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模拟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 )是运用最经常、最主要的一种说课形式。(A)检查性说课(B)主题性说课(C)示范性说课(D)研讨性说课2 教学效果的( ) 是教师是否具有教学智慧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A)高效性(B)创新性(C)集成性(D)个性化3 在教授“2、 3、5 整除法 ”的课堂导入环节,王老师首先让班上同学任意提出一个数字他都可以立马就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3、5” 整除。在全班的热烈氛围中,王老师再趁机提出,“ 大家想知道我为什么能一下子猜出数字是否能被整除吗?”随后进入整除法的教学。这种教学导入方
2、式是( )。(A)故事情境导入法(B)衔接导入法(C)悬念情景导入法(D)图像情境导入法4 古人云:“ 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 这体现了教师提问( )。(A)要有时机性(B)要有针对性(C)要面向全体(D)要有预测性5 “少则得,多则惑 ”体现了教学板书 ( )的要求。(A)富有启发性(B)条理清晰(C)布局合理(D)简明扼要6 周老师在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对学生提问道:“既然是死海,作者又为什么说它不死 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死海的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不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案例中的周老师是抓住 ( )来进行提问的。(A)模糊点(B)矛盾点(C)发
3、散点(D)聚合点7 教师在板书时的字形字迹、书写笔顺、演算步骤、解题方法、制图技巧、板书态度与作风、习惯动作与语言等,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留下深刻人微的影响。这说明了板书具有( ) 特点。(A)直观性(B)简洁性(C)启发性(D)示范性8 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追问其中的要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更深入的问题等这些对问题的处理一般处于教师提问的( )。(A)引入阶段(B)陈述阶段(C)介入阶段(D)评价阶段9 教师根据学生即发的、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教师这种行为称为( )。(A)教育技能
4、(B)教育方法(C)教育机智(D)教育策略10 ( )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A)提问语(B)阐释语(C)导入语(D)应变语11 叶老师在结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留下疑问并对学生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种结课方式为 ( )。(A)悬念式(B)延伸式(C)讨论式(D)总结归纳式12 教学片段:师: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位世界文学大师是“安徒生” 。谁能说说你对安徒生的了解?安徒生创作了一共 160 余篇童话作品,拥有数以亿计的读者,他的作品雄居全球发行排行榜第二位,仅次于圣
5、经,他创作的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一代又一代全世界少年儿童的心中。2005年,安徒生诞生 200 周年,世界各地都开展纪念活动。在丹麦,举行了大型的安徒生生平和作品展览,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纷纷到他的故居和展览馆参观;在中国,开展了名为“ 点燃下一根火柴 ”的巡展活动。教师在介绍安徒生时运用了( )。(A)讲述技能(B)讲解技能(C)讲读技能(D)讲演技能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课堂导入要具有( )。(A)启发性(B)针对性(C)艺术性(D)趣味性14 教师:“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小兴安岭的四季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吗?
6、”学生:“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四季的景色十分优美。” 接着学生分别说出了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景色。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提问属于( )。(A)知识水平的提问(B)理解水平的提问(C)应用水平的提问(D)分析水平的提问15 “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 什么关系”这些关键词最适用的提问方式是( )。(A)应用性提问(B)综合性提问(C)分析性提问(D)一般性提问16 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提问属于( )提问。(A)知识水平(B)理解水平(C)应用水平(D)分析水平17 教师借助比喻、描绘、表演等手法或教学媒体手段使学生通过感知领会抽象的概念、定理和规律,使学生“如
7、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这样的做法,说明讲课要讲究( )。(A)生动形象(B)启发性(C)简明(D)科学性18 ( )是教师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是各学科教学经常用到的一种课堂教学板书形式。(A)板书(B)板演(C)板画(D)多媒体19 课堂组织技能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严格的组织纪律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参加教学活动的是( )技能。(A)诱导性组织(B)指导性组织(C)协作性组织(D)管理性组织20 教师上课伊始,直接从解释或发问教材的课题词语入手,帮助学生审析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情况,为进入新课做好铺垫,这种导课方式被称为( )。(A)温故知新式(B)巧设悬念式(C)
8、开门见山式(D)审题人手式21 一位教师在讲“ 古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 ”问题时,一上课就先播放录像 走向英特耐雄纳尔,录像把看不见、摸不着的远在几百万年前的生物进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如临其境。这种导课方式被称为( )。(A)温故知新式(B)直观演示式(C)开门见山式(D)游戏情景式22 教授赵州桥一课时,教师故意把赵州桥的三个字写成拱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导人方法是( )。(A)实验导入(B)经验导入(C)故事导入(D)板书导入二、判断题23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唯一途径。(A)正确(B)错误24 传递一接受式是我国中学长期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
9、授与学习。它的基本程序为:复习旧课一激发学习动机一讲授新课一巩固运用一检查总结。(A)正确(B)错误25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行为动词要明确。一般需要借助指向认知能力改变可观察的动词,要避免使用“ 理解 ”“熟悉”等较笼统模糊的术语。(A)正确(B)错误26 谈话法就是启发式,讲授法就是注入式。(A)正确(B)错误27 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是教师教的怎么样。(A)正确(B)错误28 情境导入法如果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教育,获得知识。(A)正确(B)错误29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言语反应的任何信号。(A)正确(B)错
10、误30 认知型结束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去,因此,它又叫做封闭型结束。(A)正确(B)错误三、简答题31 简述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四、案例分析题3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 波义耳定律 ”。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 p 代表压强,V 代表体积,k 代表一个衡量(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 p=2个大气压,且衡量为 8,那么体积就是 4 立方厘米。2 个大气压4 立方厘米:8;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 4 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 2 立方厘
11、米,4 个大气压2 立方厘米=8 ,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马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变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 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的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义耳定律”。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32 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
12、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 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他不断翻着 PPT,却没有适时作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 PPT 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 PPT 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 ”33 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34 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江西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模拟试卷 6 答案与解析
13、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研讨性说课是运用最经常、最主要的一种说课形式。【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学效果的高效性必然是教师具有教学智慧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提问问题如果不在关键点,关键处,那么听人讲解问题就不会专心;听人讲解问题不专心,学习(掌握) 知识就不牢固。意在教导人们问题的设计要找准切人点,切中要害,问在知识的关键点,这就是问题设
14、计的巧妙所在。【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板书与讲解一样,贵乎“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板书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抓住矛盾点进行提问是指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课文的重难点。当老师提问“死海的死与不死各体现在哪方面?”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5、教师的板书因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说明教师的板书具有示范作用。【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和引导深入思考,属于教师提问的评价阶段。【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考查的是教育机智的概念。【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中所述为导人语的内涵。【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悬念式结课,即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效应。【知识模块】 课程与
16、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通过对已学课文内容的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以达到巩固或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这种提问属于知识水平的提问。【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分析性提问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原理等方面。在分析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得出结论、论证、证明、分析等。【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
17、本理论与实践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或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管理性组织主要是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组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指导性组织是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诱发性组织是教师对
18、学习动机的强化目的在于激发学习欲望。【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审题人手式导课的含义,故选 D。【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二、判断题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唯一途径。【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传递一接受式以传授系统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
19、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工作中,教学目标往往采用一般要求与具体行为动词相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的,避免使用“理解”“熟悉”等较笼统模糊的术语。【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谈话法和讲授法是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谈话法既可能是启发式,也可能是注入式;讲授法既可能是注入式,也可能是启发式。讲授法如果是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么这种讲授法就是
20、启发式讲授法。在谈话法中,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或者简单得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枯燥、乏味的,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无启发可言。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是看教师运用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能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而不能单凭形式作出判断。【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其次是学生的交往状态。最后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
21、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情境导人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用幻灯、录音、课件、图片或描述等方式,带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感情,加强对课文的理解的一种方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2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言语反应的任何信号,包括语言刺激、面部表情、手势语言等。【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3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
22、析】 认知型结束,又称为“封闭型结束“。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去这种方法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及强调,也是有趣的,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三、简答题31 【正确答案】 (1)导人要有针对性。课堂导人要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一是导入设计要与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应。二是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基础、认识水平设计导入。(2)导入要有启发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做游戏、展示现象等方法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堂导人。(3)导
23、人要有趣味性。导入的趣味性包括内容的趣味性、运用方法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趣味性等。为提高趣味性,课堂导人的设计要尽可能生动活泼、含蓄有趣,但不要故弄玄虚。(4)导入要有艺术性。导人的艺术性表现在导人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导人设计上的科学性和教育性;表现在导人语言上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表现在导入与新课衔接上的自然巧妙性。【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四、案例分析题32 【正确答案】 (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24、主体,是在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中总结而提出来的。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3)在以上案例中马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知道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同时对于小妮和小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诱导。充分发挥了小妮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小刚的运动能力,不仅使他们学会了新知识,也使个人能力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提升。【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
25、本理论与实践33 【正确答案】 林老师的直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直观教具的选用不适当。首先是直观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放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当中使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具用时太长,整堂课都在翻 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第二,直观教具的设计缺乏科学性。首先是标本太小,学生无法看清,实物直观的效果难以显现;其次,林老师在设置 PPT 时,没有考虑到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差异律,致使对象与背景无法有效区分出来,导致字很模糊,学生看不清。第三,直观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配合。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必须注意使言语和直观教具正确地结合起来。林老师上课
26、的时候不断地翻着 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34 【正确答案】 教师在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教师要根据现场的情况,选取较为清晰直观简洁的直观方式。其次,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材料中,教师过分强调直观的原则,忽视了上课的目的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师应适当减少直观的内容,将直观展示与学生互动、教师讲授相结合。其三,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比例。其四,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直观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在直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模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