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政教合一,以吏为师 ”描述了( )时期的教师活动。(A)封建社会(B)原始社会(C)奴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 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这个基本点是( )。(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B)教育是增长人的知识的活动(C)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的活动(D)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3 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把人的发展过程完全归结为生物学上的成熟,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而且认为教育和后天的其他影响对于人的发展无足轻重的观点的学者是( ) 。(A)霍尔(B)朱熹(C)高
2、尔顿(D)老子4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夸美纽斯(B)洛克(C)斯宾塞(D)赫尔巴特5 罗杰斯的“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模式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6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及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A)革命传统教育(B)世界观教育(C)道德教育(D)人生观教育7 盯着打开的电灯一段时间,接着将电灯关掉,这时候眼前还能够看到电灯的残像。看着一朵红花很长时间,然后将视线转移到白色的墙上,这个时候白色墙上出现花的残像。这两种残像的颜
3、色分别是( )。(A)亮的 绿色(B)亮的 红色(C)黑的 绿色(D)黑的 红色8 人们在解决疑难问题后的兴奋、激动和自豪等主要是( )的表现。(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激情9 一个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 )品质。(A)果断性 B-自觉性(B)坚韧性(C)自制性10 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意志品质是( )。(A)自制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觉性11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A)自觉
4、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12 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何种分布形态?( )(A)常态分布(B)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负偏态分布13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二因素论(B)群因素论(C)三维结构论(D)多元智力论14 教师教育感化学生的感情基础是( )。(A)爱工作(B)爱学生(C)爱学校(D)爱教育事业15 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 的解释,孔子 “仁”的中心是( )。(A)爱人(B)人心(C)诚信(D)谦让16 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叫( )。(A)条件刺激(B)强化(C)无条件刺激(D)中性刺激17 学习动机有高尚和低级
5、之分,其划分标准是依据学习动机内容的( )。(A)作用(B)社会意义(C)动力来源(D)个人的前途18 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态度及审题方法会影响化学、物理学习的审题态度及审题方法,这种学习迁移叫( )。(A)具体迁移(B)顺应迁移(C)一般迁移(D)重组迁移19 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他律水平20 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二、多项选择题21 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具体包括( )。
6、(A)教育内容(B)教育手段(C)教育对象(D)教育环境22 备课要做的三项工作是( )。(A)教学反思(B)分析学生(C)编写教案(D)钻研教材23 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下面正确的叙述是( )。(A)在访问时,与受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B)在访问时,访谈者用眼睛、神态与受访者交流是不礼貌的(C)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D)提问时,应尽量回避那些敏感性问题2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的心理活动(B)学的心理活动(C)教与学的互动机制(D)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25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会流唾液(B)望梅止渴(C)
7、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三、填空题26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27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激励和_作用。2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_。29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_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0 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不同,可以将记忆划分为 _ 、_和_。31 表象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心理形象,它主要有:_ 、_ 、_ 三大特征。32 “干扰说”认为,学习过的信息之所以会遗忘,是因为记忆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抑制:_和_。33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是由学习过
8、程、_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的。34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_。35 研究认为,最佳的过度学习,是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的学习。四、简答题36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37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意义。五、案例分析题38 19 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 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 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 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
9、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 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六、论述题39 论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的要求。40 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政教合一,以吏为师”是指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道统性的特点。西周以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起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
10、国学”与“乡学”之分。“以吏为师”是古代奴隶社会教育的一大特征。西周属于奴隶社会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是从春秋战国后才出现的社会形态。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不管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知识、能力还是人的素质的活动,达成共识的还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也是由教育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认为先天的遗传已经决定了人的智力和发展水平,后天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夸美纽斯
11、的近代教育思想,即“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知识;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一书反对传统教育,强调科学教育,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课程”一词;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被公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罗杰斯提出的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罗杰斯认为,关注促进学习
12、而不是教学功能的教师,在组织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方面,相当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所采用的方式。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非指导性应答通常是一些简短的答话,这些话不是解释、评价或给予忠告,而是对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在这里,学生决定要学习的东西,他们自由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非指导性
13、”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测量学习进步的标准在质而不在量,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罗杰斯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达到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所负起的责任。”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995 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A 项“革命传统教育 ”属于政治教育;B 、D 项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属于思想教育。另外法制教育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之中也有所体
14、现。所以,德育的外延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填空题中如果出现四个空格可以不填法制教育,出现五个空格就加上法制教育;多选题中要选上法制教育。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彩色视觉
15、也有后像,但一般都是负后像。彩色的负后像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而在明度上则与原颜色相反。视觉后像残留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一般来讲,刺激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6、。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等。本题所示就是人的理智感的表现。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意志品质是考试中的常考点,对它定义的考查是相对较简单的一种方式。意志具有四大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一个
17、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从而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本题中小学生自觉完成作业是意志自觉性的良好体现。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意志具有四大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从而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本题中克服重重困难去实现目标,坚持到底正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11 【正确答案】 D【
18、试题解析】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具有良好自制性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叉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指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怯懦指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这首小诗的意思是人们有时候喜欢拖延,总是把事情放在明天去做,如果总是放在明天,那么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教师以此诗来鼓励学生,就是要使学生增加自制力。故本题应选 D。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常态分布也叫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正态曲线呈钟形,两头低,中间高
19、,左右对称。人群许多现象的分布都属于正态分布,人的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智力水平在 90110 之间的人占所有人的 64。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一般水平。而智商超过 130 的只占人群的 25,同样智商低于 60 的也只占人群的 25。由此可见,智力超常的个体所占比率非常小。这就形成了人的智商分布的钟形曲线,两头低、中间高。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智力的二因素理论提出者是斯皮尔曼。他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种因素构成。智力的群因素理论由瑟斯顿提出,他认为智力是由几个彼此无关的“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他概括出七种基本因素: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
20、、知觉速度、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多元智力理论由加德纳提出。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感人者莫先于情”,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是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体现,这种爱包含着辛勤劳动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种爱意味着奉献和责任,更是教育感化学生的感情基础。子日:“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作为一名教师,师德的核心是爱生、师德的底线是责任。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同情、友爱。孔子讲“仁”,而
21、“仁”的境界就是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不仅仅只是自己能够感受,它还能感染别人,互相感染影响。真正的道德应该来自人性,道德最能切近人性,并且人性回归也是道德的回归。“仁”代表着所有的美德,是美德的集大成,所以“仁”的中心是爱人。当然,“仁”也不同于爱。因为爱有时表现为人为,爱有私心,比起“仁”,爱就显得狭隘。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的题干即为强化的定义。在解答本题时,如果考生不知道强化的定义,可以根据选项进行排除,A、C、D 三项都是指一种具体的行为或事物,只有强化才能既表征一种事物,又概括一系列的措施。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动机有很多种分类,可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
22、活动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按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因此本题选 B。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出现了两个较偏的知识点,即 B、D 两项。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把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是指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
23、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根据迁移的内容划分,迁移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本题中态度的迁移就是属于此类。因此本题选 C。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1)前习俗
24、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即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
25、约取向阶段。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好孩子定向阶段是第三阶段,属于习俗水平。因此本题选 B。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将课堂纪律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其中,自我促成的纪律是学生对自己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外部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二、多项选择题21 【正确答案】 A,
26、B,D【试题解析】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方面。教育环境同样属于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一部分,比如教室的光线、温度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对象是和教育影响并行的要素。2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1)备教材。即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3) 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进程。23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27、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或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人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本题所指的访问主要指访谈法。在访问时,访谈者应该尽量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所以不是与受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访谈者要始终控制访问的节奏和保持问题的中心,不能胡侃瞎侃。访问时,访谈者与受访者应该有眼神、神态等的交流,否则是不礼貌的。访问时,访谈者要注意座位的安排。要注意与受访者的距离,不要太过于接近,呈九十度角对坐最好,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研究者直视的紧张感,又可以使得双方关系不至于过于疏远。C 、D 项是正确的选项。一般来说,只要受访
28、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量使用录音机,这样可以更加详尽地记录受访者的观点;另外提问时,不要问敏感的问题,否则可能会迅速拉远受访者和访谈者的心理距离。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这四大方面的内容。即本题选项中的 ABCD。25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要理解学习的实质,我们需要掌握三点:一是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我们才能做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二是这种变化必须是
29、相对持久的,由疾病、疲劳等引起的暂时的变化不能叫学习。三是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和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根据这三个实质,我们可以判断,A、C 两项都是先天的自然反应,因此不属于学习。D 项儿童本来不会做电影人物的行为,通过观看后产生了兴趣而去模仿,所以属于学习现象。在这个题项中有争议的是 B 项。望梅止渴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在官兵听到“梅子”这个词后,在头脑中想象梅子的形象和味道,从而产生流口水的行为。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大家是不是生来就知道梅子是酸的,这个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一个人没有接触到梅子时,他可能并不知道梅子是一种水果,是酸的而且可
30、以解渴。因此这个时候即使他看到梅子也不会有流口水的反应,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梅子”是人类的语言系统,当听到梅子后流口水,我们首先加工的是“梅子”这个词,只有我们知道了“梅子”代表那个酸的水果,才能对它形成反应。这一步也是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的。故而 B 项是一种学习。三、填空题26 【正确答案】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7 【正确答案】 评价28 【正确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9 【正确答案】 道德要求30 【正确答案】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31 【正确答案】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32 【正确答案】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33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34 【正确答案】 倒 U 形曲线
31、35 【正确答案】 150四、简答题36 【正确答案】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4) 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 量力性原则;(8)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37 【正确答案】 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
32、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五、案例分析题38 【正确答案】 (1)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的新的教育观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是成型的人。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生个体本身具有各方面智力,每个个体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差等生“或者“坏孩子” 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表现欠缺,比
33、如案例中卡耐基的行为习惯。但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信任期望与指导下进行转变改善。即所谓的“差等生“或者“坏孩子” 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更确切地说不是差等生而是后进生。(2)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的。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绝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所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卡耐基的这个成长片段我们知道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信任会给一个学生表现良好创造心理基础。教师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的缺点,找出教育的切入点;给后进生以特别关爱,多多关注这些后进生,从心理上给
34、予支持,从转变方法上给予指导、督促以及鼓励。总之转变“差等生” 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是我们的眼光要转变。六、论述题39 【正确答案】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要求如下:(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附属物” ,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35、。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新型班级的建立,从而为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保证。(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40 【正确答案】 中学时期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
36、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该阶段积累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