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892078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的课程内容包括( )。(A)3 个一级主题(B) 4 个一级主题(C) 5 个一级主题(D)6 个一级主题2 科学探究既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3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义务教育化

2、学教科书,采用的编写模式主要是( )。(A)“融合型 ”模式(B) “社会中心” 模式(C) “学生中心” 模式(D)“学科中心 ”模式4 认知性学习目标有不同的水平层次,下列行为动词所对应的学习水平层次最高的是( )。(A)了解(B)解释(C)知道(D)认识5 在化学发展史上,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下述三个观点: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原子论的观点看,这三个观点中不确切的是( )。(A)只有(B)只有 (C)只有 (D)6 在学习“空气 ”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感受人与空气的密切关系,认

3、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A)认知性目标(B)技能性目标(C)体验性目标(D)策略性目标7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酚酞试液使氢氧化钠溶液变红 稀有气体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盐酸 二氧化碳可与H2O 反应(A)只有(B) (C) (D)8 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考试大纲的要求(B)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C)化学学科的特征(D)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9 教学中,某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代表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营养专家,就食品添加剂主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属于( )。(A)社会

4、调查(B)小组讨论(C)科学探究(D)角色扮演10 某问题为:“ 已知用金属钠制取氧化钠,可有多种方法:4Na+O22Na 2O; 4Na+CO22Na 2O+C;2NaNO 2+6Na4Na 2O+N2。其中最好的是哪一种方法? 原因是什么 ?”该问题属于( )。(A)评价水平的问题(B)理解水平的问题(C)应用水平的问题(D)知识水平的问题11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评价理念的是( )。(A)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B)强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C)关注 “三维” 学习目标的达成(D)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12 由苯(C 6H6)和乙醇(C 2H5OH)的

5、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 (C6H5OH)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B)知识结构化策略(C)联系一预测策略(D)练习一反馈策略13 下列关于化学教科书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化学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B)化学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内容(C)化学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D)化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和素材14 要求学生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典型资料收集起来,以此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学习档案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纸笔测验(D)终结性评价15 在实验室不宜长期存放,使用时才配制的溶液是( )。(A)石

6、蕊试液(B) NaNO3 溶液(C)银氨溶液(D)CuSO 4 溶液16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7 在 CH3COOH 溶液中加入 CH3COONa,使 CH3COOH 电离度降低;在 BaSO4 饱和溶液中加入 Na2SO4,使 BaSO4 析出。这是由于( )。(A)前者属于同离子效应,后者属于盐析(B)前者属于同离子效应,后者属于盐效应(C)两者均属于同离子效应(D)两者均属于盐效应18 下列各种表述中,两个微粒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是( )。(A)3p 能级有一个空轨道的基态原子和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2 的原子(B) 2p 能级有一个未成对电

7、子的基态原子和价电子排布为 2s22D5 的原子(C) M 层全充满而 N 层 4S2 的原子和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63d24s2 的原子(D)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的 15 的原子和价电子排布为 4s24p3 的原子19 分子式为 C5H11Cl 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6 种(B) 7 种(C) 8 种(D)9 种20 室温下,将 1mol 的 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 H1,将 1mol 的 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 2;CuSO 4.5H2O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8、 4.5H2O(s) CuSO4(s)+5H2O(l),热效应为 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H 1+H3=H2(B) H1+H2H 3(C) H2 H3(D)H 1H 3二、简答题20 在课堂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按来源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如下图):A 型,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 B 型,教师个人知识;C 型,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必将引发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变化。问题:21 分析 A、B、C 三类型知识的特点及相互关系。22 简述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22 1772 年,瑞典的舍勒在从事“ 火与空气”的实验

9、研究时分离出了氧气。但他信奉当时流行的“ 燃素说” ,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他把氧气叫作“火空气”。1774 年,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加热氧化汞时也得到了氧气。遗憾的是,他是比舍勒更虔诚的“ 燃素说” 信徒,他称自己发现的气体为“脱燃素空气”。1774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著名的金属燃烧试验。在实验中发现,密闭容器内锡和铅经加热后表面有一层“金属灰” ,锡和铅的质量增加了,空气的质量减少了,但是加热前后密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没变。他意识到这是金属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的结果。此后,经过大量实验分析,他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据此,拉瓦锡于 1777 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

10、学说” ,推翻了流行近一个世纪的“燃素说 ”。问题:23 材料和 中两位科学家都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并没有正确解释燃烧的本质,而材料中拉瓦锡能够获得重大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4 拉瓦锡的实验研究中体现了一条重要的化学定律是什么?25 从化学教学的“ 三维” 目标来看,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有哪些教育价值?三、诊断题25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教学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某温度下,100g 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265g。若向此溶液中先加入 65g 水,再添加 35g 氯化钠,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30 B273 C 265 D282【考试

11、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6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_。27 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28 试对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四、案例分析题28 案例:某老师讲完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后,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并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喝了一口该盐水后,由于分子(或离子) 运动的不规则性,会不会造成我们喝的那一口盐水中钠离子数量少于(或多于 )氯离子数量呢?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头脑中“分子无规则运动” 与溶液的 “均一性、稳定性”之间的冲突,深究其理,要从概率论的知识讨论,初中

12、学生的知识储备显然不够。于是该老师和学生开始了这样的对话:师:你觉得盐水的味道“咸” 是什么在起作用?生: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共同作用。师:如果分子(离子) 的无规则运动造成溶液中某局部两种离子之间的数量一直在变化,你每次喝的时候,味道都是一样的吗?生:应该不一样。师:但事实上每次部一样,这样说明了什么?生:这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没有引起局部两种离子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即时板画,任意圈出溶液中的一小部分)师:如果在某一时刻有 1 千万个氯离子从这个部分(圈出部分)运动到别处去,同学们想象同时会发生什么?生:同时会有 1 千万个氯离子从别处运动到这里来!这时,学生明白了问题的答案问题:29 在

13、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30 结合此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31 该老师在教学中面对意想不到的情况,充分体现了自身的教学机智,请就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你的思考和建议。五、教学设计题3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关于“ 燃烧的条件”的课程内容标准为: “认识燃烧的条件。”活动与探究建议为:“ 燃烧条件的试验探究;交流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的认识。”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 燃烧与灭火 ”的第一部分“燃烧的条件”的演示实验如下所示: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

14、 7-1】在 500mL 的烧杯中注入 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 7-5I),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浸没在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或空气,如图 75),观察现象。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要求:32 在本节课中(初中阶段),燃烧的概念是什么? 请你对该燃烧概念进行评价。33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燃烧的条件” 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2015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

15、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包括 5 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 构成。故 A、B、D 错误,C 正确。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交叉进行,故 A 错误;科学探究可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故 B错误;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故C 错误;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

16、D 正确;故选 D。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在编写时必须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认知规律,以及对科学过程的感受。故新课改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是三者的“融合型”模式,B 、C 、D 错误;故选 A。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认知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从低到高为: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原子只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原子可以再分为质子、中子等,故错误;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化学性

17、质相同但物理性质(如质量)不一定相同,故错误;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故 错误;故选 D。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的动词有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同等,故选 C。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错误,正确表述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错误,稀有气体在通常条件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学性质不活泼,但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能与其他物质反应形成化合物;错误,氢气与氯气光照条件下易爆炸,而且生成的是氯化氢气体,而非盐酸,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正确,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选 D。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

18、本要求,化学学科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而大纲主要是要求学生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故选 A。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相关材料的方法;小组讨论法是将学生分组,然后各组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科学探究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完成对某一问题探究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代表某个角色发表言论。属于角色扮演。故选 D。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三种制氧化

19、钠的方法中选哪一种更好属于评价水平问题;理解水平的问题应该是把握知识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应用水平的问题应该是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知识水平的问题应该是对知识的记忆,识别,辨认等。故选 A。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1)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

20、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

21、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故答案选 B。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联系一预测策略是指学牛存学习事实性知识时,有意识的抓住其与理论性知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及事实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以这些联系为依据对要学习的内容先做出自己的预测,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注重的是眼、耳、口、手、脑等感官同时被调动起来,通过观、听

22、、闻、动、说、感知等来帮助记忆;知识结构化策略是指将所学知识进行组合联系,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深入新的知识领域,从而不断地认识新问题,增加新知识;练习一反馈策略主要是通过练习查漏补缺。故答案选 C。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化学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化学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全部内容,教学还会增加实际问题,多媒体内容等;化学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和素材。故 B 错误。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描述是“学习档案评价”的定义,答案选 A。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银氨溶液应现配现用,不宜保存,久置易生成易

23、爆的“雷爆银”(主要成分为氮化银)。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 B 项,加入适量的 HCl 刚好把碳酸钠除去,生成氯化钠和水,将水蒸发掉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C 项,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二氧化碳和少量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是不能点燃的,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检验一氧化碳是否存在;D 项,氯化钠和稀盐酸遇酚酞均不变色,不能用酚酞溶液鉴别。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同离子效应是指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或酸、碱)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 都会降低。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如果加入含有该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就会得到使

24、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的效应。同理,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也会降低该电解质的溶解度。盐效应是指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后,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盐析。故答案选 C。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3p 能级有一个空轨道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2,A

25、项描述的是同种元素的原子;B 项,2p 能级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的核外价电子排布有两种情况:2s 22p1、2s 2p5,B 项描述的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C 项,M 层全充满而 N 层为 4s2 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2,C 项描述的不是同种元素的原子;D 项,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的 的原子是 Br,其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D 项描述的不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故选 A。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氯原子的位置有以下几种分配:(1) 3 种;(2)4 种;(3) 1 种,共 3+4+1=8 种。

26、故选 C。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反应为 CuSO4.5H2O(s)=Cu2+(aq)+SO42 (aq)+5H2O(1)H10; CuSO 4(s)=Cu2+(aq)+SO42 (aq)H20; 已知 CuSO4+5H2O(s)=CuSO4(s)+5H2O(1)H3;依据盖斯定律一得到,所以 H3=H1 一H 2,A 错误; H20,H 10,则H 3 H1+H2、 H2H 3,H 1H 3,故 B、C 错误,D 项正确。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教材及教科书具有典型性,它反映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方法和观念,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展智力活动,但是

27、有些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知识只是一种范例和素材,而对加深理解、推导、论证等的辅助教学内容却很少。教师个人知识具有创新性,提供的知识更为广泛和整合。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更新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只是核心的主体知识,教学中还有赖于教师的知识、信息量对教材的开发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填充。22 【正确答案】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教学素材;深入分析和挖掘教科书内容,将知识具体化;转变观念,开放教学和开发教学资源。23 【正确答案】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并

28、没有正确的解释燃烧的本质,主要是由于他们受到当时“燃素说” 理论的左右,没能大胆质疑,没能做到尊重实验事实、勇于探索和创新;而拉瓦锡之所以成为氧气的真正发现者,应该归功于他具有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拉瓦锡利用金属的燃烧实验推翻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 燃素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了在金属燃烧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反应,最后提出了“氧化学说” 。24 【正确答案】 拉瓦锡的实验研究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25 【正确答案】 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利用化学史知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把化学知识的学

29、习与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通过化学史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交流、表达、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从而在历史的情景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开启学生智慧,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史,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所呈现的科学道德,从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的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更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化学为我们提

30、供了许多爱国情怀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诊断题26 【正确答案】 C27 【正确答案】 正确解题思路:首先根据已知条件得出氯化钠在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为 265,再据此判断 65g 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氯化钠,由265=2 3g ,得出加入的 65g 水最多能溶解 23g 氯化钠,加入的35g 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最后仍然得到饱和溶液,浓度为 265。28 【正确答案】 本题有很多学生误选 B。原因是没有根据氯化钠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去判断加入的 35g 氯化钠是否能完全溶解故得出错误答案;其他误选A、D 项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对溶解度的含义理解错误,或者对溶

31、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没有掌握等原因造成。四、案例分析题29 【正确答案】 在该教学片段中,该教师采用了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这样做的优点是充分考虑学情,生动直观,教学效率高。具体说来,本课内容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 ”主题下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微观领域的知识,还不能很好地将微观概念与宏观现象统一起来而提出疑问,基于其知识水平,教师用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的方法,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降低了学生的认识难度;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

32、象的方法解决了疑问,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0 【正确答案】 课程改革提倡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结合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组织、引导、促进的作用。教学活动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关注,并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既做到及时启发点拨学生解决难题,又要锻炼学生思维,不完全包办,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根据教学

33、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和技能,更学会学习方法,并从方法中不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教学活动的促进者。31 【正确答案】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的能力之一。与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特征、教师反思的能力及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机智:第一,提高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培养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的质量。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掌握教材,熟悉教学方法,为教学机智的形成奠定坚

34、实基础。第三,提高总结反思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教学机智的关键在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要不断总结在不同教学情境下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实践性经验,善于把经验性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第四,勇于实践,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教学机智一方面是一种教学技巧,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行为能力的考查,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思想修养、个人涵养。五、教学设计题32 【正确答案】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这个概念在初中阶段出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接受,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个概念就要发生变化了,因为有些燃烧是不需要氧气的。33

35、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逐步建立起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 ”,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过程】 燃烧与灭火【引入新课】给学生展示一个表格,看看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燃烧,引出如果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有的物质能燃烧,有的物质不能燃烧,虽然水中的水草不能燃烧,但是如果我们把水草拿出来晒干,就能燃烧了,由此我们能够看到燃烧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这节课,我们就要学

36、习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新课讲授】要想了解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前提是我们要了解到底什么是燃烧。(学生纷纷回答)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眼中的燃烧,通过同学们的阐述,我们可以总结为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那么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通过一个探究实验,来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一探究竟。【教师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先讨论自己的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讨论结束后,根据实验 71 进行探究实验。【教师指导讲解】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小结】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与氧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作业】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可知,当不满足条件的时候,就不会燃烧,因此同学们课后想一想我们如何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来进行灭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