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891902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DNA 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核酸 含氮碱基磷酸(B)氨基酸 核苷酸 葡萄糖(C)氨基酸 葡萄糖 含氮碱基(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2 图 1 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液面差为h,下列叙述正确的为( )。(A)渗透平衡时膜内外溶液浓度相同(B)半透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的生物膜(C)若 S2 溶液为蔗糖溶液,则 S1 溶液为清水(D)若浓度差增大,S 1 溶液可能从漏斗口上端漏出3 一个 ATP 分子中所含的高能磷酸键和磷酸基团的数目分别为 ( )。(

2、A)1 和 2(B) 1 和 3(C) 2 和 3(D)3 和 34 10 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干物质和呼吸速率的变化过程如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水稻种子在胚乳中积景有机物(B)种子成熟早期的代谢比较旺盛(C)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积累(D)种子成熟后期的干物质合成速率比较快5 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原理的是( )。(A)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B)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C)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营养素的萃取效率(D)滴加 FeCl3 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6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 。(A)细胞具有各项生理功能(B)已分化的细胞全部能再进一

3、步分化(C)已分化的细胞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D)已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7 关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内 O2 浓度高于细胞质(B)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C)神经递质经过主动运输释放到细胞外(D)甘油分子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小肠细胞8 下列各对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短毛和羊的长毛(B)单眼皮和双眼皮(C)果蝇的雌性和雄性(D)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9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卵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量和性染色体为( )。(A)22,X(B) 22,Y(C) 23,X(D)23,Y10 种在同一田园中的小麦,有时边缘的植株总比中间的

4、长得好,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为( ) 。(A)环境差异引起的变异(B)基因重组引起的性状分离(C)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11 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容易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流程和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12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亲代和子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是( )。(A)有丝分裂与受精过程(B)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C)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D)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13 蜜蜂对杀虫剂产生抗性,是基

5、因中碱基序列改变所致。下列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的调查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抗性基因的产生具有低频性(B)甲地区抗性基因的频率为 22(C)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频率最高(D)丙地区家蝇是人工选择的结果14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体液(B)血液(C)细胞外液(D)细胞内液15 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基本原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洋葱内表皮无色透明便于观察核酸分布(B)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容易形成细胞膜(C)糖类中还原糖可被斐林试剂染成砖红色(D)用健那绿染色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16 图 3 为甲状腺激素分泌活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6、 )。(A)结构甲和乙表示垂体和下丘脑(B)物质 b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激素调节(D)甲状腺激素过高抑制物质 a、b 的分泌17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 。(A)多糖(B)核酸(C)蛋白质(D)类固醇18 海藻、节肢动物、鱼类、细菌、真菌等各种生物生活在浅海里,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B)种群(C)生物圈(D)生态系统19 与米酒、酸奶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前要对原料进行灭菌处理(B)制作过程中微生物都要分解有机物(C)制作过程中微生物都进行无氧呼吸(D)使用的菌种分别为酵母菌、醋酸杆菌、乳酸菌20 某同学将液体培养基中

7、的酵母菌接种到固体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菌落分布如图 4,正确的是( ) 。(A)接种采用的是划线法(B)培养基没有严格灭菌(C)菌落接种前浓度高(D)菌落接种涂布不均匀21 下列关于生物学教科书及使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工具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可以同时在课堂上使用教科书上的内容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教师要教师要忠于教科书,在教学中不能对其内容进行增加和删减(A)(B) (C) (D)22 在“细胞核一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泡沫板等制作细胞核模型,该模型属于( ) 。(A)概念模型(B)数学模型(C)物理模型(D)化学模型23 图 5 所示

8、选择题的评价层次属于( )。(A)识记(B)理解(C)运用(D)分析二、简答题24 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设计了巧妙的实验来研究植物的向光运动。如图所示,A 表示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B 表示没有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尖端进行不同处理的实验。问题: (1)温特推想,_部位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 (2) 的现象说明琼脂块中化学物质的作用是_;的现象说明,该化学物质的 _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3)自然界中,植物体在单侧光照的条件下,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该化学物质在背光一侧分布的较_;根据其作用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的研究发现,该物质是_

9、。25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 18O、 14C、 32P、 35S、 3H。 问题: (1)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若用H218O 和 CO2 为原料,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中含 18O 的是_。 (2)科学家为了确定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 DNA,用 35S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 32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 DNA,然后,用被标记的 T2 噬菌体去分别侵染细菌。结果是,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增殖时,可以在细菌内部测试到的放射性同位素是_,说明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_ 。 (3)如果用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T)脱

10、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小鼠肝细胞,在肝细胞以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后,在细胞结构中的_部位检测到的放射性最高。被标记的有机大分子在细胞结构中的_部位也有少量。三、材料分析题26 材料:某教师对于“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在选材、提取、过滤、色素分离等方面进行了以下优化改进,且实验效果良好:(1)用女贞叶替代菠菜叶;(2)用95乙醇替代丙酮;(3)过滤时,原来的做法为“ 将研磨液倒入有脱脂棉的小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 ,优化后的做法为 “不用过滤,用尼龙布覆盖在研磨液上面 ”;(4)色素分离时,原来的做法为“先用铅笔在滤纸上画定位线,再用毛细管吸取滤液,沿铅笔线画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重复 2

11、3 次”。改进后的做法为“ 用 2 片盖玻片,外面包裹 2 层纱布直接在尼龙布上蘸取滤液,印到滤纸上。一次即可”。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分析该教师改进实验的理由。(2)根据材料归纳实验教学优化的一般原则。27 材料:腐乳制作流程:本实验需要时间长,制作成本低,操作相对容易,大部分家庭都具备实验条件,学生和家长可配合制作。 问题: (1)在上述 “腐乳制作”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家庭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有何优点? (2)说出家庭课程资源外的课程种类,并各举两例。四、教学设计题28 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12、历程(部分)19 世纪末,欧文顿(E.Ovenon)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思考与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

13、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 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14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

14、NA) ,DNA 的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DNA 彻底水解生成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故选 D。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半透膜不是生物膜,不具有生物活性,只是相当于生物膜,B 错误;渗透作用是水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进人到高浓度溶液,若 S:溶液为蔗糖溶液,水向烧杯内渗透,漏斗内液面降低,C 错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S,溶液不能从漏斗口漏出,D 错误。故选 A。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一个ATP 分子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和 3 个磷酸基团,一个腺苷。故选 C。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水稻是单子叶植物,

15、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A 正确。由图可知,开花后 20 天前,呼吸速率增强,代谢比较旺盛,B 正确。呼吸速率下降,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C 正确。由图可知,在开花后 35 天后,干物质合成量趋于平缓,种子成熟后期干物质合成速率逐渐降低。故选 D。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实际上体现的是催化剂的功能,A、B、D 项所用催化剂分别是果胶酶、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FeCl3 溶液,C 项中水浴加热只是提高了分子的热运动,而与催化剂无关。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故选 C。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高度分

16、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故选 D。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内,H和 O2 生成水,O 2浓度低于细胞质,同时这也有利于 O2 的渗透作用,利于 O2 进入线粒体中,A 错误。神经递质是大分子物质,是通过胞吐的作用释放到细胞外,C 错误。甘油分子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D 错误。故选 B。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A 项是不同种生物,错误;果蝇的雌性和雄性是性别,不属于相对性状;D 项豌豆的红花和高茎不属于同一性状,错误。故选 B。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正常人都有 22

17、对常染色体,男性还有一对由 X、Y( 性染色体)组成的染色体;女性还有一对由两条 X(也是性染色体)染色体组成的染色体。女性卵细胞是配子,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组成为 22+X。故选 A。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田间试验时,即使土壤条件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一植物个体所占空间的不同和相连试验区的影响以及气候的小差异等原因而使得周边部分与中央部分的作物在株高、粒数和病虫害的危害等方面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这是由环境差异引起的,并不涉及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选 A。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杂合子也可验证分离定律,这个影响最小。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不易于区分,

18、则很难做杂交实验和统计实验结果,如果所选相对性状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则会出现不符合分离定律的性状分离比例,不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就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因此 B,C, D 都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很大,故选 A。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产生生殖细胞要经过减数分裂,所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由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结合成受精卵,恢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故选 D。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抗性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A 正确;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应为 202+2=12,B 错误;仅根据以上数据,而没有个体总数,无法比较

19、三个地区抗性基因突变频率的高低;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低。敏感性基因频率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 A。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内环境指细胞外液,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故选 C。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而不是染成砖红色。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为甲状腺;a 为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b 为促甲状腺激素,结构乙除了受甲分泌的激素的调节,还会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故本题选 D。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选 C。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群落是指在一定区

20、域内全部生物的总和;种群是指在特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和;生物圈是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的整体;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由题意,不包含无机环境,这些生物构成的是一个群落。故选 A。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腐乳制作前不需要对原料进行灭菌,腐乳的制作就是利用豆腐坯上培养的多种微生物分泌的相关酶的作用,A 错误;腐乳制作中的菌种主要是毛霉,异养需氧型,需要氧气,C 错误;米酒制作的菌种是霉菌和酵母菌,酸奶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腐乳的制作菌种是毛霉菌,这些微生物都是异养型,消耗有机物。故B 正确、 D 错误。20 【正确

21、答案】 D【试题解析】 图中发现菌落分布不均匀,可能是接种时涂布不均匀造成的。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生物学教科书是一种学校资源;教科书既是支持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正确,排除 C、D 选项。教科书上的内容不是都要在课堂上完成,生物教科书上有很多探究问题、模型制作、资料搜集等模块,需要学生课下完成,错误,故选 A。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或三维结构,这类实物或图画即为物理模型。本题选 C。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识记是指记住知识的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

22、而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予以表达;运用与分析是指在理解基础上能够通过这个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题只要求能够在相关情境中识别反射弧的结构,属于识记层次,故选 A。二、简答题24 【正确答案】 (1)胚芽鞘尖端(2)促进胚芽鞘生长 (促进生长) ;分布不均匀(3)多;吲哚乙酸【试题解析】 (1)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向下运输后引起的。(2)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比长高,这个现象说明 A 琼脂块中确实含有某种化学物质,且这种物质促进了生长。和 的现象均表明,胚芽鞘能够向该物质分布少的一侧弯曲生长;设

23、置和 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这种现象说明是由于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导致的。(3)植物体在单侧光照的条件下,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该化学物质在背光一侧分布的较多,加快背光侧的生长;后来的研究发现,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根据其作用取名为生长素。25 【正确答案】 (1)O 2 (2)32P;DNA (3) 细胞核;线粒体【试题解析】 (1)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水中的氧。 (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是将 DNA 注入细菌体内,以噬菌体的 DNA 为模板进行 DNA 的复制,所以在细菌体内检测到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32P,说明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3)胸腺

24、嘧啶(T) 脱氧核苷酸是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DNA 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中也有少量存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利用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细胞核检测到放射性最高,线粒体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同位素存在。三、材料分析题26 【正确答案】 (1)教师改进实验的理由:女贞叶替换菠菜叶是由于女贞叶不易散失水分,更易保存;丙酮易挥发且有毒,换成 95酒精更安全;改进后,叶绿素提取液不用倾倒在脱脂棉的漏斗中,减少提取液损失,使操作更简便;用毛细吸管划线的环节,操作不方便极易出现错误,改进后用盖玻片蘸取滤液毋在滤纸上会减轻学生的实际操作负担,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实验现象及其总结归

25、纳上。(2)随着社会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提升,高中生物实验将会迎来重要的发展阶段,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大量涌现。不论是眼下的应试环境还是素质教育培养,高中生物实验课程都将进一步发挥它的教学效果。未来生物实验必将成为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实验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关注实验安全问题,减少对学生造成的伤害。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规范操作,以引导学生思维为出发点,以探究性学习为实验过程的手段,探究的程度与步骤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只有其中的几步。有据可依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教学的知识目标,以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方向,深人了解学生,合理处理实验

26、。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条件,主要考虑材料的可获得性,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实验整体的可行性,从而考虑设计的实验是否可行。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原则。27 【正确答案】 (1)家庭课程资源的优点生物课程的有效运作需要生物学家庭课程资源的支撑。如果缺少了丰富的生物学家庭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受到制约,学生的素质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生物课程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将这些同学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科学知识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更有力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家庭课程资源能够推动生物学课程改革和课程发展,能够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整体和谐,能够丰富生物学教学

27、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有效促进生物学课程良好运作。(2)课程资源种类学校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生物园、生物角、多媒体课件、校园网等。社区资源:它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等。媒体资源:它包括报纸、杂志、画报、广播、电视、互联网。【试题解析】 生物学课程标准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提出来的,而社会机体是由每一个家庭细胞组成的,家庭的背景和功能本身就构成了生物学家庭课程资源的基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一些科学常识。如食物放久了会发霉。窗台上的花总是朝向阳光生长,家里腌制咸菜放人盐后蔬菜会失水萎蔫等等。将这些同学们

28、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科学知识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更有力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促进生物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提高,更好的实现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宗旨。积极开发生物学家庭课程资源能够推动生物学课程改革和课程发展,能够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整体和谐,能够丰富生物学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有效促进生物学课程良好运作。总之,对生物学家庭课程资源的研究是我国生物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它有利于拓展生物课程研究领域的视野。有利于丰富生物课程研究的理论,是生物课程有效运作的需要,是生物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保证。是新型生物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四、

29、教学设计题28 【正确答案】 (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生: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

30、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 1 号。)【博物馆展区 1 号欧文顿实验】展板 1 内容:1895 年,欧文顿选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问题 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问题 2: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根据现象的推理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的?首先由负责的小组,向大家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内容,接着再按照问题 1、2 的顺序想通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回答上述

31、问题,教师在一旁指导。再到博物馆展区 2 号时,教师:既然我们是根据现象作出假设,接下来就是对假设进行验证。【博物馆展区 2 号红细胞膜的提取实验】展板 2 内容:20 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问题 1: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问题 2:请家回忆一下以前提出动物细胞膜的实验,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细胞来进行分析膜的成分? 方法与前面的一样。学生参观完展区 2 后,教师:现在我们知道红细胞膜的组成,但其这些物质到底是怎么在膜上排列还是不清楚,我的科学探究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让我们到下一个展区参观。【

32、博物馆展区 3 号高特和伦德实验】展板 3 内容: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高特和伦德做了丙酮提取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提取出的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问题 l: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提示:生物膜中的脂质,后来确定为磷脂(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指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现在请大家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参观完展区 3 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是通过“提出假设” 后进行实验验证的。但提出假设不是随便猜想的,而是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的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