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892079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供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下列属于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检验(B)模仿(C)养成(D)迁移2 下列不属于当前高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是( )。(A)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空间(B)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C)倡导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D)加强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培养化学科技人才3 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B)教科书设置各

2、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广度的主要依据4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相互结合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三重表征中的三重是指( )。(A)现象 原理 概念(B)宏观 微观 符号(C)电子 原子 分子(D)性质 组成 结构5 下面是某教师的板书,没有错别字的是( )。(A)糖类、油酯(B)低炭环保(C)银氨溶液(D)胺基酸6 下列化学史实陈述正确的是( )。(A)拉瓦锡是最早使用天平的化学家(B)分子概念是由道尔顿最先提出的(C)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由阿伏伽德罗测定出来的(D)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是由凯库勒提出

3、的7 推动、指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部力量是( )。(A)学习习惯(B)学习动机(C)学习方法(D)学习成绩8 下列不属于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的是( )。(A)自主性(B)时代性(C)实践性(D)情境性9 活动表现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评价方式。活动表现评价应体现( )。(A)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B)主动性、探究性和封闭性(C)单一性、实践性和合作性(D)综合性、理论性和探究性10 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B)演示法除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C)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D)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

4、探索发现的过程11 根据已有知识“ 碱金属具有很强的金属性,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铯是碱金属元素”,由此可以推出 “铯也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 ”。这里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演绎(B)归纳(C)类比(D)比较12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内容标准,该内容所属的高中化学课程模块是( )。(A)化学与生活(B)化学反应原理(C)物质结构与性质(D)有机化学基础13 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 )。(A)诊断功能(B)调节功能(C)教学功能(D)选拔功能14 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境中,针对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

5、验证、改进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活动。下列有关行动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A)不把规律性的发现作为追求的目标(B)研究对象要随机选取,具有代表性(C)需要进行严格的程序与方法设计(D)研究结果应具有普遍性15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1 白磷中,其分子含有的共价单键数目是 NA 个(B) 1 mol Fe 与足量的 Cl2 发生反应,转移 2NA 个电子(C)常温下,16 g O 2 与 O3 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个数为 NA(D)标准状况下,1L 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16 在一个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 2mol A 和 1 mol

6、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 C 的浓度为 amol.L-1。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以后,C 的浓度仍为 a mol.L-1 的是( )。(A)4 mol A+2 mol B(B) 2 mol A+1 mol B+3 mol C+1 mol D(C) 3 mol C+1 mol D+1 mol B(D)3 mol C+1 mol D17 下列选项中的陈述 I、都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18 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醋酸除去水垢:2H +CaCO3=Ca2+CO2 +H2O(B)氯气通入澄清石

7、灰水中:Cl 2+2OH-=Cl-+ClO-+H2O(C)向明矾溶液中滴加 Ba(OH)2 溶液,恰好使 SO42-沉淀完全:2Al 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D)向 FeBr2 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 2+2Br-+3Cl2=2Fe3+Br2+6Cl-19 用 0100 0 mol.L -1NaOH 溶液滴定浓度为 01 mol.L -1CH3COOH 溶液,指示剂最好选用( ) 。(A)甲基橙(B)甲基红(C)酚酞(D)石蕊20 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结构简式如图 1 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下列关于普伐他汀的化学性质描述正确的

8、是( )。(A)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B)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C)能与 FeCl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D)1mol 该物质最多可与 1 mol NaOH 反应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 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 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

9、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1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 63 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 1871 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

10、么?(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

11、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材料二某教师用青霉素药品小瓶和注射器设计了制备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装置(见示意图 2),用注射器将稀硫酸注入盛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小瓶,片刻即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问题:(1)请各举一例说明化学实验的四个教学功能。(2) 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三、诊断题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有常温下的四份溶液:0 01 mol.L-1 CH3COOH 溶液;001 mol.L -1 HCl 溶液; pH=12 的氨水;pH=12 的 NaOH 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小, 中水的电

12、离程度最大 B将混合,若 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 C将混合,若 c(CH3COO-)c(H +),则混合溶液一定呈碱性 D将四份溶液分别稀释 100 倍后,溶液的pH:, 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表: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请分别对各选项进行解析。(2)学生错选最多的选项是哪个? 试分析学生错选的原因。四、案例分析题24 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教学活动 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教学活动 2】教师进行

13、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教学活动 3】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3)在教学活动 3 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14、实验)关于化学 2“化学能与电能 ”的内容标准为:“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关于“ 化学实验探究 ”的内容标准为“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 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 2)“化学能与电能” 一节为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设计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 目标: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学知识,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电池装备。 用品:镁条、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手电筒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果汁( 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等)、500 mL

15、 烧杯。 方式:最好先独立设计,并动手试验,边做边改进;也可以与邻座同学相互讨论和观摩,或请教师指导。设计及记录: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完化学 1,具有氧化还原、金属活泼性强弱、电子流动等知识,对“电” 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要求: (1)说明教科书中该“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2)结合上述材料,完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片段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不少于300 字)。2015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体

16、验、感受、意识、体会、认同、养成等。故本题选 C。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高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有:(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 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

17、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 D 选项内容不符合,故本题选 D。3 【正确答案】 A【试题

18、解析】 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不必照搬,A 项正确。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B 项错误。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但其内容不需要全部掌握。需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确定,C 项错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应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考试要求等,不能依据习题,D 项错误。故本题选 A。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所谓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就是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故本题选 B。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应该是“油脂”;B 项应该是“低碳环保 ”;

19、C 项正确;D 项应该是“氨基酸”。故本题选 C。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揭开了燃烧现象的本质,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而埃及人最早使用天平,A 项错误。分子概念是由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最早提出的,B 项错误。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由瑞典化学家 JJ贝采利乌斯测定的,C 项错误。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是由凯库勒提出的, D 项正确。故本题选 D。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故本题选 B。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有自主性、实践性、

20、情境性。故本题选 B。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活动表现评价应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故本题选 A。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方式A 项正确。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相关实物、教具或演示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演示还包括学生的演示,B 项正确。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中心问题而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C 项错误。引导一发现法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D 项正确。故本题选 C。11 【正确答

21、案】 A【试题解析】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是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比较是指找出对象间的异同,认识比较对象间的内在联系。题干运用的是演绎思维方法故本题选 A。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属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故本题选B。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化学习题的功能表现在诊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调节教学时间分配与进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习题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课内容等。习题并不具备

22、选拔功能,故本题选 D。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行动研究以解次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为首要目标,不是为了理论的产生,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行动研究以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随机选取的。它应该是弹性的,没有严格的程序必须遵守要求教师依据“问题”进行相应的变化。故本题选 A。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31 g 白磷中,其分子含有的共价单键数目应该是 15N A,A 项错误。1 mol Fe 与足量的 Cl2 发生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 3NA,B 项错误。O 2 和 O3 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故 16 g 两者的混合气体可以看成是氧原子的组合,即含有氧原子数目为

23、 NA,C 项正确。辛烷在标况下是液体,D 项错误。故本题选 C。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中的等效平衡。A 项相当于增大压强,达到平衡时 C 的浓度大于 a molL。B 项与 A 项是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 C 的浓度大于amolL。C 项相当于 2 mol A+2 mol B,达到平衡时 C 的浓度大于 a molL。D项与题干所给条件是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 C 的浓度等于 amolL。故本题选D。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SO 2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其具有还原性,A 项错误。有色布条褪色是利用了次氯酸的强氧化性,B 项错误。铁一铜原电池中,铁

24、作负极,C 项错误。故本题选 D。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开写。C 项,向明矾溶液中滴加 Ba(OH)2 溶液至 SO42-恰好完全沉淀时:2SO 42-+Al3+2Ba2+4OH-=2BaSO4+AlO2-+2H2O。D 项,FeBr 2 与足量 Cl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Fe2+4Br-+3Cl2=2Fe3+2Br2+6Cl-。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强碱滴定弱酸最终溶液呈碱性,只有酚酞是在碱性范围内变色,其他都是在酸性范围内变色。故本题选 C。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该物质中含有双键、酯基、醇羟基、羧酸,故能发生加成、消去

25、、取代反应,A 项正确。该物质中含有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B 项错误。该物质中不含酚羟基,不能使 FeCl3 溶液显色,C 项错误。 1 mol 该物质最多能与 2 mol NaOH 反应,D 项错误。故本题选 A。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

26、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_=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 1829 年到 1871 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

27、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22 【正确答案】 (1) 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首先,化学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化学教学知识,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化学实验还能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知识。如:在“氧化还原反应 ”的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化学实验的动机功能。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如:在“氨气 ”的教学中,通过喷泉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学生通过亲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实验记录的方法、对实验数据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假说

28、的方法、模型的方法。如:在“溶解度 ”的教学中,在实验中用到了 “测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记录”“表格化处理”的方法。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发展实验能力,反过来化学实验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和顺利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 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实验的形式,探究金属钠和水反应的产物。通过这个探究实验来学习金属钠的性质。(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以下优点:实验仪器简单易得。适合学生实验;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减少污染;整个装置处于密闭状态,防止有毒气体外泄,安全性高;反应迅速 ,现象明显。三、

29、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A 项,在水中加入酸、碱后会抑制水的电离,酸性(碱性) 越强,抑制程度越大。 和的浓度相同, HCl 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大于 CH3COOH 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中水的电离程度大; 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相同。故 A 项错误。 B 项,若等体积混合,溶液呈碱性;若有 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为 。故B 项正确。 C 项,和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有 CH3COO-、H +、Na +、OH -,且满足 c(CH3COO-)+c(OH-)=c(Na+)+c(H+),若 c(CH3COO-)c(H +),则 c(OH-

30、)c(Na +),无法判断酸碱性。故 C 项错误。 D 项。将四份溶液分别稀释 100 倍后,醋酸部分电离,盐酸全部电离,由于两种酸的浓度相等,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一定比醋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多,所以 pH 为 。pH 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稀释后,由于氨水还会继续电离,所以 pH 为 。故 D 项错误。 (2)学生错选最多的是C。错选的原因:选 A 是因为分不清相同浓度下和相同 pH 下的比较方法;选 C 是错误地认为若 c(CH3COO-)c(H+),则 c(OH-)c(H +);选 D 的错误原因和 A 相同,混淆了相同浓度下和相同 pH 下的比较方法。四、案例分析题24 【正确答案】 (1)【

31、教学活动 1】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 2】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优点: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

32、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缺点: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教学活动 3】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点:改变了单向的师“授” 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设计、操作、猜想、解释,运

33、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较多,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师生活动。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教学活动应当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订

34、合理的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氯气,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进装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布条有没有褪色。将氯水滴在 pH 试纸上,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HClO。五、教学设计题25 【正确答案】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是电化学知识的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教科书在此设置“科学探究” 栏目。对于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材在此设计“科学探究” ,提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35、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能让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全面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载体。 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点,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原电

36、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训练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三、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大家看是谁呀?这可不是一般的西红柿,他们是有梦想的西红柿。他们的梦想就是成为电池! 【演示】将西红柿中插入钢片和锌片,连接音乐贺卡,贺卡响起音乐。 教师:为什么西红柿能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进行说明吗?

37、【学生实验探究】学生根据教师连接好的西红柿电池,进行原电池组装的设计,教师指导并评价。教师激励学生大胆进行实验验证,证实自己的猜想。并指导学生的操作。 教师:通过实验,大家有没有观察到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偏向哪边? 说明铜片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 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有电子从锌片转移到了铜片上的猜想。 【动画演示】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和电流的流向。 学生观察,理解电子和电流的流向,确定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 教师:这个电池我们称之为原电池,构成原电池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只有铜片和锌片才能够做电极吗? 电解质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同学们汇报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应该有两极,有导线连接,有电解质溶液。 【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评价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提出存在的问题。 作业布置:讲述格林太太的故事,结合格林太太的故事,谈谈你对原电池的认识。 四、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