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895114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2015 河南)2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015 湖北)3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2014贵州 )4 论述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2015海南)5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2014河南 )6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论述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013江苏 )7 论述有效复习的方法。(2013浙江)8 论述如何掌握科学概念。(2015江苏)9 根据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分析如何

2、关注学生的情感以促进教学。(2015河北)10 人应该立长志,而不应该常立志。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结合意志品质的知识说明理由。(2016福建)11 试述中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并且根据这些特点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2015辽宁)12 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2015贵州)13 请你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入手,分析高分低能现象。(2013贵州)14 有人认为人格是天生的,有些人认为人格是后天形成的。你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2014湖南)15 有些教师说,他们没学过教育心理学,但一样教了几十年的书;还有的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

3、述观点正确吗?为什么?(2015山西)16 结合实例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2014贵州)17 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015河南)18 论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2015 陕西 )19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代币法改变儿童的不良习惯。(2015湖南)2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塑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2013山东)21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结合你对“爱岗敬业” 的理解谈谈以后在工作中如何做到爱

4、岗敬业。(2015 辽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1)使教师获得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促进教育思想的成熟和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越是成熟、先进、明确,其教育行为就越是主动、合理、有效,否则可能陷入迷茫、盲目和被动之中。(2)给予教师策略、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导,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能力。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给人以知识真理,给人以思想指导;艺术可增强感染力与魅力,增强教育效果。通过教育学的学习,能帮助教师更加明确地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并

5、掌握教育方法、教育技能技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能力。(3)养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培植坚定的专业信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发展,而且包括“专业态度”的养成。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调的是会不会、能不能的话,那么“专业态度” 强调的则是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积极的、健康的教育态度是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消极的、不健康的教育态度则是导致教育内在缺陷的主要原因。(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才能不断发现和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也

6、才能真正体验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才能焕发出自身生命的活力。2 【正确答案】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既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第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

7、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第四,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 自居。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第五,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做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帮

8、助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3 【正确答案】 (1)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即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有目标的专业知识的优势积累。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无论担任何种课程的教师,都应重视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第二,强化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力图做到专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努力从总体结构上去把握专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第三,开阔知识视野,实现知识互补。一方面,通过教师自学,努力吸

9、收本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增强对与自己教学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学术交流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拓宽专业知识的视野,实现专业知识互补。(2)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第一,正确理解行动研究的内涵。教师行动研究就是由教师进行的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实践本身的改善,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在教师工作的实际环境中,多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的研究。第二,关注行动研究过程的计划、实施与反思。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循环的过程,行动研究的每一个单元应包括计划、实施与反思三个关键环节。“计划” 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强调对“ 问题 ”的追踪和设计,其主要任务

10、是提出问题和设计方案。“实施”是行动研究的第二个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行动及对行动的观察。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反思” 是行动研究的第三个环节。 “反思”贯穿于行动研究的始终,强调对整个“行动” 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它是对行动实施的效果和过程全面进行总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第三,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才能主动研究教学中的信息,以质疑的态度来分析教学方法的价值,积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环境中不断地享受自己成功的经验,领悟失败的教训,对外在的环境变化加以评判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调节和控制。4

11、【正确答案】 教师上好一堂课要做好以下几点:(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2)重点突出。指教师授课时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3)内容正确。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4)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对各种教

12、学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5)表达清晰。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6)组织严密。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7)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 【正确答案】 (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2)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

13、基本要求如下:“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 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6 【正确答案】 班集体是学校生活中最重要且稳定的组织之一,良好的班集体对教育的

14、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如下:(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极大的发展。(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做到:(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确定奋斗目标时,班主任要结合本班的情况和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薄弱环节,提出适当的目标。制定目标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与学生

15、日常生活、学习和互动紧密联系,让学生在一个个成功的体验中,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班主任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从中选择品学兼优、办事认真、乐于奉献、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让其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职位。班主任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充分支持,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要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班主任要经常进行检查和督促,以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班集体纪律的习惯和作风。同时要注意坚持公平原则,对班集体的全体成员都应一视同仁,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一样,都要遵守班级规章。(4)形成正

16、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良好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关键是班主任要经常注意班集体中的舆论倾向,善于把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学会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正气,抵制歪风。(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学生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学校举办的艺术节、运动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活动的作用,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7 【正确答案】 有效复习的方法有:(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及时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

17、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所以,教师教授新知识后要及时地进行课堂练习,进行复习性提问、布置家庭作业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将复习分为两种: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是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对所要识记的内容连续、反复地进行复习。分散复习是把要记忆的内容分在几个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复习内容的恰当安排也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复习内容要适量,其次要防止复习内容间的相互干扰。相似的内容不要安排在一起复习;对内容的中间部

18、分应加强复习;复习中应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研究表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复习效果要好。很显然,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能看到成绩,增强信心;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能更好地抓住重点、难点,使复习更有目的。所以,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当指导学生多试图回忆,将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复习方法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产生消极情绪。而如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如互问互答、角色扮演、猜字谜、词语接龙等游戏和比赛,让学生每次都能在新的联系中接触到有关的复习内容,则能使学生感到新颖

19、,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复习活动,提高复习效果。8 【正确答案】 科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感性材料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性材料越丰富、全面,概念的掌握就越准确。教学中可利用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提供感性材料或经验,如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参观考查、实验研究等,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学生头脑里常常已存在一些日常概念。因此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它,使科学概念与之建立联系,发生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两点:一要通过比较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差异,确定概念的内涵,牢固形成科

20、学概念;二要利用直观手段,生动显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重组和调整。(3)充分利用“变式”。采用“变式”进行教学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各种方式改变其非本质特征。另一种是突出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特征,改变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呈现概念的内涵发生的变化。变式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定义,让学生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分开来。(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可将词语与感性材料结合起来运用,取二者之长,使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内涵,掌握概念本质。(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概念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体系而存在的。

21、掌握概念不仅要区分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要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出发,把概念纳入一定的概念体系。9 【正确答案】 (1)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 说的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其次,情绪、情感又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不是对事物内容的反映。它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再次,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情绪、情感不仅能激发人的认知活动,是人探求真理的动力之一,还直接影响认知对象的选择。此外,情感参与认知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加工,引导认知

22、发展的方向。(2)用情感促进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创设良好的、和谐的班级环境,使得学生在集体中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创设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成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积极情绪和成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用成功推动喜悦,再用喜悦带来成功。再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实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了兴趣,学习就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兴趣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认知效率也会提升。最后,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学习成绩落后不要做过分严厉的批评。应该以积极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因为批评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会

23、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效率降低,甚至恐惧学习。10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原因: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坚韧性)以及自制力。其中坚持性(坚韧性)是指在执行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人应该立长志,而不应该常立志” 表达的就是在确定目标之后,要坚持到底,不动摇,正是对意志的坚持性(坚韧性)的体现。故该观点正确。11 【正确答案】 (1)中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具有以下特点:意志自觉性的发展。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学生

24、的自我调节和行为规划能力都与小学生有所不同。他们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确立目的、制订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意志果断性的发展。中学生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地处理一些充满矛盾的问题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可能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的发展有关。意志自制性的发展。中学生的自制性比小学生有了质的提高。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活动中,中学生都显示出比小学生更少地需要教师的提示和管柬,表现出更多的自律能力。但初中生的情绪变化大,意志也不够坚定,与高中生相比有明显不足。意志坚韧性的发展。意志坚韧性发展较晚。中学阶段,学生们行动的目的明确性、情绪情感和个性对意志的支撑

25、作用以及自我调控能力都比小学生强。(2)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首先,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其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

26、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集体委派的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在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方面的自我锻炼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首先,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其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做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再次,坚持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学期、月、周的计划及每天的安排等,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去完成。最后,每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等。12 【正确答案】 (1)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

27、为七个基本的层次。生理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安全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人在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安全的需要。人们希望得到较稳定的职位,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保持友谊、被团体接纳等。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

28、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自信,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或保护性反抗。求知与理解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美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所谓“自我实现 ”,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马斯洛对以上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

29、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的高层次追求,使得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七种层次,对学生最有帮助的是自我实现

30、的需要。个体只有在自我实现的状态时,其自我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13 【正确答案】 (1)知识与能力,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2)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能力,知识和能力的相互区别就是高分低能现象之所以会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与技能的区别如下: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

31、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3)知识与能力又是相互联系的。正是由于具有这种联系,所以教师才可以通过传授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战胜高分低能现象,所应该利用的也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14 【正确答案】 (1)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带有片面性。人格既受到环境的影响,又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2)认为人格只受到环境影响的这种观点在历史上被称为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其只关注了外在条件对个体的影响而

32、忽视了个体人格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的内在基础。(3)认为人格只受到遗传影响的这种观点在历史上被称为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其只关注了个体发展的可能性,而忽视了环境和个体的实践活动,故而可能性不能转化为现实性,真正实现人格的变化和发展。(4)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遗传,遗传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是环境,环境包括三方面,分别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影响人格的主导因素。再次是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使得人格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因素。(5)因此,我支持人格发展的辩证观点,即环境和遗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个人的人格特征。15

33、【正确答案】 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一样能够很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与他们长时间的反复积累和实践是分不开的,而题中的说法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很多教师虽然没有学习过教育心理学,但他们在多年的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自己总结的心得其实都是教育心理学的通俗观点,在这些心得的指导下,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教学问题,体现的正是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产生和应用,是一个反哺的过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题中提到的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但这也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实践形成理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在自己的实践中一点点总结经验,将会造成很多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吸取先前教师的经验是很有必要的。(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

35、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3)教师要想使教学实践更加有效,应该学习教育教学的原理,以此来缩减自己探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好地处理学与教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师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对于那些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来说,他们可以运用本身的经验和心得补充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缺陷,从长远来讲,他们应该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相应的

36、理论,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更上一个台阶。因此,对于教师来讲,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要的。16 【正确答案】 学习迁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1)根据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学习了英语后能够促进法语的学习。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已学过的汉语拼音常干扰英语字母的读音。(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若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则称为逆向迁移。例:在学习我国历史中形成的正确的或错误的态度和方法,可能促进或干扰后来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3)根

37、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可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一种水平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数学或语文的学习中。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将弹跳中的基本动作加以组合运用到空

38、翻中。(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17 【正确答案】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首先要帮助学生

39、牢固地记忆知识,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其次要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很好的概括学习,我们要运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问题的本质,加强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区分和辨别,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再次就是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建构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系统,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从而能够融会贯通。(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首先教师要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

40、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此外,还应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教学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比如,既要训练学生解决有结构的问题,又要训练他们面对无结构问题存在的事实;既要有直接利用领会的知识进行解答的基本问题,又要有灵活、综合

41、地利用有关知识进行解答的较复杂的问题。(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而不是被动地等教师制定作业后直接套用公式和原理去解答。其次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并不对这些想法进行批判,以免过早局限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再次还要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和各种方法的优劣,对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18 【正确答案】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

42、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业测试中,可以增列少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也应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其次,要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具体做法表现在: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43、,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再次,可以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

44、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2)推测与假设训练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比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3)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贺卡、图画、各种小模型等。(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创造性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

45、创造性。19 【正确答案】 代币法是使用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如筹码、小红花、盖章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在儿童表现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发给其相应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法的优点是能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要使用代币法改善儿童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步:(1)目标行为的确定。首先要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具体化的描述,标定出我们要矫正的不良行为都有哪些,想要达到的行为改变的目标是什么。(2)代币的确定。针对不同的行为改变,拟定相应代币对应值,如选择小红花作为代币,当儿童表现出适应性行为时,给 2 个小红花。(3)强化物的选择。根据对

46、儿童的了解,选择对儿童有吸引力的强化物,如消费性的、活动性的或拥有性的强化物。(4)拟定代币交换系统,即确定代币与强化物之间的转换关系,使代币成为目标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桥梁。根据行为符合期望的程度,获得的代币不同,不同数量的代币获得的强化物也会不一样。如此,当所有准备工作都完成以后,就可以与儿童协商,以双方同意代币制度为准,每天固定时间进行代币的兑换,直至儿童不良行为消退。在实施代币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对不良行为和行为改变的目标要进行具体化的描述,最好是可量化、可操作的,不能出现行为改变结果无法量化的情况。在实施矫正的过程中要一边观察,一边控制和评价。(2)选择正确的强化物,必须是儿

47、童内心想要的东西。(3)在事前对强化物剥夺时间要长,事后给予强化物要及时。(4)在给予儿童强化物时,要具体描述被强化的行为,而不是笼统地说“做得好,所以得到奖励” 。(5)当适应性行为稳定出现后,就可以逐渐减少强化次数,或由实物强化逐渐过渡到言语强化。通过以上步骤,儿童的不良行为就会消退。20 【正确答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

48、位已经动摇。(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

49、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是教师由“教书匠” 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的做法,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自己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还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 ,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21 【正确答案】 (1)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