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895116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试论述如何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工作。2 试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各层级之间的关系。3 什么是素质教育? 结合实际谈谈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4 试评价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5 怎样理解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6 为什么说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7 论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观。8 论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9 论述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10 论述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11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行为准则,试论述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2、12 论述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13 论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4 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什么教育价值?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如何培养班集体?15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16 论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7 试述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其对中小学生学习的意义。18 论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9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0 论述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21 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论述题)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

3、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遵循这些规律,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个体从出生到成长,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4、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教育应当抓关键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与教育。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

5、,使身心继续得到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人的优势,长善救失,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与教育。从群体角度来看,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再次,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

6、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2 【正确答案】 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教育目的分为四个层级,依次为:教育总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育总目的是由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和实现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质量规格。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

7、作才能完成,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3 【正确答案】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者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重点应从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升学率转移到教育学生

8、做人、培养学生能力上来。(2)加强教育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学生死抠书本、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地得到发展。(3)改革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由偏重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转变,由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向多种类型的课程相结合转变。(4)改革考试制度,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改革考试制度,转变评价观念和方法:一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二是改革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最终目标是以评价促发展。(5)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只有教育者的素质得到保障,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4 【正确答案】

9、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从个体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个人本位论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它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否定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和灌输等弊端,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其次,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有积极意义。个人本位论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以“人性” 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这是不现实和行不通的。其

10、次,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导致了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从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这对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但其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5 【正确答案】 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客体,

11、又是认识的主体。首先,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客体。学生通过掌握教师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在教师的影响下全面发展。因此,承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是认识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教师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智力,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则是关键。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而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

12、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因此,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6 【正确答案】 首先,学生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规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情感、有个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被人尊重的权利。其次,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

13、他们都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但是,学生个体在生理方面(如年龄、外貌、体质等方面)和心理方面(如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他们都存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尊重学生发展中的独立个性。所以,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7 【正确答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促进学生个性

14、和谐、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内容。(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

15、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教师不能仅仅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8 【正确答案】 (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介入。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影响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而且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只有把教师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才能最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新课

16、程中,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也发生了根本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的知识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上,主要是对学校中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种非正式课程等的利用。(4)社会层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会

17、层面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社区资源等。9 【正确答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18、,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 ”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 “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 ”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10 【正确答

19、案】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语言性教学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讲授法主要包括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师运用讲授法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运用讲授法时,要注意讲授的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把讲授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2)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谈话法比较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

20、立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用谈话法,教师事先要准备好谈话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提纲;谈话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谈话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3)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4)演示法和实验法。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做示范性的实验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操作、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

21、习法主要包括说话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绘画和制图的练习、作文和创作的练习等方面。(6)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是非真伪,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包括:所讨论的问题具有吸引力;教师要在讨论中多启发学生;教师在讨论结束时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完整的知识,做好讨论总结。11 【正确答案】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语言形象地描绘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与讲解相结合的直观教学,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

2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来巩固知识。(4)循序渐进

23、原则(系统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

24、系上去理解知识,注重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书本教学与实际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适当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使学生能够接受,但是又有一定的难度,是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2 【正确答案】 班级教学的优点:(1)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

25、生进行教学。(2)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教师系统讲授,并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与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发展。(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方交流,互相影响、启发,共同进步,丰富了教育信息来源。(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同时,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学生形成互助互爱、公平竞争等健康的品质。班级教学的局限性:(1

26、)采用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由于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2)班级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4)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5)由于以“课”为活动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往往被人为分割,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6)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都独自完成学

27、习任务,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13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道德认知是人们对行为规范、是非善恶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是影响情感、坚定意志、采取行动的基础。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知,形成坚定不移的观念,才能产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判断后引起的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一个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

28、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在一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的德育要求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一般高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

29、发展水平,因此,这种要求就会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状态发生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就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3)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正是通过交往和活动而形成的。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知,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只有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并通过亲身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

30、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其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形成的。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14 【正确答案】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价值:(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增强。(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

31、班级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班集体的培养途径:(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核心队伍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班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这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各种教育活动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班集体正是在班级成员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形成、巩

32、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个人和集体的共同成长和进步。15 【正确答案】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观察、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应全面而真实,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中去。(2)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与学生直接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一种方法。班主任在谈话时,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态度应真诚、亲切,要注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传达内

33、心真实的想法,虚心接受班主任的合理意见。(3)书面材料分析法。书面材料分析法是指班主任通过阅读学生的书面材料(如学生情况登记表、统计表、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来了解学生的方法。分析书面材料时要注意区分内外因、共性和个性,通过分析、比较、思考来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4)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是通过访问一般同学、班干部、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的一种方法。访问调查应注意保持调查的全面性和客观性。16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如饥、渴、性等) ,其中以性和

34、攻击冲动为主。本我受“享乐原则” 的支配,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满足其欲望,而不管其欲望在现实中有无可能实现,也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自我是在出生以后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受“ 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追求快乐;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超我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这些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就内化为个体的超我。超我代表了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知、理性的一面。它随时监视着本我,当发现不符合理性或

35、不符合行为规范的需要时,就警告自我,迅速地加以抑制。超我受“完美原则” 的支配。17 【正确答案】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形成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尝试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在试误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中小学生学习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首先,尝试一错误说强调“做中学” ,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其次,教师应努力使学生

36、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避免消极后果。再次,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最后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18 【正确答案】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要有:(1)主体性原则。学习策略的学习和使用都必须依赖于学习主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学习,也就谈不上学习策略的学习和使用。(2)内化性原则。学习策略的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以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经由榜样示范或主动践行、反复体验而逐步内化。只有内化的学习策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技能,才能被灵活地运用到新的情境中。(3)特定性原则。学习策略虽

37、然有通用策略,但没有适合所有情境的策略,每一种策略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学习策略的训练要结合实际,要适合学习内容的特点。(4)有效性原则。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因此,一定要精心挑选,尤其注意选择重要策略和常用策略,保证学习策略的有效性。(5)经济性原则。一方面,学习策略的训练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应避免超越学生的能力,不致由于学习策略的学习白白地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学生习得的学习策略,应简单易行,不要弄巧成拙。(6)控制性原则。学生既要知道何时、如何运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又要能反思和改进学习策略的运用。(7)激励性原则。应当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学习策略的学习对于改善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作用,

38、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能力控制学习。19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即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前习俗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

39、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20 【正确答案】 在教学中,要更好地促进迁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精选材料。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重视

40、学习基础知识,即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以利于学习迁移。(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1、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最好相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增加感性认识。(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善于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其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21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 岁

42、)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 岁 )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它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 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 一 11、1 2 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以“平等” 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 、12 岁以后) 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感做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客观题模拟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