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892546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B) 荷塘月色(C) 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2 某教材设置了“ 现当代戏剧鉴赏 ”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B) 三块钱国币(C) 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3 学习校本课程“ 有趣的对联 ”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

2、歌心。(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A)屈原韩愈汤显祖(B)屈原苏轼王实甫(C)杜甫苏轼王实甫(D)杜甫韩愈汤显祖4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5 “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 竹” 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可使食无肉,不可

3、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6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 诸子百家经典 ”,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 )(A)道德经论语(B) 庄子颜氏家训(C) 商君书史记(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7 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一同学发言: “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

4、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他说的是通信,而没有说见面”。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句探究诗歌意蕴(B)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C)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D)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8 学习鸿门宴,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 部分,要求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恰当的是( )。(A)设置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B)以朗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作品(C)通过场景再现,把握作品风格(D

5、)以角色扮演替代对课文的分析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 课外阅读” 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依据这些建议使用“ 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读本(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D)以语文读本所涉及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10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6、(B)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C)实景再现,先人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D)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11 阅读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任务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1)演讲针对什么人?(2)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3)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任务二:再读课文,分析文本结构。任务三:三读文本,揣摩重要语段。(1)作者从哪些方面提示了 100 年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哪几段描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请梳理并分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马丁.路德 .金号召黑人采用怎样的方式实现梦想?反对哪些做法?任务四:角色扮演,体悟作者情感。

7、假设自己是作者,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任务一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提取文本信息(B)任务二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C)任务三重在引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内容(D)任务四重在引导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12 阅渎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入环节,按照要求答题。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 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 沉即深 ,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 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蓄,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下面,我们

8、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尝试着更进一步了解“诗圣” 杜甫。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解释讨论:你能从登高这首诗中读出“沉郁顿挫” 的意味来吗?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B)教师对“顿挫” 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C)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D)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 “沉郁顿挫”的含义13 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形成较强的

9、表达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和能力,就将具备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文字表达的自信心,不但不怕作文,而且会喜欢作文,会努力写好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发掘、发现、发展” 的指导理念:“发掘”就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发现”就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和问题,“ 发展”就是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B)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C)激发写作兴趣与提升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彼此促进(D)想象作文是发展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的关键14 阅读综合性学习“ 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 ”活动方案的

10、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第一阶段,自选篇目,学生可从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或其他书籍中,选择适合朗诵的古代经典诗文。第二阶段,班级评优,学生自愿组合,自己排练,然后在班内展示,各班评选12 个优秀朗诵节目。第三阶段,年级展演,参演学生自聘指导教师,进行加工排练。评委团依据公开的展演评价标准,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设置“优秀组合”“优秀个人”“最佳表演创意”“最佳诗文改编 ”等多个奖项,让参演的学生人人有奖。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搭建校园明星成长平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B)多角度评价,体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理念(C)以选拔优秀

11、学生为目的,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D)评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二、案例分析题14 阅读锦瑟教学实录的片段。师:作者回忆的是自己的“华年” ,他的“惘然”之情,你们明白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 此情 ”表达的是作者对华年已逝的惘然,自己抓不住过去的那些美好,感觉更加的迷茫、凄凉。师:现在懂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大家相互看看,已经有很多人懂了,现在很多人考证;说锦瑟谁来说?生:据说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后来他们分开了,这首诗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他是自伤身世。师:同学们很聪明。有人考证,说“锦瑟” 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李商隐很喜欢她,但是两人

12、后来没成,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明白什么了?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六百多首诗的“序” 。现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李商隐的一篇序文” 这一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怅然之情。还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

13、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所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 ?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盼)生:我觉得诗人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然后写成一首诗,这些“可能”都是后人附加的。诗人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境写成的,所以只有了解诗人的生平等情况,才能理解。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涉及我们中国古代诗论非常重要的两种基础观点:“ 知人论世 ”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老师读了几十年诗,现在才懂了一点点。同学

14、们可以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解读诗歌。师: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刚刚有同学说,对于李商隐的生平不太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的作业就是去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问题:15 “一篇锦瑟 解人难 ”,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16 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16 寻找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株蒲公英,风一吹就散,飞到各处,但是只有一处最为适合。说的不错,人生也需要走许多弯路,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寻找,寻找那最适合我们的未来。对我来说,寻找就是人生。有人说,活着和生活不同。那是因为活着需要的是物质,而生活需要的是精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原本只考

15、虑自己的大脑也开始为别人着想,原本并不在意相貌的自己也开始梳装打扮,而这就是在寻找快乐。人这一生,就是为了得到这样或那样的东西而存在,没有了这样的想法,人就如同一具行尸,他的眼睛是无神的,灵魂是空洞的。人生因为寻找而充满色彩,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困难,克服它们,又会让我们成长,从而有能力去寻找更加适合我们的东西。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例如寻找知识就需要付出时间,在不断寻找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我们认为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我们把青春给了知识,把羞涩给了勇气,把忸怩给了坚强。我们换取了一些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而这些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去交换更重要的东西。寻找,就是改变自己,使自己更

16、加成熟。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 我是谁”的问题。或许我们也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寻找自我吧。但是这个社会中的阻碍太多了,电子科技就将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我们无节制地玩手机电脑,也许游戏里的“满级 ”成为了我们最主要的目标。但在我看来,人生是最难完成的游戏,其中胜出的人更应受到敬仰。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啊!找到自我有多难啊!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逐渐走向成功。寻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也许我们寻找的并不相同,那是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同,目标不同。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不同的东西,经过不同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充满着坚辛和喜悦,侵润着汗水和泪

17、水。未来就在迷雾的那一边,是退却还是勇往直前,相信你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问题:17 请从第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18 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教学设计题18 边界望乡洛夫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 ”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

18、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197963后记:1979 年 3 月中旬我应邀访港,16 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驱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 ,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作者简介洛夫,1928 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1949 年赴台湾。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漂木等,诗论集诗

19、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本单元精读课文为 河床(昌耀) ;略读课文为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 、半棵树(牛汉) 、边界望乡(洛夫)。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和思索,表达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 与“思”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蕴含的哲思,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之间的关系,并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诗”与“思”的融合:本单元几首诗注重发挥形象的力量,把炽烈的情绪和抽象的观念密切结合,使“ 思想知觉化 ”,说理时不致枯燥,抒

20、情时不致显露,写景时不止于静态,把诗歌的“ 肉” 和 “骨”恰当地结合起来,使读者透过意象浮想联翩,进而体悟诗歌深刻的思想、隽永的情味。这些诗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只要我们围绕每首诗的题目,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便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新奇的意象激发想象: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情感,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重运用比喻、象征激发联想与想象,让现实与幻想相互渗透,把感情、思想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本单元诗歌的想象丰富而独特,只要悉心体会,就能感悟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蕴及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个性化的语言表

21、达:在语言方面,他们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洛夫以魔术般的语言,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语词组合方式。摒除那种缺乏生机的流行的语言模式,使语词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陌生的美学效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19 根据上述

22、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1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可见诗人的“望乡”之情并不为同行者所理解,诗人的这种乡愁体验有没有普遍性?2017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 B 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

23、;C 项,小狗包弟 是巴金创作的叙事性散文;D 项,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杂文。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闺塾出自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作品 牡丹亭;B 项, 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剧;C 项,长亭送别出自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戏剧作品西厢记;D 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其中,A 、C两项均属于中国古代戏剧作品,B 项属于中国现当代戏剧作品,D 项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作品。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第一幅对联所赞人物为屈原。对联借助屈原作品招魂呵壁(即天问 )、九歌的巧妙结合,表达了对屈原爱国之心的

24、颂扬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凭吊。第二副对联所赞人物为韩愈。“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空八代”源自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江山姓氏著千秋”是对韩氏历朝历代多出名人望族的褒扬。第三副对联所赞人物为汤显祖。“玉茗堂”是汤显祖的居所,“临川集”代指汤显祖创作的戏剧作品“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教师设置教学目标为“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品读小说语言的同时,体会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其强调的是小说语言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而 A 项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 B 项要求学生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关系,D 项要

25、求学生体会小说的创作风格,其与题干教学目标均不相符;C 项要求学生通过对与王熙凤相关的语言描写的分析来感受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符合题干要求。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诗句出自清代诗人陆惠心的七言绝句 咏松。诗人通过对青松与“瘦石”“寒梅”结邻共度寒冬,傲雪凌霜,风度不改等内容的描写,展现并颂扬了青松的高洁的品格以及傲然的风骨。故本诗与意象“竹”无关。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主要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A 项,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其作品类型符合题干要求。B 项,庄子是道家经典,但颜氏家训是南

26、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所写的家训。C 项, 商君书是法家经典,但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D 项,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关于“阅读与鉴赏”教学的目标指出,学生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生应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7、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C 项,教师替学生补充相关知识,统一学生对诗歌主题的认识,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个性化阅读,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教师要求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读出情节的紧张感以及人物在情节中展现出来的心理、个性特点,其目的在于以读促思,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特点,进而由人物分析切入对作品的深入思考。A 、C 两项混淆了“分角色朗读”与“设置情境”“场景再现”的概念。设置情景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相呼应且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与环境。而场景再现一般是通过播放影视作品、表演情景剧等方式来

28、实现的。D 项,分角色朗读虽是角色扮演的一种,但单一的角色扮演并不能替代对课文的分析,它只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一种方式。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 万字。而语文读本属于课外读物,应由教师推荐、指导在课外由学生自主阅读。故 B 项“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说法错误。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题干教学案例中,教师播放赤壁的实景图以及与其气势相符的音乐,有助于学牛快速感知

29、诗歌情境,激发学习与阅读的兴趣,而实景图的播放虽易限制学生的想象,但不会直接降低教学效率。D 项说法有误。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任务四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虽然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其实际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体悟作者蕴于演讲中的情感。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教师由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导入,强调其诗歌内容上的“沉”与“郁”,诗歌形式上“顿挫”的情感表达技法及音韵表现技法等,以此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展开赏析。故 A 项说法正确。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结合学情来处理知识内容的详略分布。在题干教学导入中,教师讲解“顿挫

30、”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形式特点,而非掌握详细的音韵学知识。故 B 项说法错误。教师解释名词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其意在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非使课堂气氛紧张严肃。故 C 项说法错误。教师向学生讲解概念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人体会诗歌风格、诗歌内容、诗歌形式上的特点。故 D 项说法错误。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教学论文指出,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较强的表达能力后,就会具备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文字表达的自信心。喜欢作文并努力写好作文。但其并未说明“喜欢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写好作文”,提升学

31、生的写作水平,故 A 项说法错误。高中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故 B 项说法错误。根据题干教学论文所述,良好的作文习惯和较强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喜欢作文”并“努力写好作文”作文即写作兴趣,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故 C 项说法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 “想象作文”,D 项是对论文片段的过度解读,故说法错误。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综合性学习活动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其着眼于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以及能力。故 A 项“激发学生

32、表演兴趣”说法错误。“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活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故 C 项“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 ”说法不妥。题干教学活动在年级展演阶段,有具体的展演评价标准,支持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尊重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发挥了诊断与激励功能。故D 项“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 ”说法错误。二、案例分析题15 【正确答案】 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的相关理念,解决了“ 一篇锦瑟解人难” 这一难题,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材料中,该教师

33、并没有直接将锦瑟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层次性的提问或总结,引导学生逐步表达出个人见解。例如,教师在学生回答锦瑟的部分相关考证内容后,先总结学生所答内容,再进一步设疑引导学生对诸多考证结果进行思考,结合“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的问题进行回答,各抒己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开展教学活动。上述教学实录片段中,在学生独立阅读产生疑惑时,教师进行了必要的点拨,通过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和思考的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了诗论中“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学生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解读锦瑟的深意。教师对诗歌这种文学性文

34、本的阅读指导有所侧重。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鉴赏文本。带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教师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理解了锦瑟的多义性以及“ 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课后查找与李商隐生平相关的资料并撰写随笔“ 锦瑟 背后的故事” ,以此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 锦瑟内涵的认识。16 【正确答案】 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有以下作用:对学生的个

35、性化阅读起到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解读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 “知人论世 ”的阅读方法,形成“知人论世” 的阅读意识,积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丰富文化积累,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梳理诗歌内容,解读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以及探究能力。17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 梳装打扮”应改为“梳妆打扮” ;第段,“ 坚辛”应改为“艰辛”,“侵润”应改为“ 浸润”

36、。病句:第中,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一句成分缺失,用词不当。应改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借助吸食大麻和可卡因的方式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 。18 【正确答案】 缺点:论证不够充分,论证方式单一。分析:习作标题是 “寻找”,全文围绕“寻找”写了“ 寻找就是人生“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但是在具体内容的论证上不够充分。如论证“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文中举出奥巴马吸食大麻、可卡因以探求 “我是谁”这一具有消极意义的例子,并不属于正向地寻找成功的典型事例,举例不当,应避免在写作中出现此类问题。习作围绕分论点中心句反复陈述,没有以

37、丰富的事例来支撑,以道理论证为主,论证方式单一,论点缺少论据支撑,内容单薄,不具有力度与深度,缺乏说服力。建议详写一些通过寻找获得成功的积极的、正面的事例及名人名言等,以此强化习作的论证程度,增加文本的说服力。三、教学设计题1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赏析诗歌中运用的奇特意象,领会诗歌的丰富意蕴: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表现其“ 思乡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中重点意象的寓意:结合与作者、作品创作相关的背景介绍,了解其陌生化的语言中饱舍的浓烈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崇高

38、情感。确立依据:(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2)边界望乡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课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耋乓验)中强调,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巩固诗歌的鉴赏方法,体味洛夫作品中的独特意蕴。因此,“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赏析诗歌中运用的奇特

39、意象,领会诗歌的丰富意蕴;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表现其思乡病的方法”是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针对“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指出,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牛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所以在本课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坚持以读作品为主的教学方法。本文是抒情作品,适合朗读。纵观全篇,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结合通感的手法,取得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而这一切,都值得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词句推敲

40、,深度对话加以揣摩、学习、体会。因此,将“通过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中重点意象的寓意:结合与作者、作品创作相关的背景介绍,了解其陌生化的语言中饱含的浓烈情感”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相关要求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学生应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本文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以及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而如今身居家乡、有家人守护在身边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高中

41、学生仍无法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这一思乡怀国之情,所以将“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0 【正确答案】 边界望乡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片段设计教学方法:1“以学为主 ”,主要方法是启发思考、小组讨论等。2“以读为线 ”,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地品读是主要读法。教学过程:一、品读意象1思考作者望乡时望到了哪些景象。2提问:结合诗中所望到的景象,就作者的“思乡病” 进行讨论,诗人的“思乡病”是如何体现的?明确: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而望远镜把隐藏在心中几十年的乡愁扩大,迎面飞来的远山,更使诗人肝肠寸断。他像一朵凋残

42、的杜鹃花,在边界的那边,吐着最后的血红;像以火发音的鹧鸪,唱着滚烫的歌。“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但连自己也说不清是热是冷。短短几节诗行,把诗人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探究情感1提问:诗人为什么说“ 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学生再次自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杜鹃”这一意象,体会其用法的奇特。明确:诗人借用了 ”杜鹃”这一传统的诗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感。这里诗人借用“咯血的杜鹃”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无法回归故乡的哀怨悲痛之情。2提问:诗歌中的“ 白鹭 ”又有哪些意蕴?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场指导,

43、生生之间互相分享。教师指名学生代表发言,并明确“白鹭” 这一意象的意蕴。明确:“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渴望飞到故国的美好心愿,而“ 又猛然折了回来 ”写出了诗人渴望回归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三、师生总结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总结收束。结束语:“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从最初的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的回归现实、夙愿无望,其哀痛之情,诗人仅以一个“冷雾”便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这首诗歌用中许多新奇的意象以及喷薄式的语言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21 【正确答案】

44、 活动主题:合作讨论,体悟洛夫与“同行者” 的乡愁情怀教学活动:一、教师引入导入语:诗人“ 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全诗情感波澜被一浪一浪推到高潮,渴望的热切和失望的疼痛,诗人的心像块烧红的铁,这时,“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这几行看似水般平淡的诗句,却很值得品味。从诗人本身的情感起伏到此忽地一转,将镜头转到“你” ,转到诗人所觊觎渴望得到回应的“你”的身上。这里的 “你”实际上就是与洛夫同行的余光中先生。身为友人兼“同行者”的余光中先生“竖起外衣的领子”,并非是不解 “我”的热切。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余先生问洛夫:“冷,还是不冷?”余光中先生到底是否理解作者的情感呢?二、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所收集查找的相关资料,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组织生生互评。三、教师总结总结语:余先生问“ 我”“冷,还是不冷”,看似是一种隔膜,而事实上是情感反应方式彼此相异。同样是激昂,洛夫是“血脉贲张” ,而余光中则是悚然发冷。两者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冲突,便更能展开互相的强化,而我们只要深入探究,就会发觉洛夫先生与余光中先生情感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一种非本身缘故的、压抑于不同表现形式下的乡愁情怀的无奈,我们可以将它浅化为一种历史的无奈。四、随堂练笔请学生写几句诗来致敬洛夫,可以尝试着使用学过的诗歌意象来表达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