乃至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疾病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与相似相联系的是互补。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欢程度也会增加。从表面上看,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二者是协同的。建立在态度与价值观上一致性的相似与互补有着重要意义;在互补涉及人际吸引中关键因素和社会角色相互对应时,互补比相似更重要。23 【正确答案】 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是在测验基础上完成的,而测验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经过长期的编制、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关于心理测验,多数测量学家接受阿娜斯塔西的定义: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24、。心理测验的基本性质主要有:(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我们还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活动,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所谓特质是相对稳定的、对个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它具有内隐性,因此只能通过测量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心理特质,也就决定了心理与教育测量只能是一种间接测量。(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在对人的行为作比较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谓测量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由此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兴趣的大小等,都是与所在团体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3)心理测量的客观

25、性。客观性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验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量具必须标准化这是对一切测量的共同要求。首先,测验用的项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经过标准化,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特别是对测验项目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预测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确定的。其次,评分计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最后,分数的转换和解释经过了标准化,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心理测验的客观性虽然尚需进一步提高,但它毕竟是测量人的心理特性的较为客观、较为科学的方法,目前,还没有更有效、更实用的方法能够取代它。24 【正确答案】 焦虑是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

26、造成危险或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与恐惧有密切的联系。焦虑是由对危险的预料或预感而诱发的。例如,看到各地发生地震、洪涝灾害,我们会觉得恐惧,常常焦虑将有什么事要发生。也就是说,危险的对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时,会产生恐惧;危险即将来临而叉朦胧不清时,会产生焦虑。因此,焦虑产生于危险不明确而又会来临时,对危险所持的警戒态度,并伴随着无助、不安、紧张、忧虑等心理状态。焦虑是对恐惧的恐惧,对担忧的担忧。只要个人预感到无助、欲加以避免或应对而又感到威胁时,就可能由复合的恐惧转为焦虑。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焦虑具有保护性意义,驱使个体采取应对策略或行动以改变自身的处

27、境,但长时间的严重焦虑则表明适应不良而有害于身心健康。应对焦虑我们可以:(1)降低紧张。(2)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待压力。把压力事件看作待解决的问题,再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来加以解决。(3)转移注意力。有时否认隐藏于压力情境中的威胁,也是一种好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当个人对情况无能为力或者置之不理也不至于造成太多损失时,否认是个有效的办法。(4)认知重估。在严重压力状态下往往会导致认知障碍。暂时将问题搁置起来,然后重新评估压力情境可以降低其威胁性。这时对问题作出新的评估可能是现实的,也许,这个问题并不值得严重的忧虑。(5)社会支持。研究表明,拥有较多的社会联系(如配偶、朋友、亲属和团体成员)的人比那些

28、没有支持型社会联系的人不易患与压力有关的疾病。朋友和亲属能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能为我们提供信息、忠告、友谊,使我们忘却烦恼,甚至能为我们提供财政或物质上的帮助。所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无助感,增强对自己的应对能力的信心。可是,社会支持是复杂的,朋友、邻居、亲戚和同事的支持行为,有时可能会增加紧张程度。因此,支持和帮助的方法必须得体合适。五、案例分析题请结合以下案例回答问题。25 【正确答案】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类别有:(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9、(2)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感觉记忆保存的时间短暂,但在外界刺激的直接作用消失后,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供了可能。它有较大的容量,但只有部分由于注意得到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就是容量的有限性。记忆容量在 59 之间波动,平均为 7,以单元来计算,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固定电话一般为区号再加 7 到 8 位数字,在短时记忆的容量范围内,手机一般为 11 位,需要根据个人经验分成组块分别记忆,因此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困难。也更不利于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过多的记忆单位可能会带来记忆中的一些干扰,

30、更易造成遗忘,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固定电话的部分数字组合是有规律可依循的,因此在记忆上更适合组块化,缩小记忆单位容量。手机的后八位数字往往是随意组合,随机性较大,且关联度可能很小,不利于识记。因此,人们一般觉得记忆手机号码要比记忆固定电话号码更难。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对要记住的手机号码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号码的理解和记忆,加强对手机号码的记忆。(2)有效运用记忆术。运用联想对无意义的手机号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促进记忆的保持。(3)进行组块化编码。即对新手机号的一系列数字进行分组,使之成为一个组块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有意义的事件。(4)适当过度学习。适当加深对手机号的记忆,以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5)合理进行复习。拿到手机号后及时进行回忆、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