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897885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A)装置 1 可用于制备并收集少量的 NO2(B)装置 2 可用于证明溴乙烷与 NaOH 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C)装置 3 中 X 为 CCl4,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D)装置 4 可用于干燥、收集 HCl,并吸收多余的氯化氢气体2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B)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C)将 1-溴丙烷与

2、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元素(D)常温下,向饱和 Na2CO3 溶液中加少量 BaSO4 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常温下 Ksp(BaCO3)K sp(BaSO4)。3 用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L1mol.L 1 的醋酸溶液中离子总数为 2NA(B) 005mol 碳酸钠晶体中含离子总数大于 015N A(C) 04mol NaCl 晶体中含有如图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数目为 01N A(D)标准状况下,224LCH 3Cl 和 CHCl3 的混合物所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NA4 常温下,在 10mL01m

3、ol.L 1 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入 01mol.L 1 HCl 溶液20mL,溶液的 pH 逐渐降低,此时溶液中含碳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 ()变化如下图所示(CO 2 因逸出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 01mol.L 1 Na2CO3 溶液中:c(Na +)+c(H+)=2c(CO32 )+c(HCO3 )+c(OH )(B)当反应液的总体积为 20 mL 时,混合液中 c(CO32 )=c(HCO3 )(C)在 B 点所示的溶液中,c(Na +)=c(Cl )(D)在 A 点所示的溶液中:c(CO 32 )=c(HCO3 )c(H )c(OH )5 下列离子组中,在室温

4、下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共存,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共存的是( ) 。(A)NH 4+、 Cu2+、Cl 、NO 3(B) K+、Na +、SO 32 、S 2(C) K+、Na +、AlO 2 、 SO42(D)Ba 2+、 Fe2+、NO 3 、Br 6 某溶液由:FeCl 3 和 CuCl2 混合而成,往该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xg 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的固体物质质量仍为 xg,则原混合液中 CuCl2 和 FeCl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8:3(B) 7:2(C) 3:2(D)2:37 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 )。(A)CH 3CH2C

5、H3(B) CH3(CH2)2CH3(C) CH3(CH2)3CH3(D)CH 3(CH2)4CH3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6O 和 18O 互为同位素(B)漂粉精、液氯、干冰均为混合物(C)稀硫酸、氨水均为电解质(D)溶于水能电离出 H+的物质一定是酸9 化学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B)可以用 Si3N4、AL 2O3 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制品(C)在人海口的钢铁闸门上装一定数量的铜块可防止闸门被腐蚀(D)禁止使用四乙基铅作汽油抗爆震剂,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10 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下,关于它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6、)。(A)它有酸性,能与纯碱溶液反应(B)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C) 1mol 该有机物最多能和 7mol NaOH 反应(D)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11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12 在化学学习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目标(B)过程与方法目标(C)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D)三者均有13 化学课程学段教学设

7、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A)课程教学计划(B)课时教学计划(C)课题教学计划(D)学期教学计划1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供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下列属于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检验(B)理解(C)提高(D)遵守15 由苯(C 6H6)和乙醇(C 2H5OH)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C 6H5OH)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B)知识结构化策略(C)联系一预测策略(D)练习一反馈策略16 某学生根据 Na、Mg 、Al、Fe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 金属可与盐酸反应生

8、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17 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是( )。(A)讲述(B)讲解(C)讲演(D)讲说18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A)以实验为基础(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19 化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B)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出评价(C)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D)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20 义

9、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中提出了“评价建议”。以下观点,不是其所提倡的是( ) 。(A)纸笔测验难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好取消(B)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C)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D)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活动的促进作用二、简答题2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21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是什么?2

10、2 “科学探究 ”作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一个主题,试简述对该主题的具体要求有哪些。22 材料一 演示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一种实验教学。它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广为应用、最为有效的一种基本实验教学形式。通过演示实验开展教学,从化学教学方法论来看,还可称为“演示法”,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之一。材料二 教学实录 水火相容实验燃烧的条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演示实验 1在 500mL 烧杯中加入 3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如图 I 所示

11、),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图)。 【学生讨论】 问题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然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 4:总结燃烧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总结出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即着火点); 物质要与空气(氧气) 接触; 物质有可燃性(总结得出)。 练习巩固略。问题:23 请简要介绍演示实验在化学教

12、学中的要求。24 请简述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有哪些?三、诊断题24 某老师在化学测验中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可行的是( )。A 用 NaOH 溶液除去 CO2中的 CO 气体 B为检验 CaO 中是否含有 Ca(OH)2,可将其加水后滴加酚酞溶液C用稀 H2SO4 可鉴别 NaOH、K 2CO3、BaCl 2 三种白色固体 D为除去铜粉中的炭粉,可将其在空气中灼烧【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5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26 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

13、是什么?27 本题大多数学生错选 D,试分析学生错选的原因。四、案例分析题27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教学片段: 通过“课前调查并思考”: 校园里哪些设施是由铁制成的? 被腐蚀的铁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发生腐蚀的地方通常在哪些部位? 提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 3 种猜想: 猜想 1:铁可能与水作用的结果: 猜想 2:铁可能与氧气作用的结果; 猜想 3:铁可能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 3 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通过巡视,在目标和标准的引导下,在众多方案中,选取一种具有典型性的不完善方案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生 1我们第 3 组同学设计的实验

14、方案:取 3 支试管,试管 I中放入一根光亮的没有生锈的铁钉,再倒入一些自来水完全盖住铁钉,可验证猜想1 是否成立;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干燥剂,然后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可验证猜想 2 是否成立;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少量自来水,水不要浸没铁钉,可验证猜想 3 是否成立。 教师对于这个设计,大家有不同看法吗? 生 2自来水中溶有氧气,而且其中还含有消毒剂可能会产生干扰,为避免其他变量的干扰,把自来水改为蒸馏水。 生 3通过第 3 组的设计进行实验,所得的现象:试管 I、中的铁钉一周后仍光亮,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且铁钉近水边的部分锈蚀得更厉害。觉得试管的现象不能得出铁生锈是由于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15、,而只能得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不能说明一定有氧气参加。所以我们组又增加了一个实验,把光亮的铁钉置于氧气和水中并密封,结果铁钉在水边的部分锈得厉害,这样才能说明猜想 3 成立。 问题:28 化学实验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哪些?29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五、教学设计题29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关于“ 溶解度”的内容标准为:“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活动与探究建议:“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

16、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 材料二: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体系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课题 2 溶解度 课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材料三:教科书“溶解度” 所呈现的内容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 20时,100g 水里最多能溶解36g 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 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g。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7、,如表 9-1。材料四: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一般要求。要求:30 设计“三维 ”教学目标。31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32 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展示、总结)。33 设计教学板书。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NO 2 能够与水反应生成 NO,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NO2,故 A 错误;卤代烷与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时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乙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 B 正确。四氯化碳溶液的密度比水大并且不溶于水,因此 X 为CCl4;氨气或氯化氢易溶于水中,应将导管口插入水层中,故 C 错

18、误: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不能用于干燥酸性气体,故 D 错误。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氯化银也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故 A 错误;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故 B 正确;卤代烃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化钠,需酸化后,再用硝酸银检验卤元素,故 C 错误;有气泡产生,说明产生了 BaCO3 沉淀,是因为饱和的 Na2CO3 溶液中 CO32 的浓度较大,需要较少的 Ba2+就能形成 BaCO3 沉淀,能发生这种转化的前提:沉淀结构 (AB)x 型相同,K sp 相差不大,故 D 错误。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醋酸根水解,故离子总数不是 2NA;0

19、05mol 碳酸钠晶体中含离子总数等于 015N A,晶体不会水解;氯离子:顶点为 8 个,面心为 6 个,共 8=4 个,钠离子:棱上为 12 个,体心为 1 个,共 12 +1=4 个,即 1 个晶胞中有 4 个 Na+和 4 个 Cl ,04 mol NaCl 晶体中含有的晶胞就是为 01N A。标准状况下 CHCl3 为液体。故选 C。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符合三大守恒中的电荷守恒; B 项,当反应液的总体积为20mL 时,即滴入了 10mL 的 HCl 溶液,此时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 3 恰好反应完,CO 32 的浓度几乎为 0;C 项

20、,B 点所示为 Na2CO3+HCl=NaCl+NaHCO3 恰好反应完,c(Na +)=2c(Cl );D 项,A 点时,溶液显碱性,故 c(OH )c(H +)。故 A 正确。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中的 NO3 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会把 Fe2+氧化成 Fe3+,当溶液呈强碱性时,溶液中的 OH 会与 Fe2+反应生成沉淀。故选 D。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溶液的质量不变,设有 FeCl3xmol,CuCl 2ymol,则和 FeCl3 反应消耗 Fe 是 05xmol,和 CuCl2 反应消耗 Fey mol,生成 Cuymol,消耗的和生成的质量一样得

21、到:56(05x+y)=64y,解得 y:x=7:2,所以 CuCl2 和 FeCl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7: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五元或五元以上的环烷烃和链烷烃的化学性质很相像,对一般试剂表现得不活泼。也不易发生开环反应。三元、四元的小环烷烃分子不稳定,比较容易发生开环反应。对于环烷烃,碳数越少,环越容易打开。因此选择 A。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A 项正确。漂粉精为混合物,液氯、干冰为纯净物,B 项错误。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稀硫酸、氨水都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 项错误。溶于水

22、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H+的化合物称为酸,如 NaHSO4 可以电离出H+,但它是盐,D 项错误。故本题选 A。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钢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在入海口的钢铁闸门上装一定数量的铜块会加速闸门腐蚀。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该物质含有羧基,具有酸性。能与纯碱溶液反应,A 项正确。该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一种 B 项正确。该有机物的水解产物含有 6 个酚羟基和 2 个羧基。1mol 该有机物最多能和 8molNaOH 反应,C项错误。羟基、羧基、酯基都能发生取代反应,所以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D项正确。故本题选 C。11 【正确答案】 D【试题

23、解析】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12 【正确答案】 D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学期教学计划。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注重的是眼耳口手脑等感官同时被调动起来,通过观、听、

24、闻、动、说、感知等来帮助记忆;知识结构化策略是指把所学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组块,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联系一预测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事实性知识时,有意识地抓住其与理论性知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及事实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以这些联系为依据对要学习的内容先做出自己的预测的学习策略:练习一反馈策略主要是通过练习查漏补缺。题干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联系一预测策略。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几种金属具有的相似性质,归纳总结出金属具有此类性质,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为归纳法。17 【正确答案】 B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

25、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化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评价建议中指出,纸笔测验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同时,也指出,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

26、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22 【正确答案】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23 【正确答案】 准备充分,确保成功;现象明显,易于观察;操作规范,注重示范;演、讲结合,启迪思维;简易快速,按时完成;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24 【正确答案】 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包括:引导启迪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设计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处理实验事故的能力;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三、诊断题25 【正确答案】 C26

27、 【正确答案】 A 项,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不和一氧化碳反应,这样除掉了 CO2,故 A 错误;B 项,氧化钙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加水后滴加酚酞溶液不可检验 CaO 中是否含有 Ca(OH)2,故 B 错误;C 项,硫酸和氢氧化钠发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放出大量的热、硫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用稀 H2SO4 可鉴别NaOH、 K2CO3、BaCl 2 三种白色固体,故 C 正确;D 项,炭粉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而除去,但是铜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了 CuO,故 D 错误。27 【正确答案】 学生错选 D 的原因主要是粗心

28、大意,想到了炭粉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而除去,但是忘记了铜粉在空气中灼烧可生成 CuO。四、案例分析题28 【正确答案】 化学实验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实验者是化学实验的主体,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者,可以是化学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学生实验) ;化学实验对象主要是指化学实验研究的客体,主要包括自然对象、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实验手段是实验者发挥主体性,控制和认识实验对象的重要工具。29 【正确答案】 该教师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活动,体验科学的发现过程和方法。并且为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入评价。学生在从事实际科学研究时获取信息,对自

29、己思维的合理性进行主动、自觉的判断以及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调节,加深对研究主题和研究过程的理解,实现从“讲练结合”向“学评结合”的转变。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与践行的。五、教学设计题30 【正确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交流讨论,锻炼思维严谨性,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树立量的观点,认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31 【正确答案】 【重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和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难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32

30、【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环节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不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碳酸钙难溶于水,而氯化钠、硝酸钾易溶于水,这说明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碳酸钙的强。但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如何比较呢?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从量的角度比较固体溶解能力大小:溶解度。环节二:交流探讨,学习新知 1固体溶解度 归纳结论:要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同时满足条件: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质量。请学生根据结论尝试给出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量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 解的质量称为固体的溶解度。 2溶解度

31、与溶解性 提问:在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常常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词语,它们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呢 ? 请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资料卡片” 寻找答案。教师补充:通常以 20时固体的溶解度为标准判断物质的溶解性。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作“不溶” 物质。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归纳: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的溶解度不同。影响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性质;外因温度。并且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物质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氯化钠随温度变化不大,氢氧化钙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环节三:巩固练习 练习:1下列有关 A 物质的溶解度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

32、20时,20gA 物质溶解在 5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 A 物质的溶解度为 20g。(2)40gA 物质溶解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A 物质的溶解度为 40g(3)20时,40gA 物质溶解在 100g 水中,20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40g(4)20时,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40gA 物质,20 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40g。2将下列物质的溶解性填在表中: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业:根据表 91 绘制温度一溶解度曲线,思考从曲线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33 【正确答案】 板书设计: 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固体的溶解度。四个要素:一定温度、100 克溶剂、饱和状态、单位为克。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性质;外因: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