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895474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 14 及答案与解析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倾 慕(qng) 俊彦 (yn) 渲染(xin) 嘉言懿行(y)(B) 轩 昂(xun) 萦绕(yng) 酽茶(yn) 怦然心动(png)(C) 黏 膜(nin) 囊括(nng) 笃 信(d) 桑榆暮景(m)(D)脊 梁(j) 甄别(zhn) 晋谒 (y) 披肝沥胆(l)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时下什么都兴“ 排行榜” ,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大学排行榜”五花八门,不绝如缕,让入目不暇接(B)就在成君忆美滋滋地打着名著的主意

2、时,麻辣水浒经济学演义等跟风书和成长力等“ 本土 ”经管书、励志书也纷纷出版 跟风出版让人一言难尽(C)如果中日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能够开诚相见地交换意见,寻求 1加 1 大于 2 的结果,“ 东亚共同体 ”轮廓就逐渐清晰了(D)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 60 周年会议,日本 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都以很小篇幅予以“关注” , 不期而遇地将报道聚集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 上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综合科技实力方面,我国与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B)目前短信息发送特别活跃,运营商正在努力将现在的短信息发送系统升级为多媒

3、体信息发送系统,这样发送的信息将不仅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甚至是简单动画(C)可惜,这部他创作了很久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D)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然而,为了争权夺势,曹丕竟然不顾手足情,威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决不宽恕”4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 。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 。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

4、文学的“外为中用” ,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A)蔚为大观(B)自顾不暇(C)鱼目混珠(D)诟病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针对南海出现的新情况,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切实遵守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B)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一般将未开通或开通后平均每年使用频次少于 4 次(含 4次)的信用卡称为“ 睡眠卡 ”(C)温家宝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繁荣稳定(D)今年要在全国开展

5、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 “质量安全年”活动,各行各业都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质量安全管理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突破口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通过建立 “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 的模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A)(B) (C) (D)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江苏无锡人,作

6、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 干校六记(B)杨绛女士翻译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个骑士(C)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D)谈艺录管锥编代表了钱钟书先生学术上的最高成就,它们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发行的科技文阅读7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

7、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

8、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

9、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8 下列对于“ 文化转型” 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10、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9 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 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10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

11、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现代文阅读10 竹 思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

12、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吟啸且徐行” 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立,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神经末梢和血管,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真若化

13、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叉的,便是母竹,不分叉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上面转载的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 采花

14、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 ”,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杜甫曾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无意印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15、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 两字,权当作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11 儒生们为什么能在竹子身上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12 第二段写苏东坡的名言有什么作用?你能再写出几个苏东坡的诗词名句吗?13 作者描写了蜀

16、南竹海景象和潜入竹海的感受。请你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14 本文题为“ 竹思” ,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就竹子做了哪些思考。古诗词鉴赏14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 行转轼 ,客子暂维 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维:栓、系。15 诗中的“笑 ”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16 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综合运用题17 请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目标和基本理念做简要说明。教学实践18 请对下面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17、艺术特点做简要说明,然后为这篇课文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郑伯克段于鄢左丘明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

18、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 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

19、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 尔有母遗,紧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选自 古文观止)判断题19 雨果,伟大作家,欧洲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A)正确(B)错误20 赵树理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其作品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

20、)(A)正确(B)错误21 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和郑光祖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 )(A)正确(B)错误22 文学研究会于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A)正确(B)错误23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A)正确(B)错误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 14 答案与解析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渲染(xin)”应改为“渲染(xun)”;B 项“怦然心动(png)” 应改为“怦然心动(png)”;D 项“脊梁(j)”应改为“脊梁(j)” 。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

21、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用错对象。C 项“开诚相见”,敞开心怀,表露诚意,指真诚坦率地与人接触, “相见”已有“交换意见”的意思,与后面重复。D 项“不期而遇 ”,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此处与语境不合。故本题选 B。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成分残缺,应该在“我国与”后加 “和”;B 项“不仅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语序不当,应该将“图片”和“文字”互换;C 项后一句缺主语,应该在“就”之前加上主语“他”。故本题选 D。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自顾不暇:暇,空闲,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该处应改为“目不暇接”。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南

22、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一个协议,应加书名号。6 【正确答案】 C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谈艺录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发行的。科技文阅读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文章最后一段看,本句说的是“文化转型过程”的性质,不是对“文化转型”本身的说明。A 项和 B 项可以从第一段找出,是正确的。 C 项是根据第三段中的句子“在总的文化冲突而引起的质变”概括出来的,正是对“文化转型”的解释。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由第一段“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 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压缩而来。B 项,文中第一段已说明“不能算作文化转型”。C 项,第二段也说明了“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

23、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变化不属于“文化转型”。D 项说的是“文化模式转换 ”,文章也说明了“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错在从原文找不出依据,“一旦 就”判断有些绝对化。A 项从第一段最后两句话概括可以得出。B 项从第二段 “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的一些具体改变”可知,此推断是正确的。C 项是根据第三段“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一句得出的变式句。现代文阅读11 【正确答案】 竹子有节,故看到气节风骨;竹子中空,故看到虚心、谦虚。12 【正确答案】 (1)充分显示

24、了竹及竹所象征的高贵品质,受到文人重视的程度。(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3 【正确答案】 蜀南竹海中的竹子蓬勃旺盛地生长,显示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描写潜入竹海的感受,突出“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 ,为文末“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 做铺垫。14 【正确答案】 竹文化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中国特有文化;竹分公母,甚至还有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宁可少些关注和爱抚,也要自由坦荡地成长。古诗词鉴赏15 【正确答案】 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这是以“笑” 衬“愁”,表达了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16 【正确答案】 写眼前实景:颈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

25、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衰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衰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综合运用题17 【正确答案】 设计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2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教学实践18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本文以兄弟、母子之间的矛盾为主线,完整地记述了“郑伯克段于鄢” 的全过程,通过记述郑庄公同共叔段、姜氏之间的兄弟之争和母子矛盾,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之争,说明母子、兄弟的血缘关系和孝悌之道,都是从属于这种政治斗争的。艺术特点(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字精练。(2)

27、对比烘托,人物性格鲜明。(3)以春秋笔法进行描述,寓褒贬于冷静的叙述之中。教学简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2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二)教学设计1对本文的学习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遵循几个原则:以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具体的授课过程将注重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

28、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并在课上展示。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写作背景、相关评论,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资料。(三)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四)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五)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方法:以讲诵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课文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

29、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些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或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试着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问题。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1)“春秋”“春秋”是一种编年史的简称,春秋时代的周王室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它的记载起于隐公元年,终于

30、哀公14 年(前 722 年前 481 年),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 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2)“左传”“传”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 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 春秋大义 ”。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

31、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司马迁、班固都说左传 的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数人认可这个说法。(3)郑伯克段于鄢 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 的首篇。“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 克己复礼”,要恢复周公时代的“礼” ,对当时的道德沦丧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个诸侯国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3布置阅读及思考问题:(1)朗读课文不少于 5 遍,解决生词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欢。译:“ 于是姜氏就厌恶他。

32、”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译为“在那里” 。译为“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词,怎么能。辟,通“ 避”,躲避。译:“姜氏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其谁曰不然: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 谁又能说您做的不合誓言呢?”永锡尔类:锡,同“ 赐”,赐给。译:“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应该是“ 姜氏有何厌”。厌,通“餍”,满足。译: “姜氏有什么满足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译:“蔓生的

33、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宠爱的弟弟呢?”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应该是“ 敢问谓何也”。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君何患焉: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应该是“ 君患何焉”。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应该是“ 其谓是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2)参照注释,分清层次结构,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使用板书)(3)学生产生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 ,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 又不

34、在郑国境内,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课文的第五段后面有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日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话解释传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 ,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第二课时(一)课题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将这篇课文的内容梳理了一遍,并使一些不甚了解的字词也明了了,同学们回去还找出了自己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讨论。(二)故事简述1本文题目里含有一个

35、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喜剧,不同时代的人总是要记录、评述、解说的。孔子就用了九个字“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来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也不是没有褒贬,但他的春秋笔法再高明,再有情感,总也说不清,这不过是新闻标题而已。比如,郑伯的“ 伯” 如何解释 ?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解释成兄长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哥哥打败了段弟弟。“伯” 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伯爵打败段叛逆。有的同学问段的结果

36、(或叫下场)是怎样的?是死了还是流浪远方? 题目上只有“克”这个字,相当麻烦,到底是打败、攻克还是杀掉了?再如“于鄢” ,古人说,鄢,远也,在很远的地方哥儿俩怎么会决战一场呢?再看看地图(幻灯展示地图)。这许多的疑问都令人难解。3其实古人也看不懂,所以左丘明就用了 541 个字来解释了一下,一下变成了一篇小说,是吧!左丘明的解释正确与否,合乎孔子的原意吗?(他的思想与孔子是否一致?)令人关注。后代的人受不同的世界观的影响,带有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解读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 呢?(三)课题简说 (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由易到难进入课文的研读,形成共同关心的问题)1教师:刚

37、才同学们带着问题搜集信息资料,经过反复阅读,解决了问题,这也就是研究性阅读。我在大家的疑问中选取了频率最高的十二个疑问作为第二阶段阅读的小课题,印好发给大家。同学们也都选择课题进行了深入的阅读研究,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因为人数问题,每人发言不能超过两分钟。(四)论文交流 (15 分钟)分小组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解决一些大家看法一致的问题,留下一些一时还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在课堂上讨论解决。(五)评论阶段 (10 分钟)1教师:刚才大家的交流很好,阅读很深刻,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新意。总体上都围绕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庄公这个人?”这也是提问人数最多的一个问题。可

38、以说每个人提的问题都和对这个人的评价有关。2教师:庄公形象讨论。古文观止中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出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他邑唯命” (四字毒甚)“焉辟害” (毒甚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庄公之心愈毒矣)“无庸,将自及 ” (毒甚)“不义不昵,厚将崩 ” (更加惨毒矣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 (非复前日含毒恶甚)“其乐也融融 ” (则知其前之阴毒也 )“其乐也泄泄 ” (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 )“毒”字用了八次,归结为一句话 “残忍之尤”。3教师:古人评论郑庄公多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将庄公当作反面教材,很多人认为他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心机深藏、心狠手毒。今天,我们应该怎么

39、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呢?他到底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 请大家发言。(从不同角度,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梳理,并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观点)(六)总结1刚才大家围绕着对郑庄公的评价这个核心问题说得很好,限于时间,今天只能到这儿,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就其他问题进行讨论。2关于庄公,毋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这个人物表现什么?(七)课后作业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最好打印入盘。判断题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雨果是欧洲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20 【正确答案】 A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元杂剧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22 【正确答案】 A23 【正确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