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等进行考核的部门是( )(A)当地教育行政部门(B)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C)当地政府部门(D)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2 中国古代“ 内发论” 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3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思潮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4 ( )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A)实验
2、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5 教育要传授受教育者“ 何以为生 ”的本领,这属于教育的 ( )(A)个体享用功能(B)个体谋生功能(C)个体社会化功能(D)个体职业意识功能6 提出程序教学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7 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教育效果只能以社会效益来衡量的教育主张是( )(A)个体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8 陶行知先生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 )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
3、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9 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有(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10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工作。(A)唯一(B)中心(C)必要(D)辅助11 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初的( )(A)法国(B)英国(C)美国(D)日本12 教师不教全体学生,只传授给其中一部分学生再由他们向其他学生传授的班级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导生制(C)道尔顿制(D)班级授课制13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
4、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14 个别教育是指( )(A)学优生的个别教育(B)中等生的个别教育(C)后进生的个别教育(D)全体学生的教育15 ( )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A)行动研究法(B)实验研究法(C)个案研究法(D)叙事研究法16 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不变性17 数学老师在教授“ 直角三角形 ”
5、的概念时,画出了形态各异的直角三角形。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 )(A)变式(B)定势(C)反例(D)正例18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 )(A)道德感(B)关感(C)理智感(D)热爱感19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说明的观点是 ( )(A)人越老越聪明(B)老年人流体智力没有衰退(C)老年人晶体智力还在发展(D)老年人有个别差异20 如果学生已经有了“ 哺乳动物 ”的概念,然后再学习 “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 )(A)概念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二、多项选择题21 思维的品质包括( )(A)广阔性与深刻性(B)独立性与批判性(
6、C)灵活性与敏捷性(D)间接性与概括性(E)逻辑性与严谨性22 泰勒的“课程原理 ”可概括为 ( )(A)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E)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23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的作用。(A)普遍性(B)基础性(C)发展性(D)先导性(E)全局性24 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元认知策略(B)元认知知识(C)元认知体验(D)元认知技能(E)元认知监控25 学习的本质属性是( )(A)变化是持久的(B)变化既是外显的行为也是内部的心理结构(C)变化是经验引起的而非生理成熟、药物或疲
7、劳(D)学习是经验的获得过程(E)具有先天遗传性26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由一些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管理过程(D)评价反思过程(E)认识过程27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A)对学生的研究(B)对社会的研究(C)对教育目的的研究(D)对学科的研究(E)对教法的研究28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类型有( )(A)职官学校(B)官学(C)文士学校(D)私学(E)书院29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主要包括( )(A)教科书(B)活动指导书(C)参考书(D)讲义(E)讲授提纲30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
8、本要求是( )(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C)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E)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31 与“矮子里找高个 ”、“水涨船高”不相符的评价是 (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32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我国学校德育主要有( )(A)通识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教育(D)道德教育(E)心理健康教育33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B)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C)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的发展(D)
9、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在总体上呈减弱趋势(E)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34 中小学教师职务设( )(A)高级教师(B)一级教师(C)二级教师(D)三级教师(E)实习教师35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 )(A)以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B)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C)计划性和组织性(D)目的性(E)被动性36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B)替代经验(C)言语暗示(D)情绪唤醒(E)知识水平37 青春期常见的消极心理表现有( )(A)烦恼(B)孤独(C)表态(D)偏激(E)压抑38 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学生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标记来帮助记
10、忆,这是一种( )(A)谐音法(B)组织策略(C)形象联想(D)精加工策略(E)复述策略39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动作结构的展开性(B)动作结构的简缩性(C)动作进行的外显性(D)动作对象的物质性(E)动作对象的观念性40 男同学李阳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短信“某某,我爱你 ”,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收缴,并将李阳的短信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 思想堕落,道德败坏 ”。下课后李阳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学校德育处。下列有关王老师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学生的隐私权(B)批评的话语侵犯学生的人格权
11、(C)收缴手机侵犯学生的财产权(D)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三、判断题41 目前,教育理论界主张“你一我” 对话型师生关系,认为教师就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成员,教师的角色是“平等的首席者” 。 ( )(A)正确(B)错误42 我国教育法规中通常都是实体性内容与程序性内容同时出现在同一部教育法规中。 ( )(A)正确(B)错误43 制度化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可以用“学历社会” 来描述。 ( )(A)正确(B)错误44 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 ( )(A)正确(B)错误45 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
12、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 )(A)正确(B)错误46 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A)正确(B)错误47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A)正确(B)错误48 隋唐以后盛行的察举制,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 )(A)正确(B)错误49 “棍棒底下出孝子 ”,说明体罚也可以教育出好学生。 ( )(A)正确(B)错误50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 )(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51 简述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52 政治经济制度
13、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哪些方面?53 简述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有哪些。54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55 简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56 现代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有哪些?五、案例分析题57 某中学学生李某在上体育课三级跳远时,由于落地动作不当造成大腿骨开放性骨折,伤势严重。调查表明是由于任课教师组织得不好,既不做讲解,也不做示范,简单布置后教师就离开场地,辅导专业队训练去了。请你运用教育法律知识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58 杀鸡儆猴不是教育有媒体报道,日前,河南一所高中学校的领导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集中砸毁了数十名学生的手机。原因是这些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月考时带手机进考场。不可否认,当前手机在中小学校园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屡禁不止,有时还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令许多教师深恶痛绝。在该事件中,学校也自我辩解实在是事出无奈,本意是好的,只是为了引导学生诚实守信。然后,不管如何粉饰,“杀” 手机这只“鸡”,就是为了 “儆”学生这些“ 猴”。请从德育原则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六、论述题59 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